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运动和力》单元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运动和力》单元检测,文件包含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单元检测原卷版docx、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单元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七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郝闻和班长沿同一条直线同向运动,其运动相对同一参照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以下推理论证正确的是( )①从图像可知,郝闻和班长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②从图像可以发现,郝闻比班长推迟了6s才开始运动③从第6s后开始,,在10s时郝闻和班长相遇④从图像可得到,10s内,郝闻和班长的平均速度相等A.①②均正确 B.②③均正确C.①③均正确 D.③④均正确【答案】B【解析】①由图可知,郝闻从O点开始运动,班长在O点前面10m的位置开始运动,即两物体不是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的,故①错误;②由图可知,郝闻比班长迟6s才开始运动,故②正确;③④由图可知,班长10s内通过的路程为s1=20m-10m=10m则班长的速度为郝闻从第6~10s运动了20m,则郝闻的速度为故从第6s后开始,v郝闻>v班长;由图可知,10s末A、B都在与O点相距200m的位置,即相遇,从图像可得到,10s内,郝闻和班长的平均速度不同,故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推理论证正确的有②③,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经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cmC.v甲m乙)相距s,在无限长的光滑水平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向左运动(空气阻力不计),则 (选填“甲”或“乙”)球的惯性大,随着时间的延长,乙球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撞上甲球。 【答案】 甲 不可能【解析】[1]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由于则甲球惯性大。[2]光滑水平面对物体没有阻力作用,两球在无限长的光滑水平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向左运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两球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甲乙之间的距离不变,两球不可能相撞。14.如图的装置中,物体B重为48N,每个滑轮重均为12N,不计绳重及滑轮的摩擦。现用水平力F=25N向右匀速拉动物体A,此时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 N。当水平拉力F'= N,物体A将匀速向左运动。【答案】 5 15【解析】[1]如图,滑轮组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3,不计绳重及滑轮的摩擦,滑轮组绳端受到的拉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A受到向左的拉力物体A向右匀速运动,受到向右的拉力F、向左的摩擦力f、向左的拉力FA,处于平衡状态,则有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2]物体A匀速向左直线运动时,物体B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滑轮组绳的自由端处的拉力不变,物体A受到向左的拉力不变;物体A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右的拉力、向右的摩擦力、滑轮组绳端对A的拉力,三个力是平衡力,由于接触面不变,压力不变,摩擦力的大小不变,三力的关系水平拉力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8分)15.如图所示是“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通过增加斜面的长度或 (选填“增加”或“减小”)斜面和水平面的角度,这样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 (选填物理量名称);(3)若小车从A点已经滑出一段距离后才开始计时,测得的平均速度会比实际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答案】 减小 时间 偏大【解析】(1)[1]测量物体平均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记录时间,再根据公式计算速度。(2)[2][3]实验中通过增加斜面的长度或减小斜面和水平面的角度,可以延长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时间,便于记录时间。(3)[4]若小车从A点已经滑出一段距离后才开始计时,则记录的时间偏小,由可知,所测的速度比真实值偏大。16.如图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观察将毛巾、棉布分别铺在水平木板上和只有木板的三种情况下,让小车分别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研究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2)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近,在棉布表面滑行的距离较远,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选填“快”或“慢”);(3)推理: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直到变为零,它将做 ;(4)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选填“是”或“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但其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5)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 不变的性质。【答案】 相等 慢 匀速直线运动 不是 不需要 运动状态【解析】(1)[1]每次均让小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小车的初始重力势能相等,动能为0,小车下滑时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动能相同,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2)[2]小车对平面的压力相等,毛巾表面粗糙程度最大,则小车在毛巾表面的摩擦力最大,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距离最近;木板表面粗糙程度最小,则小车在木板表面的摩擦力最小,小车在木板表面运动距离最远,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距离越长。(3)[3]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直到变为零,小车受到的合力为0,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4)[4]由于不受力的物体无法找到,牛顿第一定律时在实验加科学推理的基础上得到的。(5)[5]牛顿第一定律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6]由于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17.小明和小聪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通过 来改变拉力F1、F2的大小;(2)小聪用同样的装置进行实验,发现当左盘放入2N的砝码、右盘放入1.5N砝码时,小车也处于静止状态,产生这一现象可能是小车受到 的影响。(3)某次小车平衡后,小明将小车扭转一定角度,松手后观察到小车不能保持平衡状态,这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4)如图乙,当轻质小卡片处于平衡状态时,若用剪刀将轻质小卡片剪成两半,再观察两半轻质小卡片是否平衡,这样做是为了验证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选填“两个物体上”或“同一物体上”)。【答案】 改变钩码数量 摩擦力 同一直线上 同一物体上【解析】(1)[1]左、右两盘中钩码数量越多,F1、F2越大,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通过改变其两边的钩码的数量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F1、F2的大小。(2)[2]当左盘放入的砝码、右盘放入砝码时,这两个力大小不相等,小车也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小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产生这一现象可能是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影响。(3) [3]小明将小车扭转一定角度,作用在小车上的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松手后观察到小车不能保持平衡状态,这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4]用剪刀将轻质小卡片剪成两半,原来的一个物体变成两个物体,再观察两半轻质小卡片是否平衡,这样做是为了验证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四、计算题(18题6分,19题8分,20题9分,共23分)18.质量是10千克的物体,在大小为30牛的水平向右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如图所示,物体受到地面的阻力为物体重力的0.2倍,求:(1)物体所受的重力G的大小。(2)物体所受阻力f的大小和方向。(3)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力F合的大小和方向。【答案】(1)98N;(2)19.6N,水平向左;(3)10.4N【解析】(1)物体所受的重力(2)由题知,物体受到地面的阻力为物体重力的0.2倍,则物体受到的阻力为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做直线运动,则物体受到的阻力方向水平向左。(3)由题意可知,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阻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所以合力的大小为其方向与拉力的方向相同,即水平向右。答∶(1)物体所受的重力G的大小为98N;(2)物体所受阻力f的大小为19.6N,方向水平向左;(3)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力F合的大小为10.4N,方向水平向右。19.闽侯白龙洲大桥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水滴型桥塔+竖琴索布置的市政景观桥梁,也是国内目前最宽的边主梁式结合梁斜拉桥。大桥全长约,其中主桥长,设计时速(即:正常行驶速度为)。求:(1)一辆汽车以设计时速匀速行驶,1分钟通过的路程是多少?(2)汽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多长时间?(3)一辆汽车匀速直线驶入大桥,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这辆车的速度是多少?【答案】(1)1km;(2)0.06h;(3)【解析】解:(1)一辆汽车以设计时速匀速行驶,1分钟通过的路程(2)汽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的时间(3)由图像可知这辆车的速度答:(1)一辆汽车以设计时速匀速行驶,1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km;(2)汽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0.06h;(3)一辆汽车匀速直线驶入大桥,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这辆车的速度是10m/s。20.科学研究表明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上产生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它们之间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可用公式表示为f滑=μF,μ指动摩擦因数,为小于1的正数;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均不变时,μ的大小不发生改变,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改变时,μ的大小将改变。现有三种不同的硬质材料做成的长方体物体A(重量30N)、B(重量10N)和C,A、C之间的动摩擦因素μAC=0.3,B、C之间的动摩擦因紫μBC未知,将A、C如图甲放在水平地面上时,用水平推力F1恰好使A在C的表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将A、B和C如图乙放在水平地面上时,用大小为10N的水平推力F2恰好使A、B一起在C的表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1)如图甲,水平推力F1为多大?(2)如图乙,B受到摩擦力为多大?(3)如图丙,将物体C竖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用水平压力F3将A、B重叠压在C的表面上,且A、B一起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A、B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水平压力F3为多大?【答案】(1)9N;(2)1N;(3)400N【解析】解:(1)如图甲所示,A在C的表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在水平方向上A受到水平向右的推力F1和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fA且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在竖直方向上,A对C的压力为FA=GA=30N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公式f滑=μF可得F1=fA=μACFA=0.3×30N=9N(2)如图乙所示,A、B一起在C的表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水平推力F2与A、B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是一对平衡力,即大小相等。因A对C的压力和A与C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未变,所以A与C之间的滑动摩擦力fA还是9N。故B受到的摩擦力为fB=F2-fA=10N-9N=1N(3)由题意知,B重10N,根据图乙可知,在竖直方向上,B对C的压力为FB=GB=10N由公式f滑=μF,可求B、C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如图丙所示,A、B一起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A、B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处于平衡状态,则在竖直方向上,将A、B看成一个整体,A、B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A、B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则A、B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fAB=GA+GB=30N+10N=40N由公式f滑=μF可得,水平压力F3为答:(1)如图甲,水平推力F1为9N;(2)如图乙,B受到摩擦力为1N;(3)水平压力F3为400N。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题号1-78-1415-1718-20分值2128282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译文)月亮升起,惊醒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第七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郝闻和班长沿同一条直线同向运动,其运动相对同一参照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以下推理论证正确的是( )①从图像可知,郝闻和班长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②从图像可以发现,郝闻比班长推迟了6s才开始运动③从第6s后开始,,在10s时郝闻和班长相遇④从图像可得到,10s内,郝闻和班长的平均速度相等A.①②均正确 B.②③均正确C.①③均正确 D.③④均正确【答案】B【解析】①由图可知,郝闻从O点开始运动,班长在O点前面10m的位置开始运动,即两物体不是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的,故①错误;②由图可知,郝闻比班长迟6s才开始运动,故②正确;③④由图可知,班长10s内通过的路程为s1=20m-10m=10m则班长的速度为郝闻从第6~10s运动了20m,则郝闻的速度为故从第6s后开始,v郝闻>v班长;由图可知,10s末A、B都在与O点相距200m的位置,即相遇,从图像可得到,10s内,郝闻和班长的平均速度不同,故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推理论证正确的有②③,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经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cmC.v甲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