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 专题03 天气与气候(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4 居民与聚落(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6 东亚与日本(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7 东南亚(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8 南亚与印度(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05 亚洲整体概况(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 亚洲整体概况(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05亚洲整体概况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5亚洲整体概况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2-23高三下·河北石家庄·期中)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针对区域地理进行学习时绘制了某大洲的地形剖面图,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下图示意沿40°N纬线所做的该大洲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大洲甲地( )
A.降水量大B.多火山、地震C.草原辽阔D.流水侵蚀较强
2.图示乙海域( )
A.东岸河流多短小流急B.冰川地貌广泛发育
C.周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海水含盐量较高
【答案】1.C 2.A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地壳稳定,B错误;距海遥远,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以风力作用为主,AD错误;自然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C正确。故答案选C。
2.结合所学可知,乙海为日本海,东西沿岸均为温带季风气候,C错误;沿40°N纬线日本海西侧为朝鲜半岛东部沿海平原,无冰川地貌,东侧为日本岛,海拔较低,也没有广泛的冰川地貌发育,B 错误;该海域纬度较高,且气候海洋性强,故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且有河流淡水汇入,盐度较低,D错误;日本海东岸为日本岛的西侧,日本岛西侧河流多短小肖流急,A正确。 故答案选 A。
(23-24高三上·山西·阶段练习)下图为亚欧大陆气温年较差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摄氏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化规律及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沿海向内陆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
B.大陆东侧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梯度大于大陆西侧
C.从甲处到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地形以平原为主
D.从甲处到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4.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甲处附近的原因是( )
A.地处高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B.地处内陆高原、山地,受海洋影响小
C.地表缺少植被覆盖D.地表分布有大量沼泽
5.下列关于乙、丙两地的正确判断是( )
A.乙处附近气候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B.乙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丙处附近纬度太高,不利于渔场形成D.丙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3.C 4.B 5.B
【解析】3.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亚欧大陆东西两侧向内陆,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A正确;大陆东侧气温年较差等值线较大陆西侧密集,反映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梯度大于大陆西侧,B正确;从甲处到乙处气温年较差等值线稀疏,反映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小,C错误;从甲处到丙处气温年较差等值线密集,反映变化梯度大,原因在于亚欧大陆东侧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D正确。综上所述,描述不正确的是C,本题选C。
4.高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大,A错误;甲处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原,深处内陆,受海洋影响小,气温年较差大,B正确;甲处植被覆盖亚寒带针叶林,C错误;甲处地处高原、山地,地势较高,地表水难以汇聚,无大量沼泽分布,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5.乙处纬度较高,热量较少,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A错误;乙处位于温带且临海,降水量将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正确;丙处附近有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分布有北海道渔场,C错误;丙处位于大陆东侧,为温带季风性气候,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22-23高三上·甘肃张掖·阶段练习)鄂霍次克海为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季风环流显著。鄂霍次克海港口较多,夏季港区海雾弥漫,能见度差,不利于航运。下图为鄂霍次克海范围与主要港口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夏季风相比,鄂霍次克海的冬季风( )
A.风向稳定,风力较弱B.风力较大,势力较强
C.低温湿润,带来暴雪D.饱含水汽,湿度较大
7.鄂霍次克海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带来空气对流运动B.鄂霍次克海为面积广的陆间海
C.夏季鄂霍次克海水温较高D.夏季风经过鄂霍次克海冷洋面
8.冬季风对鄂霍次克海航运业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冬季风影响下,海上风急浪高②寒潮频发,暴雪连绵
③寒暖流交汇,影响航向④受冬季风影响,海面结冰时间长,冰层厚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6.B 7.D 8.D
【解析】6.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入手,阐释鄂霍次克海季风环流显著的主要原因。 鄂霍次克海濒临亚洲东北部,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季风气候。冬季,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且靠近冬季风风源地,冬季风风力大,势力强;夏季,陆地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南风,风力与风向稳定,所以A错误,B正确;冬季风是由从陆地吹向海洋,与夏季风相比,冬季风所携带的水汽少,湿度小,CD错误。故选B。
7.鄂霍次克海所处纬度较高,夏季,相较于暖湿的夏季风而言,鄂霍次克海水温较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暖湿的夏季风受鄂霍次克海冷洋面作用,形成大雾,大气能见度差,阻碍海上交通,C错误,D正确;夏季风带来的空气流动是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是对流运动,A错误;鄂霍次克海为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B错误。故选D。
8.鄂霍次克海所处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近,距离阿留申低压中心近,冬季风势力强,冬季风影响下,海上风急浪高,影响航行安全,①正确;冬季风寒潮频发,多大风雨雪天气,对航行的影响相较于海面结冰小得多,②错误;寒暖流交汇多海雾,不是冬季风带来的影响,相反还会吹散海雾,③错误;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海面结冰时间长,冰层厚,南部海域出现大量浮冰,阻碍航运,④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2·安徽宣城·二模)在过去的30年中,印尼首都雅加达下沉了近4米,近两年北部市区甚至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迅速沉降。2022年1月18日,印尼国会批准了《国家首都法草案》,确定将首都从雅加达迁往东加里曼丹省。读图(箭头表示迁都方向),完成下面小题。
9.推断雅加达地面大幅度沉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采地下水B.海平面上升C.地壳持续下沉D.地震导致塌陷
10.东加里曼丹省被选为新首都所在地的有利条件是( )
①靠近印尼地理中心②基础设施完善③生态环境良好④位于国际重要航线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1.迁都后的雅加达( )
A.经济中心地位下降B.“城市病”得到缓解
C.海陆交通枢纽地位下降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9.A 10.C 11.B
【解析】9.印度尼西亚目前的首都雅加达面临着人口密集、环境污染以及饮用水短缺等问题,雅加达的自来水管道建设极为落后,且人口高达1000万左右,导致居民不得不私自挖井取水,而挖掘出来的水并将含水层中的水源逐渐榨干,地面也就随之下沉了,A选项正确。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但其上升的速度和上升的幅度相对较小,与“近两年甚至每年25厘米的速度迅速沉降”相比。海平面上升幅度远远达不到,B选项错误。雅加达位于爪哇岛附近,爪哇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抬升影响,地壳逐渐抬升,C选项错误。地震是短时间之内造成的重大地质灾害,不会造成连续多年持续性的地面沉降,更多的是造成地面建筑受损,而非地面沉降,D选项错误。故选A。
10.印度尼西亚被称为“千岛之国”,国家岛屿众多,东加里曼丹省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印尼地理中心附近,①正确。印度尼西亚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岛,东加里曼丹省其开发程度较弱,基础设施较为落后,②错误。由于本区开发程度较低,受人类破坏影响较少,生态环境较好,③正确。被称为“海上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位于加里曼丹岛的西侧,并不靠近东加里曼丹省,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C。
11.迁都之后的雅加达,不再是首都,城市的行政职能地位下降,可将城市的重点放在经济等其他职能上,其经济中心的地位会进一步得以巩固,A选项错误。随着将雅加达首都职能迁出,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将从雅加达分离出来,人口迁出增多,将大大缓解雅加达的“城市病”, B选项正确。迁都之后的雅加达,失去的是城市行政职能,对于其交通和经济职能并无影响,C选项错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其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综合制约,失去首都职能后的雅加达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无从推断,排除D选项。故选B。
(23-24高三下·云南昆明·阶段练习)日本东西两侧海岸冬季降雪量差距很大,靠近日本海一侧冬季降雪量远大于靠近太平洋一侧。但据古气候 学家研究发现,在距今2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全球气温比现在低5-100C,日本西侧的降雪量远小于现在。下图示意日本海周边地形与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日本西海岸冬季降雪明显多于东海岸的原因是 ( )
A.东海岸水温偏低B.西海岸冬季风暖湿
C.东海岸人口密集D.西海岸相对高度大
13.末次盛冰期,日本西侧降雪较现在少很多的原因可能是( )
A.寒流降温减湿B.冬季风风速增强
C.下沉气流为主D.日本海面积缩小
14.下列现象,可能出现在末次盛冰期的是( )
A.北欧峡湾、冰川湖广布B.西伯利亚地区物种大量灭绝
C.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D.阿尔卑斯山地雪线上升
【答案】12.B 13.D 14.C
【分析】本题以日本海周边地形与洋流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要素对日本东西两侧海岸冬季降雪量的影响,以及盛冰期对降雪的影响和对地貌、海陆变迁、物种等的影响。
12.日本位于东亚地区,冬季受亚洲冷高压影响,盛行西北风,西海岸地处冬季风迎风坡;由图可知冬季风经过日本西部的日本海后变得相对暖湿;受地形抬升,易产生降雪。而东海岸为冬季风背风坡,水汽少,降雪少,B正确。东海岸有暖流流经,水温不低于西海岸,A错误。人口密集热岛效应强,降水略多,不是降雪量的决定性因素,C错误。根据海拔数值,两岸相对高度相同,D错误。故选B。
13.末次盛冰期,气温比现在低5~10℃,海平面下降,日本海面积缩小,对冬季风的增温增湿效应减弱,西海岸气流抬升有所减弱,降雪减少,C错误;D正确;盛冰期寒暖流影响均减弱,A错误;冬季风寒冷干燥,增强不能直接影响降雪量,B错误。故选D。
14.末次盛冰期,全球气温下降,山地雪线下降,D错误;西伯利亚地区动物多向低纬温暖地带迁移,但由于冰期持续时间长且不是气候突变,故物种不会大量灭绝,B错误;峡湾和冰湖是冰期结束(融冰)的产物,A错误;受盛冰期影响,气候干冷,降水和地表径流减少,海平面下降,白令海峡被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的陆桥取代,C正确;故选C。
(2024·河南郑州·三模)石笋是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其高度往往与溶洞中的滴水量成正相关。通过对石笋的分析可推断气候演变特征。司岗里洞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洞内发育有丰富的石笋。下图为1300-1900年司岗里洞最深部一处石笋的距顶深度曲线和平均生长速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1300-1900年,司岗里洞内的石笋( )
A.生长发育变快B.生长发育变慢C.生长发育停滞D.生长发育没有间断
16.根据石笋的生长变化可以推断出该时段( )
A.东亚寒潮多发B.东南亚洪灾频发C.南亚旱灾多发D.西亚气候湿润
【答案】15.B 16.C
【解析】15.读图,1300-1900年,司岗里洞内的石笋距顶深度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石笋呈生长趋势,并没有停滞,但1600-1700年缺少相关数据,所以无法判断其生长发育是否没有间断。结合图中平均生长速率可知,总体而言,其平均生长速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其生长发育变慢。综上分析可知,ACD错,B正确,故选B。
1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石笋高度往往与溶洞中的滴水量成正相关,该地处于云南省西南部,纬度低,受东亚寒潮的影响较弱,受南亚西南季风的影响强。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期间石笋生长发育变慢,表明溶洞中的滴水量呈减少趋势,表明南亚旱灾多发,该地区受暖湿西南季风的影响减弱,降水减少,洞内滴水减少,A错,C正确;东南亚洪灾频发,表明西南季风增强,则该区域洞内滴水增多,有利于石笋的生长,B错;该区域与西亚距离遥远,该地区石笋的变化无法推断西亚的气候变化,D错。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16分)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甲河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图。
(1)描述图中甲河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4分)
(2)描述图中甲河下游的水文特征。(6分)
(3)描述图中河流的水系特征。(6分)
【答案】(1)流量大小呈波动变化(或昼大于夜)。第一天变化幅度大,第二天变化幅度小(或第一天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4分)
(2)水量较小;汛期集中在夏季;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大等。(6分)
(3)河流流程长;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中下游支流少等。(6分)
【分析】本题以河流水系图和流量变化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甲河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图揭示了甲河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读图可知甲河流量在两昼夜的变化非常明显,呈现呈波动变化;从变化幅度来看,第一天变化幅度大,第二天变化幅度小。
(2)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河流的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特点。读图可知,甲河主要流经巴基斯坦的荒漠地区,由于沿途降水少,蒸发旺盛故下游水量较小;甲河河水主要源于上游的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故汛期集中在夏季;甲河下游纬度低,冬季气温高,无结冰期;由于沿途植被覆盖率较低,故河流含沙量较大。
(3)河流的水系特征包括河流发源地和注入地、流程、流向、支流数量、流域面积等特点。读图可知,甲河的河流流程长、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中下游支流少。
18.(22-23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高止山区某地由两列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组成,河流自东向西入海。在某一条河流上共有两处与河流流向垂直的分水岭式悬崖和一段沿河流两岸发育的裂谷式悬崖。河流的溯源侵蚀对该区域地表形态的演化具有显著影响,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其背后重要的驱动力。
材料二:下图为印度西岸悬崖景观示意图。
(1)列出悬崖Ⅰ、悬崖Ⅱ、悬崖Ⅲ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8分)
(2)若河流侵蚀持续进行,说明分水岭式悬崖Ⅱ未来的演化趋势。(4分)
(3)有研究者认为在全球变暖影响下该河流域降水会减少;也有研究者得出相反的结论,你赞同哪个观点?说明理由。(6分)
【答案】(1)悬崖I先形成,悬崖Ⅲ其次,悬崖Ⅱ最后形成。理由:图示区域悬崖是河流侵蚀的产物。早期,河流流程较短,I所在山脉为当时的分水岭,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I;随着河流溯源切穿悬崖I,在高原面中下切,形成裂谷式悬崖Ⅲ;当上溯至Ⅱ所在山脉时,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Ⅱ。(8分)
(2)随着河流持续下切,悬崖Ⅱ相对高度增大、长度加长;当河流切穿悬崖Ⅱ的分水岭后,在风化、侵蚀和崩塌作用下,相对尖耸的悬崖Ⅱ高度降低、拓宽。(4分)
(3)降水减少:全球变暖,温差变小,西南季风势力减弱;海洋面积变大,陆地面积变小,海陆热力差异减小;海平面上升,山地相对高差降低,水汽抬升作用减弱;气温升高,水汽凝结更困难。降水增多: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变大,西南季风所受到摩擦力变小,势力变强;气温升高,对流雨增多;气温升高,热带风暴、飓风增多;海洋蒸发水汽更多,成云致雨变多。(6分)
【分析】本题以印度西岸西高止山区某处悬崖景观为背景,涉及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示和材料可知,悬崖Ⅰ先形成,悬崖Ⅲ其次,悬崖Ⅱ最后形成。。结合上图可知,图示区域悬崖是河流侵蚀的产物。早期,河流流程较短,Ⅰ所在山脉为当时的分水岭,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Ⅰ;该地区高温多雨,河流水量大,侵蚀能力强,随着河流溯源切穿悬崖Ⅰ,在高原面中下切,形成裂谷式悬崖Ⅲ;当上溯至Ⅱ所在山脉时,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Ⅱ。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若河流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式悬崖Ⅱ可能随着河流持续下切,悬崖Ⅱ相对高度增大、长度加长;河流水量加大,当河流溯源侵蚀切穿悬崖Ⅱ的分水岭后,在风化、侵蚀和崩塌作用下,相对尖耸的悬崖Ⅱ高度降低、拓宽,最终可能变成缓斜的山坡。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就某一方面进行作答,阐述理由合理即可。降水减少:该区域主要降水受西南季风影响,全球变暖,温差变小,西南季风势力减弱;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变大,陆地面积变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减小,影响季风形成;海平面上升,山地海拔高度降低,与海平面高差减小,水汽抬升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大气层垂直温差减小,水汽凝结更困难,成云致雨变难降水减少。降水增多: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还有面积变大,从海上吹来的西南季风所受到的摩擦力变小,势力变强,有利于降水形成;气温升高,热带地区,空气上升剧烈,对流雨增多;气温升高,海面温度上升,台风、飓风增多,带来丰富的降水;海洋蒸发水汽更多,空气湿度上升,成云致雨几率增大,降水增加。
19.(2021·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预测)(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读朝鲜半岛位置示意图(下左图)和朝鲜半岛一月等温线分布图(下右图)
材料二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于2020年4月21号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选址长春市。示范区将与韩国进行产业链协同合作,大力发展数字产业、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医药医疗、健康食品等产业,并吸引俄、日、蒙等国乃至国际高端要素集聚,形成优势互补、联运发展、互利共赢的东北亚经济发展新格局。建设示范区是落实东北振兴战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及全方位振兴的新载体。
(1)据图判断朝鲜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并简述依据。(4分)
(2)描述朝鲜半岛冬季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说出主要影响因素。(8分)
(3)分析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的设立将对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1)东(或东北)高西(或西南)低,河流自东向西注入海洋。(4分)
(2)分布特点:由南往北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越来越低;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北密南疏,即温差北部大于南部,且南北温差大;受海洋的影响,东部沿海温度高于同纬度的西部地区,沿海地区气温高于内地;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形地势。(8分)
(3)促进东北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东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振兴东北经济。(6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朝鲜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朝鲜半岛的河流多自东向西注入海洋,说明其地形地势特征是东(或东北)高西(或西南)低。
(2)根据材料,气温分布特点主要从等温线数值大小、等温线走向、疏密来判断。从南北方向看,受纬度影响,气温是越往北气温越低,南北差异大;其中北部等温线密集,南部相对稀疏,即北部温差大于南部。从东西方向看,受海陆位置影响,沿海气温高于内陆。
(3)示范区将与韩国进行产业链协同合作,大力发展数字产业、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医药医疗、健康食品等产业,促进东北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东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建设示范区,可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及全方位振兴,振兴东北经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25 中国的农业(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25中国的农业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25中国的农业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4 中国的工业(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24中国的工业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24中国的工业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2 中国的气候(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22中国的气候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22中国的气候专项训练-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