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第1页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第2页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38分)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犹豫( yù) 两栖(xī)龟裂(jūn) 天衣无缝(fèng)
    B.陨石(yǔn) 骨骼(gé)粗糙(cā)海枯石滥(làn)
    C.海棠(táng)翩然(piān)山麓(lù)戛然而止(jiá)
    D.沼泽(zhǎ)雾霾( mái)追溯(shù)悬涯绝壁( yá)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商业步行街将现代元素和中世纪风情融合得天衣无缝,释放出独特的魅力。
    B.市青少年运动会上,运动员们目空一切,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彰显出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
    C.自从那次在数学竞赛中一举夺魁之后,这位被誉为“天才”的人物便销声匿迹了。
    D.透过十五倍的放大镜,能看到针孔中的两只大熊猫,精妙的微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贵州威宁地区每年入冬时节的“烤茶”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抵御山区冬季严寒。
    B.樊锦诗与丈夫牢记前辈学者的嘱托,坚守大漠四十余载,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奉献了他们的青春。
    C.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D.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历史名人故里”的争夺,成为是否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经济热度的重要途径。
    4.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___,___。___,___,___。无论如何斗转星移,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会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①还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
    ②通过这种奇妙感觉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
    ③那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平和自然,葆有一颗平常心
    ④作者不但用亲身的实践诠释了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⑤而且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③④①② D.⑤③①②④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社戏》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陶渊明,名潜,我国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散文家,其自号“五柳先生”。
    C.事理说明文中往往蕴含着科学精神。如《恐龙无处不有》,作者能在阐明地质之理时,表现出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D.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用“拙见”,请教他人时常用“赐教”。
    6.下列对《经典常谈》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按照“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的原则撰写了一部名著。
    B.《经典常谈》体现了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C.《经典常谈》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小说集。
    D.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阅读《经典常谈》就适合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7.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10分)
    (1)潭西南而望, , 。(柳宗元《小石记》)
    (2)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蒹葭萋萋, 。(《诗经·兼葭》)
    (4) ,悠悠我心。(《诗经·郑风》)
    (5)微君之躬, (《诗经·式微》)
    (6)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 。”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友谊不受时空的阻隔。
    (7)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 , 。
    综合实践(10分)
    中华农耕文化在一万年前开始① ,漫长的进程中演绎着一幕幕精彩的历史故事,谱写着一篇篇农业文明的灿烂诗章。经典永不 tuì色,文明薪火相传。任何文明如果不加以传承就无法发展,甚至可能销声匿迹。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主动地去学习先进科技文化,② 农耕文化新的意义!
    8.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tuì( )色 销声匿迹( )
    9.在文段①②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孕育 授予 B.哺育 赋予 C.孕育赋予 D.哺育授予
    10.为宣传农耕文化,筹备组准备在墙上配一副对联。组长写好了上联“麦浪涌绿波,稼穑园前留愿景”,三位组员各自对了下联,请你挑选最合适的一个。( )(3分)
    A.犁轻耕沃土,古今黎庶乐耕耘 B.田风传野籁,桑麻事内话来年
    C.农桑扶社稷,千载耕耘皆事业 D.锄慢种新田,春夏农人忙播种
    二、阅读与理解(52分)
    (一)背诵诗歌《蒹葭》,完成11、12题。(6分)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每章的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索凄迷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B.“宛”是“好像”的意思,它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创设了如梦如幻的境界。
    C.诗中的“伊人”难寻,体现了一种人生意义,即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
    D.诗歌采用正面描写手法,详细描写了“伊人”的形象,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12.班级拟将《蒹葭》拍摄成微电影,下表是镜头脚本设计,其中不妥的一项是( )(3分)
    A.画面:由景及人,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在水的另一边。
    B.摄法:《蒹葭》句子回环往复,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因此,拍摄时不用考虑时间变化,拍一个画面即可。
    C.音乐:《蒹葭》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进行氛围渲染,可以选择婉转、舒缓、哀伤的背景音乐。
    D.演绎:男演员应演出不畏险阻、几度求索的深情与执着;女演员应演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的朦胧美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4 题。(17分)
    [甲]《小石潭记》(柳宗元)
    [乙]翊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那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14.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分)
    (2)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2分)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并注明它们的词类活用现象。(4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②潭西南而望 西南
    ③斗折蛇行 斗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16.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6分)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的鱼和① 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② ,后来途经槐林,在③ 小憩,傍晚到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3分)
    盐湖为什么色彩斑斓?
    王建萍
    ①初夏时节,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各地盐湖宛如调色板,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这种美丽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②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咸水湖都能叫盐湖,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
    ③那么,是什么让盐湖如此色彩斑斓呢?其实,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
    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还有巨量的石盐、芒硝、天然碱、硝酸盐等矿产资源,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也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以及富含盐湖微生物,如绿藻等,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十分美丽。
    ④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按形成时间,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如柴达木盆地盐湖一般形成于几十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晚期,属于年轻的现代盐湖;而四川盆地深部的杂卤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属于比较老的古代盐湖(矿)。
    ⑤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成因,盐湖的形成都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构造、物源和气候。值得一提的是,盐湖不一定是有湖水的“湖”。合适的构造、丰富的物源,加上持续干旱的气候,导致湖水大量蒸发浓缩,各类元素不断在盆地中富集,经过长时间演化,最终形成了高矿化度的盐湖。如果补给水源消失或减少,盐湖将进一步浓缩,甚至可能形成地表水较少或没有地表水的干盐湖,或者最终埋藏在地下而形成古代盐湖。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枯的,只有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
    ⑥由于盐湖多发育在干旱盐渍荒漠为主的封闭型内陆高原盆地,这里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盐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必须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3日,有删改)
    17.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打比方)
    B.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下定义)
    C.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举例子)
    D.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列数字)
    18.第②段画线句中的词语“以上”可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理由。(4分)
    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
    针对文末提到的“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等现状,请就如何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工作,提出你的建议。(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6分)
    社火
    马未都
    ①社火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了,远古时代的人们对生死、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解,于是祭祀祈福盛行,以求解脱,这就是社火形成的初因。
    ②“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二者合一,尊为“社稷”。历代君主帝王都亲祭“社稷”,后“社稷”一词借指国家。自《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来,江山社稷的兴替成了中国历史的幻灯片,秦亡汉兴,唐消宋长,元去明来……王朝迎来送往,百姓却要照常生活,生活就需要社火,需要风调雨顺,需要国泰民安。
    ③“社火”一词肇始于宋代。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南宋范成大的《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都提及了社火。显然,宋时南北社火已经普及,按孟元老的话说即是: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
    ④农耕民族靠天吃饭,靠地生存,春种秋收,所以在一年之终、来年之始“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社火不仅驱恶辟邪,还能祈福消灾。千百年来,社火在黄河流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不仅给百姓带来欢乐,更多的是给百姓带来希望。
    ⑤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大首先在于象形的文字。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表达意义的能力非凡,哪怕几千年前遗存下来的甲骨文字,今人绝大部分都能够顺利解码,从而达成与古人的促膝对谈。其次在于直观的表演,社火是其代表,凡面具之凶神恶煞乃驱除疫鬼,凡器具之敲打撞击乃祓除灾邪。中国古人无论在天灾还是人祸面前都能保持这样一种心境,仰仗其原始力量让自己在苦难中寻找到幸福。
    ⑥闹社火是一种幸福,红红火火,一个“闹”字无法替代。北宋诗人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千年以来为文人盛赞。不闹不能将春意和盘托出,不闹不知春天有情有义。闹社火亦如此,不闹不足以铭记悠久的历史,不闹不足以彰显灿烂的文化,不闹不足以承载复兴的梦想。每年闹社火的强烈展现,让我们的民族既知过去,也知自己,更知未来。
    ⑦民国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变化最快的一百年,过去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正在一天天地减少,忽然有一天茫然四顾,我们才知道传统文化也同许多美好的事物一样,你不关心它,它就会离你远去。社火也是这样,百年来一天天地黯淡了,幸亏我们中间还有不少有识之士,利用最新的记录手段,将瞬间定格于永恒,将过往保留在面前。
    ⑧今天,当我们看见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个千百年来口口相传、手手相续的关中社火已成了一份宝贵的资产,这份资产属全民族共有,让人感动之余,更让人深思。
    ⑨愿我们的文化永远灿烂,愿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注释】①社火:我国民间过春节时的一种庆典活动,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活动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我国黄河流域为什么普遍流行“闹社火”的风俗习惯?(4分)
    21.细读第⑤段,请简要回答“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大”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请你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说说为什么“闹社火的强烈展现,让我们的民族既知过去,也知自己,更知未来”。(6分)
    23.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的两篇文章中曾提到过的“迎神赛会”,其实就是类似于“闹社火”的浙东风俗。请写出这两篇文章的题目。(2分)
    三、写作(60分)
    24.教育部要求,2022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劳动课将进入中小学课堂。劳动,是人生的必修课。家务劳动、集体劳动、公益劳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劳动的经历,在劳动中,我们体验到乐趣,感受到幸福,磨炼了意志,丰富了人生。
    请以《在劳动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少于 6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含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题目解读】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以“在劳动中成长”为主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劳动即成长。题目提示我们,劳动是人生的必修课,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如家务劳动、集体劳动、公益劳动等,我们不仅获得乐趣和幸福感,还磨炼了意志,丰富了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即是“成长的心迹”。
    文体方面,根据题目提示,如果写记叙文,要求注意写出层次,体现劳动经历中的成长与收获;如果写议论文,需要注意论据的充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结合具体事例来论证“在劳动中成长”的观点。
    写作要点:
    1.立意明确:围绕“在劳动中成长”这一主题展开,不偏题。
    2.具体事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通过具体的劳动经历,体现出劳动带来的成长。
    3.结构清晰:文章结构要合理,有明确的开头、发展和结尾,层次分明。
    4.语言流畅: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避免出现语病。
    注意事项:
    1.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要体现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2. 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含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相关试卷

    14,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14,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12,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与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72,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72,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