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学生版).docx
    • 练习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家长版).docx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学生版)第1页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学生版)第2页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学生版)第3页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家长版)第1页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家长版)第2页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家长版)第3页
    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

    展开

    这是一份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文件包含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学生版docx、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家长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3、某几句诗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4、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5、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
    3、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8、松,坚贞高洁。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答题的格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 需要注意的地方:
    意境分析三注意:
    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
    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意象作用解题四关注:
    一关注诗中意象特征。诗人在诗中描述的意象特征是符合诗人情感的。
    二关注诗中意象的传统内涵。有些意象是具有传统内涵的,也能表明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三关注诗中抒情词句。意象最终是为抒情服务的。
    四关注意象所在位置。要从意象所在位置来看其在结构中的作用。
    第三篇:小题速刷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3.全诗描绘了一幅 (填季节)的山林美景图。主要写了 、 、 、 、 和 六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春色图,前三句为第四句做铺垫
    B.诗人通过对“寒山”“霜叶”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对秋季到来时的哀伤叹息
    C.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
    早发白帝城
    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充完整诗句。
    7.诗人从白帝城出发的时间是 ,从第一句中的 字可以看出。
    8.体现船非常快的诗句是 和 。
    阅读课外古诗,试着完成练习。
    暮江吟①[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②铺水中,半江瑟瑟③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④夜,露似真珠⑤月似弓⑥.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④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⑤真珠:即珍珠。
    ⑥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9.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描写的是 (季节)的暮色江景。
    诗中诗人将“露”和“月”分别比作“ ”“ ”。
    10.诗中“可怜”的意思是什么?( )
    A.可恨B.可爱C.可惜D.不喜欢
    11.诗中哪两字巧妙地点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呢?( )
    A.残阳B.瑟瑟C.可怜D.真珠
    12.从课外摘录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句。


    , 。
    , 。
    课外阅读。
    走进大自然
    追着小鸟,走进密林, 去感受蓝天的辽远;
    追着小溪,走进深山, ( )将自己融进大自然,
    追着蝴蝶,追着野花, ( )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
    我们走进大自然。
    走进大自然,
    让小锤去敲醒每一块山石, 热爱大自然,
    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 等你从大自然归来,
    高高举起洁白的昆虫网, 你会悄悄告诉小伙伴:
    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 什么是纯洁,
    什么是美好,
    把自己变成大树吧, 什么是智慧,
    去体验大地的宽厚; 什么是情感……
    把自己变成白云吧,
    1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关联词。
    14.这首诗歌的第一小节共写了哪几种事物?

    15.“让小锤去敲醒每一块山石,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6.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正确的说法(多选) ( )
    A.大自然可以教会孩子们什么是纯洁、美好、智慧和情感。
    B.孩子们对大自然中所有的朋友都充满了向往与追求。
    C.从第一小节中我们可以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乐、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D.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
    课内古诗阅读。
    A.知有儿童挑促织 B.江上秋风动客情
    C.萧萧梧叶送寒声 D.夜深篱落一灯明
    17.给古诗排序,将序号写在方框里。

    18.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 》。
    19.其中写小孩捉蟋蟀的诗句是: , 。
    20.诗中属于听觉描写的是 ;属于视觉描写的是 。
    21.“动客情”在此处有两层意思,分别是( )和( )
    A.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向往。
    B.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C.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D.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
    品读 观洞庭湖之静美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______。
    _____洞庭山水翠,__________一青螺。
    22.将诗句补充完整。
    23.这首诗作者是 代诗人 。
    2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和”的意思是( )
    A.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B.平稳,和缓
    C.协调,关系好,均衡
    25.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多选)
    A.湖光B.秋月C.镜子D.洞庭湖
    E.白银盘F.青螺G.君山
    26.诗的前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突出了洞庭湖 。
    我能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两句诗的意思:
    这两句诗把秋月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工艺美术珍品,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 的朦胧美,表达了诗人 之情。
    27.诗句中的“白银盘”指的是 ,“青螺”指的是 。
    28.对后两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远远望去,洞庭湖中有一个白银盘,里面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B.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阅读提升。
    雨后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
    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他喊:“妹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29.诗歌一共有( )节,写了他们 的情景。
    30.“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这句诗采用了 的手法,写出了广场上孩子们 的场景。
    31.“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这一句诗采用了 的手法,写出了广场上孩子们 的心情。
    32.在第二节诗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小哥哥心情的词语。这些词语与小哥哥嘴里说的“糟糕——糟糕”不矛盾吗?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你的体会。
    33.“紧紧跟在这泥裤子后面”这句话中“泥裤子”指的是: 。
    34.请选择正确答案,并在括号里打“√”。
    (1)本文记叙了一群孩子雨后在广场上尽情玩耍的情景。( )
    (2)本文记叙了一群孩子在下雨时尽情玩耍。( )
    35.仿写句子。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喊:“妹妹,小心,滑!”

    补充古诗,回答问题。
    ___________一色裁,芙蓉向脸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来。
    36.补充古诗。这首诗出自 代诗人 写的《 》。
    37.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画“√”。
    裁(A.裁缝。 B.裁剪。) 闻(A.闻到。 B.听到。)
    38.诗中的“芙蓉”指的是( )
    A.荷花B.荷叶C.莲蓬
    39.诗中“闻”的意思是( )
    A.听见。B.用鼻子嗅气味C.有名望的
    40.读完这首诗,诗中的采莲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 )(多选)
    A.美丽B.忠厚朴实C.善良D.天真烂漫
    41.诗中写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诗句是: , 。
    42.采莲姑娘的裙子和 一样,是绿色的,她们的脸庞掩映在 中间,人们看不见人影却听得到 。
    43.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阅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44.这两句诗出自 代诗人 写的《 》。这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45.我们可以借助图片理解诗句,与第一句诗对应的图片是( )。与第二句诗对应的图片是( )
    A. B.
    46.作者抓住“ ”与“ ”,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 ”与“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47.体会苏轼写诗赠刘景文的用意,对的打“√”,错的打“×”。
    (1)诗人告诉朋友刘景文,自己只爱这个季节的景色。( )
    (2)诗人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要一直消沉。( )
    (阅读链接)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望天门山
    , 。
    , 。
    48.默写古诗
    49.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我还知道他的另一首古诗《 》。
    50.这首诗描写了 、 、 、 等景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 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 的热爱之情。
    51.诗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的诗句是: 。我知道诗人在望天门山时,眼前看到的是 的天门山和 的长江水。
    52.诗句“ , ”写出了青山耸立、孤帆红日的壮美景象。
    53.诗题为“望天门山”,我认为诗人是在( )望天门山。
    A.天门山脚下B.天门山山中C.行驶的小船中
    5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对比阅读。
    「甲」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①解落:吹落。②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③能:能够。④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⑤过:经过。⑥斜:倾斜。
    「乙」风
    叶圣陶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55.「甲」中从哪些诗句能感受到风?

    56.读古诗「甲」,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7.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际存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读「乙」说说怎么知道风来了?

    58.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还能从哪些方面知道风来了,请试着仿写诗歌,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说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

    阅读小古诗,回答问题。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①?萧萧送雁群②。
    朝③来入庭树,孤客④最先闻⑤。
    【注释】①至:到,来。②雁群:大雁的群体。③朝:读zhā,清晨。④孤客:孤独的异乡人。⑤闻:听到。
    59.【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1)读完注释,我知道“朝”的意思是 ,“闻”的意思是 。
    (2)回想“萧萧梧叶送寒声”的意思,我知道“萧萧送雁群”中“萧萧”指的是( )
    A.大雁的叫声。 B.风吹树叶的声音。 C.大雁扇动翅膀的声音。
    (3)结合注释,我知道“何处秋风至”中“秋风至”的意思是 。
    60.【提取信息】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在正确答案后打“√”。
    秋风( ) 促织( ) 天空( )
    雁群( ) 江水( ) 庭树( )
    61.【翻译诗句】结合注释,我知道“朝来入庭树”的意思是( )
    A.秋风朝着庭院吹来。B.清晨,秋风吹动着庭院里的树木。
    62.【感悟诗意】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客”说明诗人所处的地方只有他一个人。
    B.“孤客最先闻”与“江上秋风动客情”所表达的情感相同。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白云生处有人家 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唐 杜牧 3. 秋季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林 霜叶 4.C 5.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特有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体现了其豪爽向上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默写。
    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原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结合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A.《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选项说法错误;
    B.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之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5.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之情,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6.朝辞白帝彩云间 轻舟已过万重山 7. 早晨 朝 8.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6.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默写做到书写正确、整洁、行款整齐,字迹清楚,结构匀称。注意“朝、辞、帝、重”的正确书写。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从“朝”字可以看出诗人从白帝城出发的时间是“早晨”。
    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写了行舟轻如无物。从这两句诗歌中可以看出小船的航行速度之快。
    9. 秋天 真珠 弓 10.B 11.C 12.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9.考查内容理解。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因此诗人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结合“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知诗人将“露”比作真珠,“月”比作弓。
    10.考查词语解释。
    “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可怜”意思是可爱。
    11.考查内容理解。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因此“可怜”巧妙地点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12.考查诗句默写。
    秋天的诗句还有杜牧《山行》,全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只有 才 14.小鸟、密林、小溪、深山、蝴蝶、野花。 15.拟人。这样写使诗歌更加生动活泼,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动人的画面。 16.ABCD
    【解析】1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将自己融进大自然”和“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两个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且是唯一条件。可以用关联词“只有……才……”。
    14.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追着小鸟,走进密林,追着小溪,走进深山,追着蝴蝶,追着野花,我们走进大自然。”可知写的事物有:小鸟、密林、小溪、深山、蝴蝶、野花。
    15.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运用。
    “让小锤去敲醒每一块山石,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敲醒”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根据诗歌内容“访问”也用了相同的修辞。赋予了人的动作,使诗歌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动人的画面。
    16.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一小节中我们可以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孩子们对大自然中所有的朋友都充满了向往与追求。大自然可以教会孩子们什么是纯洁、美好、智慧和情感。所以应选ABCD。
    17. 18. 宋 叶绍翁 夜书所见 19.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0. 萧萧梧叶送寒声 夜深篱落一灯明 21. B C
    【解析】17.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能力。
    出自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全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8.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诗人身处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1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全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故写小孩捉蟋蟀的诗句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0.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此句描写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凄怆落寞的气氛,此萧索之景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属于听觉描写。
    “夜深篱落一灯明”意思是: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属于视觉描写。
    2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知有儿童挑促织,深深篱落一灯明”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由此可知,“动客情”有两层意思,一是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二是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故选B、C。
    22.镜未磨 遥望 白银盘里 23. 唐 刘禹锡 24.A 25.ABDG 26. 比喻 湖面 未打磨的镜子 湖面的平静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宁静祥和 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27. 洞庭湖 君山 28.B
    【解析】22.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原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2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此句描写澄澈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塑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境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该句意思是: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故选A。
    2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古诗内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可知诗中描写的景物: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
    故选ABDG。
    2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镜子,突出了湖面的平静。此句描写澄澈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塑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境界,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宁静祥和的朦胧美,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思是: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28.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译: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故选B。
    29. 三 在夏天雨后的广场上快乐玩耍 30. 夸张 比喻 开心玩水 31. 比喻 快乐 32.欢喜 兴奋 骄傲。不矛盾,因为哥哥在玩水的时候,他提醒妹妹小心,自己却滑倒了。虽然摔了一跤,但哥哥此刻的内心依旧是开心的。 33.哥哥 34.(1)√ 35.田野里一群刚放学的孩子,快乐得跟出笼的小鸟一样。前面的飞快地向前跑,边跑边喊:“快点,看谁能追上我?”
    【解析】29.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原文可知,诗歌分三个小短节,因此,诗歌一共有三小结。
    从“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和“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可知,描写了孩子们在夏天雨后的广场上快乐玩耍的情景。用“乐”字贯穿全篇,整首诗充满了童趣。
    30.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将大量的人群比喻成海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众多,并用夸张手法进行强调。把广场上的人群比作海洋,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广场上水多、以及开心地玩耍的情景。
    31.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句子把孩子们比作神仙,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广场上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像神仙一样无忧无虑。
    3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可知,描写小哥哥心情的词语有:兴奋、欢喜、骄傲。
    这些词语与小哥哥嘴里说的“糟糕——糟糕”不矛盾。结合短文,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可见虽然摔倒,小哥哥爱玩水还是很快乐的。
    33.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结合句子“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这里的“他”指前文中的“小哥哥”。
    34.考查了概括能力。
    注意抓住关键句子: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可总结为一群孩子雨后在广场上尽情玩耍的情景。
    35.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心情,仿写时,需要注意,如:田地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哥哥玩捉迷藏,把自己藏起来。他喊:“妹妹,快来抓我吧!”
    36.荷叶罗裙 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
    唐 王昌龄 采莲曲 37.B B 38.B 39.A 40.AD 41.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42. 荷叶 荷花 歌声 43.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才觉察有人前来。
    【解析】36.本题考查古诗的识记能力。
    本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全诗为: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7.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采莲曲》全诗的意思是: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诗中“一色裁”的意思是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裁”的意思是:剪裁。
    诗中“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意思是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闻”的意思是:听到,听见。
    38.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本题出自诗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意思是: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其中“芙蓉”的意思是:荷叶。故B选项正确。
    39.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本题出自诗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意思是: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其中“闻”的意思是:听见,听到。故A选项正确。
    40.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写出了采莲少女的美丽和天真烂漫。故本题AD选项叙述正确。
    4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本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故本题写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诗句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42.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这首诗让人们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采莲姑娘的裙子和荷叶一样,都是绿色的,她们的脸庞映在荷花的中间,看不见人影却依稀听得到歌声。
    43.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诗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意思是: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44. 宋 苏轼 赠刘景文 对比 45. A B 46. 荷尽 菊残 已无 犹有 47. × √
    【解析】44.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表现手法的掌握。
    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诗句以“荷尽”与“菊残”对此,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据此完成填空。
    45.考查学生诗句与图片匹配能力。
    结合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从“荷尽”、“雨盖”可知这句诗对应的是A图;结合诗句“菊残犹有傲霜枝”,从“菊残”可知对应的是B图。
    46.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结合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可知,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据此完成作答。
    47.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故“诗人告诉朋友刘景文,自己只爱这个季节的景色”理解错误,“诗人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要一直消沉”理解正确。
    48.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49. 唐 李白 静夜思 50. 天门 楚江 孤帆 红日 奔流东去 祖国山河 51. 天门中断楚江开 雄伟 奔腾不息 52.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53.C 54.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
    【解析】48.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默写。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唐代李白《望天门山》意思: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49.本题主要考查对诗人的识记。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唐代李白《望天门山》。
    李白的诗有:《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50.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结合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知,这首诗描写了“天门山”“楚江”“孤帆”“日”等景物。
    5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作答。结合全诗可知,诗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的诗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意思: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这句诗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5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根据全诗内容可知,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其中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了青山耸立、孤帆红日的壮美景象。
    53.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完成本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诗歌内容分析作答。结合全诗内容可知,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由此可知诗人是在行驶的小船中望天门。
    54.本题主要考查翻译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意思: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漂来。
    5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6.风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57.从“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这些词语可以知道风来了。 58.但是裙角飞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
    【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意思是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细读古诗,风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使人感受到风很大,从“落、开、过、入”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风的动态描写,因此,从每句诗中都能感受到风。
    56.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然后把想象到的画面描写出来即可。
    示例: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二月里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当大风吹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时能使竹竿倾斜。
    5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品读诗歌,从“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纹”中可知道风来了,这些都是风吹拂过的痕迹,这也是作者对风的动态描写。
    58.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诗歌的能力。
    要仿写诗歌首先必须仔细研究原诗歌,弄清楚它的基本结构之后就可以模仿它的结构进行再造句了,诗句的基本结构的关键词是“但是……我们知道……”,然后据此造句就可以。
    示例:但是红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59. 清晨 听到 B 秋风到了 60.秋风(√)
    雁群(√) 庭树(√) 61.B 62.A
    【解析】59.(1)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根据注释可知朝:读zhā,清晨。闻:听到。
    (2)考查字词理解。
    结合注释理解“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意思是: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大雁,可知“萧萧”是指“风吹树叶的声音。”,故选B。
    (3)考查诗句理解。
    结合注释①至:到,来。可知“秋风至”是秋风到了、秋风来了。
    60.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首先通读古诗,再结合注释逐句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从中找到古诗所描写的景物。
    “何处秋风至”描写的景物有“秋风”,“萧萧送雁群”中描写的景物有“萧萧(风吹树叶的声音)”和“雁群”,“朝来入庭树”中描写的景物有“庭树”。故在秋风、雁群、庭树后面打勾。
    61.本题考查翻译诗句的能力。
    首先借助注释理解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再翻译诗句的意思。“朝”的意思是“清晨”,“入”指的是风吹到庭院,“庭树”指庭院里的树木,“朝来入庭树”的意思就是清晨,秋风吹动着庭院里的树木。故选B。
    6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BC正确。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是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A.“孤客”并不是指诗人住的地方只有他一个人,而是指诗人独居异乡感到孤单,非常思念家乡。因此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第四篇:童话故事
    贪吃的小兔
    森林里住着一只贪吃的小兔。
    有一次,小狗做了香喷喷的大饼。小狗把大饼分给小兔、小马、小鸭、小鸡和小猫。小兔囫囵吞枣地把大饼吃光了,她舔了舔嘴角边的芝麻,心想:大饼是草莓味的吗?还是巧克力味的?还是核桃味的?她看了看坐在左边的小猫,吃得多香啊。于是,小兔就找小猫要一些大饼,小猫说:“不行,昨天我生病了,今天我要去补课,我要
    吃饱点才有精神。”小兔只好垂头丧气回自己的座位了。她又看看坐在右边的小马,正在细嚼慢咽地品尝着大饼。小兔急忙跑过去,说:“小马,你能给我些大饼吗?”小马摇摇头说:“不行,今天我要参加跑步比赛,我要吃饱点才能有力气跑步。”小兔只好唉声叹气地回
    到自己的座位上。小兔还有一杯果汁,她想了想,拿着果汁去找小鸭换大饼,小鸭说:“果汁我也有,可是大饼我只有一个,给了你我不就没了吗?”小兔失望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把果汁喝完,她舔了舔嘴巴,然后再去找小鸡要大饼。小兔问:“你能给我些大饼吗?”小鸡说:“小狗那还有两个,你去找他要一个吧。”于是,小兔就去找小
    狗要。小兔问:“你能再给我一个大饼吗?”小狗说:“我可以再给你一个大饼,不过,你吃完,我就不能再给你了。”小兔同意了,高兴地拿着大饼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次,小兔细嚼慢咽地吃着大饼,这次,小兔终于知道大饼原来是苹果味的。
    小兔把事情告诉了兔妈妈,兔妈妈说:“小兔,你要知道无论吃
    什么东西,都不能囫囵吞枣,要细嚼慢咽,才能品出其中滋味,做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明白吗?”小兔说:“我明白了。”
    小猴子生病了
    春天来了,阳光明媚、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么美好的春光啊!
    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动物园。看到了小猴子在猴山旁尽情地玩耍,非常可爱。大家立刻被吸引住了,围着栏杆观看起来。这时,不知谁扔了一根香蕉过去,只见小猴子急忙捡起塞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大家以为它一定是饿怀了,就纷纷把带的面包、糖果、水果„„全扔了过去。小猴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地大吃了一顿。小朋友们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正得意着呢!突然,小猴子捂着肚子,身冒冷汗,哇哇大叫着满地打滚。管理员叔叔赶紧把它送到动物医院。只见小猴子的肚子胀得像大西瓜似的,躺在病床上,快昏迷了。兽医阿姨马上对它进行打针抢救。小朋友们知道后,一个个红着脸,低着头,非常后悔。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知道吗?给小动物喂食要讲究科学哦!不
    能随便乱喂,要不然会害了它们的哦!
    长颈鹿和小兔
    森林中住着高个子长颈鹿和小矮子小兔。
    有一天,长颈鹿遇到了小兔,长颈鹿得意扬扬地说:“长得高好。”“长得高一点儿也不好,长得矮才好呢!”小兔反对道。“应该长得高
    好”“不,应该长得矮好”长颈鹿说:“长得高真的好,我马上就让你知道长得高的好在哪。”
    说完,长颈鹿带着小兔来到一所植物园旁,长颈鹿一抬头,轻轻松松就吃到了里面嫩绿的叶子,长颈鹿神气地说:“你行吗?”兔子用尽了全身力气,还是够不着,便垂头丧气地说:“不行。但是长得
    矮更好,我立刻会让你明白长得矮好在哪。” 话音刚落,兔子就带着长颈鹿来到了一个小院里,小院里有一扇门,又矮又细,兔子一闪,就通过了们,到里面开开心心的吃叶子去了。长颈鹿却低下头,怎么钻也钻不进,兔子一边吃叶子一边说:“还是长得矮好吧!”
    最后,他们俩去找河马大哥,河马大哥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你们俩总是去追求别人的短处,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
    短处,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这就叫取长补短。
    智救小蜗牛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小蜗牛去寻找食物,一不小心掉进了深坑里。小蜗牛大喊:“救命呀,救命呀,谁来救救我呀„„”
    小蜗牛的呼喊声被不远处正在耕地的牛爷爷听见了,被正在河里洗澡的大象伯伯听见了,被正在树上津津有味地吃着桃子的小猴子听见了。他们三个顺着呼声一路找来,最后看见了掉进深坑的小蜗牛。
    牛伯伯打了桶水,猴哥哥找来一根木头。大象伯伯没找到任何
    东西。牛爷爷正要把水倒进深坑里,小猴子连忙说:“不行,不行,这样你会把小蜗牛淹死的,还是让小蜗牛顺着我找来的木头爬上来。”牛爷爷答应了。小猴子把木头伸进坑里,说;"小蜗牛,你顺着我的木头爬上来吧!”小蜗牛爬到一半掉了下去。大象伯伯说:“你的木头弯弯曲曲的,怎么能让小蜗牛爬上来呢?”“那该怎么办呢?”猴哥哥和牛爷爷异口同声地说:“看我的吧!”大象伯伯把鼻子伸进坑里,对小蜗牛说:“你爬到我的鼻子上坐稳了,我帮你卷上来。”小蜗牛终于得救了,它激动地对大家说起:“谢谢你们。”大象伯伯高兴地说:“不用谢。”牛爷爷和猴哥哥呼着,称赞道:“还是大象有办法,足智多谋!”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