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3 课件 0 次下载
-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2 课件 0 次下载
-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4 课件 0 次下载
-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3 课件 0 次下载
-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2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提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影响。
1.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说明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识别不同地貌。2.综合思维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基础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3.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引起地势起伏、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内力作用而发生变位或形变,也称构造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版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特点:包括岩浆的喷出和侵入活动。只有喷出才会参与塑造地表。
概念:指深层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的过程。特点: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基本格局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在温度、水、生物等作用下,岩石由大变小的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高纬高山地区。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岩石中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等,也都会对岩石起破坏作用。
第二章 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力量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风化物被带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雅丹地貌无特定颜色,取决于原始沉积物的颜色。常见的有风蚀垄槽、风蚀土墩、风蚀凹地等。
早期沙漠里的基岩平台高地,基岩内有节理或裂隙发育,昼夜温差和偶尔的暴雨等促进风化。由于风的长期磨蚀作用,上部松散的岩层垮塌而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强调的是红色地层和陡崖坡
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地貌)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搬运作用(transprtatin)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图示:风力搬运)
堆积(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
常见于降水丰沛的热带、温带地区
常见于风力作用强劲的干旱地区
(1)二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起作用。(2)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体来说: 一种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地球表层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这些岩石的种类和性质是不同的,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三类。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上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地表岩石经风化、侵蚀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原有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变质岩
三、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四种作用(八种转换可能):
(3)岩石圈循环物质的判别:三进一出是岩浆、三出一进是岩浆岩
长白山天池边上有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图1为建军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和浮石图片,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甲—戊代表岩浆、三大类岩石和沉积物)。据此完成(1)、(2)题。
(1)长白山天池的形成源于(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2)“浮石”形成于图2中的( )A.乙→丁 B.丙→乙 C.甲→戊 D.戊→丙
【解析】(1)选A, (2)选B。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到,长白山天池位于山顶,形成源于火山活动,是火山喷发后,岩浆凝固,火山口淤塞,积水形成的火口湖。周围岩石是喷出岩,形成溶洞的是石灰岩。天池周围是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的浮石,是玄武岩,是岩浆喷发形成,不可能是地壳下陷和岩石崩塌形成。第(2)题,由图2可知,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喷出岩),丁为沉积物,甲为沉积岩,戊为变质岩,故“浮石”形成于图2中的丙→乙。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2.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 C.三江平原 D.江南丘陵
【解析】1选C,2选A。第1题,这种地貌景观分布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据此可知该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侵蚀,不是风力沉积。第2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显著。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风力作用较西北地区弱。三江平原和江南丘陵为湿润区。
云南路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回答3~5题。
3.路南石林的岩石按成因应为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4.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5.路南石林景观形成的过程是( ) A.地壳上升---岩浆侵入---风化堆积 B.地壳下降---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C.外力沉积---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解析】3选A,4选B, 5选C。第3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判断,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① 表示变质作用,② 表示外力作用,③ 表示重熔再生,④表示冷却凝固。云南路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由可溶性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第4题,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质过程属于外力作用。第5题,路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基础是可溶性的石灰岩,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沉积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抬升为陆地;再受到风化、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景观。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精品ppt课件,共60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评课ppt课件,共59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获奖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2岩浆运动,3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