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第1页
    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第2页
    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莲与采莲人都具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这些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B. 荷塘中的所有鱼、所有莲各自构成一个种群
    C. 荷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D. 莲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2.南极雌帝企鹅产蛋后,由雄帝企鹅负责孵蛋,孵蛋期间不进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帝企鹅蛋的卵清蛋白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C元素
    B.帝企鹅的核酸、多糖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都有水的产生
    C.帝企鹅蛋孵化过程中有mRNA和蛋白质种类的变化
    D.雄帝企鹅孵蛋期间主要靠消耗体内脂肪以供能
    3.PET-CT是一种使用示踪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所用示踪剂由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改造而来,进入细胞后不易被代谢,可以反映细胞摄取能源物质的量。由此可知,这种示踪剂是一种改造过的( )
    A.维生素B.葡萄糖C.氨基酸D.核苷酸
    4.溶酶体膜上的H+载体蛋白和Cl-/H+转运蛋白都能运输H+,溶酶体内H+浓度由H+载体蛋白维持,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Cl-/H+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严重时可导致溶酶体破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H+载体蛋白失活可引起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
    C.该突变体的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得到及时清除
    D.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活性增强
    5.细菌通常被认为是小型、简单的生命形式。科研人员在加勒比海红树林中发现一种新细菌,其线状单细胞长度可达到2厘米。这个微生物中的“巨人”拥有一个被包裹在一层膜中的庞大的基因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细菌的体积较大,物质运输效率比其他小型细菌的高
    B.新细菌中包裹基因组的核膜,具有核质之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C.新细菌中没有具膜细胞器,无法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
    D.新细菌分裂时,会进行相应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
    6.豚鼠胰腺细胞中部分细胞器的有机物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是线粒体,在内膜上可产生二氧化碳和[H]
    B.乙是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C.丙是核糖体,既可合成分泌蛋白又可合成载体蛋白
    D.豚鼠胰腺细胞合成和运输分泌蛋白需要多种细胞器协调配合
    7.内吞体是指细胞经胞吞作用形成的具膜小泡,可通过分裂等方式调控转运物质的分选,进而影响其胞内运输途径(包括进入溶酶体进行降解及转运至细胞膜或高尔基体循环利用)。研究发现,内吞体内P3P和P4P的相互转换与其分裂有关。敲除来源于高尔基体的S囊泡膜上的S蛋白,内吞体内的P3P含量下降,P4P含量上升,引起内吞体的分裂受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吞体转运的物质需被溶酶体降解后才能被利用
    B.S蛋白的合成需要游离核糖体的参与
    C.内吞体内P4P向P3P转换有利于其完成分裂
    D.高尔基体在内吞体的分裂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
    8.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界限由三部分——内膜、外膜和周质间隙(细胞间质)组成,而革兰氏阳性菌只有单层膜。革兰氏阴性菌对甘露糖的转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外膜转运甘露糖无须消耗ATP
    B.甘露糖通过主动运输从周质间隙中运输到细胞内
    C.周质蛋白与主动运输泵的结合不具有特异性
    D.革兰氏阴性菌较阳性菌可能更具有耐药性
    9.将某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密闭容器中(有足够的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给予充足的光照,容器内的二氧化碳每小时减少44mg。如果将其放在黑暗的条件下,二氧化碳每小时增加8.8mg。如果在充足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最后都转变为葡萄糖,这些植物的叶片每小时制造的葡萄糖为( )
    A.180mgB.72mgC.24mgD.36mg
    1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依赖类囊体膜上PSI和PSⅡ光复合体,PSⅡ光复合体含有光合色素,能吸收光能,并分解水。研究发现,PSⅡ光复合体上的蛋白质LHCⅡ,通过与PSⅡ结合或分离来增强或减弱对光能的捕获(如图2所示)。LHCⅡ与PSⅡ的分离依赖LHC蛋白激酶的催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叶肉细胞内LHC蛋白激酶活性下降,PSⅡ光复合体对光能的捕获增强
    B.Mg2+含量减少会导致PSⅡ光复合体对光能的捕获减弱
    C.弱光下LHCⅡ与PSⅡ结合,不利于对光能的捕获
    D.PSⅡ光复合体分解水可以产生H+、电子和O2
    11.将密闭玻璃罩中的一株天竺葵从0时开始到上午10时(此时光照和温度等外界条件适宜)置于室外,测得其CO2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D时刻叶肉细胞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
    B.EF时段植株释放氧气的速率小于DE时段
    C.若实验继续进行,短时间内CO2浓度将上升
    D.B时刻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均能产生[H]
    12.某生物科研小组从清水河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等量分装于六对黑白瓶中并密封(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剩余的水样测得初始溶解氧的含量为10mg/L。将黑白瓶分别置于六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温度保持不变。8h后,实测获得六对瓶中溶解氧的含量。请根据其记录数据(见下表)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黑瓶中的生物存在有氧呼吸,不存在光合作用
    B.由表中数据可知,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
    C.d组白瓶中植物氧气产生速率为3mg/(L·h)
    D.若向f组白瓶中补充CO2,白瓶溶氧量可能会增加
    13.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科学家斯图尔德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在任何条件下植物细胞都能表达其全能性
    C.一般情况下已经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D.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4.某同学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发现,绝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B.细胞周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C.分裂期存在核膜、核仁消失与重建过程
    D.分裂前的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15.人类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称为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截。一旦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会进入衰老状态进而死亡,但癌细胞却可以无限增殖,成为“不死细胞”。人类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能够进行有氧呼吸,但癌细胞在氧气充足时,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一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细胞通常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
    B.癌细胞中可能存在特殊结构能够及时修复端粒
    C.癌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核糖体和线粒体活动增强
    D.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区域内可检测到大量乳酸
    16.浙大科研团队将菠菜细胞中的类囊体用软骨细胞自身的细胞膜包裹,跨物种移植到了衰老病变的哺乳动物细胞内,并在动物体内展开了多轮实验。结果发现能够让衰老的细胞恢复活力,动物体有关疾病病程进展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出现衰老可能是因为细胞中的能量代谢失去平衡
    B.类囊体能够被衰老的软骨细胞摄取,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C.该细胞中类囊体产生的ATP和NADH是细胞再生修复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
    D.该衰老细胞活力恢复的前提是给予细胞适宜的光照
    17.某细胞组成纺锤体的微管有3种,其中动粒微管负责连接染色体和中心体,能将分开的两条染色单体拉向细胞两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可能是高等动物细胞或高等植物细胞
    B.中心体由2个由微管蛋白构成的中心粒组成
    C.分裂中期,一条染色体上通常结合不止一个动力微管
    D.分裂后期时动粒微管才开始牵引染色体移动
    18.某种动物(2n=6)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该细胞分裂过程仅发生了一次染色体异常分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T1时期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含有两套遗传信息,两个染色体组
    B.处于T2时期的细胞中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
    C.处于T3时期的细胞中Y染色体数量可能为0、1、2
    D.该精原细胞最终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数分别为4、4、2、2
    19.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
    A.①或②B.①或④C.②或③D.③或④
    20.下列有关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 纯合子杂交产生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②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③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④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⑤ 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A.① ② ⑤B.① ③ ④C.③ ④ ⑤D.① ④ ⑤
    21.染色体架起了基因和性状之间的桥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状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相对性状分离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导致的
    C.不同性状自由组合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的
    D.可遗传的性状改变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导致的
    22.圣女果的果皮颜色有红色和橙色等,圣女果果皮颜色与色素的积累量有关,番茄红素由无色前体物基因A基因B质1和橙色前体物质2转化而成。已知基因A、B、H编码分别编码三种酶参与上述色素的合成,酶A与酶H属于同工酶(催化相同反应而分子结构不同的酶),三种基因的等位基因分别是a、b、h,且不能编码正常酶。下列选项中不同基因型的植株分别对应红色果和橙色果的是( )
    A.aaHHBB、aahhBBB.AAHHBB、AAhhbb
    C.aaHHbb、AAhhbbD.AAhhBB、aaHHBB
    23.某果蝇细胞的染色体及部分基因组成如下图,将A、a基因用红色荧光标记,B、b基因用蓝色荧光标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细胞产生含有A和a的配子各占一半,能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
    B.能说明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此细胞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C.此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观察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均分别移向两极
    D.此细胞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24.生物学知识中的“比值"是一种数学模型,可较为准确的表示生命过程中两种(个)密切相关的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对各种“比值"变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的值变小
    B.降低环境中CO2浓度时,短时间内植物叶绿体中C3/C5的值变小
    C.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的值变大
    D.运动员在百米冲刺时,CO2释放量/O2吸收量的值变大
    25.下列关于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叙述(只涉及到一对相对性状),正确的是( )
    A.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B.纯合子和杂合子杂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C.杂合子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杂合子
    D.鉴定一个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只能利用测交法
    26.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B.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
    C.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
    D.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
    27.某动物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图中①~⑤代表该动物精巢的不同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⑤所示的细胞中可能会发生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
    B.在④所示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在3所示的细胞中可能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减数分裂的过程可表示为⑤→④→②→①
    28.某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1:1:1:1。若该个体自交,其F1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1/16B.1/8C.1/4D.1/2
    29.孟德尔杂交试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选择了严格自花受粉的豌豆作为材料。自然条件下豌豆大多数是纯合子,主要原因是( )
    A.杂合子豌豆的繁殖能力低B.豌豆的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C.豌豆的性状大多数是隐性性状D.豌豆连续自交,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
    30.浅浅的小酒窝,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酒窝是由人类常染色体的单基因所决定,属于显性遗传。甲、乙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男性,丙、丁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女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一定都有酒窝
    B.若乙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
    C.若乙与丁结婚,生出的所有孩子无酒窝
    D.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则甲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
    31.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Ardem Pataputian正是从人类最习以为常的感觉入手研究,发现了触觉受体Piez.它由三个相同的Piez蛋白组成“螺旋桨状”三聚体,能直接响应细胞膜上的机械力刺激并介导阳离子进入细胞。如图为Piez的结构模式图及可能的作用机理基本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Piez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一定含有元素C、H、O、N、S
    B.Piez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C.机械力刺激导致Piez蛋白变性、形状改变、中央孔打开,离子内流
    D.开发能抑制Piez功能的药物有望用来治疗对机械力刺激过分敏感导致的“超敏痛”。
    32.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某同学制作的装片效果非常好,他将其中的某个视野放大拍照,发给5位同学观察细胞并计数,结果如下表(单位:个)。关于表中记录结果的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丙、丁计数的差异是由于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过程,某些细胞所处时期易混淆
    B.五位同学记录的中期细胞数一致,原因是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易区分
    C.五位同学记录的间期细胞数不多,原因是取用的材料处于旺盛的分裂阶段
    D.戊统计的细胞数量较多,可能是该同学的细胞计数规则与其他同学不同
    33.大豆子叶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黄色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代,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的概率为
    B.浅绿色植株自由交配n代,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的概率为n/(n+2)
    C.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其成熟后代有深绿色和浅绿色,且比例为1∶1
    D.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2代,后代AA∶Aa=5∶3
    34.绿豆为闭花授粉植物,野生型叶形为卵圆形,现有两种纯合突变体,甲叶形为椭圆形,乙为柳叶形,各由一对等位基因突变造成叶形的改变。用甲、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
    A.自然状态下野生型植株的基因型通常有4种
    B.一对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突变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
    C.通过测交实验不能确定F2中柳叶形植株的基因型
    D.F2卵圆形叶片植株自交后代叶片的表型及比例为卵圆形:椭圆形:柳叶形=25:6:5
    35.某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在产生雌配子时,A基因能杀死3/5不含该基因的雌配子,但在产生雄配子时不存在此现象。该植株自交,子一代自由传粉获得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Ab:ab=5:2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Ab:ab=7:2
    C.A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F1中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14
    二、读图填空题
    36.降香黄檀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耐干旱、抗逆能力强,是用于旧矿区生态环境改造的优良树种。矿区的重金属锰(Mn)是生长发育过程的必需元素,但锰胁迫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科学家通过测定不同锰浓度胁迫下降香黄檀幼苗的生理指标,为生态修复提供依据,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1锰处理对降香黄檀光合作用的影响
    图2锰处理对降香黄檀各器官MDA的影响
    (1)锰属于_____________(填“大量”或“微量”)元素,据表分析,锰对降香黄檀植株生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一步检测,不同锰浓度胁迫下降香黄檀幼苗的光合速率如图1所示,图1中的锰浓度为_______mg.kg-1时对降香黄檀植株的生长最有利,据图1分析,锰可能通过影响____________,进而影响降香黄檀植株的生长。
    (3)MDA(丙二醛)含量多少反映膜过氧化水平,MDA的产生会加剧膜的损伤,其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锰胁迫下,降香黄檀植株的不同器官的膜损伤程度大小是________,其中膜损伤程度最高的器官受损最严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7.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CST1基因功能缺失的突变体玉米,其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低于正常玉米。研究人员利用它研究了叶片中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对光合作用的反馈调节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在玉米叶肉细胞中合成的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和蔗糖,从物质运输角度考虑,往往以______(填“淀粉”或“蔗糖”)形式运输到植株各处。
    (2)研究人员检测了传粉后玉米叶片的气孔开放程度,结果如图。请分析,突变体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推测:叶片中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会抑制CST1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气孔开放程度降低。为了证实这一推测,研究人员选用野生型玉米植株,阻断其叶片中光合产物的输出,然后连续进行光照处理,测定叶片气孔开放的程度。结果发现,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气孔开放的程度逐渐降低。某同学认为该实验设计不严谨,还需增设一组对照组。对照组能否选用上述突变体植株?请判断,______,(填“能”或“不能”),并说明理由:____,请帮助该同学写出对照组的实验思路:_______。
    38.“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中国科学家团队对水稻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朱英国院士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先驱,农民胡代书培育出了越年再生稻等。某兴趣小组在科研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取甲(雌蕊正常,雄蕊异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雌蕊、雄蕊均可育)两株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为完全显性,另外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使之表现为可育。
    (1)F1基因型是______,该兴趣小组认为F2出现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_____的结果。
    (2)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种,该部分可育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3)利用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使得得到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的杂交组合为。
    (4)现有已确定的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的可育水稻,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某雄性不育水稻丙的基因型。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与结论:____________。
    39.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如图为正常棉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部分时期显微图像以及“抑制剂X”处理后所引发的异常分裂现象。“抑制剂X”处理可获得染色体消减的雄性假配子(如图中“☆”标注),该假配子可与正常的雌配子发生“假受精”,并发育为单倍体(染色体数记作n)后代。
    一种二倍体棉花的12号同源染色体上有两对基因G/g和N/n分别控制有无腺体和有无短绒两对性状,育种者选用有腺体无短绒(ggNN)的父本和无腺体有短绒的母本(GGnn)进行杂交育种。回答问题:
    (1)棉花花粉母细胞正常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末期过程中,保证配子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的一半的结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异常后期Ⅱ的箭头所示为一些分离滞后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最终消减,没有进入配子的核中。由此可推断,该异常后期Ⅱ细胞最终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的数目为______。
    (3)棉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在选取杂交所用的母本时,需要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_。
    (4)以该对亲本杂交为例,下列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有______。
    ①父本的g和N②母本的G和n③F1的N和n④F1的G和g
    (5)将上述亲本杂交获得的F1进行自交。已知经“抑制剂X”的处理,F1产生的雄配子均为假配子,雌配子正常,获得的F2有四种表型。由此推测______。
    A.母本12号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
    B.G/g和N/n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F2四种表型中有腺体无短绒和无腺体有短绒的个体占比较多
    D.F2四种表型的比例为1∶1∶1∶1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莲是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A错误;
    B、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荷塘中的所有鱼不是同一物种,不属于种群,B错误;
    C、荷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莲是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D正确。
    2.答案:A
    解析:A、帝企鹅蛋的卵清蛋白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低于C元素,C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A错误;B、帝企鹅的核酸、多糖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都是由单体脱水缩合而成,都有水的产生,B正确;C、帝企鹅蛋孵化过程中会有不同蛋白质的合成,故mRNA和蛋白质等种类会发生变化,C正确;D、雄帝企鹅孵蛋期间由于不进食,故没有糖类的补充,主要靠消耗体内脂肪以供能,D正确。故选:A。
    3.答案:B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该示踪剂由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改造而来,应是糖类,且又知该物质进入细胞后不易被代谢,可以反映细胞摄取能源物质的量,则该物质应是由称为“生命的燃料”的葡萄糖改造而来。B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A、由题中信息可知,H+运出溶酶体是顺浓度梯度的,即溶酶体内H+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故H+进入溶酶体则是逆浓度梯度的,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B、H+载体蛋白失活则无法维持溶酶体内的H+浓度,导致Cl-/H+转运蛋白不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Cl-转运受阻,进而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B正确;C、该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使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及时得到清除,C正确;D、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在溶酶体内活性最强,因溶酶体能提供最适的pH等条件,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失去了最适条件,酶活性会降低,D错误。故选:D。
    5.答案:D
    解析:A、细胞的体积越大,其物质运输效率越低,新细菌的物质运输效率比其他小型细菌的低,A错误;
    B、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核膜,B错误;
    C、新细菌中没有具膜细胞器,但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其能否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C错误;
    D、新细菌分裂时,要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会进行相应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解析:
    7.答案:A
    解析:A、内吞体是指细胞经胞吞作用形成的具膜小泡,内吞体转运的物质能够被转运到溶酶体降解,也能被循环到细胞膜或高尔基体,A错误; B、S蛋白是高尔基体的S囊泡膜上蛋白质,首先在细胞内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然后通过内质网的加工,运输至高尔基体形成的,B正确;C、据题意可知,内吞体内的P3P含量下降,P4P含量上升,引起内吞体的分裂受阻,因此推测内吞体内P4P向P3P转换有利于其完成分裂,C正确;D、敲除来源于高尔基体的S囊泡膜上的S蛋白,会引起内吞体的分裂受阻,说明高尔基体在内吞体的分裂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D正确。故选A。
    8.答案:C
    解析:A、由题图分析可知:外膜转运甘露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需要借助载体蛋白,无须消耗ATP,A正确;B、由题图分析可知:甘露糖从周质间隙中运输到细胞内借助载体蛋白,需要消耗ATP,所以此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C、由题图分析可知:周质蛋白与主动运输泵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结合点在图中周质蛋白右侧),C错误;D、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界限由三部分——内膜、外膜和周质间隙(细胞间质)组成,而革兰氏阳性菌只有单层膜,所以革兰氏阴性南较阳性南可能更具有时药性,D正确。故选C。
    9.答案:D
    解析:已知植物的净积累葡萄糖量=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每小时葡萄糖净积累量可以通过二氧化碳净消耗量来计算,为44×180:(44×6)=30mg;呼吸作用速率不受光照或黑暗影响,每小时释放8.8mg CO2,换算成葡萄糖的消耗量为8.8×180-(44×6)=6mg,所以光合作用中葡萄糖的总产量=光合作用的净积累葡萄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30+6=36mg。故选:D。
    10.答案:C
    解析:叶肉细胞内LHC蛋白激酶活性下降,LHCⅡ与PSⅡ分离减少,PSⅡ光复合体对光能的捕获增强,A正确;Mg2+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其含量减少会导致PSⅡ光复合体上的叶绿素含量减少,导致对光能的捕获减弱,B正确;弱光下LHCⅡ与PSⅡ结合,增强对光能的捕获,C错误;PSⅡ光复合体能吸收光能,并分解水,水的光解产生H+、电子和O2,D正确。
    11.答案:A
    解析:A、D时刻整个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故该时刻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其本身的呼吸作用强度,A正确; B、EF时段CO2减少的幅度高于DE时段,因此释放氧气的速率大于DE时段,B错误; C、若实验继续进行,依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短时间内CO2浓度将下降,C错误; D、B时刻没有光照,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不能产生[H],D错误。
    12.答案:B
    解析:黑瓶中溶氧减少说明其中的生物进行了有氧呼吸,其中不存在光照,故没有光合作用,A正确;f组与e组对比,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B错误;d组8h产生的氧气量为光合作用净产量(29-1)+呼吸消耗量(10-5)=24mg/L,每小时产氧量为3mg/L,C正确;f组与e组对比,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CO2浓度,若向f组白瓶中补充CO2,白瓶溶氧量可能会增加,D正确。
    13.答案:B
    解析:植物细胞要表达出全能性必须在离体的情况下,提供适宜的条件才能实现,B错误.
    14.答案:C
    解析:DNA的复制主要在间期完成,因此抑制DNA的复制,会使细胞停留在间期,A错误;
    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B错误;
    前期会发生核膜、核仁消失,末期核膜与核仁会重建,C正确;
    分裂间期DNA含量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D错误。
    15.答案:C
    解析:A、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截。一旦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会进入衰老状态进而死亡,正常细胞通常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导致端粒缩短而衰老,A正确;B、癌细胞中可能存在特殊结构能够及时修复端粒,使其可以无限增殖,B正确;C、癌细胞在增殖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蛋白质和能量,核糖体活动增强,但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需要在线粒体内进行,C错误;D、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也进行无氧呼吸,在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区域内可检测到大量乳酸,D正确。故选:C。
    16.答案:C
    解析:A、类囊体导入哺乳动物的细胞内,能让衰老的细胞恢复活力,考虑是类囊体发生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生成了ATP和NADPH,为衰老的细胞供能了,因此细胞的衰老的原因考虑是能量代谢失去了平衡,A正确;B、类囊体能够被衰老的软骨细胞摄取,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这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B正确;C、类囊体上发生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生成的产物是ATP和NADPH,C错误;D、衰老细胞活力的恢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发生,因此给予细胞适宜的光照,能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衰老细胞的恢复,D正确。故选C.
    17.答案:C
    解析:A、分析题意,该细胞含有中心体,可能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A错误;B、中心体由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和周围物质构成,B错误;C、分析题意可知,动粒微管负责连接染色体和中心体,能将分开的两条染色单体拉向细胞两极,而分裂中期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故分裂中期,一条染色体上通常结合不止一个动力微管,C正确;D、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纺锤丝需附着在染色体的动粒上,牵引染色体移动,将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故在后期之前动粒微管已经开始牵引染色体移动,D错误。故选:C。
    18.答案:D
    解析:哺乳动物(2n=6)个体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T1是减数第一次分裂,T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T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1为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套遗传信息,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T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染色体多了一条,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造成,所以T2时期细胞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B错误;而T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可能没有Y染色体或者两条Y染色体,C错误;T2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多了一条,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2和4,该精原细胞最终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数分别为4、4、2、2,D正确。
    19.答案:B
    解析:①若植株甲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可以说明全缘叶为显性性状,且甲为杂合子;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可以说明甲和另一全缘叶植株至少有一个为纯合子,不能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也不能确定甲是否为杂合子;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杂交类型属于测交,不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甲可能为杂合子(全缘叶为显性性状时),也可能为纯合子(全缘叶为隐性性状时);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比例为3︰1,说明甲为杂合子。故B正确,A、C、D错误。
    20.答案:C
    解析:①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子杂交产生子一代所表现的亲代性状就是显性性状,①错误;②表现型=基因型+外界环境,因此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②错误;③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③正确;④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④正确;⑤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⑤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答案:B
    解析:A、细胞质基质中的基因也可以影响性状,性状不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A错误; B、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会导致相对性状的分离,B正确; C、不同性状自由组合是由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导致的,C错误; D、可遗传的性状改变可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导致的,也可能是基因重组或者染色体变异引起的,D错误。
    故选:B。
    22.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酶A和酶H为同工酶,基因型为aaHHBB的番茄中,不能合成酶A,但基因H能控制合成酶H,能使无色前体物质1转变成橙色前体物质2,B基因控制合成的酶B能使橙色前体物质转变为番茄红素,则基因型为aaHHBB的番茄植株结红色果;基因型为aahhBB的植株,虽然能合成酶B,但又由于不含A和H基因,不能合成酶A和酶H,不能将无色物质1转变为橙色前体物质2,该植株所结果实果皮为无色,故A不符合题意;B.AAHHBB番茄植株,含有A、B、H基因,能控制酶A、酶B、酶H的合成,能合成番茄红素,所结果实为红色果;AAhhbb植株虽不含h基因,但含A基因,能将无色前体物质1转变成橙色前体物质2,不含B基因不能合成酶B,不能将橙色前体物质转变为番茄红素,该植株结橙色果,故B符合题意;C.aaHHbb的番茄植株,不含a基因但含有H基因,能控制合成酶H,使无色前体物质1转变成橙色前体物质2,不含B基因,不能合成酶B,不能将橙色前体物质转化为番茄红素,该植株结橙色果;AAhhbb植株虽不含H基因,但含A基因,能将无色前体物质1转变成橙色前体物质2,不含B基因不能合成酶B,不能将橙色前体物质转变为番茄红素,该植株结橙色果,故C不符合题意;D.AAhhBB的番茄植株,含A基因不含H基因,能控制合成酶A,使无色前体物质1转变成橙色前体物质2,也含B基因,能合成酶B,能将橙色前体物质转化为番茄红素,该植株结红色果;aaHHBB的植株虽不含A基因,但含H基因,能将无色前体物质1转变成橙色前体物质2,含B基因能合成酶B,能将橙色前体物质转变为番茄红素,该植株结也红色果,故D不符合题意。
    23.答案:B
    解析:A、此细胞产生含有A和a的配子各占一半,能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即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A正确;B、正常情况下,此细胞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C、此细胞分裂过程中,无论是有丝分裂后期还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都可以观察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均分别移向两极,C正确;D、此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正确。
    24.答案:D
    解析: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降低,细胞液浓度升高,因此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比值降低,A正确;B、降低环境中CO2浓度时,二氧化碳的固定速度减慢,因此C3生成减少,同时C5消耗减少,而短时间内,C5的生成,即C3的还原还在正常进行,因此C3减少,C5增多,即短时间内植物叶绿体中C3/C5的值变小,B正确;C、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增多,核DNA数不变,因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的比值变大,即由1/2变成1,C正确;D、人体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量和释放二氧化碳量相同,而无氧呼吸既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人在在百米冲刺时,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比值不变,均为1,D错误。故选D。
    25.答案:B
    解析:A、杂合子自交的后代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A错误;
    B、纯合子与杂合子杂交产生的后代中,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如Aa×aa,子代既有杂合子Aa,也有纯合子aa,B正确;
    C、杂合子的双亲中可能都是纯合子,如AA×aa→Aa,C错误;
    D、鉴定某显性性状的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可采用测交法,也可采用自交法,且对于雌雄同株的植物采用自交法更简便,D错误。
    故选B。
    26.答案:D
    解析:A、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两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因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
    B、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
    C、由F2中表型及其比例可知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C正确;
    D、F2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共6份,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共2份,因此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共9份,纯合子为AABB共1份,因此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故选D。
    27.答案:C
    解析:A、精巢中的精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①代表精细胞,②代表减数分裂Ⅱ后期、末期的细胞或精原细胞,③代表有丝分裂后期、末期的细胞,④代表减数分裂Ⅱ前期或中期的细胞,⑤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Ⅰ时期的细胞。⑤可能是减数分裂Ⅰ前期的细胞,因此细胞中可能会发生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A正确;
    B、④代表减数分裂Ⅱ前期或中期的细胞,因此④所示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正确;
    C、③代表有丝分裂后期、末期的细胞,不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错误;
    D、据A项分析,减数分裂的过程可表示为⑤→④→②→①,D正确。
    故选C。
    28.答案:B
    解析:根据该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可知,该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若该个体自交,后代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4=1/8,故选B。
    2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孟德尔杂交试验的有关知识。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纯合度,因此,自然条件下豌豆经过连续数代严格自花授粉后,大多数都是纯合子,D项符合题意。
    30.答案:C
    解析:结合题意分析可知,酒窝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设相关基因为A、a,则有酒窝为AA和Aa,无酒窝为aa,据此分析作答。A、结合题意可知,甲为有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若两者均为Aa,则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可能为aa,表现为无酒窝,A错误;B、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两者婚配,若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均为有酒窝;若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1/2,错误;C、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两者结婚,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均为aa,表现为无酒窝,正确;D、甲为有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aa,则甲的基因型只能为Aa,是杂合子,D错误。
    31.答案:D
    解析:A、Piez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一定含有元素C、H、O、N,不一定含有S元素,A错误;B、Piez蛋白需要在核糖体上合成,并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至细胞膜,B错误;C、机械力不会导致Piez蛋白变性,而是在机械力刺激导致Piez蛋白构象改变、中央孔打开,离子内流,C错误;D、结合题意和图示可知,抑制Piez功能,机体不能感受到机械力刺激,因此开发能抑制Piez功能的药物有望用来治疗机械超敏痛(触摸痛),D正确。故选D。
    32.答案:C
    解析: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根据染色体的行为,把它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丙、丁计数的差异可能是因为某些细胞所处时期易混淆,如末期和分裂间期,A正确;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易区分,故五位同学记录的中期细胞数一致,B正确;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其所处时间比分裂期长,五位同学记录的间期细胞数不多,是由于只统计了一个视野中的细胞,样本数量较少,不具有代表性,C错误;计数规则不同,会导致实验误差,戊统计的细胞数量较多,可能与该同学的细胞计数规则与其他同学不同有关,D正确。
    33.答案:D
    解析: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代,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2)n,纯合子的概率为1-(1/2)n,因为aa幼苗阶段死亡,因此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AA的概率=AA/(AA+Aa)或AA/(1-aa)。即[1-(1/2)n/2]÷[((1/2)n+1)/2]=(2n-1)/(2n+1),A正确;浅绿色植株自交后代的成熟个体中AA︰Aa=1︰2,则A的基因频率=1/3+1/2×2/3=2/3,a的基因频率为1/3,自由交配后成熟后代中AA的概率=A2/(1-a2)=1/2,再次自由交配后,成熟后代中AA的概率=3/5,以此类推,浅绿色植株自交后代再自由传粉至n代,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的概率为n/(n+2),B正确;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其成熟后代有深绿色和浅绿色,且比例为1︰1,即AA×Aa→AA︰Aa=1︰1,C正确;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即Aa×Aa,后代有aa(黄色)个体,只是幼苗阶段死亡,D错误。
    34.答案:C
    解析:F2中柳叶形植株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故通过测交实验不能确定F2中柳叶形植株控制叶形性状的基因型,C正确.
    35.答案:B
    解析:
    36.答案:(1)微量;低浓度锰能促进植株生长,高浓度锰会抑制植株生长
    (2)2;叶绿素的合成来影响净光合速率
    (3)根>茎>叶;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部位在根,根受重金属离子的影响最大
    解析:(1)锰属于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微量元素。由表格信息可知,低浓度的锰促进生长,高浓度的锰抑制生长。
    (2)由曲线可知,在锰浓度为2.0mg·kg-1时,降香黄檀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并且净光合作用最强,说明该浓度对降香黄檀植株的生长最有利。进一步分析,锰元素可能是通过影响叶绿素合成影响净光合作用,进而影响降香黄檀植株的生长。
    (3)由柱形图可知,在相同锰浓度情况下,根中的MDA最多,其次为茎,最少的是叶。其中对根损伤严重可能是根细胞中锰离子浓度最高。
    a
    37.答案:(1)蔗糖
    (2)没有CST1基因,不能合成CST1蛋白,气孔开放程度显著下降CO2供应不足
    (3)不能;突变体中没有CST1基因,不能用于检测CST1基因的表达情况,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选用野生型玉米植株,不阻断其叶片中光合产物的输出,然后连续进行光照处理,检测气孔开放程度。
    解析:(1)蔗糖溶解度大,一般光合产物中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到植株各处。
    (2)野生型植株和突变体的区别为是否存在CST1基因,进而表达出CST1蛋白,分析图甲可知,野生型植株比突变体的气孔开放程度高,推测CST1蛋白能够促进气孔打开;突变体没有CST1基因,不能合成CST1蛋白,气孔开放程度显著下降,CO2供应不足,是突变体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
    (3)实验目为了验证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会抑制CST1基因的表达,实验的自变量是光合产物的积累,CST1基因的表达情况,对照组不能使用突变体,因为突变体中没有CST1基因,不能用于检测CST1基因的表达情况。
    (4)实验组选用野生型玉米植株,阻断其叶片中光合产物的输出,然后连续进行光照处理,可导致光合产物积累,对照组应选用野生型玉米植株,不阻断其叶片中光合产物的输出,然后连续进行光照处理,检测气孔开放程度。
    38.答案:(1)AaBb;基因重组(自由组合)
    (2)7;6/13
    (3)aabb和AABb
    (4)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则丙基因型是AAbb;若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
    解析:(1)由分析可知,F1基因型是AaBb,F1个体自交得到的F2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分析,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共9种,其中AAbb、Aabb表现为不育,因此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9-2=7种,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为1/13AABB、2/13AABb、2/13AaBB、4/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其中2/13AABb和4/13AaBb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其他均能稳定遗传,故该部分可育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13+4/13=6/13。
    (3)根据分析,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共9种,其中AAbb、Aabb表现为不育,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所以从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使得得到雄性不育株(A_bb)的比例最高的杂交组合aabb和AABb。
    (4)水稻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要确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则丙基因型是AAbb;若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
    39.答案:(1)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形成细胞板,细胞一分为二
    (2)0~n
    (3)去雄(去除雄蕊)、套袋
    (4)③④
    (5)AC
    解析:
    a
    b
    c
    d
    e
    f
    光照强度(kLx)
    0(黑暗)
    2
    4
    6
    8
    10
    白瓶溶氧量(mg/L)
    5
    10
    20
    29
    35
    35
    黑瓶溶氧量(mg/L)
    5
    5
    5
    5
    5
    5
    学生
    分裂间期
    分裂期
    总计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5
    6
    3
    2
    6
    22

    5
    6
    3
    3
    5
    22

    5
    6
    3
    2
    6
    22

    7
    6
    3
    2
    5
    23

    7
    7
    3
    2
    6
    25
    锰浓度/(mg·kg-1)
    株高/cm
    冠幅直径/cm
    0
    17.15
    45.67
    0.4
    17.82
    46.17
    2.0
    18.90
    47.83
    10.0
    18.02
    43.67
    50.0
    16.80
    43.33
    P
    F1
    F1自交得F2
    甲与乙杂交
    全部可育
    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相关试卷

    2023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题,共6页。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