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国潮”逐渐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上的热词。“国潮”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品牌设计,使各类产品充满“中国味”和文化情怀,这在消费市场上掀起了一阵旋风。
“国潮”崛起,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家实力的提升密不可分。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逐渐从“世界工厂”变为全球经济创新的中坚力量,人均国民收入显著提升,为国人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而“国潮”崛起,正是国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的直接结果——文化自信使大众有了在日常生活中彰显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需求,品牌方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中国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创新表达,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彰显认同的需求,更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热情和认同。
基于此,社会各界纷纷参与到“国潮”品牌的推进之中,使其不是仅仅成为商业领域独有的现象,而是成为一种社会表达,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商业生产的结合。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商业领域来说,“国潮”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国潮”,并非简单的文化符号的堆积,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融合创新、赋能品牌形成的独特审美语境,因此备受欢迎。“国潮”对当下中国品牌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引导着品牌塑造的新方向。
不过,在当下的发展中,“国潮”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其中,创新不足和审美疲劳是关键问题。一类“国潮”设计成功,跟风之作随之大范围出现,导致“国潮”市场出现同质化的问题。紧随而来的是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消费者难以感知产品的独特魅力,使消费需求下降。另外,过度商品化同样是“国潮”发展的“大忌”,一些“国潮”生产商和设计方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肤浅,只看重“国潮”的“潮”而忽略了“国”——侧重于商业价值的开发,淡化了商品文化价值的表达,这就使“国潮”消费与文化情感脱节,品牌文化内涵缺失,难以真正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这种情况下,很多主打“文化牌”却过度商品化的品牌快速地走向消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摘编自赵罡《“国潮”开发,有“潮”无“国”是大忌》)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气、磅礴早已浸润于国人的精神血脉。优质国风文艺作品能够激活传统文化的生机,赋予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的美学路径。打造优质国风文艺作品不仅要对“伪国风”进行辨析,还要进一步去伪求真,激浊扬清,让越来越多的“真国风”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
国风之美在于文化内涵。“伪国风”作品表面光鲜亮丽,实则缺乏坚实的内容基础和文化内涵。创作真国风作品,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而要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真正的国风作品要坚持守正创新,守住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寻找古老与新潮的链接路径,从厚重历史文化中提取契合当代审美的精华,并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构建鲜活灵动的艺术审美空间,使传统文化能够触达当代人的情感需求,从而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之间重塑传统文化的时代气韵。
国风之潮在于“风”的流行。国风出圈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搬到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介之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国风出圈是静态的文化内容与动态的数据流量双向奔赴的结果,而一些“伪国风”作品,把流量作为唯一追求,以为有了流量就是成功出圈,这种认知非常片面。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数字社交平台成为点赞、推送、转发、评论国风作品的流量池和聚集地。数字平台的标签化、流量化及平滑式的展示界面,对国风作品的内容设计、视觉创新、表达方式、审美形态等都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让好内容获得大流量,在数字化新场景中,国风文艺需要适应手机等数字化载体的传播需要,适应数字社交时代的跨圈层审美需要,既短小精悍又真切直观,既新颖奇特又在线共情,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场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气象。
国风之兴在于青少年的热爱。国风国潮从兴起到流行,青少年群体是主要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国风文化热潮下的消费实践和审美形态,一方面体现了当代社会文艺思潮的演变与审美文化的转型,另一方面也彰显了青少年群体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参与文化表达、构建青春话语的特有方式。打造优质国风文艺就是要不断提升文艺创新力,提炼中华美学内核,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载体新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表达当代青少年的共通情感和美好追求。要让青少年群体在国风文化消费浪潮中获得高品质体验和高水平审美素养,增强他们对真国风的热爱,不断激发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创新创造潜能。
(摘编自刘桂茹《国风文艺须去伪求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化消费市场上出现的具有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的品牌设计,掀起了“国潮”旋风。
B.作为社会表达的“国潮”,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生产相结合,有助于当下品牌塑造。
C.优质国风文艺作品能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而“伪国风”欠缺传统文化的神蕴。
D.国风文艺中的优秀内容也应追求流量,以适应数字化载体的传播需求,展现传统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家实力的提升为“国潮”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国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是“国潮”崛起的根本原因。
B.如果“国潮”生产商和设计方只看到时代潮流,而忽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就难以真正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C.“伪国风”作品徒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只做表面功夫,无法让传统文化触达当代人的情感需求,更不能构建艺术审美空间。
D.青少年群体是国风国潮主要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他们对国风的热爱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反面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国潮开发观点的一项是( )
A.某影视作品以长城为题材,堆砌诸多中国元素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
B.西方一些服饰和美妆品牌在进行设计时,较为简单地加入汉字、仙鹤、祥云等中国元素。
C.某商场的个别商家用日本浮世绘作品装饰店铺,并在宣传海报上标注“国潮”两个大字。
D.时值龙年,多个商场的黄金珠宝专柜纷纷推出了各类“龙”元素饰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2015—2025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以及预测
A.汉服消费需求逐年上升归功于商业化的生产运营。
B.穿汉服是国人彰显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表现。
C.2019年,汉服在中国文化消费市场掀起旋风。
D.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汉服,反映出时代潮流。
5.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针对“当今国潮国风面临的问题”提出三条合理化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死交锋
吕啸天
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覆盖。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
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
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但没有驱散他心中的郁闷。开春之后,他受单于之命,率二十万大军,从西域长驱而入,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
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前锋八万人马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征战沙场二十余年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
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夜半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偷袭不成,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
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击消灭的办法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匈奴军士气低落,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两军形成对峙局面。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两军会合后,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
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
呼韩武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无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
魏中对呼韩武扬施了个见面礼,一脸媚笑地说道“告诉元帅一个天大的喜讯,汉军前锋统帅霍去病突急病,军医医治数日无效,已于天黑时分去世!
“霍去病暴病而死?”呼韩武物闻言,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狂笑道“天助我也!"
片刻,他又摇了摇头说:“不可能!一位身体健壮的年轻将军,怎么可能染病而死?这分明是一个陷阱!”呼韩武扬令人将魏中看管起来,说若证实霍去病确实染病而亡,就赏魏中千两黄金,否则斩其首级!
次日晨,呼韩武杨令呼韩无率两万人马来到汉军阵前挑战,以打探虚实。汉军挂起了免战牌,呼韩元的手下百般辱骂,汉军依然不为所动。
呼韩武扬分析说:“汉军士气甚盛,素来每战必应,今日竟挂起了免战牌,莫非主帅霍去病真遭不测?”于是他又调派了两万人马,两军合在一起攻打秃柳营,他率大军随时策应。
呼韩元率四万人马来到汉军营前,令弓箭手放了一轮乱箭之后,擂鼓攻城。忽听三声炮响,秃柳管城门大开,一员虎将率领一路兵马呼啸杀出,威风凛凛,英气逼人。
其正是霍去病!
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不顾呼韩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汉军追击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战马踩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共折损了八千余人。
呼韩武扬大怒。将魏中押进帐中怒骂他谎报军情令人将其推出帐外斩首。
魏中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说“元帅饶命!霍去病暴病而亡是千真万确的事。汉军营中杀出的这员虎将一定是假的!元帅可令人再探虚实,若消息有假,再杀我不迟!”
呼韩武扬余怒未息地说:“你一个情报,令我折损八千多人马,我不杀你难泄我心头怒气!”魏中被兵士推出帐外斩首。
当天夜里,心情坏到了极点的呼韩武扬又在帐中喝闷酒,士兵来报,发现汉军连夜撤军。军队不会无故撤走,莫非霍去病真的已经暴病而死?”呼韩武扬亲率五万人马前去追击汉军。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追击到秃柳营四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时,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统兵的虎将朗声道:“呼韩元帅,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时了!“话音一落,弓箭直射敌军。
“又中了霍去病的计了!”呼韩武扬急急下令撤退。这一役,匈奴军又折损了五千人马。
五天之后,呼韩武扬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霍去病确实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了。临死之际,他安排好了撤军的战事,并让一员长得跟他极为相似的虎将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这真真假假的情况令匈奴军难辨真伪。
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
(有删改)
[注]霍去病(前140年一前117年),西汉名将。二十岁时升任骠骑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晚下起大雪,枪头发出青光,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汉军驻扎在秃柳营,匈奴军驻扎在狼子山,直接交代了两军对峙的情况。
B.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的回忆,插入战争的起因和霍去病令其蒙受奇耻大辱的情节。
C.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前往狼子山向呼韩武扬告密霍去病突染急病去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
D.“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刻画出了呼韩武扬愤恨难平,想复仇的心理活动。
7.关于文中汉军与匈奴军博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结果却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
B.呼韩武扬接到魏中的告密,先是狂喜,随后马上怀疑,次日就派兵打探虚实,足见其心思缜密、行动果决。
C.汉匈两次交锋,“霍去病”突然出现,都是在敌人毫无准备或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这样的用兵方略可谓不拘一格。
D.小说结尾交代了真相“霍去病确实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8.霍去病从头到尾都没有出场,却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9.本篇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体现在何处?请结合文本简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勾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张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到,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气奴/无与共击之
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其地而居之”与“后人哀之而不见之”(《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而”字用法不同。
B.“击逐匈奴于幕北”与“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两句中的“于”字用法相同。
C.不能得其要领的“得”与《六国论》中“此言得之”的“得”意义相同。
D.持节,文中是官职名。晋称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唐时以节度使代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宛人先前已经听说汉朝资财富足,想与其互通使者,因此见到张骞之后非常高兴,不仅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还护送他到康居国、大月氏国。
B.张骞回归途中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趁着匈奴的内乱得以逃回,出使时间长达十余年,出使队伍最后只剩下两个人,此次出使可谓艰难异常。
C.在漠北打败匈奴后,汉朝打通了通往西城的道路,张骞建议应当趁机去结交乌孙,然后可以让大夏等国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皇帝同意了此事。
D.张骞到达乌孙后并未得到明确答复,转而派遣副使出使西域其它国家,部分使者与西域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开始了与汉朝的往来交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
(2)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
14.张骞出使大月氏和乌孙,两次结果相同,都“不能得其要领”。请简要概括造成同一结果的不同原因。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孙端甫别墅
叶绍翁
幽居地僻少人知,野水春风枳树篱。
检历预寻移竹日,题墙闲记种花时。
堪嗤狡兔须三窟,只学鹪鹩占一枝。
净扫绿苔斟浊酒,邻家吹过野棠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对句用“野水”“春风”“枳树篱”三个意象绘景,与“风急天高猿啸哀”手法相似。
B.翻检日历预先确定移植竹子的日子,墙上记录着种花的时间,可知诗人生活惬意。
C.“狡兔三窟”指藏身的地方多,“嗤”一词表现了诗人对如狡兔一样的人的蔑视。
D.诗歌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春风吹过邻居家的野棠梨,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惬意感。
16.题壁诗往往有所寄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的《六国论》中说“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六、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昆剧《曹雪芹》“忆红楼”这一幕中,总导演吴蓓运用了“戏中戏”的戏剧手法,让宝黛钗等经典形象与曹雪芹同台亮相,也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倾注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出来。这一次,舞台上的贾宝玉已经不仅仅是戏中人,更是曹雪芹的精神投射,作者与其笔下人物的情感勾连在这一幕中体现得①____________。
曹雪芹曾编写过一本《废艺斋集稿》,里面详细记载了扎风筝、篆刻、印染等八种手艺,目的是帮助身边那些贫困的百姓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昆剧《曹雪芹》将其这一段人生经历也搬上了舞台,既体现出他的②____________之心,也向观众进一步揭示了《红楼梦》缔造者的精神世界。正是因为曹雪芹选择了“与山人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活方式,才使得他的作品饱含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
在肢体语言上,昆剧《曹雪芹》打破了戏曲固有的程式性身段,大胆借鉴了民族舞、古典舞的抒情元素,来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在音乐上融入了交响乐的元素,增强了音乐的厚重感,更好地渲染出情感张力。再加上唯美而写意的舞美灯光,整台演出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实,昆曲本就是③____________的艺术,但《曹雪芹》里的歌舞又有所不同,除了演唱曲牌,念白更多的是大量吟诵,而剧中的舞蹈不仅仅体现形体美,更具有语言性,能够将人物心理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到位。
《曹雪芹》由国家一级演员袁国良领衔,青年演员马靖、翁佳慧、朱冰贞、张欢等联袂主演。为了适应该剧跨界融合的创新表达需要,这些戏曲演员们勇于突破,尝试以更加丰富的表演手段为昆曲增色。无论是序曲中空灵浪漫的独舞,还是尾声处化作漫天红叶的群舞,都让观众欣赏了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也使该剧成为一部生活情趣浓郁、人文思想深刻、人物形象饱满的艺术作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框的语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近几年来很多旅游景点开始在新媒体营销上下功夫。假如某旅游胜地按《红楼梦》所写的规模修建了大观园,并打算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中的一个形象为标准,打造一个“网红”来促进营销。你会选谁呢?请说明理由。
七、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经过200多年的观测,人们证实地球逐渐转慢了,时间也跟着慢了,有时还会突然减慢很多。1959年7月,许多地方都记录到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情况。①__________,我们的感官根本觉察不出来;但长期积累下来,就可观了。有人认为20亿年前,一昼夜仅相当于现在的8小时。
②__________?许多人认为这是潮汐的影响。因为在涨潮退潮时,潮水都要和地面发生巨大的摩擦。大气和地面的摩擦也可能使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此外,地球体积的膨胀和收缩,地球内部物质因为运动而发生的密度变化,③__________。尽管以上种种看法都还值得讨论,但时间在变却是事实,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时间是不是在变呢?这就需要一种最标准的钟来校正。当然这种钟不能是常见的普通的钟,需要利用自然界中别的东西作为计算时间的标准。人们发现,气体分子的振动频率总是固定不变的,这是一种比地球自转速度更可靠的时间标准。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还有石英片,将它连接在电路中,它便会产生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这种石英钟的准确性比前一种方法要差一点,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2.下列各项中,加粗的“的”字可以删除的一项是( )
A.这就需要一种最标准的钟来校正
B.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还有石英片
C.它便会产生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
D.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面对事情的结果,人们往往以“我很努力了”来肯定自己;但这句话似乎还隐含着更多的意味。对此,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D项,“追求流量,以适应数字化载体的传播需求”逻辑关系不当,根据原文“为了让好内容获得大流量……国风文艺需要适应手机等数字化载体的传播需要”可知,获得流量才是目的。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观点。A项,“根本原因”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而‘国潮’崛起,正是国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的直接结果”可知,应为“直接原因”。C项,“无法让传统文化触达当代人的情感需求,更不能构建艺术审美空间”错,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的相关内容可知,表达过于绝对。D项,“他们对国风的热爱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错,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要让青少年群体在国风文化消费浪潮中获得高品质体验和高水平审美素养,增强他们对真国风的热爱,不断激发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创新创造潜能”可知,此处夸大了青少年的作用。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论点、论据、论证。材料一关于国潮开发的观点即标题“‘国潮’开发有‘潮’无‘国’是大忌”,也就是批判“侧重于商业价值的开发,淡化了商品文化价值的表达”的行为。A项,某影视作品堆砌中国元素讲述的却是好莱坞故事,没有深挖传统文化,是国潮开发的反例。B项,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简单处理。C项,是用日本文化代替中国文化。D项,是正面论据。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图表。A项,商业化生产运营只是汉服消费需求上升的原因之一,还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增加。
5.答案:①针对创新不足和审美疲劳的问题,建议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从当代审美出发,满足当代人的情感需求。②针对过度商品化、忽视文化内涵的问题,建议重视商品文化价值的表达,不做表面功夫。③针对“伪国风”把流量作为唯一追求的问题,建议重视内容设计、视觉创新、表达方式、审美形态等,让好内容获得大流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运用材料内容。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当今国潮国风面临创新不足、审美疲劳、过度商品化的问题,材料二第三段存在“伪国风”过度追求流量的问题。从材料二第二段可以找到①②的解决办法,从第三段可找出③的解决办法。作答时,要进行具体阐释。
6.答案:B
解析:“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错误,应为“插叙”
7.答案:A
解析:“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呼韩武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可知,魏中不是为了保全性命而去的。
8.答案:(1)霍去病的形象特点:年轻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2)①侧面描写。故事的叙述视角出自呼韩武扬,“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从侧面体现了霍去病足智多谋、年少有为。②对比。匈奴进攻,汉军抵御阶段,匈奴军二十万人马对汉军八万人马,奴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两军进入对峙阶段。通过具体数据的对比,展现了霍去病骁勇善战、既勇且谋的名将形象。
解析:根据“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可知,小说通过呼韩武扬对霍去病的称赞从侧面体现了霍去病的足智多谋、年少有为。根据“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可知,匈奴军进攻,汉军抵御阶段,匈奴军二十万人马对汉军八万人马,匈奴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两军进入对峙阶段。通过具体数据的对比,展现了霍去病骁勇善战、既勇且谋的名将形象。
9.答案:①小说取材于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真实经历,以霍去病“抗击匈奴”“英年早逝”的真实历史事件为原型,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②作者发挥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塑造了年轻而威震漠北、令匈奴军闻之胆寒的一代名将霍去病的形象,体现了小说的虚构性解析
解析:①根据小说后面的注解可知,小说取材于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真实经历,以霍去病“抗击匈奴”“英年早逝”的真实历史事件为原型,符合历史的真实性。②根据原文“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共折损了八千余人”“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弓箭直射敌军”“五天之后……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可知,作者发挥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通过霍去病临终前对与匈奴战事的缜密安排,以及匈奴军对霍去病的闻风丧胆,塑造了年轻而威震漠北、令匈奴军闻之胆寒的一代名将霍去病的形象,虽然是虚构的内容,但故事合情合理体现了小说的虚构性。
10.答案:B
解析:“匈奴冒顿攻破之”意为“匈奴冒顿将其击败”,句意完整连贯,其前后均应断开,故排除A、C两项。“遁逃”为连绵词,不能分开,目“遁逃远去”意为“逃到远方”,句意完整连贯,故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C项,第一个“得”意为“掌握、知道”,第二个“得”意为“恰当”。
12.答案:D
解析:由原文“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可知,张骞派出的副使都与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不是部分使者。
13.答案:(1)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找机会偷偷逃脱,向西方的月氏国走去。
(2)现在如果把丰厚的财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扩张(领土),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会听从我朝调遣
解析:
参考译文:
起初,匈奴投降汉朝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将其击败。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找机会偷偷逃脱,向西方的月氏国走去。经数十日,到了大宛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到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原月氏国的太子当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没有向匈奴复仇的想法。张骞停留了一年多,终究未能知道月氏人的打算,于是返回汉朝,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适逢)匈奴国内混乱,张赛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活着返回。汉武帝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将匈奴驱逐到沙漠以北,从盐泽以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汉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事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去。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击败,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空无人烟。现在如果把丰厚的财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扩张(领土),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会听从我朝调遣。与乌孙联合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有理,(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向东回到故地居住,汉朝就把公主许配(给昆莫)做夫人,并与乌孙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则匈奴不能不破败。”乌孙王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且长期以来一直臣服于匈奴,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骞在乌孙国滞留了很久,一直没得到明确的答复,于是便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附近的国家。乌孙派翻译和向导送张赛回国,又派使节数十人,马数十匹,随张骞(到汉朝)答谢,并趁机令他们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这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他为大行。一年多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14.答案:出使大月氏:大月氏占据了大夏国,无心复仇。
出使乌孙:①乌孙不了解汉朝的实力,对汉朝没有信心。②乌孙靠近且畏惧匈奴,不想迁徙。
解析:“不能得其要领”意思是没得到明确的答复,此处可理解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由“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殊无报胡之心”可知,原月氏国的太子当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没有向匈奴复仇的想法。由此概括出大月氏太子占领了大夏,得以定居,无复仇之心。由“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可知,乌孙王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由此概括出乌孙不了解汉朝的实力,不敢依附。由“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可知,乌孙长期以来臣服于匈奴,地理位置上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由此概括出乌孙靠近且畏惧匈奴,不想迁徙。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B项,“诗人生活惬意”错,“检历预寻移竹日,题墙闲记种花时”是孙端甫的生活,而非诗人。
16.答案:①对清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孙端甫的别墅偏僻清幽,风景优美,移竹种花,生活闲适惬意。表现了对孙端甫的赞美,寄托了作者对清静雅致生活的向往。②对虚荣的鄙视和对名利的淡泊。诗人嗤笑狡兔三窟的贪求,肯定鹪鹩占一枝的易于满足,寄寓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题壁诗看似写孙端甫的别墅生活,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的内心情感。诗的首联描写了孙端甫别墅的清幽环境,颔联描写了孙端甫的惬意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孙端甫的赞美和对这种清净、闲适生活的向往。颈联否定狡兔三窟,肯定鹪鹩占一枝这样易于满足的行为,实际上是表达对虚荣的嗤笑,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名利的淡泊,甘心过惬意生活的心志。
17.答案:(1)族秦者,秦也,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18.答案:①淋漓尽致②扶危济困/悲天悯人③载歌载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不仅仅是戏中人,更是曹雪芹的精神投射”推断舞台演绎的内容很充实,故可填写“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充分透彻或痛快到极点。
第二空:依据“曹雪芹曾编写过一本《废艺斋集稿》,·……昆剧《曹雪芹》将其这一段人生经历也搬上了舞台”推断体现了曹雪芹有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百姓的情怀,故可填写“扶危济困”或“悲天悯人”。“扶危济困”:指扶助有危难,救济困苦的人。“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第三空:依据“但《曹雪芹》里的歌舞又有所不同,除了演唱曲牌,念白更多的是大量吟诵,而剧中的舞蹈不仅仅体现形体美,更具有语言性”推断昆曲是歌曲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故可填写“载歌载舞”。“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地欢乐。
19.答案:都让观众收获(获得)了耳目-新的视听感受,也使该剧成为一部生活情趣浓郁、人物形象饱满、人文思想深刻的艺术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有两处错误:
—“让观众欣赏了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动宾搭配不当,“欣赏”应改为“收获”或“获得”。
二“生活情趣浓郁、人文思想深刻、人物形象饱满”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先塑造人物,再是显示人文思想,故应为“人物塑造饱满、人文思想深刻的艺术作品”。
修改后:都让观众收获(获得)了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也使该剧成为一部生活情趣浓郁、人物塑造饱满、人文思想深刻的艺术作品。
20.答案:贾宝玉:①英俊潇洒,至情至性;②身为荣国府继承人:③熟悉大观园,很多匾额由他撰写。林黛玉:①美丽率真;②聪明灵秀;③高雅脱俗。薛宝钗:①才貌双全;②敦厚温柔,善于待人接物;③深得贾府高层喜爱。
21.答案:示例:①虽然这些减慢的数字是微小的;②为什么地球自转速度会变慢呢;③都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
解析:根据上文语境中“许多地方都记录到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情况”以及下文的“但长期积累下来,就可观了”这两个信息点的提示,可以推断空缺①处应补写的内容是“虽然这些减慢的数字是微小的”。根据空缺②处语句的段首位置及问号的提示,还有下文“许多人认为这是潮汐的影响”的提示,可以推断该处应补写的内容是“为什么地球自转速度会变慢呢”。根据上文有关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诸因素分析的提示,可以推断空缺③处应补的内容是“都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
22.答案:D
解析:根据具体语境,不能删除A、B、C三项句子中的“的”字。
23.答案:
自是者不彰
生活中面对事情的结果,人们往往以“我很努力了”来肯定自己。但这句话似乎还隐藏着更丰富的况味和意蕴。人们通过“我很努力”企图表现对自我的认可与接受,抑或是对既有现状的接受,甚至有企图以自我肯定来影响他人判断的意味。
人们为什么会常常说这样一句话呢?我认为这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价值感缺乏。在传统社会瓦解的过程中,人们从上帝创造并统治一切的历史观中解放出来。上帝死了,绝对的价值标准也土崩瓦解。在这样一个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神灵昭示的缺乏,常常导致自我认同感不足,于是人们常常以“我很努力了”来激励自身以获得信心。
同时,社会“内卷”的旋涡如黑洞一般吞噬着每一个个体,我们越“反抗”,越使我们被迫卷入这一无意义的竞争旋涡中。于是,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日益显现,但多数也仅是沉溺于自我麻痹的“很努力”中。因此,“我很努力了”这句话也不仅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安慰,更多的是企图肯定自我以否认偏离理想轨道的现实,甚至异化为“精神胜利”。
诚然,这种话语仍有其积极意义。在陌生人社会中,我们可能无法找到倾诉对象,只能在寒冬之夜的孤寂处点燃手中火把以取得温暖,这也是前行的动力或勇气。但是凡事都是双刃剑,“我很努力”这个火把可能会引火烧身。对自我的说解乃至容忍只会使我们陷入泰勒所说的“唯我论”的状态,我们或将逐渐在一声声的“我很努力了”中迷失前行的方向。抑或将在狂妄自大和独断专论中一次次吸食“精神胜利”的鸦片,最终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渊。
只是,现实生活中,情绪价值的需求不可断绝,内卷还在继续,事情的结果还在继续,“我很努力”的呼声也在继续,人们的自我麻痹仍然在继续……
那么我们能怎么办?《老子四章》里有这么一句话:“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而这些都是“余食赘行”。
我们应该果断抛弃“唯我论”的状态,让本真重回视野,同时注重理性交流的回归。让二维的审视关系者代替自说自话式的麻木和安慰,拿着交往理性的真诚替代“我很努力”的自慰。
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我们或许都手足无措,但我们可以遵从内心,不随波逐流,像西西弗斯一样,不问结果地创造价值,来对抗无意义的结果。这样,面对结果,我们会沉着面对而非逃避,我们会深刻地理解“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过程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通过一个比较普遍的生活现象:生活中面对事情的结果,人们往往以“我很努力了”来肯定自己,来引导考生思考这种自我评价和肯定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更丰富的况味和意蕴,以及为什么在考试后的成绩和事情的结果时,会说出这样的自我判断。这句话还隐含着什么意味呢?
从个人心理分析,大部分情况下,事情的结果有且只有成功或者失败这两种结果,这是世俗标准里面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就像考试,分数线到了就能进入梦校,到不了就进不了梦校,这是现代社会考试制度盛行之下必然的判断标准,它制定了规则,维护了秩序。
“我很努力了”,并不是“我努力了”,多了一个程度副词,却包含着复杂微妙的意味和情绪。结果若成功,这句话是一种自豪;结果若失败通过说:“我很努力了“来表达对自己的肯定或许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或许是一种变相的激励,或者是说服自己接受现实的一种措辞,或者也有可能是掩饰内心尴尬的一种措辞,还有可能是表达一种不满,也有可能是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和不解,也有可能是暗暗质疑公平性,也有可能是表达自己无法真正控制局面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无奈之情。更多可能是人们面对失败的结果,产生焦虑的情绪,进而为了规避焦虑,产生的一种“自我合理化”。合理化经常表现为两种形式:“酸葡萄”和“甜柠檬”。“酸葡萄”即希望达到某个目标而未能达到时,便否认该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葡萄明明是甜的,但得不到葡萄便说它是酸的。人们对于失败的反应,通过一点点轻微的自欺欺人,保住了自己的信心和颜面。相反,“甜柠檬”指的是当没有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时,便提高现状的价值或意义。而“我很……了”以肯定自己就有一种保持住了自己的信心和颜面的“自欺欺人”。
从社会角度分析,“我很了”背后隐含的意味,这是一种轻微的对时代的叩问,我很努力了,可是为什么结果还是如此?很努力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很努力真的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吗?人们内心的呼喊总是那么脆弱和无力,人们内心的挣扎也是那么的渺小,进而很多青年变得沮丧、佛系,甚至躺平摆烂。
再进一步挖掘,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提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首先要直面结果。面对事情的结果,或许我们可以勇敢理性面对,而不是逃避焦虑,不敢面对结果而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自欺欺人。其次用自身的行动去克服时代的裹挟,不刻意特立独行,不失去自我主体性。最后要深入查找对策和方法,以求下次成功。写作时学生可以从以上任意一个方向入手,通过分析“我很努力了”背后的心理,上升到生活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面对结果不逃避不焦虑,客观评价,寻求改进方法,取得进步。写作时要密切结合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工作、艺术等。还注意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以增强说服力。
立意:1.直面结果,不逃避不焦虑。
2.转变态度,寻求进步。
3.辩证思考努力与结果的关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