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优秀课件多份
- 3.2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3 课件 0 次下载
- 3.2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4 课件 0 次下载
- 3.2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6 课件 0 次下载
- 3.2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7 课件 0 次下载
- 3.2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8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气运动,海洋和陆地,地转偏向力,赤道低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盛行西风,副极地低压带,极地东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1)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义: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③____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______得到交换。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
Ⅰ.成因:假设地球表面是⑤_________________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组成:a⑦_______________纬环流圈、b⑧_______________纬环流圈、c⑨_______________纬环流圈。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Ⅰ.成因: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Ⅱ.移动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㉙______________,冬季偏㉚_______________。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北半球)
特别提醒 海陆热力差异及影响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㉛___________________且海陆㉜________________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大。(2)分布
3.南半球气压分布㉟_________________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㊱_______________状分布。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易错辨析 大气环流并非单指三圈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包括三圈环流外,还包括季风环流。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要注意全面考虑。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
[解析] 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差异而产生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三圈环流。
(2) 气压带不是大气环流。( )
[解析] 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的具体体现。
(3) 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 )
[解析] 南、北半球的西风带的风向不同,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南风,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北风。
(4) 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
[解析]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移动,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 北美洲东临大西洋,季风现象也很显著。( )
[解析] 北美洲虽然东临大西洋,但是大西洋面积较太平洋小,且北美大陆面积小,这样海陆热力差异就没那么明显,所以北美洲季风现象与亚洲相比不是特别显著。
下图为全球性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 关于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判断正确的是( )A. a为东北信风带B. b为副热带高压带C. c为东南信风带D. d为极地东风带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东南信风带,b为副热带高压带,c为西风带,d为副极地低压带。
3.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副极地低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形成的B. 极地高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C. 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相遇D.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固定不变
[解析]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被抬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读世界局部季风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4. 根据风向确定此时最可能是( )A. 1月左右B. 4月左右C. 7月左右D. 11月左右
[解析] 据图可知,东亚地区吹东南风,南亚地区吹西南风,均为夏季风,因此此时最可能是7月左右。
5. 此时,北半球被大陆切断的气压带是( )A. 副热带高压带B. 赤道低压带C. 副极地低压带D. 极地高压带
[解析] 夏季,亚欧大陆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将副热带高压带切断。
探究主题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探究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1.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 图甲①②③分别表示三圈环流的哪一环流?A、B、C、D、E、F、G各代表哪些气压带和风带?
[答案] ①②③分别表示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A为赤道低压带、B为东北信风带、C为副热带高压带、D为盛行西风带、E为副极地低压带、F为极地东风带、G为极地高压带。
(2) 图甲中,低纬地区的高空气流,在流动到北纬30°附近时,为什么不继续向北运动而下沉?
[答案] 由赤道上空向北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就偏转成西风,不再继续向北流动,但低纬气流又不断流过来,便在北纬30°上空堆积,被迫下沉。
(3) 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答案] 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纬线附近被迫堆积下沉形成的,为动力成因。而极地高压带为高纬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为热力成因。
(4) 气压带和降水有何关系?
[答案] 低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降水多,高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降水少。
(5) 由图乙所示的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状况,总结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答案]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特别提醒 气压带形成的两种类型(1)热力型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2)动力型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①副热带高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②副极地低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度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 (1)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和范围大约是10个纬度,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范围。(2)根据气压带、风带位置可以判定季节,反过来也可以根据季节判断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位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9年11月11日,搭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驶过南纬60度海域,穿越“咆哮西风带”,首次进入南极地区,这是“雪龙2号”首次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海域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有“咆哮西风带”之称。
(1) 依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判断“雪龙2号”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风带”的盛行风向。
(2) “咆哮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此纬度地带位于温带地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较大,且西风带中雨雪天气变化频繁,气旋活动较多,常会出现狂风巨浪,因此海况恶劣。
探究主题二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探究活动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2019年3—4月,印度持续高温,其南部地区遭遇150年来最严重旱灾,只能靠西南季风带来降水缓解旱情,而西南季风的形成与气压中心密切相关。
图1 1月北半球气压中心
图2 7月北半球气压中心
(1) 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案]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2) 北半球冬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 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副极地低压带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3) 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季节,东亚、南亚地区的风向有何不同
[答案] 冬季:东亚盛行西北风、南亚盛行东北风;夏季: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
(4) 南亚地区的西南季风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 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夏季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一、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冬季风
2.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二、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分析
特别提醒 (1)存在季风环流的地区并不都能形成季风气候。季风环流主要是因海陆热力差异或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而形成的,因此在世界上分布的范围很广,但只有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因季风环流显著且影响明显,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2)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而形成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亚洲高压是冬半年盘踞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稳定而强大的冷气团。气象学中一般用1025hPa等压线作为其分布范围的边界线。下图为1951—2003年亚洲高压的位置平均变动示意图。
(1) 与亚洲高压1025hPa等压线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是海陆位置、洋流性质、海陆温差、地形地势差异中的哪一因素?
(2) 1981年至2003年,我国冬季气温偏高还是偏低?
[答案] 偏高。因为1025hPa等压线位置偏北,亚洲高压势力较弱,对我国影响相对较小。
下图为全球某月近地面气压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甲所处风带的风向为( )A. 西南风B. 西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
[解析] 甲位于北半球中纬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
2. 此时控制乙地的气压带为( )A. 副热带高压带B. 赤道低压带C. 副极地低压带D. 极地高压带
[解析] 乙地位于30°N附近,因此此时控制乙地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A正确。
[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中] 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气流汇合的地带,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位置离赤道较近时,表现为南北半球两支信风的辐合,称为信风辐合带;位置远离赤道时,表现为信风与季风的辐合,称为季风辐合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 影响图中热带辐合带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海陆位置B. 太阳直射点移动C. 洋流性质D. 地形地势
[解析] 由图可知,图甲离赤道较远,是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热带辐合带,即为季风辐合带,图乙离赤道近,是东南信风直接和越过赤道的东北信风相遇组成的热带辐合带,为信风辐合带,两个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变化都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主要是因为太阳直射点移动。
4. 推测热带辐合带分布区域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A. 锋面雨B. 地形雨C. 台风雨D. 对流雨
[解析] 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气流汇合地带,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气流汇合上升,所以降水类型主要是对流雨。
[2020北京东城高二期末]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某月多年平均近地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 根据等压线分布,该月份最有可能为(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时期亚欧大陆上是被印度低压控制着的,即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因此该月份最有可能为7月。
6. 该月甲地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南风B. 东北风C. 西南风D. 西北风
[解析] 该月份为7月,即北半球的夏季。读图可知甲地夏季盛行西南风。
4.模型制作:(1)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读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箭头为风向,回答下面两题。
1. 图中甲地所处的气压带名称是( )A. 赤道低压带B. 副热带高压带C. 副极地低压带D. 极地高压带
[解析] 甲地位于30°—40°之间,对应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压带。
2. 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解析] 图示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对应的季节应是北半球的夏季。
[2021北京海淀高二期中] 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 甲、乙示意风带,其盛行风向分别为( )A. 东南风、西北风B. 东南风、西南风C. 东北风、西南风D. 东北风、西北风
[解析] 甲位于0°—30°N之间,其盛行风向为东北风,乙位于30°N—60°N之间,其盛行风向为西南风,C项正确。
4. 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解析] 图中30°N—60°间为中纬度大气环流圈,高空大气应由高纬流向低纬,③的流向错误。
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 据图推断,( )A. 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 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 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 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6. 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 冬至B. 小满C. 夏至D. 立秋
[2021天津六校高二期末联考] 下图为“亚洲某季节风向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 a气流的特征是( )A. 寒冷干燥B. 温暖干燥C. 温暖湿润D. 寒冷湿润
[解析] 读图可知,a位于亚洲东部,风向为东南风,所以a是东南季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a气流从低纬海洋吹来,所以特征是温暖湿润,C正确。
8. 关于图中b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B. 成因与东南信风带北移有关C. 不会影响我国D. 主要出现在冬季
[解析] 读图可知,b位于东南亚,风向为西南风,所以b是西南季风。当北半球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赤道附近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B正确。海陆热力差异在西南季风形成过程中属于次要原因,A错误。西南季风势力强,会影响我国西南地区,C错误。西南季风主要出现在夏季,D错误。
9. 下图为北半球某季节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阴影区表示气压带。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①位于信风带内,其风向是_________风。
[解析] 图中①位于北半球信风带,风向为东北风。
(2) 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带,在此气压带控制下的区域降水较_______。
[解析] 图中甲气压带位于30°N附近,应为副热带高压带。在高压带控制下,气流下沉,难以成云致雨,因此降水较少。
(3) 图中季节为北半球_______季,该季节广西近地面盛行_________风(填风向)。广西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应为北半球夏季。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的交界处,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将南移的副极地低压带切断,海洋形成低压中心,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陆地形成低压中心,将北移的副热带高压带切断,海洋形成高压中心,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因此广西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 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A. ②—高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B. 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C. ③—低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D. ⑥—中纬西风带—西北风
[解析] 读图,根据图中纬度可以判断气压带、风带名称,根据图中风向可以判断是北半球。②是副热带高压带,是动力因素形成的,不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A错。⑤是北半球的信风带,是东北风,B错。③是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因素形成的,冷暖空气在这里相遇形成,C对。⑥是中纬西风带,北半球的西风带是西南风,D错。
2. 当图中②气压带分裂成海洋上的高压和陆地上的低压时( )A. 武汉可能伏旱B. 孟买吹东北风C. 洛杉矶多阴雨天气D. 北京可能出现寒潮
[解析] ②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当该气压带分裂成海洋上的高压和陆地上的低压时,北半球是夏季。武汉此时可能是伏旱天气,A对。孟买位于南亚,夏季吹西南季风,B错。洛杉矶位于美国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C错。北京夏季没有寒潮,D错。
[2020山东日照高二期末]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 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A. 西南部B. 东南部C. 东北部D. 西北部
[解析] 结合图中各地区夏季风的到达时间和退却时间,即可求出夏季风的控制时间。
4. 3月到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 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 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 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解析] 3月到5月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北半球白昼变长,太阳高度角变大,吸收热量增多,气温较高,①对;3—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晴天多,降水较少,②错,③对;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北部南下的冷气团,气温高,④对,故选C。
5. [2021天津红桥高二期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留申群岛位于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之间,由300多个小岛组成,属于北美科迪勒拉山系西部山脉的组成部分。群岛风大、雨多、四季温差小,植被以丛生的草甸、苔藓为主。每年1月份,在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形成的阿留申低压,强度和位置异常对北半球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及其地理位置。
(1) 简述阿留申低压的形成原因。
[解析] 阿留申低压的形成可以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差异分析。从气压带的形成分析:极地东风南下在北纬60°处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极锋,产生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分析: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移。从海陆热力差异分析:1月份,北半球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在亚欧大陆内部和美洲大陆内部形成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
[答案] 阿留申低压的形成既有动力原因也有热力原因。在北纬60°处,来自北极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1月份,北半球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南移的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有规律,地转偏向力,低纬度环流圈,中纬度环流圈,高纬度环流圈,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极地高压,②风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课堂教学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随堂训练,课标定位,素养阐释,问题引领,归纳提升,2风带,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授课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热力环流,单圈环流,低纬环流,假设二,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变式图,海陆风,西北季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