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七实验练习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七实验练习含答案第1页
    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七实验练习含答案第2页
    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七实验练习含答案第3页
    还剩7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七实验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七实验练习含答案,共7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雷达探测一高速飞行器的位置,1 s,00 80,75,03 cm,ΔL2=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实验过关练
    实验一 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1.(2022全国乙,22,5分)用雷达探测一高速飞行器的位置。从某时刻(t=0)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该飞行器可视为沿直线运动,每隔1 s测量一次其位置,坐标为x,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判断该飞行器在这段时间内近似做匀加速运动,判断的理由是:

    ;
    (2)当x=507 m时,该飞行器速度的大小v= m/s;
    (3)这段时间内该飞行器加速度的大小a= 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1)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近似相等 (2)547 (3)79
    2.[2021天津,9(1)]某实验小组利用手机的录像功能拍下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为便于记录小球各个时刻在斜面上的位置,将录像中时间间隔为T的连续7幅画面合成到同一张图中,示意如图。依次测得小球各相邻位置间的距离为x1、x2、x3、x4、x5、x6。
    ①写出小球在位置1的速度表达式 。
    ②要求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写出小球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表达式 。
    ③在测量小球相邻位置间距时由于实验者读数产生的误差是 误差。(填“偶然”或“系统”)
    答案 ①v1=x1+x22T
    ②a=(x4+x5+x6)-(x1+x2+x3)9T2
    ③偶然
    3.(2023全国甲,23,10分)某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让小车左端和纸带相连,右端用细绳跨过定滑轮和钩码相连。钩码下落,带动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和相关数据如图(b)所示。
    (1)已知打出图(b)中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均为0.1 s。以打出A点时小车的位置为初始位置,将打出B、C、D、E、F各点时小车的位移Δx填到表中,小车发生相应位移所用时间和平均速度分别为Δt和v。表中ΔxAD= cm,vAD= cm/s。
    (2)根据表中数据,得到小车平均速度v随时间Δt的变化关系,如图(c)所示。在图(c)中补全实验点。
    (3)从实验结果可知,小车运动的v⁃Δt图线可视为一条直线,此直线用方程v=kΔt+b表示,其中k= cm/s2,b= cm/s。(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4)根据(3)中的直线方程可以判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得到打出A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A= ,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 。(结果用字母k、b表示)
    答案 (1)24.00 80.0 (2)见解析
    (3)71.5(70.0~73.0均得分) 59.0(58.2~59.8均得分) (4)b 2k
    解析 (2)如图所示
    4.(2022北京,16,10分)某同学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打点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0 Hz的交流电源上。
    使重锤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在随重锤下落的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迹。挑出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依次标出计数点1,2,…,8,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1个计时点。分别测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1,x2,…,x7,并求出打点2,3,…,7时对应的重锤的速度。在坐标纸上建立v⁃t坐标系,根据重锤下落的速度作出v⁃t图线并求重力加速度。
    图1
    (1)图2为纸带的一部分,打点3时,重锤下落的速度v3= 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除点3外,其余各点速度对应的坐标点已在图3坐标系中标出,请在图中标出速度v3对应的坐标点,并作出v⁃t图线。
    (3)根据图3,实验测得的重力加速度g= 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4)某同学居家学习期间,注意到一水龙头距地面较高,而且发现通过调节水龙头阀门可实现水滴逐滴下落,并能控制相邻水滴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还能听到水滴落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于是他计划利用手机的秒表计时功能和刻度尺测量重力加速度。为准确测量,请写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对应的测量方法。
    答案 (1)1.15 (2)如图所示
    (3)9.75
    (4)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水滴下落的高度h和下落的时间t。
    测量h的方法:用刻度尺测量水龙头出水口到地面的高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测量t的方法:调节水龙头阀门,使一滴水开始下落的同时,恰好听到前一滴水落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用手机测量n滴水下落的总时间tn,则t=tnn。
    实验二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5.(2021广东,11,7分)某兴趣小组测量一缓冲装置中弹簧的劲度系数。缓冲装置如图所示,固定在斜面上的透明有机玻璃管与水平面夹角为30°,弹簧固定在有机玻璃管底端。实验过程如下:先沿管轴线方向固定一毫米刻度尺,再将单个质量为200 g的钢球(直径略小于玻璃管内径)逐个从管口滑进,每滑进一个钢球,待弹簧静止,记录管内钢球的个数n和弹簧上端对应的刻度尺示数Ln,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采用逐差法计算弹簧压缩量,进而计算其劲度系数。
    (1)利用ΔLi=Li+3-Li(i=1,2,3)计算弹簧的压缩量:ΔL1=6.03 cm,ΔL2=6.08 cm,ΔL3= cm,压缩量的平均值ΔL=ΔL1+ΔL2+ΔL33= cm;
    (2)上述ΔL是管中增加 个钢球时产生的弹簧平均压缩量;
    (3)忽略摩擦,重力加速度g取9.80 m/s2,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1)6.04 6.05 (2)3 (3)48.6
    6.(2022湖南,11,6分)小圆同学用橡皮筋、同种一元硬币、刻度尺、塑料袋、支架等,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冰墩墩玩具的质量。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查找资料,得知每枚硬币的质量为 6.05 g;
    (2)将硬币以5枚为一组逐次加入塑料袋,测量每次稳定后橡皮筋的长度l,记录数据如表:
    (3)根据表中数据在图(b)上描点,绘制图线;
    (4)取出全部硬币,把冰墩墩玩具放入塑料袋中,稳定后橡皮筋长度的示数如图(c)所示,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为 cm;
    (5)由上述数据计算得冰墩墩玩具的质量为 g(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3)见解析 (4)15.35(15.34~15.36) (5)127
    解析 (3)根据表中数据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实验三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7.[2022浙江6月选考,17(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该实验中,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
    A.拉着细绳套的两只弹簧秤,稳定后读数应相同
    B.在已记录结点位置的情况下,确定一个拉力的方向需要再选择相距较远的两点
    C.测量时弹簧秤外壳与木板之间不能存在摩擦
    D.测量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应贴近并平行于木板
    ②若只有一只弹簧秤,为了完成该实验至少需要 (选填“2”、“3”或“4”)次把橡皮条结点拉到O点。
    答案 ①D ②3
    8.(2023全国乙,22,5分)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使用的器材有:木板、白纸、两个标准弹簧测力计、橡皮条、轻质小圆环、刻度尺、铅笔、细线和图钉若干。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用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水平木板上。
    ②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系在轻质小圆环上。将两细线也系在小圆环上,它们的另一端均挂上测力计。用互成一定角度、方向平行于木板、大小适当的力拉动两个测力计,小圆环停止时由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得到两拉力F1和F2的大小,并 。(多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用刻度尺量出橡皮条的长度
    B.用刻度尺量出两细线的长度
    C.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小圆环的位置
    D.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两细线的方向
    ③撤掉一个测力计,用另一个测力计把小圆环拉到 ,由测力计的示数得到拉力F的大小,沿细线标记此时F的方向。
    ④选择合适标度,由步骤②的结果在白纸上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F1和F2的合成图,得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按同一标度在白纸上画出力F的图示。
    ⑤比较F'和F的 ,从而判断本次实验是否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 ②CD ③同一位置 ⑤大小和方向
    实验四 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9.(2020北京,15,9分)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做如下探究:
    (1)为猜想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可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两小车放在水平板上,前端通过钩码牵引,后端各系一条细线,用板擦把两条细线按在桌上,使小车静止。抬起板擦,小车同时运动,一段时间后按下板擦,小车同时停下。对比两小车的位移,可知加速度与质量大致成反比。关于实验条件,下列正确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小车质量相同,钩码质量不同
    B.小车质量不同,钩码质量相同
    C.小车质量不同,钩码质量不同
    图1
    (2)某同学为了定量验证(1)中得到的初步关系,设计实验并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的7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在图2所示的坐标纸上已经描好了6组数据点,请将余下的一组数据描在坐标纸上,并作出a⁃1M图像。
    (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之前,需要思考如何测“力”。请在图3中画出小车受力的示意图。为了简化“力”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使小车沿倾角合适的斜面运动,小车受力可等效为只受绳的拉力
    B.若斜面倾角过大,小车所受合力将小于绳的拉力
    C.无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多大,砂和桶的重力都等于绳的拉力
    D.让小车的运动趋近于匀速运动,砂和桶的重力才近似等于绳的拉力
    答案 (1)B (2)如图所示
    (3)如图所示 AD
    10.(2021湖南,11,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图(a)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关系。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用游标卡尺测量垫块厚度h,示数如图(b)所示,h= cm;
    (2)接通气泵,将滑块轻放在气垫导轨上,调节导轨至水平;
    (3)在右支点下放一垫块,改变气垫导轨的倾斜角度;
    (4)在气垫导轨合适位置释放滑块,记录垫块个数n和滑块对应的加速度a;
    (5)在右支点下增加垫块个数(垫块完全相同),重复步骤(4),记录数据如表:
    根据表中数据在图(c)上描点,绘制图线。
    如果表中缺少的第4组数据是正确的,其应该是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1)1.02 (5)见解析
    解析 (5)依据表格中数据在题图(c)中描点,再用平滑线连接,得到a⁃n图线如图所示。由图线可以看出,当n=4时,a=0.343 m/s2。
    11.[2020浙江7月选考,17(1)]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图1甲是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图1乙是拓展方案,其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图1
    (ⅰ)挂上托盘和砝码,改变木板的倾角,使质量为M的小车拖着纸带沿木板匀速下滑;
    (ⅱ)取下托盘和砝码,测出其总质量为m,让小车沿木板下滑,测出加速度a;
    (ⅲ)改变砝码质量和木板倾角,多次测量,通过作图可得到a⁃F的关系。
    ①实验获得如图2所示的纸带,计数点a、b、c、d、e、f间均有四个点未画出,则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d= 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2
    ②需要满足条件M≫m的方案是 (选填“甲”“乙”或“甲和乙”);在作a⁃F图像时,把mg作为F值的是 (选填“甲”“乙”或“甲和乙”)。
    答案 ①0.18~0.19 ②甲 甲和乙
    12.(2022山东,13,6分)在天宫课堂中,我国航天员演示了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受此启发,某同学利用气垫导轨、力传感器、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轻弹簧和待测物体等器材设计了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如图甲所示。主要步骤如下:
    ①将力传感器固定在气垫导轨左端支架上,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滑块上;
    ②接通气源,放上滑块,调平气垫导轨;
    ③将弹簧左端连接力传感器,右端连接滑块。弹簧处于原长时滑块左端位于O点,A点到O点的距离为5.00 cm,拉动滑块使其左端处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
    ④计算机采集获取数据,得到滑块所受弹力F、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部分图像如图乙所示。
    回答以下问题(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
    (2)该同学从图乙中提取某些时刻F与a的数据,画出a⁃F图像如图丙中Ⅰ所示。由此可得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 kg。
    (3)该同学在滑块上增加待测物体,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在图丙中画出新的a⁃F图像Ⅱ,则待测物体的质量为 kg。
    答案 (1)12 (2)0.20 (3)0.13
    实验五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13.(2021全国乙,22,5分)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装置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实验时该同学使用频闪仪和照相机对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进行拍摄,频闪仪每隔0.05 s发出一次闪光,某次拍摄后得到的照片如图(b)所示(图中未包括小球刚离开轨道的影像)。图中的背景是放在竖直平面内的带有方格的纸板,纸板与小球轨迹所在平面平行,其上每个方格的边长为5 cm。该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小球影像的高度差已经在图(b)中标出。
    完成下列填空:(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1)小球运动到图(b)中位置A时,其速度的水平分量大小为 m/s,竖直分量大小为 m/s;
    (2)根据图(b)中数据可得,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 m/s2。
    答案 (1)1.0 2.0 (2)9.7
    14.(2023北京,16,10分)用频闪照相记录平抛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1)关于实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选择体积小、质量大的小球
    B.借助重垂线确定竖直方向
    C.先抛出小球,再打开频闪仪
    D.水平抛出小球
    (2)图1所示的实验中,A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B球自由落下,借助频闪仪拍摄上述运动过程。图2为某次实验的频闪照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根据任意时刻A、B两球的高度相同,可判断A球竖直方向做 运动;根据 ,可判断A球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3)某同学使小球从高度为0.8 m的桌面水平飞出,用频闪照相拍摄小球的平抛运动(每秒频闪25次),最多可以得到小球在空中运动的 个位置。
    (4)某同学实验时忘了标记重垂线方向。为解决此问题,他在频闪照片中,以某位置为坐标原点,沿任意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作为x轴和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xOy,并测量出另外两个位置的坐标值(x1,y1)、(x2,y2),如图3所示。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可得重垂线方向与y轴间夹角的正切值为 。
    答案 (1)ABD (2)自由落体 相等时间内A球水平分位移相等 (3)11
    (4)x2-2x1y2-2y1
    15.(2022福建,11,5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图(a)所示装置验证小球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时,先将斜槽固定在贴有复写纸和白纸的木板边缘,调节槽口水平并使木板竖直;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建立xOy坐标系。然后从斜槽上固定的位置释放小球,小球落到挡板上并在白纸上留下印迹。上下调节挡板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束后,测量各印迹中心点O1、O2、O3…的坐标,并填入表格中,计算对应的x2值。
    (1)根据表中数据,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补上O4数据点,并绘制“y⁃x2”图线。
    (2)由y⁃x2图线可知,小球下落的高度y,与水平距离的平方x2成 (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由此判断小球下落的轨迹是抛物线。
    (3)由y⁃x2图线求得斜率k,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表达式为v0= (用斜率k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
    (4)该实验得到的y⁃x2图线常不经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 (1)见解析 (2)线性 (3)g2k (4)水平射出点未与O点重合
    解析 (1)根据题表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O4数据点,并绘制“y⁃x2”图线如图所示。
    16.[2023浙江6月选考,16Ⅰ(1)]在“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中
    ①用图1装置进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探究平抛运动水平分运动的特点
    B.需改变小锤击打的力度,多次重复实验
    C.能同时探究平抛运动水平、竖直分运动的特点
    ②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槽轨道M必须光滑且其末端水平
    B.上下调节挡板N时必须每次等间距移动
    C.小钢球从斜槽M上同一位置静止滚下

    ③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竖直挡板上附有复写纸和白纸,可以记下钢球撞击挡板时的点迹。实验时竖直挡板初始位置紧靠斜槽末端,钢球从斜槽上P点静止滚下,撞击挡板留下点迹0,将挡板依次水平向右移动x,重复实验,挡板上留下点迹1、2、3、4。以点迹0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下建立坐标轴y,各点迹坐标值分别为y1、y2、y3、y4。重力加速度为g,测得钢球直径为d,则钢球平抛初速度v0为 。
    A.x+d2g2y1 B.x+d2gy2-y1
    C.3x-d2g2y4 D.4x-d2g2y4
    答案 ①B ②C ③D
    实验六 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
    17.[2023浙江1月选考,16Ⅰ(2)]“探究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A.控制变量法
    B.等效法
    C.模拟法
    ②在小球质量和转动半径相同的情况下,逐渐加速转动手柄到一定速度后保持匀速转动。此时左右标尺露出的红白相间等分标记的比值等于两小球的 之比(选填“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平方”或“周期平方”);在加速转动手柄过程中,左右标尺露出红白相间等分标记的比值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答案 ①A ②角速度平方 不变
    18.(2023届浙江金华东阳5月适应考,17)某班级同学在探究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
    第一小组采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两个变速塔轮通过皮带连接,转动手柄使长槽和短槽分别随变速塔轮匀速转动,槽内的钢球就做匀速圆周运动。横臂的挡板对钢球的压力提供向心力,钢球对挡板的作用力通过横臂的杠杆作用使弹簧测力筒下降,从而露出标尺,标尺上的红白相间的等分格显示出两个钢球所需向心力的比值。
    第二小组采用乙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滑块套在水平杆上,随水平杆一起绕竖直杆做匀速圆周运动,力传感器通过一细绳连接滑块,用来测量向心力F的大小。滑块上固定一遮光片,宽度为d,光电门可以记录遮光片通过的时间Δt,测得旋转半径为r。滑块随杆做匀速圆周运动,每经过光电门一次,通过力传感器和光电门就同时获得一组向心力F和角速度ω的数据。
    (1)下列实验中与这两组同学采用的科学方法不同的是 。
    A.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B.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
    C.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2)①第一组同学在某次实验时,两个钢球质量和转动半径相等,图中标尺上红白相间的等分格显示出两个钢球所需向心力的比值为1∶4,与皮带连接的两个变速塔轮的半径之比为 。
    ②第二组同学实验时,以F为纵坐标,以1(Δt)2为横坐标,可在坐标纸中描出数据点作一条如图丙所示的直线,图线斜率为k,则滑块的质量为 (用k、r、d表示)。
    答案 (1)C (2)①2∶1 ②krd2
    实验七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9.[2023天津9(1)]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接通气垫导轨气源,释放托盘与砝码,并测得:
    a.遮光片的宽度d;
    b.遮光片到光电门的距离l;
    c.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
    d.托盘与砝码的质量m1,小车与遮光片的质量m2。
    ①小车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 ;
    ②小车从释放到经过光电门的过程,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动能的增加量为 ;
    ③改变l,做多组实验,作出如图乙以l为横轴、以dΔt2为纵轴的图像,若系统机械能守恒,则图像的斜率k= 。
    图乙
    答案 ①dΔt ②m1gl 12(m1+m2)dΔt2 ③2m1gm1+m2
    20.(2022广东,11,7分)某实验小组为测量小球从某一高度释放,与某种橡胶材料碰撞导致的机械能损失,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装置,实验过程如下:
    (1)让小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与水平放置的橡胶材料碰撞后竖直反弹。调节光电门位置,使小球从光电门正上方释放后,在下落和反弹过程中均可通过光电门。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球的直径,示数如图(b)所示,小球直径d= mm。
    (3)测量时,应 (选填“A”或“B”,其中A为“先释放小球,后接通数字计时器”,B为“先接通数字计时器,后释放小球”)。记录小球第一次和第二次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1和t2。
    (4)计算小球通过光电门的速度,已知小球的质量为m,可得小球与橡胶材料碰撞导致的机械能损失ΔE= (用字母m、d、t1和t2表示)。
    (5)若适当调高光电门的高度,将会 (选填“增大”或“减小”)因空气阻力引起的测量误差。
    答案 (2)7.885 (3)B
    (4)12md21t12-1t22 (5)增大
    21.(2022河北,11,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铁架台、弹簧、钩码、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等器材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原长为L0,钩码的质量为m。已知弹簧的弹性势能表达式为E=12kx2,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图1
    (1)在弹性限度内将钩码缓慢下拉至某一位置,测得此时弹簧的长度为L。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从静止释放钩码,弹簧收缩,得到了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钩码加速上升阶段的部分纸带如图2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均为T(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认为释放钩码的同时打出A点)。从打出A点到打出F点时间内,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量为 ,钩码的动能增加量为 ,钩码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为 。
    (2)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弹簧弹性势能减少量、钩码的机械能增加量分别与钩码上升高度h的关系,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随着h增加,两条曲线在纵向的间隔逐渐变大,主要原因是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打出A点时,弹簧的伸长量xA=L-L0;打出F点时,弹簧的伸长量xF=L-L0-h5,则从打出A点到打出F点的时间内,弹簧弹性势能减少量为ΔEp1=12kxA2-12kxF2=12k(L-L0)2-12k(L-L0-h5)2;打出F点时,钩码速度vF=h6-h42T,动能增加量ΔEk=12mvF2=12mh6-h42T2;重力势能增加量ΔEp2=mgh5。
    (2)弹簧弹力逐渐减小,空气阻力、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摩擦阻力变得不可忽略,系统机械能持续减小。
    22.(2022湖北,12,7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拉力传感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一根轻绳一端连接固定的拉力传感器,另一端连接小钢球,如图甲所示。拉起小钢球至某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使小钢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记录钢球摆动过程中拉力传感器示数的最大值Tmax和最小值Tmin。改变小钢球的初始释放位置,重复上述过程。根据测量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的Tmax⁃Tmin图像是一条直线,如图乙所示。
    (1)若小钢球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图乙中直线斜率的理论值为 。
    (2)由图乙得:直线的斜率为 ,小钢球的重力为 N。(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3)该实验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是 (单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小钢球摆动角度偏大
    B.小钢球初始释放位置不同
    C.小钢球摆动过程中有空气阻力
    答案 (1)-2 (2)-2.1 0.59 (3)C
    实验八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3.[2022天津,9(1)]某同学验证两个小球在斜槽末端碰撞时的动量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直径相同的小球。实验时,不放B,让A从固定的斜槽上E点自由滚下,在水平面上得到一个落点位置;将B放置在斜槽末端,让A再次从斜槽上E点自由滚下,与B发生正碰,在水平面上又得到两个落点位置。三个落点位置标记为M、N、P。
    ①为了确认两个小球的直径相同,该同学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对它们的直径进行了测量,某次测量的结果如图所示,其读数为 mm。
    ②下列关于实验的要求哪个是正确的 。
    A.斜槽的末端必须是水平的
    B.斜槽的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C.必须测出斜槽末端的高度
    D.A、B的质量必须相同
    ③如果该同学实验操作正确且碰撞可视为弹性碰撞,A、B碰后在水平面上的落点位置分别为 、 。(填落点位置的标记字母)
    答案 ①10.5 ②A ③M P
    24.(2023辽宁,11,8分)某同学为了验证对心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下实验:用纸板搭建如图所示的滑道,使硬币可以平滑地从斜面滑到水平面上,其中OA为水平段。选择相同材质的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进行实验。

    测量硬币的质量,得到一元和一角硬币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m1>m2)。将硬币甲放置在斜面上某一位置,标记此位置为B。由静止释放甲,当甲停在水平面上某处时,测量甲从O点到停止处的滑行距离OP。将硬币乙放置在O处,左侧与O点重合,将甲放置于B点由静止释放。当两枚硬币发生碰撞后,分别测量甲、乙从O点到停止处的滑行距离OM和ON。保持释放位置不变,重复实验若干次,得到OP、OM、ON的平均值分别为s0、s1、s2。
    (1)在本实验中,甲选用的是 (填“一元”或“一角”)硬币;
    (2)碰撞前,甲到O点时速度的大小可表示为 (设硬币与纸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3)若甲、乙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s0-s1s2= (用m1和m2表示),然后通过测得的具体数据验证硬币对心碰撞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
    (4)由于存在某种系统或偶然误差,计算得到碰撞前后甲动量变化量大小与乙动量变化量大小的比值不是1,写出一条产生这种误差可能的原因:

    答案 (1)一元 (2)2μgs0 (3)m2m1
    (4)见解析
    解析 (4)①非理想的“对心”碰撞造成系统误差;②位移或质量的测量造成偶然误差;③两硬币实际与纸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同造成系统误差。其他符合题意的原因均可得分。
    25.(2022重庆,12,9分)如图为某小组探究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规律所用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带刻度尺的气垫导轨右支点固定,左支点高度可调,装置上方固定一具有计时功能的摄像机。
    (1)要测量滑块的动量,除了前述实验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 。
    (2)为减小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开动气泵后,调节气垫导轨的左支点,使轻推后的滑块能在气垫导轨上近似做 运动。
    (3)测得滑块B的质量为197.8 g,两滑块碰撞前后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其中①为滑块B碰前的图线。取滑块A碰前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由图中数据可得滑块B碰前的动量为 kg·m·s-1(保留2位有效数字),滑块A碰后的图线为 (选填“②”“③”“④”)。
    答案 (1)天平 (2)匀速直线
    (3)-0.011 ③
    26.(2022全国甲,23,10分)利用图示的实验装置对碰撞过程进行研究。让质量为m1的滑块A与质量为m2的静止滑块B在水平气垫导轨上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比较碰撞后A和B的速度大小v1和v2,进而分析碰撞过程是否为弹性碰撞。完成下列填空:
    (1)调节导轨水平。
    (2)测得两滑块的质量分别为0.510 kg和0.304 kg。要使碰撞后两滑块运动方向相反,应选取质量为 kg的滑块作为A。
    (3)调节B的位置,使得A与B接触时,A的左端到左边挡板的距离s1与B的右端到右边挡板的距离s2相等。
    (4)使A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气垫导轨运动,并与B碰撞,分别用传感器记录A和B从碰撞时刻开始到各自撞到挡板所用的时间t1和t2。
    (5)将B放回到碰撞前的位置,改变A的初速度大小,重复步骤(4)。多次测量的结果如表所示。
    (6)表中的k2= (保留2位有效数字)。
    (7)v1v2的平均值为 (保留2位有效数字)。
    (8)理论研究表明,对本实验的碰撞过程,是否为弹性碰撞可由v1v2判断。若两滑块的碰撞为弹性碰撞,则v1v2的理论表达式为 (用m1和m2表示),本实验中其值为 (保留2位有效数字);若该值与(7)中结果间的差别在允许范围内,则可认为滑块A与滑块B在导轨上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答案 (2)0.304 (6)0.31 (7)0.32 (8)m2-m12m1 0.34
    实验九 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7.(2023新课标,23,12分)一学生小组做“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实验。
    (1)用实验室提供的螺旋测微器测量摆球直径。首先,调节螺旋测微器,拧动微调旋钮使测微螺杆和测砧相触时,发现固定刻度的横线与可动刻度上的零刻度线未对齐,如图(a)所示,该示数为 mm;螺旋测微器在夹有摆球时示数如图(b)所示,该示数为 mm,则摆球的直径为 mm。
    (2)单摆实验的装置示意图如图(c)所示,其中角度盘需要固定在杆上的确定点O处,摆线在角度盘上所指的示数为摆角的大小。若将角度盘固定在O点上方,则摆线在角度盘上所指的示数为5°时,实际摆角 5°(填“大于”或“小于”)。
    图(c)
    (3)某次实验所用单摆的摆线长度为81.50 cm,则摆长为 cm。实验中观测到从摆球第1次经过最低点到第61次经过最低点的时间间隔为54.60 s,则此单摆周期为 s,该小组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m/s2。(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π2取9.870)
    答案 (1)0.007(0.006、0.008均正确) 20.035(20.034、20.036均正确) 20.028(20.026~20.030均正确) (2)大于
    (3)82.5 1.82 9.83
    28.(2023河北,11,8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摆线上端固定在O点,下端悬挂一小钢球,通过光电门传感器采集摆动周期。
    图1
    (1)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小钢球摆动平面应与光电门U形平面垂直
    B.应在小钢球自然下垂时测量摆线长度
    C.小钢球可以换成较轻的橡胶球
    D.应无初速度、小摆角释放小钢球
    (2)组装好装置,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摆线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钢球直径d。螺旋测微器示数如图2,小钢球直径d= mm,记摆长l=L+d2。
    (3)多次改变摆线长度,在小摆角下测得不同摆长l对应的小钢球摆动周期T,并作出l⁃T2图像,如图3。

    根据图线斜率可计算重力加速度g= m/s2(保留3位有效数字,π2取9.87)。
    (4)若将摆线长度误认为摆长,仍用上述图像法处理数据,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1)ABD (2)20.035 (3)9.87 (4)不变
    实验过关练
    实验十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1.(2023新课标,22,6分)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中,所用器材如下:电池、电容器、电阻箱、定值电阻、小灯泡、多用电表、电流表、秒表、单刀双掷开关以及导线若干。
    (1)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检测电池的电压。检测时,红表笔应该与电池的 (填“正极”或“负极”)接触。
    (2)某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图(a)所示。先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1,将单刀双掷开关S与“1”端相接,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电容器充电完成后,开关S再与“2”端相接,相接后小灯泡亮度变化情况可能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迅速变亮,然后亮度趋于稳定
    B.亮度逐渐增大,然后趋于稳定
    C.迅速变亮,然后亮度逐渐减小至熄灭
    (3)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2(R2>R1),再次将开关S与“1”端相接,再次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两次得到的电流I随时间t变化如图(b)中曲线所示,其中实线是电阻箱阻值为 (填“R1”或“R2”)时的结果,曲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等于该次充电完成后电容器上的 (填“电压”或“电荷量”)。

    答案 (1)正极 (2)C (3)R2 电荷量
    2.(2023山东,14,8分)电容储能已经在电动汽车,风、光发电,脉冲电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某同学设计图甲所示电路,探究不同电压下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器材如下:
    电容器C(额定电压10 V,电容标识不清);
    电源E(电动势12 V,内阻不计);
    电阻箱R1(阻值0~99 999.9 Ω);
    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0 Ω,额定电流2 A);
    电压表V(量程15 V,内阻很大);
    发光二极管D1、D2,开关S1、S2,电流传感器,计算机,导线若干。
    回答以下问题:
    (1)按照图甲连接电路,闭合开关S1,若要升高电容器充电电压,滑动变阻器滑片应向 端滑动(填“a”或“b”)。
    (2)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电压表表盘如图乙所示,示数为 V(保留1位小数)。
    图乙
    (3)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电压表示数为8.0 V时,开关S2掷向1,得到电容器充电过程的I-t图像,如图丙所示。借鉴“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估算油膜面积的方法,根据图像可估算出充电结束后,电容器存储的电荷量为 C(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4)本电路中所使用电容器的电容约为 F(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5)电容器充电后,将开关S2掷向2,发光二极管 (填“D1”或“D2”)闪光。
    答案 (1)b (2)6.5 (3)3.8×10-3
    (4)4.8×10-4 (5)D1
    3.(2023福建,13,6分)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电路观察矩形波频率对电容器充放电的影响。所用器材有:电源、电压传感器、电解电容器C(4.7 μF,10 V),定值电阻R(阻值2.0 kΩ)、开关S、导线若干。
    (1)电解电容器有正、负电极的区别。根据图(a),将图(b)中的实物连线补充完整;
    (2)设置电源,让电源输出图(c)所示的矩形波,该矩形波的频率为 Hz;
    (3)闭合开关S,一段时间后,通过电压传感器可观测到电容器两端的电压UC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结果如图(d)所示,A、B为实验图线上的两个点。在B点时,电容器处于 状态(填“充电”或“放电”);在 点时(填“A”或“B”),通过电阻R的电流更大;
    (4)保持矩形波的峰值电压不变,调节其频率,测得不同频率下电容器两端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在坐标纸上作出电容器上最大电压Um与频率f关系图像,如图(e)所示。当f=45 Hz时,电容器所带电荷量的最大值Qm为 C(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其所带的最大电荷量在频率较低时基本不变,而后随着频率的增大逐渐减小。
    答案 (1)如图所示 (2)40 (3)充电 B (4)1.8×10-5
    实验十一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4.(2023全国甲,22,5分)某同学用伏安法测绘一额定电压为6 V、额定功率为3 W的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所用电压表内阻约为6 kΩ,电流表内阻约为1.5 Ω。实验中有图(a)和(b)两个电路图供选择。

    (1)实验中得到的电流I和电压U的关系曲线如图(c)所示,该同学选择的电路图是图( )(填“a”或“b”)。
    (2)若选择另一个电路图进行实验,在图(c)上用实线画出实验中应得到的I⁃U关系曲线的示意图。
    答案 (1)a (2)如图所示
    5.(2021全国甲,23,10分)某同学用图(a)所示电路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所用器材有:小灯泡(额定电压2.5 V,额定电流0.3 A)、电压表(量程300 mV,内阻300 Ω)、电流表(量程300 mA,内阻0.27 Ω)、定值电阻R0、滑动变阻器R1(阻值0~20 Ω)、电阻箱R2(最大阻值9 999.9 Ω)、电源E(电动势6 V,内阻不计)、开关S、导线若干。完成下列填空:
    (1)有3个阻值分别为10 Ω、20 Ω、30 Ω的定值电阻可供选择,为了描绘小灯泡电流在0~300 mA的U⁃I曲线,R0应选取阻值为 Ω的定值电阻;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变阻器的 (填“a”或“b”)端;
    (3)在流过电流表的电流较小时,将电阻箱R2的阻值置零,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取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I,结果如图(b)所示。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10 mA时,小灯泡的电阻为 Ω(保留1位有效数字);
    (4)为使得电压表满量程时对应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3 V,该同学经计算知,应将R2的阻值调整为 Ω。然后调节滑动变阻器R1,测得数据如表所示:
    (5)由图(b)和表格可知,随流过小灯泡电流的增加,其灯丝的电阻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该同学观测到小灯泡刚开始发光时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160 mA,可得此时小灯泡电功率P1= W(保留2位有效数字);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300 mA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为P2,则P2/P1= (保留至整数)。
    答案 (1)10 (2)a (3)0.7 (4)2 700.0 (5)增大 (6)0.074 10
    6.(2020课标Ⅱ,23,10分)某同学要研究一小灯泡L(3.6 V,0.30 A)的伏安特性。所用器材有:电流表A1(量程200 mA,内阻Rg1=10.0 Ω)、电流表A2(量程500 mA,内阻Rg2=1.0 Ω)、定值电阻R0(阻值R0=10.0 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10 Ω)、电源E(电动势4.5 V,内阻很小)、开关S和若干导线。该同学设计的电路如图(a)所示。
    图(a)
    图(b)
    (1)根据图(a),在图(b)的实物图中画出连线。
    (2)若I1、I2分别为流过电流表A1和A2的电流,利用I1、I2、Rg1和R0写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 ,流过小灯泡的电流I= 。为保证小灯泡的安全,I1不能超过 mA。
    (3)实验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开关闭合后两电流表的示数为零。逐次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并读取相应的I1和I2。所得实验数据在表中给出。
    根据实验数据可算得,当I1=173 mA时,灯丝电阻R= Ω(保留1位小数)。
    (4)如果用另一个电阻替代定值电阻R0,其他不变,为了能够测量完整的伏安特性曲线,所用电阻的阻值不能小于 Ω(保留1位小数)。
    答案 (1)见解析 (2)I1(Rg1+R0) I2-I1 180 (3)11.6 (4)8.0
    解析 (1)根据题图(a),将题图(b)中的实物连线,连线不交叉,如图所示。
    实验十二 测量电阻的其他几种方法
    7.(2022全国甲,22,5分)某同学要测量微安表内阻,可利用的实验器材有:电源E (电动势1.5 V,内阻很小),电流表(量程10 mA,内阻约10 Ω),微安表(量程100 μA,内阻Rg待测,约1 kΩ),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10 Ω),定值电阻R0(阻值10 Ω), 开关S,导线若干。
    (1)将图中所示的器材符号连线,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
    (2)某次测量中,微安表的示数为90.0 μA,电流表的示数为9.00 mA,由此计算出微安表内阻Rg= Ω。
    答案 (1)见解析 (2)990
    解析 (1)如图所示。
    8.(2021山东,14,8分)热敏电阻是传感器中经常使用的元件,某学习小组要探究一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可供选择的器材有:
    待测热敏电阻RT(实验温度范围内,阻值几百欧到几千欧);
    电源E(电动势1.5 V,内阻r约为0.5 Ω);
    电阻箱R(阻值范围0~9 999.99 Ω);
    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20 Ω);
    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 000 Ω);
    微安表(量程100 μA,内阻等于2 500 Ω);
    开关两个,温控装置一套,导线若干。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测量电路,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示连接电路;
    ②闭合S1、S2,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使微安表指针满偏;
    ③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P位置不变,断开S2,调节电阻箱,使微安表指针半偏;
    ④记录此时的温度和电阻箱的阻值。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更准确地测量热敏电阻的阻值,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填“R1”或“R2”)。
    (2)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不含温控装置)连接成完整电路。
    (3)某温度下微安表半偏时,电阻箱的读数为6 000.00 Ω,该温度下热敏电阻的测量值为 Ω(结果保留到个位),该测量值 (填“大于”或“小于”)真实值。
    (4)多次实验后,学习小组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 (1)R1 (2)如图所示 (3)3 500 大于 (4)减小
    9.(2022山东,14,8分)某同学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设计了一个测量电阻阻值的实验。实验器材:
    干电池E(电动势1.5 V,内阻未知);
    电流表A1(量程10 mA,内阻为90 Ω);
    电流表A2(量程30 mA,内阻为30 Ω);
    定值电阻R0(阻值为150 Ω);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100 Ω);
    待测电阻Rx;
    开关S,导线若干。
    测量电路如图所示。
    (1)断开开关,连接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调到阻值最大一端,将定值电阻R0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位置,使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刻度的12处。该同学选用的电流表为 (填“A1”或“A2”);若不考虑电池内阻,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应为 Ω。
    (2)断开开关,保持滑片的位置不变,用Rx替换R0,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刻度的35处,则Rx的测量值为 Ω。
    (3)本实验中未考虑电池内阻,对Rx的测量值 (填“有”或“无”)影响。
    答案 (1)A1 60 (2)100 (3)无
    10.(2023湖南,12,9分)某探究小组利用半导体薄膜压力传感器等元件设计了一个测量微小压力的装置,其电路如图(a)所示,R1、R2、R3为电阻箱,RF为半导体薄膜压力传感器,C、D间连接电压传感器(内阻无穷大)。
    (1)先用欧姆表“×100”挡粗测RF的阻值,示数如图(b)所示,对应的读数是 Ω;
    (2)适当调节R1、R2、R3,使电压传感器示数为0,此时,RF的阻值为 (用R1、R2、R3表示);
    (3)依次将0.5 g的标准砝码加载到压力传感器上(压力传感器上所受压力大小等于砝码重力大小),读出电压传感器示数U,所测数据如表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在图(c)上描点,绘制U⁃m关系图线;
    (4)完成前面三步的实验工作后,该测量微小压力的装置即可投入使用。在半导体薄膜压力传感器上施加微小压力F0,电压传感器示数为200 mV,则F0大小是 N(重力加速度取9.8 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5)若在步骤(4)中换用非理想毫伏表测量C、D间电压,在半导体薄膜压力传感器上施加微小压力F1,此时非理想毫伏表读数为200 mV,则F1 F0(填“>”“=”或“
    实验十三 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
    11.(2023辽宁,12,6分)导电漆是将金属粉末添加于特定树脂原料中制作而成的能导电的喷涂油漆。现有一根用导电漆制成的截面为正方形的细长样品(固态),某同学欲测量其电阻率,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电路图,实验步骤如下:
    图(a)
    a.测得样品截面的边长a=0.20 cm;
    b.将平行排列的四根金属探针甲、乙、丙、丁与样品接触,其中甲、乙、丁位置固定,丙可在乙、丁间左右移动;
    c.将丙调节至某位置,测量丙和某探针之间的距离L;
    d.闭合开关S,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使电流表示数I=0.40 A,读出相应的电压表示数U,断开开关S;
    e.改变丙的位置,重复步骤c、d,测量多组L和U,作出U⁃L图像如图(b)所示,得到直线的斜率k。
    回答下列问题:
    (1)L是丙到 (填“甲”“乙”或“丁”)的距离;
    (2)写出电阻率的表达式ρ= (用k、a、I表示);
    (3)根据图像计算出该样品的电阻率ρ= Ω·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乙 (2)ka2I (3)6.5×10-5
    12.(2023全国乙,23,10分)一学生小组测量某金属丝(阻值约十几欧姆)的电阻率。现有实验器材:螺旋测微器、米尺、电源E、电压表(内阻非常大)、定值电阻R0(阻值10.0 Ω)、滑动变阻器R、待测金属丝、单刀双掷开关K、开关S、导线若干。图(a)是学生设计的实验电路原理图。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时,先将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电阻调至最大,闭合S。
    (2)将K与1端相连,适当减小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电阻,此时电压表读数记为U1,然后将K与2端相连,此时电压表读数记为U2。由此得到流过待测金属丝的电流I= ,金属丝的电阻r= 。(结果均用R0、U1、U2表示)
    (3)继续微调R,重复(2)的测量过程,得到多组测量数据,如表所示:
    (4)利用上述数据,得到金属丝的电阻r=14.2 Ω。
    (5)用米尺测得金属丝长度L=50.00 cm。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不同位置的直径,某次测量的示数如图(b)所示,该读数为d= mm。多次测量后,得到直径的平均值恰与d相等。
    (6)由以上数据可得,待测金属丝所用材料的电阻率ρ= ×10-7 Ω·m。(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2)U2-U1R0 U1R0U2-U1 (5)0.150 (6)5.0
    13.(2019江苏单科,11,10分)某同学测量一段长度已知的电阻丝的电阻率。实验操作如下:
    (1)螺旋测微器如图1所示。在测量电阻丝直径时,先将电阻丝轻轻地夹在测砧与测微螺杆之间,再旋动 (选填“A”“B”或“C”),直到听见“喀喀”的声音,以保证压力适当,同时防止螺旋测微器的损坏。
    (2)选择电阻丝的 (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作为电阻丝的直径。
    (3)图2甲图中Rx为待测电阻丝。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滑动变阻器接入图2乙图实物电路中的正确位置。

    图2
    (4)为测量Rx,利用图2甲图所示的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得5组电压U1和电流I1的值,作出的U1⁃I1关系图像如图3所示。接着,将电压表改接在a、b两端,测得5组电压U2和电流I2的值,数据如表: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作出U2⁃I2图像。
    图3
    (5)由此,可求得电阻丝Rx= Ω。根据电阻定律可得到电阻丝的电阻率。
    答案 (1)C (2)不同 (3)见解析图甲 (4)见解析图乙 (5)23.5
    解析 (3)实物图连接如图甲所示。
    (4)将表格中数据先在方格纸上描点,再用平滑的直线连接,如图乙所示。
    14.(2022湖北,13,9分)某探究小组学习了多用电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后,为测量一种新型材料制成的圆柱形电阻的电阻率,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该小组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该圆柱形电阻的直径D,示数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 mm。再用游标卡尺测得其长度L。
    图甲
    (2)该小组用如图乙所示的电路测量该圆柱形电阻Rx的阻值。图中电流表量程为0.6 A,内阻为1.0 Ω,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20.0 Ω,电阻箱R的最大阻值为999.9 Ω。首先将S2置于位置1,闭合S1,多次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记下电流表的对应读数I,实验数据见表。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丙中绘制出1I⁃R图像。再将S2置于位置2,此时电流表读数为0.400 A。根据图丙中的图像可得Rx= Ω(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最后可由表达式ρ= 得到该材料的电阻率(用D、L、Rx表示)。
    图乙
    (3)该小组根据图乙的电路和图丙的1I⁃R图像,还可以求得电源电动势E= V,内阻r= Ω。(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4)持续使用后,电源电动势降低、内阻变大。若该小组再次将此圆柱形电阻连入此装置,测得电路的电流,仍根据原来描绘的图丙的图像得到该电阻的测量值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1)3.700 (2)6.0 πRxD24L
    (3)12 3.1 (4)偏大
    实验十四 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15.(2023浙江6月选考,16Ⅱ,5分)在“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
    (1)部分连线如图1所示,导线a端应连接到 (选填“A”、“B”、“C”或“D”)接线柱上。正确连接后,某次测量中电压表指针位置如图2所示,其示数为 V。

    (2)测得的7组数据已标在如图3所示U⁃I坐标系上,用作图法求干电池的电动势E= V和内阻r= Ω。(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1)B 1.20 (2)1.50 1.04(0.94~1.08均正确)
    16.(2020浙江7月选考,18,7分)某同学分别用图1甲和图1乙的电路测量同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在方框中画出图1乙的电路图;

    图1
    (2)某次测量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则电流I= A,电压U= V;
    (3)实验得到如图3所示的两条直线,图中直线Ⅰ对应电路是图1 (选填“甲”或“乙”);
    (4)该电池的电动势E= V(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内阻r= 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2
    答案 (1)如图所示
    (2)0.39~0.41 1.29~1.31 (3)乙
    (4)1.51~1.54 0.52~0.54
    17.(2021湖南,12,9分)某实验小组需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器材有:一节待测电池、一个单刀双掷开关、一个定值电阻(阻值为R0)、一个电流表(内阻为RA)、一根均匀电阻丝(电阻丝总阻值大于R0,并配有可在电阻丝上移动的金属夹)、导线若干。由于缺少刻度尺,无法测量电阻丝长度,但发现桌上有一个圆形时钟表盘。某同学提出将电阻丝绕在该表盘上,利用圆心角来表示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将器材如图(a)连接;


    (2)开关闭合前,金属夹应夹在电阻丝的 端(填“a”或“b”);
    (3)改变金属夹的位置,闭合开关,记录每次接入电路的电阻丝对应的圆心角θ和电流表示数I,得到多组数据;
    (4)整理数据并在坐标纸上描点绘图,所得图像如图(b)所示,图线斜率为k,与纵轴截距为d,设单位角度对应电阻丝的阻值为r0,该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可表示为E= ,r= ;(用R0、RA、k、d、r0表示)
    (5)为进一步确定结果,还需要测量单位角度对应电阻丝的阻值r0。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在图(c)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电阻丝用滑动变阻器符号表示);
    (6)利用测出的r0,可得该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答案 (2)b (4)r0k dr0k-(R0+RA)
    (5)如图所示
    18.(2021全国乙,23,10分)一实验小组利用图(a)所示的电路测量一电池的电动势E(约1.5 V)和内阻r(小于2 Ω)。图中电压表量程为1 V,内阻RV=380.0 Ω;定值电阻R0=20.0 Ω;电阻箱R,最大阻值为999.9 Ω;S为开关。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完成下列填空:
    (1)为保护电压表,闭合开关前,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可以选 Ω(填“5.0”或“15.0”);
    (2)闭合开关,多次调节电阻箱,记录下阻值R和电压表的相应读数U;
    (3)根据图(a)所示电路,用R、R0、RV、E和r表示1U,得1U= ;
    (4)利用测量数据,作 1U⁃R图线,如图(b)所示;
    (5)通过图(b)可得E= V(保留2位小数),r= Ω(保留1位小数);
    (6)若将图(a)中的电压表当成理想电表,得到的电源电动势为E',由此产生的误差为E'-EE×100%= %。
    答案 (1)15.0 (3)R0+RVR0RVER+1E1+R0+RVR0RVr
    (5)1.54 0.7 (6)5
    19.(2022福建,12,7分)在测量某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因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影响,不论使用何种接法,都会产生系统误差,为了消除电表内阻造成的系统误差,某实验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甲实验电路进行测量。已知R0=2 Ω。
    (1)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将图乙中的器材实物连线补充完整。
    (2)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将滑动变阻器滑到最左端位置
    ②接法Ⅰ:单刀双掷开关S与1接通,闭合开关S0,调节滑动变阻器R,记录下若干组数据U1⁃I1的值,断开开关S0
    ③将滑动变阻器滑到最左端位置
    ④接法Ⅱ:单刀双掷开关S与2闭合,闭合开关S0,调节滑动变阻器R,记录下若干组数据U2⁃I2的值,断开开关S0
    ⑤分别作出两种情况所对应的U1⁃I1和U2⁃I2图像
    (3)单刀双掷开关接1时,某次读取电表数据时,电压表指针如图丙所示,此时U1= V。
    (4)根据测得数据,作出U1⁃I1和U2⁃I2图像如图丁所示,根据图线求得电源电动势E= ,内阻r= 。(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5)由图丁可知 (填“接法Ⅰ”或“接法Ⅱ”)测得的电源内阻更接近真实值。
    (6)综合考虑,若只能选择一种接法,应选择 (填“接法Ⅰ”或“接法Ⅱ”)测量更合适。
    答案 (1)如图所示
    (3)1.30 (4)1.80 V 2.50 Ω (5)接法Ⅱ (6)接法Ⅱ
    实验十五 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中的物理量
    20.(2022北京,15,8分)物理实验一般都涉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
    (1)用电压表(内阻约为3 kΩ)和电流表(内阻约为0.1 Ω)测量一个电阻的阻值(约为5 Ω)。要求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应该选择的测量电路是图1中的 (选填“甲”或“乙”)。
    (2)一多用电表表盘上的电阻刻度线正中间标有“15”字样。用它测量约20 kΩ电阻的阻值,下列实验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各实验步骤前的字母)。
    A.将选择开关置于“×1 k”位置
    B.将选择开关置于“OFF”位置
    C.将两表笔分别接触待测电阻两端,读出其阻值后随即断开
    D.将两表笔直接接触,调节欧姆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向“0”
    (3)图2是“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的电路图。某同学在实验中,闭合开关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有示数且不变,电流表始终没有示数。为查找故障,在其他连接不变的情况下,他将电压表连接a位置的导线端分别试触b、c、d三个位置,发现试触b、c时,电压表有示数;试触d时,电压表没有示数。若电路中仅有一处故障,则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图2
    A.导线ab断路 B.滑动变阻器断路
    C.导线cd断路 D.滑动变阻器短路
    答案 (1)甲 (2)ADCB (3)C
    21.(2022湖南,12,9分)小梦同学自制了一个两挡位(“×1”“×10”)的欧姆表,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R0为调零电阻(最大阻值为R0m),Rs、Rm、Rn为定值电阻(Rs+R0m

    相关试卷

    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六近代物理初步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六近代物理初步练习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已知普朗克常量h=6,5×1014 Hz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五热学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五热学练习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 J 119 cm3 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四光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0四光练习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 mm≈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