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学设计2
展开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校园欺凌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 掌握识别校园欺凌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共同营造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和表现形式。
- 学习应对校园欺凌的有效策略。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将拒绝校园欺凌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 培养学生在面对校园欺凌时的勇敢和智慧。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 案例分析法
-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校园欺凌的问题。
3. 小组讨论法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角色扮演法
-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校园欺凌的情境,增强应对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收集校园欺凌的相关案例、视频、图片等资料。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 PPT、视频等。
3. 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布置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播放一段校园欺凌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案例一:湖南吉首初一女生遭多人霸凌致伤案:2024年3月19日,湖南吉首四中初一女生在学校被多人连续扇耳光、用脚踹、被逼下跪,最终导致女生耳膜穿孔,身体多处挫伤。相关视频显示,该女生被多人连续扇耳光、用脚踹,还被逼下跪,现场有多人围观、拍摄视频。同日晚11点左右,学校相关人员来到被打女生家中,将事件告知女生父亲,并询问女生身体状况及第二天能否正常上学。女生父亲在事发第二天发现女生身上有明显外伤痕迹,脸和眼睛红肿,肚子有淤青。随后报警,并送孩子到医院检查。女生称此前已多次被打,打人者多数是同班同学,还有初二初三的学生,被打的地方在厕所等监控死角。截至3月27日,该事件已立案,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中。
案例二:河北邯郸初一学生被杀害案: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发生一起悲剧,一名初一学生王某某不幸被杀害。当地公安机关快速反应,及时破案,将涉案的张某某、李某、马某某三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并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案件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检察机关高度重视。经审查,河北省检察机关认为三名嫌疑人虽未成年但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且故意杀人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最终决定对三名嫌疑人核准追诉。
案例三:湖南绥宁校园霸凌事件:2024年3月17日,一场关于校园霸凌的沟通协调会在湖南省绥宁县进行。2021年9月29日晚上,绥宁县寨市学校刚入读初一的学生小马,被一个女生叫到初二学生小杨所在的405寝室后,遭遇噩梦般的折磨。小杨等多名学姐不停扇她耳光、用烟头和打火机烫烧其手臂及身体多处隐私部位,同时有人打开微信视频让朋友“共享”画面,小马被凌辱达1个多小时。期间曾有宿管员查房,但405寝室的人提前掌握宿管员信息从而躲避。事发第二天,小马同学发现其手背有烫起的水泡后告诉班主任老师,但老师误以为是孩子自残。小马因害怕报复也未敢说出真相,直到家人发现她全身多处烫伤,在家人追问下才说出实情。随后家长前往学校反映情况并报警。2021年12月30日,绥宁县公安局对当晚参与霸凌小马的7名同学作出行政处罚或不予处罚的决定书。其中,小杨被警方定性为多起霸凌事件的组织者,因案发时未满十四周岁不予处罚。调查还发现,小马不是唯一受害者,一些原本是霸凌、侮辱的受害者,最后又变成加害别人的帮凶。
案例四:南宁初中生校外欺凌案:2024年4月18日,南宁市一名初中女生在良庆大道某小区附近遭欺凌殴打。据悉,初中部五象校区的两名学生以归还手机为名,将一名同学引至附近公园,联合校外的学生对其进行残忍欺凌并拍下视频。警方介入调查后,对涉案的8名学生做出了行政拘留等处罚。
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会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并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行为,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如果你身边有遭遇校园欺凌的情况,应及时向学校、警方等相关部门报告,让受害者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不参与欺凌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2. 提问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校园欺凌的现象。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1. 利用 PPT 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类型(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等)和特点。
校园欺凌的定义: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欺凌的类型:
(1)言语欺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欺凌方式,包括辱骂、嘲笑、威胁、诽谤等。特征是通过语言伤害他人,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压力。
(2)身体欺凌:包括推搡、殴打、抢夺财物等。这种欺凌通常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3)社交欺凌:指的是孤立、排挤、散布谣言等行为。社交欺凌会让受害者感到被边缘化,影响他们的社交生活。
(4)网络欺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欺凌也越来越多。它包括通过网络平台发送恶意信息、曝光隐私等。网络欺凌的影响范围更广,可能对受害者造成长期的伤害。
(5)性欺凌:涉及性方面的言语或行为攻击,如性骚扰、性侵犯等。
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
(1)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2)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3)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4)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5)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2. 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讲解每种类型的表现形式和危害,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案例分析:
案例一:何为校园欺凌?
【案情回顾】室友王某、肖某怀疑李某偷拿东西,二人搜查了李某的书包,但一无所获。此举虽未导致冲突,却使得李某与王某、肖某及其他室友关系不睦。事后,李某母亲彭某找到班主任反映情况,班主任调查了事情经过并给李某调换了宿舍。大约一周以后,李某丢失100元,怀疑系王某偷窃,为此与王某、肖某争吵。王某、肖某认为李某故意诬陷她们偷钱,争吵中互相推搡,后双方被人劝开,此后,李某与王某、肖某未再有任何交流。此事件过后约半年后,李某父母发现李某时而独自哭泣,李某称同学在背后说坏话,担心同学害她。后李某将王某、肖某诉至法院,要求判令王某、肖某共同赔偿约16万元。
【裁判结果】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涉事学生间发生的矛盾冲突尚达不到未成年人保护法所定义的欺凌行为,矛盾冲突尚在一般正常人的心理承受范围,不足以导致严重精神损害,故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
【法官解读】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实践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构成一般有五个要素:一是主体要素,校园欺凌的双方是学生,不包括老师或校外人员;二是主观因素,欺凌者主观上有蓄意或恶意心理,欺凌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给被欺凌者造成不利后果,而仍有意为之;三是欺凌地点,欺凌行为可能发生在校园内,也可能发生在校园外,还可能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四是行为方式,包括殴打身体、恐吓威胁、言语侮辱等一种行为或叠加的多种行为;五是损害后果,不论是身体伤害,还是财产损失、心理伤害,都属于欺凌造成的损害后果。校园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应当根据冲突的程度、发生原因等综合判断,如冲突并非持续发生、程度较轻,不存在蓄意或恶意攻击情形,不宜认定双方之间的冲突行为构成“校园欺凌”。
案例二:校园欺凌要担责
【案情回顾】张某与刘某、罗某、蔡某、毕某系同校同学。一日,张某与罗某因琐事发生口角冲突,双方相约超市门口见面。张某到超市门口后,发现罗某携刘某等候,刘某对张某进行殴打,并要求张某给罗某道歉。张某给罗某道歉后,刘某等放张某离开。几天后,张某在篮球场打球,刘某与蔡某再次殴打张某。几周后,张某在某书店读书,刘某让毕某带其去KTV陪唱,并强迫张某光着上身唱歌。后张某精神恍惚,被家人送往医院,经检查,发现张某患有重度抑郁症。张某将刘某、罗某、蔡某起诉到法院。
【裁判结果】法院认为,根据各方陈述,能够证实张某被欺凌的事实。各被告多次实施欺凌行为与张某所患抑郁病情存在因果关系,与张某抑郁发作的病情恶化直接相关,各被告应对张某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最终判令各被告赔偿张某医疗费等各项费用,其中包含精神损害抚慰金。
【法官解读】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造成的损害有人身伤害、财产损害和精神伤害三种类型,并且存在交叉重叠情形。对于人身伤害,欺凌者需要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对于财产损害,被欺凌者应当获得经济赔偿,对于欺凌造成的精神伤害,往往却难以抚平。具体裁判过程中,是否支持精神损害抚慰金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被欺凌者人身权益遭到侵犯,单纯的财产损害一般不会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二是被欺凌者产生严重精神损害的后果,对于“严重”的认定,需结合欺凌者的主观状态、欺凌方式、欺凌场合和被欺凌者的精神状态等具体情节加以判断;三是欺凌行为与精神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本案中,刘某、罗某、蔡某恃强凌弱,仗着人多势众,有人身伤害行为,也有强迫脱衣等侮辱行为,直接造成张某患上重度抑郁,刘某、罗某、蔡某等应当赔偿医疗费等花销,亦应当向张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案例三:学校应尽责履职
【案情回顾】某中学十余名在校生结成小团体,张某系其中一员。张某怀疑同学孙某向老师举报其私藏手机,课间将孙某约至厕所进行威胁恐吓。孙某否认,张某告诉孙某:“这几天放学后路上小心点!”后张某联系团体其他成员,将孙某带到学校小树林对其殴打。孙某将相关情况告知老师,老师对实施殴打的成员进行了口头批评教育,为同学之间打架,未再进行处理。张某等以孙某告诉老师导致受批评为由将孙某带至校外,再次对孙某进行殴打,并威胁“如果再报告老师,我们就打断你的腿”。此次事件造成孙某多处软组织挫伤,孙某将张某等人及学校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各方承担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5万元。
【裁判结果】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本案事件中张某等人在事件中的作用及某中学的过错程度,被告中学与其余被告应各承担对孙某损失50%的赔偿责任。本案事件系较为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最先只是张某等人在校园内对孙某实施欺凌行为,某中学对此并未及时发现并作出合理处置,其后欺凌行为发生虽在校园外,但系第一次欺凌的延续,某中学应当对孙某的损失进行赔偿。最终法院判令张某等人及某中学对孙某承担赔偿责任。
【法官解读】学校是保护受欺凌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在校园欺凌事前预防措施上,要防患于未然,对有欺凌苗头的行为进行及时干预、控制。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要及时组织救治受欺凌者,对欺凌者作出处理决定。在事后处理上,学校可安排心理咨询师或专业人员展开心理辅导,组织双方家长协调解决问题,化解彼此矛盾。本案中,学校在事前未察觉到学生中小团体的存在,未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发现欺凌事件后,未能对欺凌者给予恰当处置,也未能对被欺凌者给予必要的关注和保护,未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后续欺凌事件的发生,应当对孙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因:
- 个人因素:有些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管理困难、自卑、攻击性较强等。他们可能通过欺凌他人来发泄情绪、获得关注或显示自己的“力量”。另外,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自身错误认知以及受外界负面影响等,也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推手。比如,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欺凌别人是很酷很炫的事情,用这种方式寻找“面子”;而被欺凌的学生,可能性格内向、懦弱孤僻、敏感多疑,不爱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有不良习惯;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关心和教育;还有些家长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责任感,具有攻击性或性格粗暴等,从而引发欺凌行为。
- 学校因素: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心理和法制教育,使学生长期处于压力之下,找不到合适的排解渠道,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和暴力倾向。此外,学校在课外日常管理方面的不足,如对操场、厕所、宿舍等场所缺乏监管,以及监控措施不完善等,也为校园欺凌提供了机会。
- 教师因素: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异常行为,那么这些异常行为可能会发展为校园欺凌。
- 社会因素: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如影视、图书中对暴力等内容的过度宣扬,容易引起学生的模仿。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能会认为欺凌行为很有派头,从而进行效仿。同时,社会价值观、亚文化、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等也会影响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识。
为了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 学生自身: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受到欺凌时及时与父母或老师沟通,寻求帮助和支持。学会与人为善,不孤立他人,不主动欺凌他人,学会宽容、体谅和理解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坚强,鼓励自己,提升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家长方面:平时应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谈心交流,留意其情绪和行为变化。不要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要定期与学校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 学校举措:提高对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学校保护学生基本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品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反校园欺凌宣传。完善相关制度,如制订明确的惩戒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重视教师在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识别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能力。
- 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及家长广泛参与的“多位一体”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管理和引导,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度和认识水平。为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等支持服务。
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要及时、妥善地进行处理,避免对受害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三)小组讨论(15 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X]人。
2. 给出一些校园欺凌的案例,让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 案例中属于哪种类型的校园欺凌?
- 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 如果你是受害者,你会怎么做?
-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应该如何帮助受害者?
(四)小组汇报(15 分钟)
1.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2.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形成互动交流。
(五)角色扮演(20 分钟)
1. 选择几个典型的校园欺凌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2. 角色包括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和老师等。
3.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分析角色扮演中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是否恰当,以及如何改进。
(六)应对策略(15 分钟)
1.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角色扮演,总结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
- 受害者:保持冷静、勇敢说不、及时求助等。
- 旁观者:不冷漠旁观、及时报告、给予支持等。
- 欺凌者:认识错误、改正行为、接受教育等。
2. 强调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拒绝成为欺凌者,同时要关心和帮助同学,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七)承诺行动(10 分钟)
1. 让学生们写下自己拒绝校园欺凌的承诺和行动计划。
2. 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承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八)总结(5 分钟)
1. 对本次主题班会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校园欺凌的危害和拒绝校园欺凌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承诺,共同维护校园的和谐与安宁。
六、教学延伸
1. 开展校园欺凌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思考。
2. 设立校园欺凌监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监督校园欺凌行为。
3. 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生对校园欺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应对方法和策略。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还存在偏差,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案例的选择和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拒绝校园欺凌,守护“少年的你”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拒绝校园欺凌,守护“少年的你”主题班会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拒绝校园欺凌,从你我做起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拒绝校园欺凌,从你我做起主题班会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行为规范,及时报告,不做旁观者,自我约束,宣传教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拒绝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拒绝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