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解析版).docx
    专题0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原卷版)第1页
    专题0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原卷版)第2页
    专题0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原卷版)第3页
    专题0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解析版)第1页
    专题0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解析版)第2页
    专题0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原卷版docx、专题0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3页, 欢迎下载使用。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③着丝粒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分为二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减半,核DNA数目不变
    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⑥D.①⑤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①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①正确;
    ②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②错误;
    ③着丝粒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一分为二,③错误;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核DNA数目也减半,④错误;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⑤正确;
    ⑥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⑥错误;
    综上,ABC错误,D正确。
    2.(22-23高一下·辽宁·期末)减数分裂特有而有丝分裂没有的现象是( )
    A.同源染色体联会 B.DNA复制
    C.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D.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A
    【分析】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点:
    减数分裂:
    (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2)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分裂中发生联会(并且出现四分体及分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
    (3)分裂后形成四个精子或一个卵细胞;
    (4)分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
    有丝分裂:
    (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2)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等行为;
    (3)分裂后形成两个体细胞;
    (4)分裂后,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中的相同。
    【详解】A、同源染色体联会是减数分裂特有的,A正确;
    B、DNA复制,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Ⅰ间期都要进行,B错误;
    C、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都有,C错误;
    D、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减数分裂Ⅱ中期和有丝分裂中期都有,D错误;
    3.(22-23高一下·河北石家庄·期末)A和a,B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的两次细胞分裂前都要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
    B.若AaBb个体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C.有丝分裂的2个子细胞中都含有Aa,减数分裂Ⅰ的2个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Aa
    D.有丝分裂的子细胞是AaBb、减数分裂一定形成AB、Ab、aB、ab型4种子细胞
    【答案】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分裂只在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A错误;
    B、若AaBb个体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且比例为1:1:1:1,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只是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也可能是交叉互换的结果,B错误;
    C、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与亲代相同,得到的2个子细胞中都含有Aa;减数分裂Ⅰ若发生互换,则减数分裂Ⅰ得到的2个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Aa,C正确;
    D、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与亲代相同,都形成AaBb型2个子细胞;因A和a,B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若不考虑互换,则减数分裂能得到两种类型(AB、ab或Ab、aB)的子细胞,D错误。
    4.(22-23高一下·安徽·期末)某雄性动物(基因型为AaBbEe,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含E、e基因的部位发生了交换。该细胞之后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有( )
    A.1种B.2种C.4种D.8种
    【答案】C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据题意可知,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在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 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若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含E、e基因的部位发生了交换,则该细胞减数分裂能形成 4个各不相同的精子,即 4 种,C正确,ABD错误。
    5.(22-23高一下·安徽·期末)如图为果蝇精原细胞(2n=8)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染色体DNA数比值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③时期发生DNA复制
    B.④⑤时期表示着丝粒分裂
    C.⑤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为16条或8条
    D.基因重组发生在③④时期
    【答案】C
    【分析】据图可知,该图表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染色体DNA数比值的变化曲线,①③表示分裂的间期,③④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⑤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②③时期发生DNA复制,导致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变为2,A正确;
    B、④⑤时期表示着丝粒分裂,导致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2变为1,B正确;
    C、⑤⑥时期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为8条或4条,C错误;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③④时期,D正确。
    6.(22-23高一下·安徽·期末)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四分体出现在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不出现四分体
    C.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
    D.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
    【答案】A
    【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详解】A、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后,是相同的染色体,并非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四分体是减数分裂I过程中所出现的结构,出现在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即前期和中期,在减数分裂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四分体消失,B正确;
    C、在减数分裂I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配对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在减数分裂I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四分体,所以每个四分体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D正确。
    7.(22-23高一下·甘肃临夏·期末)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和FG段均发生了DNA的复制
    B.BC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
    C.FG段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和互换
    D.HI段染色体的数目是核DNA数目的2倍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AF表示细胞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过程,BC段表示着丝粒分裂,DE段表示细胞质分裂;FI表示减数分裂过程,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HI表示减数的二次分裂过程。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F表示细胞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过程,FI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其中AB段包含了细胞分裂间期,FG包含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分裂间期的S期发生DNA复制,故AB段和FG段均发生了DNA的复制,A正确;
    B、由题图可知,CD段同源染色体对数相比AB段增加了一倍,这是由于BC段着丝粒的分裂造成的,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现象;由题图可知,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故FG段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和互换,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的数目/核DNA数目=1/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数目/核DNA数目=1,D错误。
    8.(22-23高一下·甘肃临夏·期末)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的唐汪川是有名的“桃杏之乡”,所产大接杏为甘肃三大名杏之一。下图是大接杏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四个细胞(仅显示部分染色体)。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按照减数分裂的时期,先后顺序应为a→c→b→d
    B.a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并正在移向两极
    C.b细胞发生了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D.a到c过程中发生了DNA数目的加倍
    【答案】D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主要是染色体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3)减数第二次分裂
    ①前期:无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的排布于细胞内;
    ②中期:无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恢复到体细胞水平;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2、分析题图:a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分析题图:a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无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排列,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无同源染色体,无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故按照减数分裂的时期,先后顺序应为a→c→b→d,A正确;
    B、a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并正在移向两极,B正确;
    C、b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了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C正确;
    D、a含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c表示2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D错误。
    9.(22-23高一下·山东青岛·期末)联会复合体(SC) 是同源染色体在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互换和分离密切相关,并能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证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研究发现,用RNA 酶处理可破坏 SC 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C 可能形成于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B.SC与染色体都是由DNA 与蛋白质组成
    C.SC 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发挥重要作用
    D.高温引发的减数分裂异常可能与 SC 有关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A、据题意:联会复合体(SC) 是同源染色体在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而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故SC 可能形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用RNA 酶处理可破坏 SC 结构,说明SC是由RNA构成的,B错误;
    C、SC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互换和分离密切相关,说明SC 在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发挥重要作用,C错误;
    D、SC能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证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故高温引发的减数分裂异常可能与 SC 有关,D正确。
    10.(22-23高一下·黑龙江牡丹江·期末)5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形成以下哪种结果( )
    A.20个精细胞 B.10个精细胞和10个极体
    C.5个精细胞和5个极体 D.5个精细胞和15个极体
    【答案】A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4精细胞→4个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个卵原细胞→1个初级卵母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第一极体→1个卵细胞+3个第二极体。
    【详解】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细胞,因此5个精原细胞可形成20个精细胞,即A正确。
    11.(22-23高一下·山西伊犁·期末)下图为四个细胞分裂过程中所有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细胞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
    B.以上四个细胞可能存在于同一个动物的睾丸中
    C.若乙细胞发生减数分裂,染色体①②和①③出现在某一子细胞中的概率相同
    D.丁细胞是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其可以是丙的一个子细胞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正常的体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为有丝分裂后期,甲细胞每一极含有颜色、形态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据图可知,甲乙的染色体形态与丙丁的染色体形态(颜色、大小等)不同,甲乙可能来自于同一种生物,丙丁来自于另一种生物,B错误;
    C、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①②非同源染色体和①③非同源染色体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的概率相同,C正确;
    D、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故为雄性动物,据颜色和大小可知,丁细胞可以是丙的子细胞,是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D正确。
    12.(22-23高一下·河北石家庄·期末)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体内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可以表示该动物初级精母细胞的分裂过程
    B.根据图乙细胞可判断该动物为雄性动物
    C.图丙细胞的下一时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图丁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是AB、Ab、aB、ab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图表示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甲图着丝粒(着丝点)分裂,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不能表示动物初级精母细胞的分裂过程,A错误;
    B、乙图着丝粒(着丝点)分裂,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表示雄性动物次级精母细胞或雌性动物极体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下一时期着丝粒(着丝点)分裂,细胞中将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
    D、丁图着丝粒(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子细胞基因组成是AaBb,D错误。
    13.(22-23高一下·福建莆田·期末)如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的比值变化曲线。下列正确的是( )
    A.bc段可能出现四分体 B.ab段染色体数目加倍
    C.a之前的细胞没有mRNA的合成 D.d之后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A
    【分析】曲线图分析:图示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值变化曲线,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1变成2,其形成原因是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1,其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d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此阶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出现四分体,A正确;
    B、ab段表示分裂间期,该时期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变,B错误;
    C、a之前表示G1期,此时期细胞内正在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因此有mRNA的合成,C错误;
    D、d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其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14.(22-23高一下·黑龙江·期末)某同学在观察果蝇细胞染色体时,发现一个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共有10条染色体,呈现5种不同的形态。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或上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和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X 或 Y上的部分基因发生了突变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或上的部分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B
    【分析】果蝇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8,雄性有5种形态,雌性有4种形态。
    【详解】根据题意,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正常情况下两极均应有4条染色体,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而该细胞中共有10条染色体,呈现5种不同的形态,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且这对同源染色体最可能是X和Y(才会导致出现5种形态),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才出现题干中表述的情况,B符合题意。
    15.(22-23高一下·湖北恩施·期末)下图是一个雌性哺乳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④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B.雄性动物的精巢中可能同时出现上图所示分裂时期的细胞
    C.图③中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D.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为图①和图③所示细胞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①处于丝分裂后期,理由是具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理由是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理由是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而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理由是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
    【详解】A、图中细胞取自雌性动物,图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且细胞质均等分开,因而其名称是第一极体,A错误;
    B、由于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动物精巢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B正确;
    C、图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
    D、图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为图①和图③,另外两个细胞处于减数分裂过程中,D正确。
    16.(22-23高一下·福建福州·期末)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2和3
    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如图所示的细胞一般存在等位基因
    D.若细胞2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最终产生的四个子细胞都异常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和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和③,A错误;
    B、动物睾丸中的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可以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B错误;
    C、图示细胞④无同源染色体,一般无等位基因,C错误;
    D、若细胞2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最终产生的四个子细胞都异常,有两个子细胞少一条染色体,另外两个子细胞多一条染色体,D正确。
    17.(22-23高一下·重庆·期末)下图1表示某动物体内某些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a、b、c表示核DNA的是c
    B.图1中Ⅰ、Ⅱ、Ⅳ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C.图2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乙中
    D.图2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有甲和乙,且该动物是一个雌性动物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核DNA。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1,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Ⅱ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是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图2中: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表现为不均等分裂,说明是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DNA数目在复制之前,与染色体数目相同,在复制之后一直到着丝粒分裂前,DNA数目一直是染色体数目的二倍;着丝粒分裂后,DNA数目与染色体数目恢复相等的状态。据此可知,图1中a、b、c依次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目,A正确;
    B、图1中Ⅰ、Ⅳ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Ⅱ中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图2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发生在乙中,C正确;
    D、图2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有甲和乙,且根据乙细胞不均等分裂可推知该动物是一个雌性动物,D正确。
    18.(22-23高一下·福建·期末)如图为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的部分图像(只显示其中2条染色体,且 正在移向细胞一极),该细胞另一极的染色体未绘出。已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GgXEY,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若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形成的四个精子都异常
    C.图示细胞两条姐妹单体上出现G、g,可能是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D.图示未绘出一极的性染色体是Y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染色体中的着丝粒还未分裂,细胞一极显示无同源染色体,应该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该动物的基因型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详解】A、图示细胞染色体中的着丝粒还未分裂,细胞一极显示无同源染色体,应该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
    B、若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导致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一个少一条染色体,另一个多一条染色体,导致形成的四个精子都异常,B正确;
    C、图示细胞两条姐妹单体上出现G、g,可能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C正确;
    D、该果蝇的基因型为GgXEY,图示画出的一极含有E基因,说明为X染色体,则未绘出一极的性染色体是Y,D正确。
    19.(22-23高一下·辽宁鞍山·期末)某正常雄果蝇体内处于正常分裂过程的两个细胞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两个细胞各有2个中心体,但都没有染色单体
    B.细胞甲含有4个染色体组、8对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
    C.细胞甲含有4条性染色体、细胞乙含有1条性染色体
    D.细胞甲和乙中每条染色体上都同时被来自两极的纺锤丝附着
    【答案】C
    【分析】题意分析,细胞甲中DNA∶染色体=1∶1,且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二倍,因而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乙中DNA∶染色体=2∶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因而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
    【详解】A、正常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图中细胞甲含有16条染色体和16个核DNA ,表明其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2个中心体,但该时期没有染色单体;细胞乙中染色体数为4条,核DNA数为8个,表明其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或中期,此时的细胞含2个中心体,有染色单体,A错误;
    B、细胞甲有4个染色体组,但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联会,B错误;
    C、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甲有2条X和2条Y染色体,共4条性染色体,X和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发生分离,因此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或中期的细胞乙含有1条X染色体或1条Y染色体,C正确;
    D、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只有来自一极的纺锤丝附着,细胞乙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未分裂,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来自两极的纺锤丝附着,D错误。
    20.(22-23高一下·山东聊城·期末)某学习小组以某高等植物(2n=10)的花粉母细胞为材料制作成荧光染色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减数分裂图像。图中的短线表示长度为5μm。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时期,细胞中可能发生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
    B.图丙细胞中既有姐妹染色单体,又有同源染色体
    C.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丁
    D.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依据
    【答案】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分析各图像中染色体的位置和数目可知,图甲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因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相应的片段细胞可能发生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A正确;
    B、图丙细胞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B错误;
    C、图甲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图乙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图丙细胞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图丁细胞中的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分裂Ⅱ末期,因此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丁,C正确;
    D、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依据,D正确。
    21.(22-23高一下·河北唐山·期末)在减数分裂I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不包括( )
    A.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
    B.同源染色体分离
    C.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
    D.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答案】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2)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导致基因重组,属于减数分裂I染色体行为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减数分裂I染色体行为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属于减数分裂I染色体行为变化,C符合题意;
    D、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属于减数分裂I染色体行为变化,D不符合题意。
    22.(22-23高一下·甘肃甘南·期末)利用洋葱根尖细胞(2n=16)观察植物的细胞分裂时,观察到一个视野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B.细胞甲含染色体16条,核DNA分子32个
    C.细胞乙所示时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细胞乙所示时期细胞膜向内凹陷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甲细胞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图中甲细胞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
    B、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含染色体16条(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核DNA分子32个,B正确;
    C、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C错误;
    D、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细胞膜向内凹陷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D错误。
    23.(22-23高一下·辽宁·期末)下图表示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详解】A、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位于细胞中央,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A错误;
    B、该细胞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且细胞不均等分裂,表示初级卵母细胞,B正确;
    C、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C错误;
    D、该细胞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表示初级精母细胞,D错误。
    24.(22-23高一下·福建·期末)下图为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联会时期,有4个四分体
    B.此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可发生基因重组
    C.此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为1∶1
    D.a和b染色单体上的DNA中碱基序列一定相同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如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其中含有4个染色体,8个DNA分子,8个染色单体。
    【详解】A、此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联会时期,有2个四分体,A错误;
    B、此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进而导致基因重组,B正确;
    C、此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为1∶2,C错误;
    D、a和b为非姐妹染色单体,这两个染色单体上含有的DNA碱基序列未必相同,D错误。
    25.(22-23高一下·河北唐山·期末)下图可表示一个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染色体复制发生在AC段
    B.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CD段
    C.EF段出现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
    D.GH段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量比是1:1
    【答案】D
    【分析】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A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E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EF段表示着丝粒分裂,FG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GH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A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染色体复制发生在AC段,A正确;
    B、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EF段每条染色体中DNA数目减半,EF段出现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C正确;
    D、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DNA,GH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中核DNA和染色体数量比是1:1,D错误。
    26.(22-23高一下·福建榆林·期末)下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图2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B.有丝分裂的后期处于CD段,此时细胞中不含有染色单体
    C.同源染色体联会一定发生在MN段,此时细胞中可形成4个四分体
    D.若细胞质正在发生不均等分裂,此时细胞一定处于MN段的后期
    【答案】D
    【分析】分析曲线图:有丝分裂全过程一直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的时期,可知图1是有丝分裂,AB为间期、前期、中期,CD为后期、EF为末期。图2是减数分裂变化图,MN为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HI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详解】AB、有丝分裂全过程一直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的时期。图1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其中AB段表示间期、前期、中期,CD段表示后期,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此时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EF段表示末期;图2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其中MN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AB正确;
    C、同源染色体联会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MN段,图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可形成4个四分体,C正确;
    D、若细胞质正在发生不均等分裂,说明是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在MN段或HI段都有可能,D错误。
    27.(22-23高一下·辽宁沈阳·期末)如图为果蝇精原细胞(2n=8)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值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C时期易发生基因突变
    B.染色体的互换发生在CD时期
    C.DE时期染色体上的着丝粒分裂
    D.EF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可能为16条或8条
    【答案】D
    【分析】由题干可知为果蝇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值,AC时期比值由1变为0.5原因是染色体复制(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DE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由0.5变为1,是由于此时发生着丝粒的分裂,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那么CD时期就是中间的时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末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EF时期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
    【详解】A、BC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有1变为0.5,是由于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DNA复制时双链打开易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AC时期比值由1变为0.5原因是染色体复制(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DE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由0.5变为1,是由于此时发生着丝粒的分裂,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那么CD时期就是中间的时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末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EF时期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CD时期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正确;
    C、DE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由0.5变为1,是因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C正确;
    D、EF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染色体数为8条或4条,D错误。
    28.(22-23高一下·广东·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观察了几种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生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并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出如下图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在此时期之前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
    B.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阶段染色体的着丝粒发生分裂
    D.如果丙图表示睾丸内的几种细胞,则C组细胞可发生联会并形成四分体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之间的比例为1∶2∶2,并且染色体数为2N,因此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图丙中,A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即染色体数目减半,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末期;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中、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N,为体细胞的两倍,只可能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
    【详解】A、甲图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但细胞板应在下一时期末期形成,A错误;
    BC、乙图中染色体数目为 2N ,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也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但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粒不分裂,B正确,C错误;
    D、发生联会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 ,而题图中C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N ,D错误。
    29.(22-23高一下·山东日照·期末)下图1、图2为某二倍体雄性生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图1为每条染色体上DNA的相对含量变化,图2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核DNA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AB段上升的原因是染色体的复制
    B.图2中,b时期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C.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图1的BC段和图2的b时期
    D.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对应于图1的DE段和图2的d时期
    【答案】B
    【分析】染色体数目计数依据:着丝粒数目,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
    【详解】A、图1中,AB段上升的原因是染色体的复制,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含有两个DNA分子,A正确;
    B、图2中,b时期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或有丝分裂前中后期,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1的BC段和图2的b时期,C正确;
    D、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对应于图1的DE段和图2的d时期,D正确。
    30.(22-23高一下·湖南岳阳·期末)图1中A表示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雌性动物的体细胞,B、C分别表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图2为该动物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数字分别表示不同的分裂过程,其中①是 ,②与①相比,②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 (任写2种)。
    (2)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最多可含有 条染色体。
    (3)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 (用图1中序号表示)分裂过程中。
    (4)按分裂过程判断,图2中标号(甲、乙、丙)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答案】(1) 有丝分裂 同源染色体联会、互换、分离
    (2)8/八
    (3)②
    (4)甲→丙→乙
    【分析】1、图1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卵原细胞;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即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2、图2中: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图1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①数字表示有丝分裂,②过程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而且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因此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比,②过程即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联会、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最多可含有8条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3)基因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通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因此A和a的分离发生在②分裂过程中。
    (4)图2中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因此,标号的先后顺序应该是甲→丙→乙。
    31.(22-23高一下·辽宁丹东·期末)丹东是世界最大的柞蚕生产基地,有200多年的养柞蚕历史,柞蚕生产是丹东的传统产业,产量居全国之冠,被誉为“柞蚕之乡”,柞蚕及其蚕蛹营养丰富。甲图表示某柞蚕卵巢中某种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在不同分裂时期细胞中的统计数据,乙图为该柞蚕卵巢中一些细胞中部分染色体的图像。请回答问题:

    (1)乙图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图像是 ,其细胞中有 对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为 。
    (2)乙图中正在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图像是 ,该图中的染色体数 。
    (3)甲图最可能表示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相对含量变化。若将乙图中属于该分裂的图像序号按时间顺序排列,可表示为 。
    (4)甲图中与乙图③对应的时期是 ,若乙图中③细胞实际来自于②细胞,则③细胞所处时期为 ,该细胞名称为 。
    【答案】(1) ① 4 0
    (2) ② 4
    (3) 减数分裂 ②③④
    (4) C 减数分裂II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次级卵母细胞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染色体组数看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的数量,图乙中①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该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两个子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
    (2)发生基因重组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乙中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看着丝粒数,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
    (3)图甲中D中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可知甲图最可能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相对含量变化。图乙中①是处于有丝分裂的图像,②(减数分裂I后期)③(减数分裂II中期)④(减数分裂II末期)是处于减数分裂的图像,先后顺序为②③④;
    (4)乙图③处于减数分裂II中期,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核DNA分子,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由此判断对应图甲中的C;根据题干图乙②③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核颜色,判断③是来自初级卵母细胞中细胞质多的那一部分,所以该细胞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32.(22-23高一下·山东德州·期末)东亚飞蝗的雌性(2n=24)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只有1条X染色体(XO)。雄性蝗虫在进行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随机分配到一个子细胞中。图1表示某蝗虫细胞分裂时部分染色体的分布情况。图2表示该蝗虫处于不同时期(甲~戊)的细胞内着丝粒数与核DNA数的比值及染色体组数。
    (1)图1细胞的名称是 ,对应图2中的 时期,此时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是 条。
    (2)图2中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 。减数分裂时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图2中的 时期,判断依据是 。
    (3)图2处于丙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个,原因是 。
    【答案】(1) 初级精母细胞 乙 46
    (2) 乙、丁、戊 丁 着丝粒分裂发生于减数分裂II后期,此时细胞内着丝粒数/核DNA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1和2
    (3) 11或12 处于丙时期的细胞为精细胞(精子),雄性蝗虫在进行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随机分配到一个子细胞中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分析图1,该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故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着丝粒数/核DNA数=1/2,故对应图2中的乙时期,此时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是46条。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其染色体组数为2,着丝粒数/核DNA数=1/2,对应图2乙时期;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含有同源染色体,其染色体组数为2,着丝粒数/核DNA数=1/2,对应图2乙时期;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其染色体组数为4,着丝粒数/核DNA数=1,对应图2戊时期;有丝分裂的末期含有同源染色体,其染色体组数为2,着丝粒数/核DNA数=1,对应图2丁时期;故图2中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乙、丁、戊。着丝粒分裂发生于减数分裂II后期,此时细胞内着丝粒数/核DNA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1和2,对应图2丁时期。
    (3)处于丙时期的细胞为精细胞(精子),雄性蝗虫在进行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随机分配到一个子细胞中,故图2处于丙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1或12个。
    考点02 基因在染色体上
    33.(22-23高一下·辽宁大连·期末)如图是荧光标记染色体上基因的照片,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是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最直接的证据
    B.从荧光点的分布来看,图中是一对含有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
    C.该图可以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相同位置上的同种荧光点,说明同种荧光点对应的四个基因是相同基因
    【答案】D
    【分析】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利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图中是含有4条染色单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故相同位置上会出现4个同种荧光点,说明这四个基因是可能相同基因,也可能是等位基因;每一条染色体从上到下排列着多种荧光点,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据图示可知,荧光点标记的为基因,故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从荧光点的分布来看,位置相同,故说明图中是一对含有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B正确;
    C、根据不同荧光点的位置分布可以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
    D、相同位置上的同种荧光点,说明这四个基因是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D错误。
    34.(22-23高一下·北京丰台·期末)如图为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雌雄果蝇都有控制图示相关性状的基因
    B.图示基因在X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图示基因间的关系互为非等位基因
    D.X染色体与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答案】D
    【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雌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Y,雌雄果蝇都有X染色体,因此都有控制图示相关性状的基因,A正确;
    B、图示基因在X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位于一条染色体不同位置的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C正确;
    D、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含有等位基因,D错误。
    35.(22-23高一下·湖南长沙·期末)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摩尔根等人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萨顿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一个基因
    D.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答案】D
    【分析】1. 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的精巢和卵巢,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
    2.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
    B、摩尔根等人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C错误;
    D、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D正确。
    36.(22-23高一下·天津·期末)如图表示果蝇II号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位置图,下列正确的是( )
    A.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II号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是1、2、4
    B.图中三种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遗传时每对等位基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三种基因之间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若该果蝇为雄性,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Y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
    D.在另一条II号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存在的一定是图示中基因的等位基因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基因M、n、y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为非等位基因。
    【详解】A、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II号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是2、4(有丝分裂后期),不可能是1,A错误;
    B、图中三种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互为非等位基因,遗传时每对等位基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三种基因之间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X、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若该果蝇为雄性,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Y染色体会分离,C错误;
    D、在另一条II号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存在的是图示中基因的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D错误。
    37.(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果蝇的红眼、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图为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B.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D.用白眼雌性与红眼雄性果蝇杂交,通过眼睛的颜色可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
    【答案】C
    【分析】萨顿通过将染色体与基因的行为类比,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用果蝇做实验材料证明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的白眼的基因遗传属于伴X隐性遗传。
    【详解】A、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的杂交实验,子一代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A正确;
    B、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白眼全为雄性,性状与性别相联系,说明其为伴性遗传,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红眼:白眼=3:1,说明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裂规律,C错误;
    D、若用A/a表示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则白眼雌性(XaXa)与红眼雄性(XAY)杂交,子代雌性(XAXa)都为红眼,雄性(XaY)都为白眼,故可通过眼睛的颜色可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正确。
    38.(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雌蝗虫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24(22+XX),雄蝗虫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23(22+X)。下图左侧为某只蝗虫细胞减数分裂时的显微照片,研究人员对其染色体进行分析后得到右侧图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萨顿曾在研究蝗虫减数分裂过程中,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该蝗虫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组成为22+X
    C.该蝗虫体内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46、23、12、11、22五种可能情况
    D.左侧照片不属于该蝗虫减数分裂特定时期的物理模型
    【答案】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的排布与细胞内;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即将基因与染色体进行类比,在研究蝗虫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假说,A正确;
    B、根据题图可知,雄蝗虫只有1条X染色体,该蝗虫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组成为22+X,B正确;
    C、该蝗虫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3条,进行分裂时,可能出现的染色体数目共有46(有丝分裂后期、末期)、23(细胞分裂的间期,体细胞或减数第一次分裂)、12(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11(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24(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2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这6种可能情况,C错误;
    D、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左侧照片是实物图,不属于模型,D正确。
    39.(22-23高一下·重庆·期末)下列有关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控制果蝇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无论在体细胞还是在生殖细胞中,基因的数目始终等于染色体的数目
    【答案】C
    【分析】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进行了证明。
    【详解】A、萨顿在研究某种蝗虫体细胞染色体时,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
    B、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朱红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B错误;
    C、摩尔根用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子代表型及比例为例为红眼:白眼=1:1,可验证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测交实验验证,C正确;
    D、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数目远多于染色体数目,D错误。
    40.(22-23高一下·广东江门·期末)图表示某果蝇X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位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果蝇的眼色不一定为白眼
    B.摩尔根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位于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可能有等位基因
    D.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在遗传时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B
    【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如果是雌果蝇由图不能判断果蝇是否为白眼,A正确;
    B、摩尔根只是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不是利用假说演绎证明的,B错误;
    C、X染色体和Y染色体同源区域上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
    D、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故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正确。
    41.(22-23高一下·广西·期末)如图为摩尔根等人研究并绘出的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位置示意图,由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且呈线性排列
    B.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红宝石眼和白眼是一对等位基因
    D.所有生物都有X染色体
    【答案】A
    【分析】由图可知,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
    【详解】A、图为摩尔根等人研究并绘出的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位置示意图,从图中可知,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X染色体属于性染色体,B错误;
    C、由图可知,红宝石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位于同一条X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二者是非等位基因,C错误;
    D、X染色体是XY型性别决定生物染色体组中的一种特殊的性染色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X染色体,如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不含有X染色体,D错误。
    42.(22-23高一下·山西运城·期末)如图表示某株植物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其中高茎、红花和圆粒为显性性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题图展示了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4对等位基因
    B.该个体自交后,F1的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2/3
    C.粒形和茎高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该个体测交后代圆粒与皱粒之比为3:1
    【答案】B
    【分析】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不同形态的基因。
    2、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控制着不同性状的基因。
    3、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根据题图可知,甲和乙为同源染色体;甲上有高茎、花顶生、红花和皱粒基因,而乙上有矮茎、花顶生、白花和圆粒基因,说明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皱粒与圆粒是等位基因,甲和乙上都是花顶生为相同基因,推测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皱粒与圆粒遵循分离定律,但这些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高茎、红花和圆粒为显性性状,推测该个体的表型为高茎圆粒红花顶生。
    【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甲和乙为同源染色体,这对同源染色体上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皱粒与圆粒共3对等位基因,而花顶生为相同基因,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
    B、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甲和乙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红花与白花为等位基因,又由于红花为显性性状,所以该个体自交后,F1的基因型为红花纯合子:红花杂合子:白花=1:2:1,故F1的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2/3,B正确;
    C、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粒形和茎高位于甲和乙这对同源染色体上,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所以粒形和茎高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根据题图分析可知,该个体为圆粒杂合子,与皱粒测交,后代圆粒与皱粒之比为1:1,而不是3:1,D错误。
    43.(22-23高一下·湖南·期末)果蝇X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所在的位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由基因和蛋白质组成
    B.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C.截翅基因与短硬毛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D.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则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上述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互为非等位基因,体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错误;
    B、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是非等位基因,B错误;
    C、截翅基因与硬短毛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 则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例如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黄身基因与棒眼基因所在片段发生交叉互换, 则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黄身基因与棒眼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D正确。
    44.(22-23·湖南·高一下 期末)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四个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
    B.辰砂眼基因v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C.据图可看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这四个基因不可能出现在细胞同一极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都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均在一条常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都位于X染色体上,它们是非等位基因,A正确;
    B、辰砂眼基因v位于X染色体上,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B正确;
    C、根据题图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自由组合,因此这四个基因可能出现在细胞同一极,D错误。
    45.(22-23高一下·广东广州·期末)下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B.果蝇每条染色体上基因数目不一定相等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答案】A
    【分析】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相对性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表达有选择性,隐性基因不一定能够表达。
    【详解】朱红眼与深红眼基因是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果蝇每条染色体上基因数目不一定相等,B正确;据图示可知,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C正确;据图可知,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D正确。故选A。
    46.(22-23·山东 高一下·期末)果蝇的白眼为伴X隐性遗传,其显性性状为红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B.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答案】A
    【分析】果蝇红白眼基因(用A、a表示)位于X染色体上,且在Y染色体上无该基因的同源区段,即该性状为伴X遗传。对于杂交组合白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因此该杂交组合可以通过性状鉴定性别。
    【详解】A、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白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能通过眼色判断性别,A正确;
    B、杂合红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Xa(红眼雌果蝇)、XAY(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雄果蝇都可表现为红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红眼果蝇的性别,B错误;
    C、杂合红眼雌果蝇(XAXa)×白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Xa(红眼雌果蝇)、XAY(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雄果蝇都可表现为红眼和白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红眼果蝇的性别,C错误;
    D、白眼雌果蝇(XaXa)× 白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白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雄果蝇都表现为白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性别,D错误。
    考点03 伴性遗传
    47.(22-23高一下·广东广州·期末)下列为四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
    A.①②B.④C.①D.②④
    【答案】C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①中双亲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系谱图②无法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为伴性遗传,A错误;
    B、根据系谱图④无法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为伴性遗传,B错误;
    C、①中双亲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
    D、根据系谱图②无法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为伴性遗传,根据系谱图④无法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为伴性遗传,D错误。
    48.(22-23高一下·安徽·期末)下列遗传病系谱图中,能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决定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详解】A、由于父母正常,生出患病的女儿,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其父亲必定患病,A错误;
    B、由于父母正常,生出患病的儿子,该病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图中父亲正常,母亲患病,子女均正常,假如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儿子一定有病,C错误;
    D、图中父母均有病,子女中有正常的个体,故该病只能是显性遗传病,D错误。
    49.(22-23高一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夫妇中丈夫表现正常,妻子患有红绿色盲,他们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红绿色盲的男孩,用孟德尔遗传规律分析,则这对夫妻有可能生出( )
    A.患红绿色盲的女儿B.只患白化病的儿子
    C.只患白化病的女儿D.不患任何病的儿子
    【答案】C
    【分析】已知白化病(设由基因A/a控制)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夫妇中丈夫表现正常,妻子患有红绿色盲(用B/b表示),则父亲关于色盲的基因型为XBY,母亲关于色盲的基因型为XbXb。
    【详解】根据题意,白化病用A/a表示相关基因,红绿色盲用B/b表示相关基因,丈夫表现正常,妻子患有红绿色盲,可写出父亲的基因型为XBY,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红绿色盲的男孩,基因型为aaXbY,夫妇均不患白化病,由此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由于父亲的XB基因必然传给女儿,其女儿一定不会患红绿色盲(XBX-),但女儿有可能只患白化病,患白化病的概率是1/4;由于母亲只能产生含Xb的配子,他们的儿子(XbY)必然是红绿色盲患者,不会只患白化病或不患任何病,ABD错误,C正确。
    50.(22-23高一下·甘肃临夏·期末)摩尔根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了染色体遗传理论,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如图是摩尔根研究果蝇眼色(红眼、白眼分别受B、b控制)遗传的部分实验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果蝇眼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F1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与亲本红眼雌果蝇不同
    C.F2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与亲本白眼雄果蝇不同
    D.F2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
    【答案】C
    【分析】分析遗传图解:图中红眼与白眼杂交,F1均为红眼,说明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F2红眼有雌性和雄性,白眼只有雄性,说明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可知,果蝇的眼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红眼与白眼杂交,F1均为红眼,则红眼为显性性状;F2红眼有雌性和雄性,白眼只有雄性,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F2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故F1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XBXb,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XBY,亲本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F1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与亲本红眼雌果蝇不同,B正确;
    C、F2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与亲本白眼雄果蝇相同,都是XbY,C错误;
    D、F1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XBXb,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XBY,故F2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D正确。
    51.(22-23高一下·甘肃临夏·期末)女娄菜是一种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形有宽叶和窄叶之分,分别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B和b控制,含有基因b的花粉致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XbY的雄株,后代全为雄株
    B.基因型为XbY的雄株,后代全为雌株
    C.基因型为XBY的雄株,后代全为雄株
    D.基因型为XBY的雄株,后代全为雌株
    【答案】A
    【分析】由于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的方式和性染色体联系,称为伴性遗传。根据题干信息: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窄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即自然界中不存在XbXb的个体。
    【详解】AB、基因型为XbY的雄株,由于含有基因b的花粉致死,则仅产生Y配子,故后代全为雄性,A正确,B错误;
    CD、基因型为XBY的雄株,其产生配子为XB和Y,故后代雌雄均有,CD错误。
    52.(22-23高一下·山西·期末)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Y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体细胞中都不存在等位基因
    B.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含W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
    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D.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答案】A
    【分析】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其细胞中的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表现出伴性遗传现象。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详解】A、Y染色体与X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位于同源区段的基因存在等位基因,A错误;
    B、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与XY型性别决定相反,含两条形态不同的染色体ZW时是雌性,含形态相同的染色体ZZ时是雄性,因此含W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B正确;
    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C正确;
    D、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核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正确。
    53.(22-23高一下·山东青岛·期末)果蝇的红眼 (XR) 对白眼 (Xr)为显性,让红眼雄果蝇 (XRY) 和白眼雌果蝇 (XrXr) 杂交, F₁ 中偶尔会出现极少数的例外子代,结果如下表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眼雌果蝇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B.F₁ 含 Y 染色体的果蝇一定是雄果蝇
    C.例外子代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rO
    D.例外子代红眼雌蝇形成的原因是亲代雌果蝇减数分裂 I 异常
    【答案】C
    【分析】人类红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表现与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非常相似,决定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详解】A、分析表格:例外子代红眼♀ (XXY)、白眼♂(XO),由于亲本基因型为白眼♀(XrXr)×红眼♂(XRY),则例外子代红眼♀ 基因型为XRXrY,正常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RXr,均为杂合子,A错误;
    B、据表分析:XY为雄性,XXY为雌性,故含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是雄果蝇,B错误;
    C、分析表格:例外子代红眼♀ (XXY)、白眼♂(XO),由于亲本基因型为白眼♀(XrXr)×红眼♂(XRY),则例外子代红眼♀ 基因型为XRXrY,例外白眼♂的基因型为XrO,C正确;
    D、分析表格:例外子代红眼♀ (XXY)、白眼♂(XO),由于亲本基因型为白眼♀(XrXr)×红眼♂(XRY),则例外子代红眼♀ 基因型为XRXrY,分析例外子代红眼雌蝇形成的原因是亲本红眼♂(XRY)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XR与Y移向同一极,最终产生XRY、O的配子,与正常雌配子Xr结合,即亲代雄果蝇减数分裂 I 异常,D错误。
    54.(22-23高一下·黑龙江大庆·期末)人们在野兔中发现了一种使毛色为褐色的基因(R)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如果褐色的雌兔(染色体组成为XO)与正常灰色(r)雄兔交配,预期子代中灰色兔所占比例和雌、雄个体之比分别为( )
    A.1/3、2:1B.1/3、1:1C.1/2、2:1D.3/4、1:1
    【答案】A
    【分析】1、野兔的性别决定是XY型,雌性个体是XX,雄性个体是XY,由于褐色对灰色为显性,因此褐色野兔的基因型是XRXR、XRXr、XRY,灰色野兔的基因型是XrXr、XrY。
    2、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褐色雌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另一极不含有X染色体,因此形成的卵细胞可能含有X染色体,也可能不含有X染色体。
    【详解】由于褐色的雌兔的基因型为XRO,正常灰色雄兔的基因型为XrY,产生的卵细胞的种类有:1/2XR、1/2O,精子的种类有:1/2Xr、1/2Y,因此后代有:
    所以灰色兔所占比例1/3,雌雄之比为2:1,BCD错误,A正确。
    55.(22-23高一下·贵州安顺·期末)已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羽毛芦花和非芦花受Z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W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芦花为显性。某养鸡场欲通过鸡的羽毛特征将早期的雏鸡雌雄区分开,从而提高产蛋率,下列杂交方案中可行的是( )
    A.非芦花母鸡×非芦花公鸡B.芦花母鸡×芦花公鸡
    C.芦花母鸡×非芦花公鸡D.非芦花母鸡×芦花公鸡
    【答案】C
    【分析】伴性遗传通常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而此种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和性别相关。
    【详解】A、据题意可知,羽毛芦花和非芦花受Z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W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芦花为显性,非芦花母鸡(ZbW)×非芦花公鸡(ZbZb),后代无论雌雄都是非芦花鸡,不能在早期将雏鸡雌雄区分开,A错误;
    B、芦花母鸡(ZBW)×芦花公鸡(ZBZ-),如果芦花公鸡基因型为ZBZB,后代无论雌雄都是芦花鸡,不能在早期将雏鸡雌雄区分开,B错误;
    C、芦花母鸡(ZBW)×非芦花公鸡(ZbZb),后代雌性全是ZbW,非芦花鸡,雄性全是ZBZb,芦花鸡,可以通过鸡的羽毛特征将早期的雏鸡雌雄区分开,C正确;
    D、非芦花母鸡(ZbW)×芦花公鸡(ZBZ-),如果非芦花公鸡基因型为ZBZb,后代无论雌雄都是既有芦花鸡,又有非芦花鸡,不能在早期将雏鸡雌雄区分开,D错误。
    56.(22-23高一下·甘肃临夏·期末)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家族中有患红绿色盲的病史。下列系谱图,不会出现在该家族中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D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①图中父亲患病,女儿没有患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可能表示红绿色盲,①不符合题意;
    ②图中母亲患病,但儿子没有患病,不能表示伴X隐性遗传,不能表示红绿色盲,②符合题意;
    ③据图可知,双亲正常,生出患病的男孩,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者伴X隐性遗传病,可能表示红绿色盲,③不符合题意;
    ④据图可知,双亲正常,生出患病的女儿,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能表示红绿色盲,④符合题意。
    ABC错误,D正确。
    57.(22-23高一下·湖北恩施·期末)下图甲是某家族遗传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现提取家系中部分个体的DNA,用某种酶切割、再经过电泳等步骤处理后,结果显示如图乙(其中患病基因显示为一个条带,正常基因显示为另一种不同的条带)。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影响,结合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条带2代表基因a,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B.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该病在人群中男性的患病概率高于女性D.Ⅱ2的基因型是AA或者Aa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甲:亲本不患病,子代有患病的个体,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
    分析图乙:Ⅱ1患病,其电泳的条带1为致病基因,Ⅰ2和Ⅱ1具有共同的致病基因,Ⅰ1无致病基因,因此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亲本不患病,子代有患病的个体,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于Ⅱ1患病,所以条带1代表患病基因a,条带2代表基因A,Ⅰ2携带致病基因,A错误;
    B、该病是隐性遗传病,Ⅱ1患病,其电泳的条带1为致病基因,Ⅰ2和Ⅱ1具有共同的致病基因,Ⅰ1无致病基因,因此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B错误;
    C、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该病在人群中男性的患病概率高于女性,C正确;
    D、Ⅰ1和Ⅰ2的基因型为XAY、XAXa,故Ⅱ2的基因型是XAXA或者XAXa,D错误。
    58.(22-23高一下·山东淄博·期末)下图为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已知两病独立遗传,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与两病相关的基因组成,III3与I2相同的概率为1/2
    C.III2与正常男性结婚,生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153
    D.III3与正常男性结婚选择生男孩,因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低
    【答案】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由系谱图可知,Ⅱ1和Ⅱ2都是正常人,却生出患甲病女儿Ⅲ1,无中生有,说明甲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由于女儿患病而父亲正常,说明该病是常染色隐性遗传病;Ⅱ4和Ⅱ5都是乙病患者,两者儿子Ⅲ4为正常人,有中生无,则可推断出乙病由显性基因控制,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设甲病相关基因是A/a,I2不患甲病,但有患病的儿子,说明基因型是Aa,III3不患甲病,但有患病的兄弟,其基因型是1/3AA、2/3Aa;设乙病相关基因是B/b,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I2基因型是Bb(生有正常的孩子),III3患乙病,基因型是1/3BB、2/3Bb,则III3与I2(基因型是AaBb)相同的概率是2/3×2/3=4/9,B错误;
    D、仅考虑甲病,III2基因型是1/3AA、2/3Aa,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即aa=1/2500,则可计算出a=1/50,A=4/950,人群中表型正常的男子所占的概率为:A_=1-1/2500=2499/2500,人群中杂合子Aa=2×1/50×49/50=98/2500,那么该正常男子为杂合子Aa的概率=98/2500÷2499/2500=2/51,III2的基因型为2/3Aa,因此Ⅲ2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后,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aa=2/51×2/3×1/4=1/153,C正确;
    D、由于乙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为位于常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发病率与性别无关 ,故III3与正常男性结婚子代性别与发病率无关,D错误。
    59.(22-23高一下·山东德州·期末)图甲表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人群中患该病的女性占1%。对该家系的部分个体中与该病相关的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如图乙所示。已知该家系中只有II-3是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个体(XYY)。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
    B.人群中与II-1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1%
    C.II-2与正常男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1/8
    D.若对II-3进行图乙所示的基因检测,只能得到一个条带
    【答案】D
    【分析】分析图甲:Ⅰ1与Ⅰ2都正常,但他们儿子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分析图乙:根据电泳结果Ⅰ1是纯合子,因此该病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图甲可知,亲本正常,子代男性患病,则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图乙可知,Ⅰ1是纯合子,说明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II-1基因型为XaY,人群中患该病的女性占1%,即XaXa为1%,考虑男女性比为1∶1,女性中患者比例为2%,则Xa大于1/10,人群中XaY的概率大于1/10,B错误;
    C、II-2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子代不会患病,C错误;
    D、II-3是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个体(XYY),该治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其基因型为XAYY或XaYY,进行基因检测,只能得到一个条带,D正确。
    60.(22-23高一下·河北石家庄·期末)果蝇的眼色有红眼和白眼(由A、a控制),体色有灰身和黑身(由B、b控制)。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型均为红眼灰身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培养子代,某种基因型的合子完全致死,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控制眼色和体色的基因分别位于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
    B.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培养,F1雌性中的红眼灰身存在致死现象
    C.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培养,F1红眼灰身雌性均为杂合子
    D.选择F1中的红眼黑身雌性与白眼灰身雄性杂交,子代白眼黑身雄性所占比例为1/24
    【答案】C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分析题表:将F1中两对相对性状单独统计:雄性中红眼:白眼=1:1,雌性中只有红眼,说明红眼/白眼这对相对性状位于X染色体上,F1中雌性和雄性中均出现灰身和黑身,说明体色与性别无关,故控制眼色和体色的基因分别位于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由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子代出现黑身个体,说明亲本均为Bb,子代灰身和黑身应约为3:1,而雌性中出现5:2,则F1雌性中红眼灰身存在致死现象。
    【详解】A、将F1中两对相对性状单独统计:雄性中红眼:白眼=1:1,雌性中只有红眼,说明红眼/白眼这对相对性状位于X染色体上,F1中雌性和雄性中均出现灰身和黑身,说明体色与性别无关,故控制眼色和体色的基因分别位于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A正确;
    B、由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出现黑身个体,说明亲本均为Bb,子代灰身和黑身应约为3:1,而雌性中出现5:2,则F1雌性中红眼灰身存在致死现象,B正确;
    C、根据F1中,雄性中红眼:白眼=1:1,雌性中只有红眼,并且雌性和雄性中均出现黑身,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则F1中红眼灰身雌性个体有BBXAXA:BBXAXa:BbXAXA:BbXAXa=1:1:2:2,F1中红眼黑身雌性个体有bbXAXA:bbXAXa=1;1,表格中红眼灰身雌性:红眼黑身雌性=5:2,说明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可能致死,而题干说某种基因型的合子完全致死,不能确定是哪种致死,故不能确定F1红眼灰身雌性是否均为杂合子,C错误;
    D、F1中红眼黑身雌性个体有bbXAXA和bbXAXa各占1/2,白眼黑身雄性基因型为BBXaY和BbXaY,分别占1/3和2/3,则子代白眼黑身雄性(bbXaY)所占比例为2/3×1/2×1/2×1/2×1/2=1/24,D正确。
    61.(22-23高一下·湖北·期末)大麻是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物(2n=20),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如下图所示)。已知大麻的抗病与不抗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T、t控制,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有纯合抗病、不抗病雌雄大麻若干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若T、t位于Ⅱ片段,则遗传过程不会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C.若T、t位于Ⅱ片段,则雄株的基因型种类与雌株一样多
    D.可用纯合的抗病雄株与纯合的不抗病雌株杂交来判断T、t位于I片段还是Ⅱ片段
    【答案】D
    【分析】图示为X、Y染色体结构模式图,由于Y染色体比较短小,许多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I为X非同源区段、II为X、Y同源区段、III为Y的非同源区段。
    【详解】A、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只有部分基因与性别有关,A错误;
    B、若T、t位于Ⅱ片段,则遗传过程会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B错误;
    C、若T、t位于Ⅱ片段,则雄株的基因型为XTYT、XTYt、XtYT、XtYt4种,雌株基因型为XTXT、XTXt、XtXt3种,C错误;
    D、纯合的抗病雄株与纯合的不抗病雌株杂交,若T、t位于I片段,XTY和XtXt,子代雌株全为抗病,雄株全为不抗病;若T、t位于II片段,XTYT和XtXt,子代无论雌雄均为抗病,D正确。
    62.(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甲为人类性染色体的扫描电镜图,乙为人类性染色体的模式图。结合两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B.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
    C.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段(Ⅱ)上
    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图乙中Ⅰ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位于该区段上的显性遗传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女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女性正常,其父亲和儿子一定正常;位于该区段上的隐性遗传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患者的父亲、儿子一定是患者,男性正常,母亲、女儿一定正常。Ⅱ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位于该区段上的遗传,可能在性别之间存在差异。Ⅲ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该遗传病没有显隐性关系,男患者的后代男性都是患者,表现为限男性遗传。
    【详解】A、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未必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如色盲基因没有表现出与性别的关系,A错误;
    B、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即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因为男性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其母亲,与父亲无关,B正确;
    C、Ⅱ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X、Y染色体上存在的一对等位基因应该位于同源区段(Ⅱ)上,C正确;
    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由于该区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因而患者均为男性,D正确。
    63.(22-23高一下·广西·期末)该昆虫(XY型)的正常翅与残翅、红眼与朱红眼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这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某同学选取一只正常翅朱红眼雄性个体与一只正常翅红眼雌性个体交配,得到的F1表型及其比例见下表(无突变和致死现象)。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a和B/b在遗传上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且红眼为显性,母本基因型为AaXBXb
    C.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则F2正常翅朱红眼雌蝇中无纯合子
    D.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F2红眼:朱红眼=7:9,则红眼为显性性状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该昆虫(XY型)的正常翅与残翅、红眼与朱红眼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这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则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表格数据不能判断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可假设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对朱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朱红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朱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朱红眼为显性,共6种。
    【详解】A、由题意知,该昆虫的正常翅与残翅、红眼与朱红眼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若红眼为显性,则母本基因型一定为AaXBXb,B正确;
    C、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若红眼为显性,则亲本基因型为AaXbY,AaXBXb,F1随机交配,F2正常翅朱红眼雌蝇(A_XbXb)中有纯合子(AAXbXb),C错误;
    D、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现欲判断红眼是否为显性,将F1残翅个体随机交配得F2,若红眼为显性性状,则亲代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残翅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1:1:1:1,F1产生的雌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B:Xb=1:3,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B:Xb:Y=1:1:2,F2中朱红眼基因型为XbXb,XbY,所占比例为3/4×1/4+3/4×2/4=9/16,红眼所占比例为1-9/16=7/16,故F2表型及比例为红眼:朱红眼=7:9,D正确。
    64.(22-23高一下·湖南郴州·期末)果蝇是二倍体生物,易饲养、繁殖快,只有4对染色体,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而且具备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常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摩尔根等利用白眼突变体开展研究,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 ,该证明过程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2)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灰身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二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F1表型及比例如下:
    根据两组杂交实验的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为 。仅通过实验二的杂交结果 (填“能”或“不能”)验证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理由是 。
    (3)实验一的F1群体中灰身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 %;若将实验二F1的灰身短刚毛果蝇和黑身长刚毛果蝇混合饲养,让其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灰身长刚毛的比例为 。
    【答案】(1) 基因在染色体上 假说演绎法
    (2) AaBb 能 F2性状分离比为9:3:3: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
    (3) 25
    4/9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对果蝇眼色性状实验研究,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实验二中,F1性状分离比为9:3:3:1,说明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乙、丙的基因型均为AaBb。
    (3)实验一中,F1性离比为1:1:1:1,说明亲本甲的基因型为aabb,乙的基因型均为AaBb, 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F1群体中灰身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2÷(2×4)=25%;将实验二F1的灰身短刚毛果蝇(2Aabb、1AAbb)和黑身长刚毛果蝇(2aaBb、1aaBB)混合饲养,灰身短刚毛果蝇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2:1,黑身长刚毛果蝇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2:1,产生的子代中灰身长刚毛(A_B_)的比例为2/3×2/3=4/9。
    65.(22-23高一下·海南·期末)孟德尔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学基本规律,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明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但是通过对果蝇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后,最终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请应用遗传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和果蝇作为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因为二者都具有 等优点(至少写出一点),果蝇可用于研究伴性遗传,而豌豆不能,原因是 。
    (2)孟德尔选用了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让F1自交,在产生的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数量比接近9∶3∶3∶1。按照孟德尔遗传规律出现上述实验结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条件一是黄色与绿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条件二是 ;条件三是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
    (3)摩尔根利用果蝇群体中出现的一只白眼雄性果蝇,设计了一系列杂交实验。
    ①从实验一的结果分析,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 定律,但实验一F1中白眼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
    ②摩尔根提出以下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且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摩尔根等人又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他们的设想。若用B、b分别表示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欲检测实验一中F1红眼雌果蝇眼色的基因组成,所选用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和表型分别是 。
    【答案】(1)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繁殖周期相对较短;后代数量较多,便于统计分析 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果蝇有性染色体故可用于研究伴性遗传,而豌豆没有性染色体
    (2) 圆粒与皱粒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 独立遗传(或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 (基因的)分离 XbY,白眼(雄果蝇)
    【分析】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
    2、萨顿应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根据基因与染色体存在着平行关系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应用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详解】(1)豌豆和果蝇都是良好的遗传学材料,两者都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繁殖周期相对较短;后代数量较多,便于统计分析。伴性遗传是指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豌豆没有性染色体,不能用于伴性遗传的实验材料。
    (2)在做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时,按照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出现上述实验结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条件一是黄色与绿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条件二是圆粒与皱粒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条件三是两对性状独立遗传(或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3)①分析题图实验一可知,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F1表现红眼,F2红眼与白眼之比是3:1的变形,符合孟德尔遗传的基因分离定律,但实验一F2中眼色的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联。
    实验证明摩尔根的假设是成立的,分析表格实验可知,实验一亲本基因型是XBXB和XbY,F1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欲检测实验一中F1红眼雌果蝇眼色的基因组成,可进行测交,即可以让F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XbY)杂交。
    66.(22-23高一下·江西萍乡·期末)果蝇红眼为野生型,白眼为突变型,摩尔根用果蝇进行了如下实验:
    (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知,眼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
    (2)摩尔根根据实验结果,发现 ,从而提出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若控制眼色的基因用W、w表示,则F1中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是 。
    (3)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说。下图是他们完成的测交实验之一:
    ①上述测交实验现象并不能充分验证“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其原因是不论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测交实验结果相同。
    ②为进一步验证“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请利用上述测交子代和野生型果蝇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 。
    预期结果: 。
    【答案】(1)分离
    (2) 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XBXb、XBY
    (3) 常染色体上 选择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进行测交 后代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用果蝇做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是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少、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等。
    【详解】(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知,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眼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摩尔根根据实验结果,发现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从而提出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若控制眼色的基因用B、b表示,亲代是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一代全是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亲代基因型为XBXB、XbY,则F1中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XBY。
    (3)①分析测交实验可知,测交后代在雌雄个体间的性状分离比相同,都是1:1;假如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测交后代在雌雄个体间的性状分离比相同,都是1:1,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测交后代在雌雄个体间的性状分离比也相同,都是1:1,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摩尔根提出的“控制颜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
    ②为了充分验证摩尔根提出的“控制颜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应该选择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进行测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XbXb、XBY,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XBXb(红眼雌果蝇)、XbY(白眼雄果蝇),且比例为1:1。
    67.(22-23高一下·广东惠州·期末)摩尔根在实验室的大群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为了探究白眼性状如何遗传的,进行了相关的杂交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第一步:用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一代的雌雄果蝇均为红眼;
    第二步:让F1的雌雄果蝇进行自由交配,子二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3:1,且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中红眼与白眼各占一半。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红眼性状属于 (填“隐性”或“显性”)性状,果蝇的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 定律。
    (2)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假设时,不考虑“白眼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的原因是 。
    (3)摩尔根及其同事提出了相应的假设解释上述杂交实验的结果,其提出的假设内容是 。为了验证该假设,摩尔根选择白眼雌果蝇与F1中红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请用遗传图解的方式书写出该杂交实验过程 (相关基因用B/b表示)。
    【答案】(1) 显性 基因分离
    (2)若白眼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F1的雄果蝇均为白眼
    (3) 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红眼和白眼杂交,F1都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红眼自交后,红眼:白眼=3:1,说明控制果蝇的红眼与白眼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若白眼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F1的雄果蝇均为白眼,而实际上子一代的雌雄果蝇均为红眼,故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假设时,不考虑“白眼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
    (3)基于上述研究,摩尔根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为了验证假说,摩尔根用白眼雌果蝇和F1中红眼雄果蝇进行实验,即进行测交实验,相关遗传图解如下:见答案 。
    68.(22-23高一下·安徽·期末)某昆虫灰体和黑体、红眼和白眼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杂交实验。
    (1)取多对红眼♀和白眼♂杂交,逐对统计子代表型,产生的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F1全是红眼,另一种F1中红眼♂∶红眼♀∶白眼♂∶白眼♀=1∶1∶1∶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 为显性性状。
    (2)为了确定控制眼色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可利用上述实验的子代为材料设计两个杂交方案:方案一: ;方案二: 。(只需写出杂交亲本的表型)
    (3)通过实验确定了控制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为确定控制体色基因的位置,取纯合的灰体红眼雌性和黑体白眼雄性杂交,F1全为灰体红眼。让F1随机交配,F2中灰体红眼∶灰体白眼∶黑体红眼∶黑体白眼=9∶3∶3∶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能否确定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请在此实验基础上,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确认。 (“能”或“不能”);理由或进一步确认的方法: 。
    【答案】(1) 红眼
    (2) 红眼♂×红眼♀ 红眼♂×白眼♀
    (3) 不能 统计子二代中黑体个体的性别 若黑体个体全为雄性,则说明体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黑体个体中既有雄性,又有雌性,则说明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灰体与黑体、红眼和白眼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
    【详解】(1)分析题意,多对红眼♀和白眼♂杂交,产生的子代出现F1全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
    (2)确定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常采用杂合子自交或测交的方法,即红眼♂×红眼♀,或红眼♂×白眼♀: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和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子代表型与比例不同,故根据后代表型和比例可以推断基因所处位置。
    (3)根据题意分析,纯合的灰体红眼雌性和黑体白眼雄性杂交,F1全为灰体红眼果蝇,说明灰体为显性性状,黑体为隐性性状,但无论体色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均会出现上述结果,故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仍不能确定体色基因的位置;本杂交实验是为了确定控制体色基因的位置,因此只需重新统计子二代中黑体个体的性别即可。若黑体个体中既有雄性,又有雌性,则说明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黑体个体全为雄性,则说明体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69.(22-23高一下·山东青岛·期末)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为XY型,叶形有圆形和心形两种,由基因D、d控制,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基因R、r控制。现有表型均为圆形叶红花的雌、雄两株植株,对其中一株植株进行诱变处理,使其产生的某种基因型配子不育,然后让这两株植株杂交,结果如下,不考虑XY同源区段。
    (1)该植株的叶形和花色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D、d位于 (填“常”或“X”)染色体上。
    (2)亲本雌、雄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若不进行诱变处理,理论上F1中圆形叶白花植株中雌雄之比为 。
    (3)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诱变处理可能致使基因型为 的 (填“雌”或“雄”)配子不育。利用亲本和F1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较为简单的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后代中有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即可证明上述推论(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
    (4)假设诱变处理对植株的影响同样适用于F1植株,则F1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和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子代雌性植株中心形叶红花植株占 。
    【答案】(1) 遵循 X
    (2) RrXDXd、RrXDY 2:1
    (3) RXD 雌 实验思路:让亲本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型;实验结果:子代中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
    (4)2/5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分析F1表型及比例可知,雌株中均为圆形叶,雄株中圆形叶:心形叶=1:2,表明叶形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则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F1的雄株和雌株中均表现为红花:白花=2:1,表明基因R、r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该植株的叶形和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亲本为圆形叶红花雌株和圆形叶红花雄株,F1代雄株中出现心形叶和白花(均为隐性性状),即性状分离,则亲本圆形叶红花雌株基因型为RrXDXd、圆形叶红花雄株为RrXDY;若不进行诱变处理,即没有配子不育的情况,这对亲本杂交后代圆形叶基因型为XDXD、XDXd、XDY,因此理论上F1中圆形叶白花(rrXDXD、rrXDXd、rrXDY)植株中雌雄之比为2:1。
    (3)分析表中杂交实验结果,雄株中圆形叶:心形叶=1:2,说明不育配子含D基因,造成后代圆形叶减少,F1的雄株和雌株中均表现为红花:白花=2:1,说明不育配子含R基因,造成红花数量减少,若RXD的雄配子不育,则后代雄株中圆形叶:心形叶=1:1,与实验结果不符,则诱变处理可能致使基因型为RXD的雌配子不育;若RXD的雌配子不育,亲本圆形叶红花雌株(RrXDXd)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rrXdY)杂交,理论上后代不应该出现圆形叶红花植株,所以实验思路:让亲本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型;实验结果:子代中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
    (4)假设诱变处理对植株的影响同样适用于F1植株,即F1雌株产生的RXD的雌配子不育,则F1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RrXDXd:RrXDXD:RRXDXd=2:1:1)和心形叶白花雄株(rrXdY)杂交,母本产生的雌配子为RXd:rXD:rXd=2:2:1,父本产生的雄配子为rXd:rY=1:1,故子代雌株基因型为RrXdXd、rrXDXd、rrXdXd=2:2:1,则子代雌性植株中心形叶红花植株(RrXdXd)占2/5。
    70.(22-23高一下·广西桂林·期末)果蝇(2N=8)的长翅与短翅(B/b)、红眼与白眼(R/r)是两对相对性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研究人员选取一对雌雄果蝇进行杂交,F1表型及数量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长翅与短翅中隐性性状为 。控制果蝇眼色性状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果蝇眼色性状的遗传遵循 定律。
    (2)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 F1长翅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有 种。
    (3)在一个稳定遗传的灰身果蝇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黑身雌果蝇。研究得知黑身由隐性基因控制,但尚未明确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请完善以下实验方案,并得出相应结论。
    实验方案: ,观察子代的表型。
    ①若子代中 ,那么黑身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中 ,那么黑身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1) 短翅 X 分离
    (2) BbXRXr 2
    (3) 让黑身雌果蝇与原种群中的灰身雄果蝇杂交 (雌果蝇)全为灰身 雌果蝇全部为灰身,雄果蝇全为黑身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详解】(1)由题中表格可知,一对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一代雌、雄果蝇中长翅与短翅之比均接近3: 1,且长翅与短翅的比例在性别间无差异,所以是常染色体遗传,且长翅是显性性状,短翅是隐性性状。分析红眼和白眼,子一代中雌果蝇中只有红眼,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 1,即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眼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由(1)可知,由于子一代雌、雄果蝇中长翅与短翅之比均接近3: 1,且长翅是显性性状,所以就翅形而言,亲本基因型都为Bb;分析红眼和白眼,子一代中雌果蝇中只有红眼,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 1,且红眼是显性性状,所以亲本基因型为:XRXr×XRY,即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bXRXr ×BbXRY杂交,F1 长翅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有2种,分别为BBXRY、BbXRY。
    (3)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且已知黑色是隐性性状,如果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黑身雌果蝇的基因型是ee(用E/e表示相关基因),如果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黑身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eXe。实验方案为:让黑身雌果蝇与原种群中的灰身雄果蝇杂交,由于该种群是一个稳定遗传的灰身果蝇种群,所以原种群中的灰身为纯合子。如果黑身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ee×EE→Ee,后代全为灰身;如果黑身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XeXe×XEY→XEXe、XeY,后代雌果蝇全部为灰身,雄果蝇全为黑身。
    71.(22-23高一下·辽宁铁岭·期末)果蝇的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A、a在X染色体上,B、b在常染色体上)
    (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全是红眼。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①亲本的基因型是 。
    ②若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所得F2的基因型有 种,F2的表型有 种。
    ③F2的卵细胞中具有A和a的比例是 ,F2的精子中具有A和a的比例是 。
    (2)红眼长翅雌果蝇与红眼长翅雄果蝇交配,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如下表:
    ①亲本的基因型是 。
    ②雄性亲本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是 。
    ③若对雌性亲本进行测交,所得后代雌、雄个体的比例为 。后代中与母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后代总数的 。
    【答案】(1) XAXA、XaY 4 3 3∶1 1∶1
    (2) BbXAXa、BbXAY BXA、BXA、BY、bY 1∶1 1/8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可知: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控制红眼和白眼的等位基因A和a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控制长翅和残翅的等位基因B和b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见,这两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①已知控制眼色的基因A和a位于X染色体上,而且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红眼雌果蝇(XAX_)与白眼雄果蝇(XaY)交配,F1全是红眼,说明亲本的基因型是XAXA、XaY。
    ②亲本的基因型是XAXA、XaY,F1的基因型为XAXa、XAY。若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所得F2的基因型有4种:XAXA、XAXa、XAY、XaY,F2的表型有3种: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
    ③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F2的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2XAXA、1/2XAXa,进而推知F2的卵细胞中具有A和a的比例是3∶1;F2的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2XAY、1/2XaY,进而推知F2的精子中具有A和a的比例是1∶1。
    (2)①红眼长翅雌果蝇(B_XAX_)与红眼长翅雄果蝇(B_XAY)交配,后代的出现了基因型为bbXaY的白眼残翅雄果蝇,由此推知:亲本的基因型是BbXAXa、BbXAY。
    ②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是BXA、bXA、BY、bY。
    ③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若让该雌性亲本与基因型为bbXaY的白眼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所得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XAXa∶BbXaXa∶bbXAXa∶bbXaXa∶BbXAY∶BbXaY∶bbXAY∶bbXaY=1∶1∶1∶1∶1∶1∶1∶1,其中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后代中与母本基因型(BbXAXa)相同的个体占后代总数的1/8。
    72(22-23高一下·山东德州·期末)果蝇的正常翅和网状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H/h控制,刚毛和截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F/f控制。野生型果蝇表现为正常翅刚毛,科研人员用两只野生型果蝇杂交,并绘制系谱图如下所示。不考虑致死、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
    (1)正常翅是由 染色体上的 基因控制的,判断依据是 。
    (2)基因F/f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能是 。
    ①常染色体上②只位于X染色体上③X和Y染色体上
    为了确定F/f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系谱图中呈现的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要求:①只杂交一次;②仅根据子代表型预期结果;③不根据子代性状的比例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及结论: 。
    (3)若基因F/f位于性染色体上,II-2和II-3杂交,子代中网状翅刚毛个体占 。
    【答案】(1) 常 显 I-1和I-2均为正常翅,II-1和II-4均为网状翅
    (2) ①③ 实验思路:I-1和II-4杂交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后代雌蝇、雄蝇既有刚毛也有截毛,则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雌蝇均为截毛、雄蝇均为刚毛,则基因F/f位于X和Y染色体上
    (3)7/72
    【分析】子代能出现性状分离的基因组合方式包括①Aa×Aa②XAXa×XAY③XAXa×XAYa④XAXa×XaYA,其中①的子代隐性中雌雄都有,②和③的子代中隐性只有雄性,④的子代中隐性只有雌性。
    【详解】(1)根据图示分析,Ⅰ-1和Ⅰ-2均表型为正常翅,子代雌雄果蝇中均出现了网状翅,说明正常翅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基因型都是Hh,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无论在X上还是同源区段,出现性状分离的同时都会表现出只有一个性别表现为隐性。
    (2)因为Ⅰ-1和Ⅰ-2都表型为刚毛,子代雌果蝇表型为截毛,说明该对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Y同源区段,即基因型为Ff×Ff或XFXf×XfYF,为了确定F/f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对雄果蝇进行测交,即让I-1(Ff或XFXf)和II-4(ff或XfXf)杂交,若后代雌蝇、雄蝇既有刚毛也有截毛,则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雌蝇均为截毛、雄蝇均为刚毛,则基因F/f位于X和Y染色体上。
    (3)若基因F/f位于性染色体上,II-2的基因型是1/2XFYF或1/2XfYF和II-3基因型是XFXf杂交,子代中截毛毛个体占1/8,刚毛占7/8;II-2和II-3基因型都是1/3HH或2/3Hh,二者杂交网状翅的比例占2/3×2/3×1/4=1/9,故子代中网状翅刚毛个体占7/72。
    73.(22-23高一下·吉林四平·期末)已知果蝇生活有节律和无节律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科研人员进行了以下三组实验,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测果蝇节律的显隐性以及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杂交实验可判断果蝇的 (填“有节律”或“无节律”)为显性性状,基因T/t位于 染色体上。
    (2)组合①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若让组合③F1中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子代中无节律个体所占比例为 。
    (3)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且灰身对黑身为显性。为检测某只灰身有节律雌果蝇是否为纯合子,可选择表型为 的纯合雄果蝇与该待测雌果蝇多次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 ,则该待测雌果蝇为纯合子;若 ,则该待测雌果蝇为杂合子。
    【答案】(1) 有节律 X
    (2) XTXt 3/16
    (3) 黑身无节律(或黑身有节律) 子代全为灰身有节律果蝇 子代出现黑身果蝇或无节律果蝇(或黑身无节律果蝇))
    【分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关,表现为伴性遗传。根据杂交组合③,子代只有雄性出现无节律,说明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1)根据组合②无节律(♂)×有节律(♀),子代全为有节律,说明有节律为显性性状;又根据组合③子代只有雄性出现无节律,说明相关基因T/t位于X染色体上。
    (2)由于有节律为显性性状,T/t位于X染色体上,组合①子代雌雄均为有节律∶无节律=1∶1,可知相当于测交实验,故组合①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TXt;组合③亲本基因型为XTXt×XTY,子一代基因型为XTXT、XTXt、XTY、XtY,比例为1∶1∶1∶1,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为XT∶Xt=3∶1,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为XT∶Xt∶Y=1∶1∶2,故F1中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子代中无节律个体(XtXt、XtY)所占比例为1/4×1/4+1/4×2/4=3/16。
    (3)灰身对黑身为显性,有节律为显性性状,若要检测某只灰身有节律雌果蝇是否为纯合子,可选择表型为黑身无节律(或黑身有节律)的纯合雄果蝇与该待测雌果蝇多次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以下以与黑身无节律雄性个体杂交进行分析:若该待测雌果蝇为纯合子,则其基因型为BBXTXT,与bbXtY杂交,后代基因型为BbXTXt、BbXTY,雌雄均为灰身有节律果蝇;若待测雌果蝇为杂合子,则其基因型为BbXTXT或BBXTXt或BbXTXt,与bbXtY杂交,后代会出现黑身果蝇或无节律果蝇。
    p
    白眼♀×红眼♂
    F1
    正常子代
    红眼♀(XX)、白眼♂(XY)
    例外子代
    红眼♀ (XXY)、白眼♂(X O)
    1XR
    1O
    1Xr
    1褐色雌兔
    1灰色雌兔
    1Y
    1褐色雄兔
    致死
    F1
    红眼灰身
    红眼黑身
    白眼灰身
    白眼黑身
    雄性
    301
    99
    298
    103
    雌性
    501
    203
    0
    0
    表型
    正常翅红眼
    正常翅朱红眼
    残翅红眼
    残翅朱红眼
    比例
    3/8
    3/8
    1/8
    1/8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亲本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F2表型及比例


    亲本
    F1
    圆形叶红花雌株×圆形叶红花雄株
    圆形叶红花
    心形叶红花
    圆形叶白花
    心形叶白花
    雌株
    1/3
    1/6
    雄株
    1/12
    1/4
    1/12
    1/12
    F1
    长翅红眼
    长翅白眼
    短翅红眼
    短翅白眼
    雌蝇(只)
    151
    0
    52
    0
    雄蝇(只)
    77
    75
    25
    26
    表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雄果蝇
    3
    1
    3
    1
    雌果蝇
    3
    1
    0
    0
    杂交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①无节律(♂)×有节律(♀)
    有节律:无节律=1:1
    有节律:无节律=1:1
    ②无节律(♂)×有节律(♀)
    全为有节律
    全为有节律
    ③有节律(♂)×有节律(♀)
    有节律:无节律=1:1
    全为有节律

    相关试卷

    选择题专练60道(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选择题专练60道(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选择题专练60道原卷版docx、选择题专练60道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卷(二)(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卷(二)(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期末模拟卷二原卷版docx、期末模拟卷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卷(一)(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卷(一)(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期末模拟卷一原卷版docx、期末模拟卷一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