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模]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展开考试时间:分钟 满分:分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9题;共35分)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历史学者往往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与同一性,归因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塑造。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
先从地理环境来看,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三级阶梯式地貌,在阶梯过渡带及海陆交接处,是不同时期人们活动迁徙的地理空间,是孕育复杂多元人文样态的自然环境。这种地理结构同时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西部地理结构内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生活在西部的人群,向东部大平原发展比翻越高原峻岭向西发展对自身更为有利。北部地理结构开放,草原戈壁连接蒙古高原与欧亚大草原,使得北亚与东北亚的游牧渔猎人群多次南下,中原农耕人群多次南迁北上。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运动方向: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
再从经济条件看,作为中华民族主体部分的汉族所处的中原地带,在经济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始终高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周边疆地区。这种“中原富于周边”的地理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谋求生存空间。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国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原农耕地区也不乏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何以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呢?这不得不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农耕文明在生产方式上的显著特征在于“地理依赖性”。由于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无法实行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只能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而不是对外拓殖经济版图。重要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竟然产生了两种文明在经济上彼此依赖的耦合互补结构,这一点已经为茶马互市的历史所验证:马对农耕文明而言是军国大计。茶对游牧文明而言则是牧民生计,二者彼此依赖,互通有无。更为重要的是,经由以茶马互市为代表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将各区域各族群凝聚成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从冲突走向融合,中华民族也由多元走向一体。
四周融入中心的向内聚合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商贸往来,也鲜明地体现在政治领域中的政权更迭。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政治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政治的主流,边疆族群入主中原后也都积极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从而产生了文化共同性。
与用武力对外征服,中心向四周扩张的帝国模式相比,向内聚合机制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值得注意的是,向内聚合是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越是包容,越能得到认同,越是得到认同,越能维护统一,这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凝为一体、牢不可破。
(摘编自张梧《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制》)
材料二:
中国在汉代走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是生生、生长,这必然与农耕生活有关。因为农耕之事,生长唯大,人们播下种子指望谷物生长,因而浇水施肥、改良土壤、深耕细作。中国人理解的存在之道,就是生长之道。从博弈论视角来看,“旋涡模式”是历史中国的生长方式,即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中原而逐鹿中原,中原因此成为一个“旋涡”,将周边多族群、多文化卷入旋涡的博弈游戏中,历史中国得以在逐鹿中原的旋涡模式中不断生长扩大,并保持了文明的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逐鹿中原的动力,在于掌握了中原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就可以最大化地节省统治成本,达到最大化的统治利益。在中原精神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文字,掌握了文字也就掌握了历史的书写权,就有了文化上大一统的可能。中原最早发明和掌握了文字,以汉字为载体的思想系统,是当时中国最具优势的精神资源,正如许倬云所说,“这一文字成就,使商人拥有管理大型政治共同体的工具,也使商文化具有涵化其他同时代文化的重要资源”。周人之所以能够接续商人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也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商人拥有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在于,象形的汉字,因其不以语音为中心,使用其他语言的所有其他族群都能够占有或分享汉字,这反而使汉字可以独立于中原语音而成为普遍共享的精神载体。这种开放性与可共享性,决定了争夺中原的各方势力都可以非排他性地使用这项资源,进而向周边不断辐射与扩展文明的影响力。
中原的精神资源还体现在周代开创的天命观与大一统观念,两者都以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天命无私原则,成为政治合法性获取的最低成本策略,也是最高收益策略,可以带来滚雪球效应。这样,中原的精神权力和合法性资源就成为天下群雄争夺的目标,“逐鹿中原”成为集体的理性选择。
(摘编自王凯歌《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流》)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B . 中原地带面对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而不对外扩张的原因与其以“地理依赖性”为特征的生产方式有关。 C . “旋涡模式”认为,中原地区成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使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此而逐鹿中原。 D . 根据王凯歌的观点推测,如果周人没有继承商人的文化资源,就不太可能接续商人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三级阶梯式地理结构孕育了复杂多元的自然环境,进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包容性。 B . 材料一以茶马互市为例,论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因互动而形成在经济上彼此依赖的耦合互补结构。 C . 材料二指出,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农耕生活实践又影响着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 D . 材料二认为,汉字的开放性和可共享性令各方势力都可使用这一资源,进而不断辐射和扩展文明的影响力。
3. 运用对比论证时,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内容,能构成对比论证的一项是( )
A . 古代罗马人重视吸纳“四围之优秀力量”为己用,当它在扩张中遇到比自己更先进的希腊文明时,曾对希腊文化顶礼膜拜。 B . 古埃及是第一个实现区域性统一的国家,且农耕水平很高,它是同时期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但一直选择以对外联盟为主。 C .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不能解决人口不断增长所需的土地资源,古希腊人因而选择殖民扩张。 D .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因农业扩展到河谷地带,为解决农作物灌溉以及退潮后土地和水源再分配诸问题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组织。
4. 根据原文,将下面图表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5.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湿润了一大片,扬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
小瞎子想起匣子里听来的东西,就问:“什么上绿色的长乙(椅)?”
“什么?噢,八成是一把椅子吧。你就爱瞎听那些玩艺儿。听那些玩艺儿有什么用?天底下的好东西多啦,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我就没听您说过,什么跟咱们有关系。”小瞎子把“有”字说得重。
“琴!三弦琴!你爹让你跟了我来,是为了让你弹好三弦子,学会说书。可你的心思总不在学艺上。你这小子心太野。老人的话你从不着耳听。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说过一千遍了。”
“你信不信?”
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说:“干嘛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呢?”
“那是药引子。机灵鬼儿,吃药得有药引子!”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小瞎子不敢吱声了,听出师父又要动气。每回就是这样,师父容不得对这件事有怀疑。
老瞎子也没再作声,显得有些激动,双手搭在膝盖上,两颗头一样的眼珠结着苍天。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现在快阶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老瞎子说书已经说了五十多年。这一片偏僻荒凉的大山里的人们都知道他:头发一天天变白,背一天天变驼,年年月月背一三弦琴满世界走,逢上有愿出钱的地方就动琴弦唱一晚上,给寂寞的山村带来欢乐。
他会的老书数不尽。他还有一个电匣子,据说是花了大价钱从一个山外人手里买来,为的是学些新词儿,编些新曲儿。其实山里人倒不太在乎他唱什么。人人都称赞他那三弦子弹得讲究,轻轻漫漫的,飘飘洒洒的,疯颠狂放的,那里头有天上的日月,有地上的生灵。老瞎子的嗓子能学出世上所有的声音。男人、女人、刮风下雨、兽啼禽鸣。不知道他脑子里能呈现出什么景象,他一落生就瞎了眼睛,从没见过这个世界。
这只神奇的匣子永远令小瞎子着迷,遥远的地方和稀奇古怪的事物使他幻想不绝,凭着三年朦胧的记忆,补充着万物的色彩和形象。
每天晚上师父到岭下去,兰秀儿就猫似的轻轻跳进庙里来找小瞎子听匣子。兰秀儿还带来熟鸡蛋,条件是得让她亲手去扭那匣子的开关。“往哪边扭?”“往右。”“扭不动。”“往右,笨货,不知道哪边是右哇?”“咔哒”一下,无论是什么便响起来,无论是什么俩人都爱听。
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他没料到。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老瞎子留下小瞎子在庙里养病,天不亮就上路了。谁也没想到他竟去了那么久。
老瞎子回到羊坳时已经是冬天。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什么时候走的?”
人们想了好久,都说是在兰秀儿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明白。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他说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但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他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象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在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衰。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老瞎子捡了些柴,打起一堆火。
小瞎子渐渐有了哭声。老瞎子放了心,任他尽情尽意地哭。只要还能哭就还有救,只要还能哭就有哭够的时候。
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终于说话了:“干嘛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
终于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雪停了
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象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懂了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瞎子认为天底下的好东西都和自己没关系,体现出人物内心深切的自卑,他也因此变得因循守旧,才为小瞎子总是好奇收音机里的词而生气。 B . 本文在描述小瞎子和兰秀儿相处时语言凝练精当,只用人物间几句短短的对话不仅呈现二人玩耍的场景,更入木三分地写出少年人活泼好奇的心性。 C . 小说在描写环境时常常借助天地的苍茫辽阔衬托行走其间的人物之渺小,暗示了“人生如荒野跋涉,希望需要自己寻找”这一主题。 D . 师徒二人表面上一老一少、一沉稳一活泼,表面是对比,其实暗示师父的现在就是徒弟的未来,表现出生命的轮回与传承,进而将文本引入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考。
7. 下列哪句名言不符合老瞎子让小瞎子弹断一千二百根弦的深意( )
A . 强大的勇气,崭新的意志,这就是希望。 B . 希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希望。 C . 希望是不是必得在被证明了是可以达到的之后才成立? D . 希望是永远达不到的,人才有希望,追求希望。
8. 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是老瞎子带着小瞎子继续在山里说书;也有人认为这两个人并不是瞎子师徒,而是另有所指。你更认可哪一种?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9. 余华曾说:“虽然‘温度’这个词是个肉麻的词,但用在铁生身上一点都不觉得肉麻”,请结合“老瞎子”的形象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8题;共35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摧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六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四》)
材料二: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是子A我自拔摧B乃敢C尔D我叵堪此E必斥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意为“擅长”,与《离骚》中“固时俗之工巧兮”的“工”意思一样。 B . 以:意为因为,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中“以”字意义用法相同。 C . 期:此处指日期,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一样。 D . 出:指超越,与《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中“出”意思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的祖先大概是太原人。他聪明过人,拜见顾况,顾况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赞赏。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B . 皇帝听了李绛的话幡然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在穆宗看来白居易阅历较浅,而且家中一向贫困,就听任他自己选择官职。 C . 白居易屡遭排斥后纵情诗酒,在履道里定居,与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喜好佛教,常常吃素,自称香山居士。 D . 白居易作诗不求艰涩难懂,会让家里的老婆婆先读,如果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其诗像山东百姓种植的庄稼和丝绸,饱满丰实。
13. 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
②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14. 材料一中有人说白居易的作品“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材料二中又说其诗作“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个?请用同学们所学课文中白居易的诗句简述之。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杂兴八首之三
(清)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写了五首《放》诗;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15.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诗将同为家畜的“马”与“牛”、同为运载工具的“车”与“舟”作了对比,并且用类比的方式形象地说明道理。 B . 白诗五六句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用“辨材”之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C . 这两首诗均富有理趣,顾诗侧重于表达如何选用人才,而白诗侧重于表达该怎么样辨识人才。 D . 这两首诗诗意含蓄隽永,出语曲折委婉,富有理趣,启人深思。结尾处均直接点破观点,以此来对自身遭遇进行总结。
16. 这两首诗歌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观,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对你成长成才的启示。
17.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2) 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高兴地迎接客人到来。
(3) 芙蓉是荷花的别称。作为古代文人精神的一种依托,芙蓉承载着很多情感,在古代就有直接将“芙蓉”二字写入诗中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5题;共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育的第一要务,是通过美的形式教育,让人体悟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其中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审美意趣。教育改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如果过分重视分数和升学率,培养的学生缺乏审美修养,没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动力、健康的审美意趣、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基本的审美素质,纵然 ① , 也很难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快乐。
梁启超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外国学者认为情感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这样的看法合理性有多少还不好下定论,但情感教育可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没有争议的。如一次学校风景的写生,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画作可以使人的情绪受到很大影响,美术课要深入挖掘画作里特有的情感内涵,使之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趣,从而让学生____。情感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自然应②____,做多领域角度的拓展。
不一样的审美判断会有③____的情感效应,优秀的有内涵的画作,会很好地反映“真善美”和健康的审美依据,从而让观赏者心灵产生不可忽略的审美教育作用,艺术审美活动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这也正是美育追寻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犹如生活之需要阳光;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勇敢地捍卫美、追求美、创造美,进而自觉抵制腐朽的、不健康的事物 B . 勇敢地追求美、创造美、捍卫美,并且自觉抵制不健康的、腐朽的事物 C . 勇敢地追求美、捍卫美、创造美,进而自觉抵制腐朽的、不健康的事物 D . 勇敢地追求美、捍卫美、创造美,并且自觉抵制不健康的、腐朽的事物
20. 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没有吃过河豚,但据吃过的人讲,味道不错,却也没好到可以为吃它而不惜性命的地步;我也没有去过许多热闹无比的地方,但据在黄金周游玩过的人说,连上趟厕所都要排半小时队··看景不如听景,对我们来说,得不到的永远是好的。但得到了呢?多半也就那么回事儿。
《列子·杨朱》记载了春秋时宋国的一个农夫,他穿乱麻破絮才勉强挨过寒冬,不晓得天下还有高屋暖房、丝绵绸缎、狐皮貂裘。春天耕种时,农夫在太阳下曝晒,他对妻子说:“背对太阳,暖和极了。别人都不知道,若我去告诉君主,一定会得到奖赏。”
这位农夫不知道,君主有的,他永远无法想象;但农夫得到的,①____。而且,皇帝也未必活得就不憋屈,想当年,道光皇帝想在紫禁城里喝一回片儿汤都是一种奢望。
其实,“得到”说到底很可能只是一种“暂时拥有”。徐悲鸿是画家也是收藏家,他收藏的名家书画多达1200余幅,其中不乏《八十七神仙卷》《朱云折槛图》等国宝级珍品。徐悲鸿有一枚印章,刻有“暂属悲鸿”4字。徐悲鸿叮嘱家人,这些藏品②____一旦时机成熟就捐献给国家。徐悲鸿去世当天,徐悲鸿的妻子廖静文就将全部藏品无偿捐给国家。
亚里士多德说,美慕是别人的好运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在当下,有些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③____,而是环境与他人等参照物——别人得到的你没得到,却不曾想你得到的别人也不曾拥有。
《吕氏春秋》中说:“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这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出处。其实,在别的山头上的人同样会望着你这座山头,也会心心念念要爬上这座山头。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到底”,和“‘得到’说到底很可能只是一种‘暂时拥有’”中的“到底”,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要将调查工作进行到底。 B . 我们到底把你盼来了。 C . 他说的到底是否属实? D . 冬天到底是冬天,连阳光都是无力的。
四、写作(60分)(共1题;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文化差异是指文化特质与形式的不同。东西文化、古今文化都各有差异,这是地域和历史的影响所致,不宜简单化地以优劣论之。
材料二: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鲁迅《拿来主义》
材料三:
春天的美,在于她万紫千红,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对上面三则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及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题号
一
二
三
四
评分
阅卷人
得分
模式
方向
特点
主导方
共同体模式
从四周向中心聚合
②
③
帝国模式
①
侵略性
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强者)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语文]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与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与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余华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余华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