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湘教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发展课时6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__以我国上海为例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届湘教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二章区域发展课时62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__以美国休斯敦为例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届湘教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发展真题专练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届湘教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三章区域合作课时6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届湘教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三章区域合作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2024届湘教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二章区域发展课时6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_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件
展开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基本概念] 生态脆弱区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含义: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2)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荒漠化地区。
(1)含义: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2)类型 ①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②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3)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辨析(1)荒漠≠荒漠化:荒漠是在干旱环境下发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荒漠化则是土地退化的一种现象。(2)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荒漠化还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如水土流失、盐碱化、寒漠化等。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经济方面: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2)生产方面: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我国的沙尘暴我国北方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较大,因此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季多浮尘,是因为北方多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形成浮尘、扬沙,甚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之所以遇大风不会出现类似天气的原因,一是南方以黏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分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国际合作,全球参与:国际上,通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全球参与;我国国内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2.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3.尊重自然规律,因地施策。区域开发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恢复自然生态面貌。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1)风蚀荒漠化: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2)水蚀荒漠化: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如我国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喀斯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3)盐渍(碱)化:分布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不合理灌溉地区,如黄淮海平原。(4)冻融荒漠化:分布于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1)成因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②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2)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2)压缩耕作用地,保障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3)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4)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5)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020·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面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考向1 通过“农牧交错带的发展”考查“区域认知”(2023·广东珠海期中)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图1为“我国生态脆弱区及生态问题分布图”,图2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1中①③两地均有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但其形成机制不同,①③两地土壤侵蚀的形成机制分别是A.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海浪侵蚀C.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2.育肥是指通过精饲料喂养使牲畜快速增肥的过程。若图2所示农牧交错带位于图1中的④地,以下表示该地区发展方向合理的是A.Ⅰ—农副产品 B.Ⅱ—深加工产品C.Ⅲ—待育肥家畜 D.Ⅳ—饲草料
考向2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考查“综合思维”水土流失是我国山地地区常见的环境问题,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水土流失量等值线示意图(单位:吨/平方千米)”。完成3~4题。3.该省区东西部水土流失量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东部地区距海近,降水强度大B.西部地区山地多,降水总量多C.东部地区海拔低,地形较平坦D.西部地区人口多,耕地比重大
考向2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考查“综合思维”水土流失是我国山地地区常见的环境问题,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水土流失量等值线示意图(单位:吨/平方千米)”。完成3~4题。4.为减轻该地区水土流失,合理的治理措施有①打坝淤地,降低水流速度 ②退耕还林,减少耕地面积 ③易地安置,缓解人地矛盾 ④引进技术,推广无土栽培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1.湿地及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2023·安徽宣城期中)根据遥感影像将区域湿地分为开放水域和湿地植被两大类。锡尔河是中亚咸海的重要入湖径流,锡尔河—咸海三角洲湿地主要沿着锡尔河主河道、河汊、支流与湖泊周边分布。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萨克斯坦陆续通过拦河建坝和灌渠建设切断了锡尔河与南咸海的水文联系,使得库区附近地下水发生变化。下面图1为咸海、湿地及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图2为湿地面积月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时期内咸海与湿地面积变化A.前期反向后期同向B.前期同向后期反向C.持续同向变化D.持续反向变化
2.拦河建坝和灌渠建设致使库区A.泥沙增多,耕地增加B.围湿造田,耕地减少C.水分改善,湿地增加D.土壤碱化,湿地减少
3.影响咸海湿地面积月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入湖水量 B.地形特征C.土壤肥力 D.湿地植被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50多年前,这里“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起三尺沙,黄土埋庄稼”,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在黄河古道种植泡桐防护林,基本根治了兰考地区的风沙、水涝和盐碱三大自然灾害。如今,通过持续绿化造林和积极推广“农桐间作”模式,使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兰考县泡桐有“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之说,材质轻柔,结构均匀,不翘不裂不变形,耐蚀耐腐耐高温,是制作家具、模型、乐器的上等材料。
下面图1为兰考县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兰考县泡桐景观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冬春白茫茫”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4分)
答案 (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蒸发量大;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较高,土壤中的盐分随着地下毛管水上升;水分蒸发后,盐分积聚于土壤表层,造成土地盐碱化。
(2)简述泡桐防护林对改善当地自然环境的作用。(6分)
答案 可以降低风速,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碱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
(3)为促进泡桐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案 发展泡桐加工业,延长泡桐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科技投入,研发泡桐新产品;加强兰考泡桐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泡桐市场;采用互联网等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2023·安徽亳州市模拟)蒙古国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甲地位于蒙古国中东部一平坦河谷,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下图为“甲地近地面一年中风沙流输沙量随高度变化的累积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1.甲地防控风沙流的关键高度是A.0~20 cm B.21~40 cmC.41~60 cm D.61 cm以上
(2023·安徽亳州市模拟)蒙古国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甲地位于蒙古国中东部一平坦河谷,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下图为“甲地近地面一年中风沙流输沙量随高度变化的累积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2.甲地防控风沙流的有效生态措施是大量种植A.灌木和乔木 B.草本和灌木C.草本和乔木 D.藤本和水生植物
(2023·安徽亳州市模拟)蒙古国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甲地位于蒙古国中东部一平坦河谷,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下图为“甲地近地面一年中风沙流输沙量随高度变化的累积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3.甲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表明其A.气候极为干旱B.土壤表层含水量较大C.水土流失严重D.植物生长季与风沙季不一致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有冲—切沟系统(图1),也有勺状沟,其呈勺状,头大、身宽、尾细,与其他沟谷没有明显的汇流关系,沟尾逐渐变细并消失于坡面(图2)。完成4~5题。4.相比勺状沟壑,切沟A.形态上大下小 B.深度上深下浅C.下蚀作用较弱 D.泥沙搬运能力较强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有冲—切沟系统(图1),也有勺状沟,其呈勺状,头大、身宽、尾细,与其他沟谷没有明显的汇流关系,沟尾逐渐变细并消失于坡面(图2)。完成4~5题。5.勺状沟壑未能发育成冲-切沟,可能是A.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短,黄 土下渗弱B.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黄土下渗强C.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长,黄土下渗强D.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黄土下渗强
下图所示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其周边地区春季少见风沙活动。据此完成6~8题。6.该沙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其降水主要集中在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所示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其周边地区春季少见风沙活动。据此完成6~8题。7.该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的原因主要是该地A.大气降水多 B.季节性积雪融水多C.冰川融水多 D.人类活动少
下图所示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其周边地区春季少见风沙活动。据此完成6~8题。8.该沙漠周边地区春季少见风沙活动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积雪覆盖 B.植被茂密C.风力较小 D.降水较多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材料一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以流动和半流动沙丘为主,东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近5 000年来,该地区发生了三次周期性的沙地扩张与退缩,其过程与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在时间上具有相关性。1980~2000年,该地区沙地迅速扩张;2000年后,土地沙化逆转。
材料二 下图为浑善达克沙地位置示意图。
(1)分析该地区东、西部沙丘类型不同的原因。(6分)
答案 降水量东多西少;植被覆盖东密西疏;风力作用西强东弱。
(2)在防治沙漠化的过程中,该地根据土地退化的程度,在不同区域分别采取禁牧和春季休牧的措施。请运用地理学思想阐述其合理性。( 8分)
答案 因地(时)制宜思想;以草定畜是合理利用草场的原则;严重退化的草地予以禁牧,有利于植被恢复;退化程度较轻的草地采用春季休牧,错季保护、利用草场资源。
(3)有观点认为:人类活动是沙地扩张的最主要因素。对此,你有何看法?(8分)
答案 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是导致沙漠化的关键因子;当气候趋于暖湿,沙漠化得到抑制,当气候变得干冷,沙地扩大。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相对较小,人类活动转化为影响生态脆弱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因素;植被破坏,加剧土地沙化;植被恢复,土地沙化逆转。
10.(2023·湖南长沙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突出,致使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单产较低。近50年来,我国对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淤地坝(下图),即在沟道内筑坝、拦泥淤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但在不同阶段,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下表)。
不同时期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
(1)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黄土高原“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4分)
答案 缓解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供应。
(2)比较建淤地坝和植树种草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差异。(4分)
答案 建淤地坝:拦截沟谷泥沙,减少沟道侵蚀。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坡面侵蚀。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七章区域发展第76课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_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件湘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七章区域发展第76课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_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件湘教版,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知能转化演练,关键能力突破,学科素养专攻,审题解题,感悟核心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交接过渡,系统稳定性,气候变化,生产能力,水土流失,丧失土地,生产力,天然林,预防为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备课课件ppt,文件包含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2章第4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件ppt、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2章第4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案doc、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后素养落实7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含答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