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第2部分 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教师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
    • 学生
      第2部分 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学生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
    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01
    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02
    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03
    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01
    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02
    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
    这是一份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第2部分暑期预习第04讲《与朱元思书》教师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第2部分暑期预习第04讲《与朱元思书》学生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与朱元思书》
    一、诵读理解
    1、字音 缥(piǎ)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
    泠(líng) 嘤(yīng) 转(zhuàn) 鸢(yuān) 戾(lì)
    纶(lún) 窥(kuī) 柯(kē) 昼(zhòu)
    2、节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字词注释
    书:信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
    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自:从。 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独,只。 绝,绝妙。
    皆:全,都。
    缥碧:原作“漂碧”,青白色。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急湍: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若:好像。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轩邈: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轩邈,比高远,向高处向远处生长。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激:冲击,拍打。
    泠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美丽的。 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蝉则千转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鸢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经纶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 。反,通“返”,返回。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蔽,遮蔽。
    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昼,白天。犹,好像。
    4、译文
    江面上的风和烟都消散了,天与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特的山灵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呈青白色,水深的地方也能见到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水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相互竞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声响。美丽的鸟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就像一首歌。蝉长久不断的鸣叫,猿猴的叫声也长久没有消失。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经营世间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看见太阳。
    二、文学常识
    1、骈体文
    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ì gù ,脚镣和手铐,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合称为南北朝山水小品文双璧。
    骈体文由于注重行式太多,引起了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
    2、吴均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人(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深受沈约的称赞。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三、主要内容
    1、总写从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结构上统领全篇,在内容上表达对富春江两岸山奇水异的赞叹之情。
    2、具体写富春江水的特点“异水”——清澈湍急
    (1)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静态
    (2)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
    3、具体描写两岸山的特点“奇山”——生机勃勃
    (1)山势之奇:群峰寒树(视觉、远望) (2)山音之奇:泉鸟蝉猿(听觉、近观)
    (3)山意之奇:触景生情(联想) (4)山林之奇:林密阴暗(以景结情)
    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
    四、思想感情
    1、对富春江两岸秀美山水风光的喜爱与赞美。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抒发作者厌弃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劝说朱元思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美景的意味。
    五、艺术手法
    1、动静结合
    (1)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为静态描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动态描写。
    (2)写山:由静到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为静,“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化静为动。
    2、借景抒情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夹岸层峦叠嶂越来越高的景象,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两岸山势的特点,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3、衬托: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衬托水的清澈。
    (2)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衬托山林之密。
    4、正面侧面结合:
    正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侧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比喻、夸张: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形象地突出描写了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
    七、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优美,清新淡雅,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景物特征。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江水的动态美,运用比喻生动地突出了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形象地写出两岸山势高峻,中间溪谷深幽,形成夹合之势。
    寒:说明山势之高,所生皆为耐寒林木。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竞、争:运用拟人手法,形容山峰相互依峙,竞相向上崛起的情状。
    2、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本文句式以四字句为主,大量运用对偶,在整齐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考点一 文言诵读断句
    1.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鸢 飞 戾 天 者 望 峰 息 心 经 纶 世 务 者 窥 谷 忘 反
    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C
    【详解】C.句意: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 流连忘返。是由两个主谓句构成的。“鸢飞戾天者”是主语,“望峰息心”是谓语;“经纶世务者”是主语,“窥谷忘反”是谓语。故断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故选C。
    考点二 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性默写填空。
    (1)《与朱元思书》中以游鱼衬水清的句子是: , 。
    (2)《与朱元思书》中,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 , 。
    (3)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通过写蝉和猿的叫声来衬托山林宁静的句子是: , 。
    【答案】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细、碍、异、绝、蝉、猿、绝。
    考点三 文言词语积累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鸢飞戾天者(叫) 好鸟相鸣(美丽)
    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尽,停止)
    【答案】C
    【详解】A.戾:至、到达;B.轩邈:向高处、向远处伸展;D.绝:停止;
    故选C。
    考点四:分析写景手法
    4.文中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分析: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
    【解析】根据“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这里的高山都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里的群山也竞争着笔直向上,直插云天;其中“竞上”“轩邈”等词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里群山的奇伟。
    考点五 分析句子作用
    5.写作中大都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收束全篇,升华文章主旨。甲文却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结尾,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案】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本段写山之“奇”,前文抓住山之势、山之声来描写。这四句作者笔锋由动返静写山中光景明中有暗,暗中有明,光影奇特的山之色,这种方式结束全文,余韵无穷。
    【解析】“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句的意思是: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这句是写景的句子,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所以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所以,不多余。
    考点六 比较分析情感
    6.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但《与朱元思书》一文还流露出作者 的情感。
    【答案】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同时也含有避世归隐的情感
    【解析】《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为: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据此可知,乙文还流露出作者对追逐功名利禄之人的鄙弃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一.理解性默写。
    (1)概括赞叹富春江景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 , 。
    (3)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
    (4)《小石潭记》中“ , ”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5)文中“ , ”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 , , 。
    (6)写景往往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使静景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本文中“ , , , ”等句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7)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两组对偶句: , ; , 。 , 。
    (8)文中表达作者人生志向的句子是: , ; , 。
    (9)《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情感诗句是: , ; , 。
    【答案】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有时朝发白帝 暮至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异、绝、从、飘、缥、碍、若、湍、甚、箭、若、暮、陵、御、竞、轩、邈、激、泠、嘤、猿、鸢戾、峰、纶、窥、反”等字要正确书写。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②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③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势竞上 (2)互相轩邈
    (3)灌水之阳有溪焉 (4)今予家是溪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以 愚 辞 歌 愚 溪 则 茫 然 而 不 违 昏 然 而 同 归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5.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颈联描绘了牧人、猎人满载归家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安逸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B.[甲]诗尾联写了诗人此刻尽管感到知音难觅,但依旧唱起《采薇》之歌,可见诗人的乐观与豁达。
    C.[乙]文中猿声与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猿声景同情异,“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诗人的心境不同。
    D.[丙]文中,因为溪水道低,险峻湍急,幽深狭窄,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故作者为其取名“愚溪”。
    6.试分析动静结合的手法在[甲][乙]两文中的运用。
    【答案】2.(1)凭借。(2)向远处伸展。(3)北面。(4)这。
    3.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4.(1)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2)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
    5.C 6.结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作者将自然景物进行静态描写,对人的活动进行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结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巍峨。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1)句意为: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负:凭借。
    (2)句意为: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3)句意为: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阳:北面。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
    (4)句意为: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是:这。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
    本句句意为: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其中,“以愚辞歌愚溪”写我用歌唱的形式表达对愚溪的赞美,后面应断开;而“则茫然而不违”和“昏然而同归”二者并列关系,这两句则表达出我赞美后的内心感受,中间应断开。
    故断句为: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见:看见;日:太阳,阳光。
    (2)有道:政治清明;违:相悖;理:事理;故:所以;为:成为;莫:没有;若:像。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内心的安逸”表述有误。依据颈联诗句的意思可知,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通过描绘暮归的牧人驱犊返和猎人带禽归家的田园牧歌式的热闹景象,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B.“乐观与豁达”表述有误。依据尾联诗意可知,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诗人只好唱着《采薇》之歌,和伯夷、叔齐做朋友了,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和现实生活里的苦闷、孤独、惆怅和抑郁;
    D.有误,依据“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可知,作者为其取名“愚溪”的理由如下:一是作者“以愚触罪”,贬谪到此;二是古代就有“愚公谷”之说;三是当地居民为溪水的命名争辩不休,“故更之为愚溪”;
    故选C。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依据【甲】诗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的自然景色。依据句意可知,作者描绘的是自然景色,属于静态描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意思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依据句意可知,作者将自然对人的活动进行动态描写,属于动态描写。共同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依据【乙】文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句意可知,属于静态描写;依据“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意可知,属于动态描绘,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巍峨。
    【点睛】参考译文:
    【乙】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丙】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向东流入潇水。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将家安在这里。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得不改名了,就把它定名为愚溪。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无法进去;幽深浅显狭窄,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这是聪明人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看起来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般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如玉色光洁清澈,能像金石一样铿锵作响,能使愚蠢的人眷恋,喜爱得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写些文章来安慰自己,用文笔自由驱使万物,创造出一个称心满意的审美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
    三.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文中指隐士所食之物。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负势竞上
    ②鸢飞戾天者
    ③于斯已办
    ④岂徒语哉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10.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7.①凭借 ②至、到达 ③这,这里 ④怎么,难道
    8.(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即使在白昼,也像黄昏那样昏暗。
    (2)(我)平时向往隐居,于是在这山上盖了房子
    9.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分析: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分析: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
    10.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
    ②句意: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戾:至、到达。
    ③句意:这里都已具备。斯:这,这里。
    ④句意:怎么会是虚言啊。岂:怎么,难道。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横柯:横斜的树枝。上:在上面。蔽:遮蔽。犹:好像。
    (2)素:时。重:向往。遂:于是。
    9.本题考查文章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这里的高山都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里的群山也竞争着笔直向上,直插云天;其中“竞上”“轩邈”等词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里群山的奇伟。
    根据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可知,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其中“争”“限”“含”“蓄”等词将本为静景的峭壁、山峰、洞穴、小溪化为动景,使得这些景物都富有动态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峰的高耸、潭水的翠绿。
    10.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也就是那些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有的直接抒发情感,有的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抓住这些句子就抓住了文章的情感。根据甲文“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作者认为这里的美景能够让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流连忘返,在这感叹之中暗含着作者想要归隐于这美好山林的愿望;根据乙文“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可知,作者感叹这美丽的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这喜爱之中包含着作者想要归隐于此的意愿。
    【点睛】参考译文:
    【甲】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一看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平时向往隐居,于是在这山上盖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怎么会是虚言啊!
    四.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④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二十四日。早,抵巫山。县在峡中,亦壮县也。市井胜归、峡二郡。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屈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④鸾:凤凰一类的鸟。
    1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互相轩邈 (2)鸢飞戾天者 (3)蝉则千转不穷 (4)不可悉见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1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B.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C.乙文写的是陆游登上巫山沿着山路欣赏巫山的奇异景象。
    D.两文内容上均有写景,但文体却不相同:甲文为“书,书信”,乙文为“记,日记”。
    14.写作中大都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收束全篇,升华文章主旨。甲文却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结尾,是否多余,为什么?
    15.唐代诗人元稹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乙文中哪句话能表达这句诗的意思?请写出来并分析其中情感。
    【答案】11.(1)向远处伸展(2)至,到达(3)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4)全,都
    12.(1)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
    13.C 14.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本段写山之“奇”,前文抓住山之势、山之声来描写。这四句作者笔锋由动返静写山中光景明中有暗,暗中有明,光影奇特的山之色,这种方式结束全文,余韵无穷。(意思对即可)
    15.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②句意: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戾,至。
    ③句意:蝉长久不断地鸣叫。转,同“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
    ④句意:不能全部看到。悉,全。
    1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经纶世务者: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经纶,策划,治理。世务,政务。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
    (2)议者:议论的人。谓:说。皆无此奇:都没有这里奇妙。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从乙文的内容来看,陆游并没有登上巫山,而是从巫山凝真观和妙用真人祠远望巫山及其神女峰,欣赏它们的奇异景象;
    故选C。
    14.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的分析。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句的意思是: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这句是写景的句子,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所以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所以,不多余。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乙文中能够表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意思的句子是:“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这句话的意思是,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这种奇景。
    这句话在乙文中表达了作者对巫山景色的高度赞美和独特情感。作者通过对比其他名山,强调了巫山的“奇”,这种“奇”不仅仅在于山峰的高耸入云,更在于其独特的形态和景色。在作者眼中,巫山的美丽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任何山峰都无法比拟的。
    这种情感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所表达的情感是相通的。元稹在诗中用“沧海”和“巫山云”来比喻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段深情厚意,以至于对其他的事物都感到索然无味。同样,乙文中的作者对于巫山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这片景色的独特情感和深深的喜爱,仿佛只有巫山才能满足他的审美需求,其他山峰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因此,乙文中的这句话“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能够很好地表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的意思,都传达了对某一特定事物或情感的深深喜爱和赞美。
    【点睛】参考译文: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觉得奇异的一个现象啊。
    二十四日。早上,抵达巫山县。巫山县位于峡谷之中,也是一个壮丽的县城。这里的市集比归州、峡州两郡还要繁华。隔着长江的南陵山非常高大,有一条小路像细线一样,弯弯曲曲地通往山顶,这条路被称为一百八盘,是通往施州的正路。
    五.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B.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D.鸢飞/戾天者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略无阙处 阙: ②虽乘奔御风 虽:
    ③属引凄异 属引: ④望峰息心 息: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9.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3)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但《与朱元思书》一文还流露出作者 的情感。
    【答案】16.C 17. 同“缺”,空隙,缺口 即使 接连不断 使……平
    18.(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乐趣。
    (2)(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19.(1)清 急 萧瑟凄清 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同时也含有避世归隐的情感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C.句意: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自”为介词,引出后文;“富阳至桐庐”点明两个地方;“一百许里”交代两地之间的距离;
    故断句为: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②句意: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虽:即使。
    ③句意:声音持续不断。属引:接连不断。
    ④句意: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平息。
    1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确实。
    (2)负:凭借;竞:争着;轩邈:争先恐后地往高处长和向远处伸展。
    1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1)结合甲文“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乙文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因此都写出水的“湍急、清澈”。
    (2)结合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3)《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为: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据此可知,乙文还流露出作者对追逐功名利禄之人的鄙弃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六.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和《与施从事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锺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阅读下面三篇文章,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②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③。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①还觅(mì)薜(bì)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幽岫(xiù):幽深的山穴。③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丙】
    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②,孤峰入汉③;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④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⑤被⑥径。风雨如晦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⑧。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绝壁干天:形容山峰直插云霄。③汉:银河。④企水:口渴求饮。企,祈求,盼望得到。⑤春罗:绿萝。⑥被:覆盖。⑦风雨如晦: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昏的像夜晚一样。语出《诗经•郑风•风雨》。晦,昏暗。⑧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互相轩邈( ) (2)蝉则千转不穷( )
    (3)岂徒语哉( ) (4)千翼竞来(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22.请用“/”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 石 门 山 者 森 壁 争 霞 孤 峰 限 日
    23.甲、乙、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多种写法描写青山,请找出它们的共同写法并简要分析。
    【答案】20. 往高处或往高处伸展 同啭,蝉鸣 难道 翅膀
    21.(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就平息名利之心
    (2)悬崖陡峭,连接云霄,山峰直插银河;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
    22.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23.都运用正面描写,表现了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险峻。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
    (2)句意为:蝉长久不断地鸣叫。转:同啭,蝉鸣。
    (3)句意为:难道仅仅是虚言啊!岂:难道。
    (4)句意为:比翼竞飞。翼:翅膀。
    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鸢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2)句重点词语:干天:直插云霄。汉:指银河。绿嶂百重: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川万转: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
    2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
    “有石门山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有”是动词,“石门山”是宾语,“者”是语气词,用于表示这是一个特定的事物或地点。因此,在这里“有石门山者”应该被单独作为一个句子来断句。“森壁争霞”和“孤峰限日”都是并列结构,描述了石门山的景色,应断开;
    正确划分为: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甲、乙、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多种写法描写青山。
    正面描写:甲文文章开篇即描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接描绘了水的清澈透明,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水底的景象。接着,作者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来描述山的连绵高耸,生动地展现了山的雄伟与气势。通过对“游鱼细石”、“好鸟相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的描绘,使静态的山水画面增添了生动的气息,增加了景物的生命力。乙文作者开篇即指出“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直接描绘了山的陡峭和险峻,以及山峰的高耸入云。通过“幽岫含云,深溪蓄翠”的描写,展示了山中云雾缭绕、树木苍翠的美景,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对“蝉吟鹤唳,水响猿啼”的描绘,不仅增强了景物的动态感,还使山景更加生动、有层次。丙文:作者直接描述了“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山的陡峭和高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绿嶂百重”的描绘,展现了山间的植被茂盛,绿意盎然,增加了山景的生机与活力。对“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以及“春罗被径”的描写,使山景不仅有了动态的美感,还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总的来说,三篇文章在正面描写方面都非常出色,作者通过精细的笔触、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成功地捕捉了山水的神韵和精髓,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同时,这些正面描写也为文章增添了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侧面烘托:三篇文章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增强山景的生动性和立体感。例如,在甲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通过描述飞鸟和忙于政务的人在山景前的反应,间接展现了山的雄奇和宁静;乙文中,“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则通过动物的叫声烘托出山林的幽静与和谐;丙文中,“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同样通过动物的动态行为侧面烘托出青山的广袤和生机。
    动静结合:三篇文章都巧妙地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使山景既有静态的沉稳,又有动态的活力。甲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形成了动与静的对比;乙文中,“水响猿啼”与“幽岫含云”也体现了动静相宜的描绘手法;丙文中,“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与“绿嶂百重”则展现了山间的生机与宁静。
    视觉、听觉结合:三篇文章都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绘来展现山景的丰富性。甲文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视觉描写,而“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则是听觉描写;乙文中的“森壁争霞,孤峰限日”是视觉描写,而“蝉吟鹤唳,水响猿啼”是听觉描写;丙文中的“绝壁干天,孤峰入汉”是视觉描写,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则是听觉与环境的结合描写。
    借景抒情:三篇文章都通过描绘山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甲文中,作者借山水之美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乙文中,作者通过隐居生活展现了对幽居生活的向往和满足;丙文中,作者则通过青山的美景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一看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我刚过去的一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难道仅仅是虚言啊!
    丙:故鄣县往东三十里,有座青山,悬崖陡峭,连接云霄,山峰直插银河;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
    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
    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
    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6大考点)
    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
    1.了解作者,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整体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材习题01
    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景物的特征。
    【答案】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教材习题02
    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句的方式,理清课文的思路。
    【答案】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相关学案

    暑期预习 第04讲 《诗词三首》-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暑期预习 第04讲 《诗词三首》-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暑期预习第04讲《诗词三首》教师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暑期预习第04讲《诗词三首》学生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期预习 第10讲 《红星照耀中国》-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暑期预习 第10讲 《红星照耀中国》-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第2部分暑期预习第10讲《红星照耀中国》教师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第2部分暑期预习第10讲《红星照耀中国》学生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期预习 第09讲 《回忆我的母亲》-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暑期预习 第09讲 《回忆我的母亲》-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第2部分暑期预习第09讲《回忆我的母亲》教师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第2部分暑期预习第09讲《回忆我的母亲》学生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暑期预习 第04讲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