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第1页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第2页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Fe 56 Cu 64,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75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Fe 56 Cu 64
    第Ⅰ卷(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我国科学家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属于我国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是
    ①提出分子学说——系统解决了在物质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测定方面存在的混乱问题
    ②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的合成
    ③首次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系统解决了在物质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测定方面存在的混乱问题;
    ②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的合成,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③1965年我国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实现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我国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是②③。
    故选D。
    2. 下列几组溶液的导电性变化与图像一致的是
    A.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B. 向溶液中通入少量
    C. 向氨水中通入直至过量D. 向溶液中通入至过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向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发生反应生成BaSO4沉淀和NaCl溶液,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不变,导电能力不变,A不符合题意;
    B.向溶液中通入少量,生成KCl、KClO和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基本不变,B不符合题意;
    C.向氨水中通入直至过量,生成氯化铵和水,一水合氨为弱碱,氯化铵为可溶性盐,则随着HCl的不断通入,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强,C符合题意;
    D.向溶液中通入至过量,起初生成BaCO3沉淀和水,后来转化为Ba(HCO3)2,溶液的导电能力起初不断减小并接近0,后来逐渐增大,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新型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220nm)主要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气溶胶的分散剂为气体
    B. 用“人工肾”进行血液透析救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C. 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可杀灭新冠病毒
    D. 新型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220nm,介于溶液和胶体粒子之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气溶胶中含有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剂是气体,A正确;
    B.血液属于胶体,“人工肾”内部含有半透膜,透析是利用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性质,B正确;
    C.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ClO2等都具有强氧化性,可杀灭新冠病毒,C正确;
    D.胶粒的直径在1~100nm之间,溶液中的分散质粒子小于1nm,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220nm,并不介于胶体粒子和浊液的分散质的直径之间,D错误;
    故选D。
    4.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图像知阴影部分不属于置换反应以及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
    【详解】A.属于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置换反应,不属于阴影部分,选项A不符合;
    B.属于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为分解反应,不属于阴影部分,选项B不符合;
    C.属于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不属于阴影部分,选项C不符合;
    D.不属于分解、化合和置换反应,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符合阴影部分要求,选项D符合;
    答案选D。
    5. 利用如图所示的“价—类”二维图,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含氯元素的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关系,图中甲~辛均为含氯元素的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要将乙→甲,可以不加还原剂B. 戊和己都是强电解质
    C. 丙的化学式为,可做消毒剂D. 辛的钾盐在催化下受热分解可制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将乙→甲,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到-1价,可通过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完成,可以不加还原剂,选项A正确;
    B.戊为+1价的含氧酸,则戊为,为弱电解质,己是HClO4,是强电解质,选项B错误;
    C.丙为+4价的氧化物,则丙为,具有强氧化性,可做消毒剂,选项C正确;
    D.辛为+5价的正盐,则辛含有ClO,辛的钾盐为KClO3,其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分解制备氧气,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6. 实验室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少量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饱和氨盐水中通入生成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
    B. 乙中试剂为饱和溶液,可除去中的少量
    C. 冷水浴的作用是降低的溶解度,有利于晶体析出
    D. 进一步制取的操作是:取丙中的沉淀在蒸发皿中灼烧
    【答案】C
    【解析】
    【分析】盐酸与CaCO3反应产生CO2,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HCl杂质后通入装置丙,与吸收足量NH3的饱和食盐水发生反应,得到溶解度较小的NaHCO3沉淀。
    【详解】A.饱和氨盐水中通入,氯化钠、氨气、水、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晶体和氯化铵,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由于CO2与Na2CO3溶液能反应,乙的试剂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目的是除去中的少量HCl,B错误;
    C.丙体系中,NaH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减低大幅下降,用冷水浴冷却有利于析出固体,C正确;
    D.进一步制取的操作是:过滤取得丙中的沉淀,在坩埚中灼烧,D错误;
    故选C。
    7. 取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A和B两份,每份10mL,分别向A、B中通入不等量的,再继续向两溶液中逐滴加入的盐酸,标准状况下产生的气体体积与所加的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 A曲线表明原溶液中通入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和
    C. B曲线中当消耗盐酸体积0<V(盐酸)<25mL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D. A曲线表明原溶液中通入后,所得溶液加盐酸后产生气体体积(标准状况)的最大值为112mL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两份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A和B,每份10mL,分别向A、B中通入不等量的CO2,再继续向两溶液中逐滴加入的盐酸,根据图可知,当加入75mL盐酸时,CO2的生成量不再发生变化,根据氯元素量可知,生成的氯化钠为0.0075 ml,根据原子守恒可知,A和B中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0075 ml,浓度是,A正确;
    B.由于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即碳酸钠首先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再与盐酸反应生成CO2:,两步消耗盐酸比应该为1:1,结合图可知,A曲线表示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而B曲线表示的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B错误;
    C.结合B分析可知,B曲线表示的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B曲线中当消耗盐酸体积0<V(盐酸)<25mL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碳酸氢根离子:,C错误;
    D.,A曲线表明原溶液中通入后,所得溶液加盐酸后产生最大为(0.075-0.060)L×=0.0015ml,气体体积(标准状况)的最大值为33.6mL,D错误;
    故选A。
    8. 在指定溶液中,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 透明澄清的溶液:、、、
    B. 使石蕊变红的溶液:、、、
    C. 使酚酞变红的溶液:、、、
    D. 通入至饱和的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透明澄清的溶液中、、、各离子之间相互不反应,能大量共存,选项A正确;
    B.使石蕊变红的溶液呈酸性,H+与反应生成弱酸而不能大量共存,选项B错误;
    C.使酚酞变红的溶液呈碱性,OH-与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选项C错误;
    D.通入至饱和的溶液中含有HCl而呈强酸性,不能大量存在,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9.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向水中加入过氧化钠固体:
    B. 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溶液:
    C.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D. 向氯化钙溶液中通入少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向水中加入过氧化钠固体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离子方程式应该为:,A错误;
    B.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溶液生成硫酸钡和水,离子方程式应该为:,B错误;
    C.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正确;
    D.盐酸的酸性大于碳酸,向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不反应,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物质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漂白粉为Ca(ClO)2、CaCl2的混合物,CO2属于酸性氧化物,NH4NO3属于盐,但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A不正确;
    B.碱石灰是CaO、NaOH的混合物,SO3为酸性氧化物,K2O为碱性氧化物,Cu2(OH)2CO3属于碱式盐,B正确;
    C.Cu2(OH)2CO3属于盐,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C不正确;
    D.氯水是氯气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CO不是酸性氧化物,它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不正确;
    故选B。
    11.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和的混合气体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
    B. 与足量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C. 的盐酸中含有氯离子总数为
    D. 和混合气体含有分子的数目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A.和的最简式均为,可以认为和的混合气体含有1ml,则氧原子的数目为,A正确;
    B.,则与足量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B错误;
    C.不知道溶液体积,无法求出氯离子的数目,C错误;
    D.没有标况,不确定混合气体中分子的物质的量,D错误;
    故选A。
    12. 某无色强碱性溶液中仅含有中的若干种,为了确定该溶液的组成,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加入过量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向①所得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生成;
    ③将②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含有B. 无法确定是否含有
    C. 可能含有D. 一定含有
    【答案】D
    【解析】
    【分析】①取少量溶液,加入过量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可能含有、;
    ②向①所得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生成,则该沉淀为碳酸钡和硫酸钡,则必定含有、;
    ③将②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因为前面加入盐酸,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该溶液为无色强碱性,必定含,必定不含,结合电荷守恒,必含,则溶液中必含、、、,不含,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详解】A.根据分析,溶液一定含有、、、,不能确定是否含有,A错误;
    B.根据分析,溶液一定含有,B错误;
    C.根据分析,溶液一定不含,C错误;
    D.一定含有,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且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C
    【解析】
    【详解】A.溶液能与很多阴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如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等,因此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故A错误;
    B.浑浊河水中滴加氢氧化铁胶体,因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较大,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浑浊河水中的悬浮颗粒使其沉淀,从而使河水变澄清,故B正确;
    C.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现象,可排除银离子、碳酸根、亚硫酸根等离子的干扰,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此沉淀不溶于盐酸,可知为硫酸钡沉淀,从而证明原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故C正确;
    D.硫酸钡属于盐类是强电解质,结论错误,故D错误;
    故选:BC。
    14. 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①16H++10Z-+2XO=2X2++5Z2+8H2O
    ②2A2++B2=2A3++2B-
    ③2B-+Z2=B2+2Z-
    由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Z2+2A2+=2A3++2Z-可以进行
    B. Z元素在反应③中被还原,在反应①中被氧化
    C. 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Z2、B2、A3+
    D. 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B-、A2+、X2+
    【答案】D
    【解析】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氧化性:XO>Z2>B2>A3+;还原性:A2+>B->Z->X2+。
    【详解】A.反应Z2+2A2+=2A3++2Z-中还原性:A2+>Z-,与已知符合,可以进行,A说法正确;
    B.Z元素在反应③中Z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在反应①中Z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B说法正确;
    C.分析可知,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Z2、B2、A3+,C说法正确;
    D.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2+>B->Z->X2+,D说法错误;
    答案为D。
    15. 某化学小组用化学方法测量了一个不规则容器的体积:把46.8g NaCl放入500mL烧杯中,加入150mL蒸馏水;待NaCl完全溶解后,将溶液全部转移到不规则容器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完全充满容器;从中取出溶液100mL,该溶液恰好与20mL0.10ml∙L-1AgNO3
    溶液完全反应,通过计算可知该容器的体积为
    A. 20LB. 3LC. 40LD. 4L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取出的100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NaCl与AgNO3等摩发生反应,则可建立如下等式:c×100mL=20mL×0.10ml∙L-1,c=0.02ml/L;设不规则容器的体积为V,则0.02ml/L×V×58.5g/ml=46.8g,V=40L。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55分)
    16. 现有下列物质:①;②复合膨松剂;③;④胶体;⑤液态氯化氢;⑥澄清石灰水;⑦;⑧金属钠;⑨氨气;⑩酒精。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
    (2)写出物质③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
    (3)将③的水溶液逐滴加入到④中的现象是_______。
    (4)⑧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5)磷酸()、亚磷酸()、次磷酸()都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已知:1ml磷酸、亚磷酸、次磷酸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3ml、2ml、1ml。则、、中属于正盐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6. ①. ①③⑤ ②. ⑦⑨⑩ ③. ①③
    17.
    18. 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19.
    20.
    【解析】
    【分析】电解质是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小问1详解】
    ①是盐,属于电解质;②复合膨松剂含有多种成分,是混合物;③是盐,属于电解质;④胶体为分散系,是混合物;⑤液态氯化氢是酸,属于电解质;⑥澄清石灰水为溶液,是混合物;⑦是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非电解质;⑧金属钠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⑨氨气是非酸性气态氢化物,属于非电解质;⑩酒精是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是①③⑤,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⑦⑨⑩,属于盐的是①③;
    【小问2详解】
    溶于水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
    【小问3详解】
    ③的水溶液逐滴加入到④中,首先胶体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后氢氧化铁和氢离子发生反应沉淀被溶解得到铁离子的溶液,故现象是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小问4详解】
    ⑧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离子方程式是;
    【小问5详解】
    1ml磷酸、亚磷酸、次磷酸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3ml、2ml、1ml,则磷酸、亚磷酸、次磷酸分别为三元酸、二元酸、一元酸,、、中属于正盐的是。
    17. 氧化亚铜()可用于生产船底防污漆,以防止海洋生物对船舶设备的污染。已知常温下与稀硫酸发生如下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X的化学式为_______;上述反应中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2)实验室需配制的溶液。
    ①用胆矾()配制上述溶液,所需质量为_______g。
    ②下列操作可能使配制溶液浓度偏低的是(填字母)_______;
    A.胆矾长期放置失去部分结晶水
    B.移液时,未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
    C.移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E.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瓶底留有少量水,未烘干就直接使用
    ③现利用上述溶液配制溶液,需量取_______mL上述溶液。
    【答案】17. ①. ②. Cu ③. 1:1
    18. ①. 25.0(或25) ②. BC ③. 25.0
    【解析】
    【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小问1详解】
    根据中原子守恒,X的化学式为;反应中Cu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和+2价,生成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Cu,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小问2详解】
    ①配制的溶液所需胆矾质量为1ml/L×0.1L×250g/ml=25.0g;
    ②A.胆矾长期放置失去部分结晶水,导致称量的硫酸铜偏多,浓度偏高;
    B.移液时,未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导致溶质损失,浓度偏低;
    C.移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导致溶质损失,浓度偏低;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
    E.容量瓶底部有少量水,对实验无影响;
    故选BC;
    ③配制过程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配制的溶液需要用500mL容量瓶,需量取mL上述溶液。
    18. 阅读下面信息,一个体重50kg的健康人含铁2g,这2g铁在人体中以和的形式存在。亚铁离子易被吸收,给贫血者补充铁时,应给予含亚铁离子的亚铁盐,如硫酸亚铁。服用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铁离子还原成亚铁离子,有利于铁的吸收。
    (1)以下为常见的含硫元素的几种微粒,其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B. C.
    (2)工业盐的主要成分是,曾多次发生过因误食而中毒的事件,其原因是把人体内的转化为而失去与结合的能力,这说明具有_______性。下列不能实现上述转化的物质是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3)工业盐中毒后,可服用维生素C来缓解中毒状况,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____性。
    (4)在的反应中,表现了_______性和_______性,则28g Fe参加反应时,被还原的为_______g。
    【答案】18. B19. ①. 氧化 ②. C
    20. 还原21. ①. 酸 ②. 氧化 ③. 31.5
    【解析】
    【小问1详解】
    处于中间价态的粒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故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B.;
    【小问2详解】
    把人体内的氧化为,则说明具有氧化性;氯气、氧气、酸性高锰酸钾均具有氧化性,能实现上述转化,氯化铁具有一定还原性,不能实现上述转化,故选C;
    【小问3详解】
    服用维生素C来缓解中毒状况,这说明维生素C能将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
    【小问4详解】
    反应中部分硝酸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生成NO,部分转化为盐硝酸铁,故表现了氧化性和酸性;由方程式可知,4ml中的1ml被还原,则28g Fe(为0.5ml)参加反应时,被还原的为0.5ml,质量为31.5g。
    19. 某过氧化钠()样品中含有少量杂质,现要测定该样品的纯度。
    (1)甲同学取2.0g的样品跟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用下列装置通过测定产生的体积来计算过氧化钠的含量(本题中涉及到的气体体积已换算成标准状况)。
    ①按气流从左至右的方向,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接口的字母):h→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
    ②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
    ③若在实验过程中测得量筒内液体体积为274.5mL(量筒内液面已调平),烧瓶中液体体积为50.5mL,则生成的体积为_______mL,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2)乙同学认为选用(1)中装置B和E的组合,通过测定反应生成的的质量,也能得到过氧化钠的含量。乙同学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只要求写出一项即可)。
    (3)丙同学认为选用(1)中装置A、D和E的组合,就能达到实验目的,但要将药品稀硫酸改为_______。
    【答案】(1) ①. e ②. f ③. a ④. b ⑤.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 ⑥. 224 ⑦. 78.0%或0.78
    (2)中的水蒸气也会被碱石灰吸收(或碱石灰能吸收空气中的和⽔或残留在装置中的不能被碱石灰全部吸收)
    (3)水或蒸馏水或
    【解析】
    【分析】装置E是稀硫酸和样品反应,过氧化钠和水生成氧气、碳酸钠和硫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最后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测量氧气的体积,通过生成氧气的量计算过氧化钠的量;
    【小问1详解】
    ①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最后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测量氧气的体积,因此按气流从左至右的方向,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接口的字母)h→c→d→e,f→a,b→g;
    ②装置C中盛有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其作用是检验⼆氧化碳是否除净;
    ③若在实验过程中测得气体体积为274.5m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烧瓶中液体体积为50.5mL,则实际产生的氧气体积是274.5 mL-50.5mL=224mL,物质的量是0.01ml,根据反应2Na2O2~O2可知,样品中Na2O2的质量分数为;
    小问2详解】
    装置B中碱石灰不但会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也会吸收水,且残留在装置中的不能被碱石灰全部吸收,故乙同学的方案不合理;
    【小问3详解】
    若选用(1)中装置A、D和E的组合,就能达到实验目的,需要保证碳酸钠不能产生气体,只能样品转化的过氧化钠反应,故需要将药品稀硫酸改为水,使得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氧气。选项
    混合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A
    漂白粉
    B
    碱石灰
    C
    D
    氯水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
    B
    向少许浑浊的河水中滴加氢氧化铁胶体
    河水变澄清
    胶体的胶粒表面积大,具有吸附性
    C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再加入氯化钡溶液
    加入盐酸后无现象,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
    D
    向0.01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匀速逐滴加入0.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红色逐渐变浅
    产物硫酸钡和水都是弱电解质,导电性差

    相关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Fe 56 Cu 64,5mL,烧瓶中液体体积为50,0%或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共6页。

    【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