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理解与欣赏,写作题,材料题,默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学会批注是阅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阅读下面散文,完成相关批注任务。
大洼地一夜
1.请根据“我们的行踪”,补全表现“我”当时情绪变化的词句。
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补充完成【批注2】。
3.认真阅读并思考选文,解答【批注4】中的疑惑。
小贴士
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句:“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4.研究小组想把《大洼地一夜》编入八下课本第五单元一起学习,你觉得合适吗?请阐述你的看法。(提示:可从单元主题、文章体裁、写作手法等角度比较思考。)
八年级举行“《列子》寓言故事会”,请你参与并完成学习任务单。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①。”
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②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脏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③己也,往而怨之。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道,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注释】①穰:庄稼丰熟;②垣:墙壁;③谬:欺骗。
5.阅读全文,完成下列三个小任务。
(1)解释【开端】和【发展】部分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自宋之齐________
②请其术________
③喻其言________
④以脏获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思维导图中【高潮】部分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3)从文中摘录一句话补全思维导图中的【结局】部分内容。
6.生动形象的人物是故事的灵魂。请从文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其形象特点。
7.两位同学在阅读故事时产生了如下分歧,请你解答释疑。
:我觉得本文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两个故事的情节结构是一样的。
我认为,两文在结构上既有共性又有不同:______
二、写作题
8.学校在“奇思妙想节”中向同学们征集作品,请你完成以下写作任务。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力而存在的。《北冥有鱼》想象雄奇瑰丽,“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体现出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桃花源记》想象梦幻温馨,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美景,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与美好情趣……通过想象,故事可以变得有意思、有意义。
这些情境也许能开启你的想象——
情境一:当久旱的沙漠落下第一滴水……
情境二:这或许是世界上最后一滴水了……
情境三:天空落下一滴水,池塘边的小动物们开启了一场争论……
情境四:当一滴水经过某个乡村或城市时……
请以《一滴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故事情节完整,细节生动;②要有合理的联想与想象;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三、材料题
下面是班级同学搜集的两则材料,请你一起审阅材料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①二十四节气是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的制定和中国古人探索宇宙的观星文化密不可分,它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制定。北斗七星A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区的自然节律在渐变。B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
②准确把握农时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首要驱动力。农作物的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结籽和成熟具有极强的季节节律。例如立春并不代表着播种,它只是提示人们为春播准备耕种的物资,农具,肥料,种子等。“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才是真正的播种时节,人们驾着耕牛深翻着土地,被风化了一个冬季的土地,在地温的作用下,变得(xī)______松柔软,人们再把一些适宜种子埋进那温暖而软软的泥土中,等待着种子的发芽。
③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一边种地,一边观察天象,并根据天象记录作物生长的规律,一年四季轮换播种,作物不断生长,粮菜不断收获,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节选自“古建家园”网《细说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的关系》一文,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shuāi)______,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二十四节气就是解答这一现象级谜题的重要密码。正是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和完善,让农耕文明时期的中国养育起数量庞大的人口,生生不息、茁壮繁衍数千年。
②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比如立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意味着不可遏阻的新生力量,蕴含着未来可期的希望。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经过冰雪洗礼的大地逐渐回暖,与寒冬战斗过的万物开始复苏,草叶(méng)______发绿意浓,争奇斗艳百花绽。
③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地的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④2022年2月4日,中国农历立春之日。晚上8点,举世瞩目的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在鸟巢上演。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开幕式倒计时选择了二十四节气,以呼应第二十四届冬奥会。从24开始倒数,节气流转则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定义”。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一文,有删改)
9.材料一、二中遗漏了三个字,请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0.有同学认为材料一画线A处语言可以更加简洁,请替换成一个四字成语。
11.还有同学认为画线B处存在语病,请进行修改。
12.班级拟制作“二十四节气宣传视频”。请选择下面一个节气,依据提供的材料,仿照示例设计一个视频脚本。
A.立春;B.夏至;C.大寒
春分:我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分,是“一分为二”的意思,既是指“季节平分”,也是指“昼夜平分”。我到来的这一天昼夜等长,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步入天气温暖、阳光明媚的春天。
校电视台记者要对本次活动进行采访,请结合材料,回答下面记者的采访问题。
13.通过本次“知节气,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你对二十四节气有何认识?
1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节气文化?
15.探究古诗中的“飞鸟意象”,写出探究结果。
班级开展《经典常谈》专题阅读研讨会,请你参与讨论并发表看法。
16.同学们想通过名著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请你从下列《经典常谈》篇目中,推荐最适合的一章( )
A.《辞赋第十一》B.《诗第十二》C.《诗经第四》D.《文第十三》
17.读书交流会上,小嘉提出了对“礼”的理解困惑,请你结合名著阅读和《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相关内容,简要阐述对儒家经典作品中“礼”的认识。
四、默写题
18.请将下列与节气有关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为班级“节气与古诗文”朗诵大会准备素材。
(1)蒹葭苍苍,__________。(《蒹葭》)
(2)__________,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__________,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4)芳草鲜美,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19.补全并整理八下课本中与飞鸟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在河之洲。(《关雎》)
(2)怒而飞,________。(《北冥有鱼》)
(3)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4)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深感渺小、可怜;不觉得冷、感到离奇;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感情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全面和准确。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另外,人物的感情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
结合第④段“我第一次感到我们太渺小了,简直像一片树叶。低头看洼地这么多干柴,我们尽一切力量,而充其量不过拿走微不足道的一点儿,又觉得像蚂蚁在粮仓里拖走一粒小米一样可怜”概括:深感渺小、可怜。
结合第⑦段“回到梁畔,再不觉得冷,只感到离奇”概括:不觉得冷、感到离奇。
2.答案:示例:凄寒幽森(阴森可怖):恐惧(害怕)。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解答本题要扣住句子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根据③段“枝丫如爪一样扭曲,每一截曲处,每一个疤上,都驻着落雪,月光下黑森森地亮着点点白光,像怪兽的眼”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枝丫比作扭曲的爪,把枝丫上落着雪的疤比作怪兽的眼睛,描绘了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让人感觉恐惧。因此可概括:凄寒幽森(阴森可怖)、恐惧(害怕)。
3.答案:第一层:理解小贴士中语句的含义较肤浅,能从小贴士或选文中找到一点信息回答,但理解不完全准确。
示例1:因为“我们的脚印留在了那里”,所以人类很神秘。
示例2:选文中“我们”来到“不见自然生物痕迹”的“大洼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说明我们人类比自然生物要强大,人类很神秘。
第二层:能从选文内容中找到相关信息并简单分析,但理解较浅显。
示例3:文中“我们”来到“大洼地”,到达了秦岭深处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大洼地”中,为“我们的脚印留在了那里”,能体验到大自然的神秘而感到自豪,所以说人类比大自然神秘。
第三层:能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但只是从文中人物出发,孤立地看待问题。
示例4:“我们”深夜打猎来到秦岭深处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大洼地”中,体验到自然的神秘、死静,深感人类自身的渺小;又在恐惧中迷了路,靠划火柴最终冷静下来,找到了归路,手拉手爬上梁畔。回到梁畔,再不觉得冷,只感到离奇。老于他们为自己能在夜色中走出这“大洼地”,完成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感到神奇,他们认为自身有精神作用。所以说神秘的是人。
第四层:能较正确理解小贴士中的语句含义,结合选文内容作深入阐述,分析出这次经历背后的意义。
示例5:“我们”在深夜打猎来到秦岭深处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大洼地”中,体验到自然的神秘、死静,在恐惧中迷了路,深感人类自身的渺小,但最终冷静下来,找到了归路,手拉手走出了这神秘的“大洼地”。此次经历让老于认识到人类身上有远比动物强大的神秘力量,人类有一种能克服自身弱点,直面自然挑战并且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与精神,在危急时刻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结合第⑤段“我们开始向前挪步,便发现什么路也没有,也看不见任何走过的痕迹;一切都静下来,像死了一般可怕。这是一块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地方吗?难道我们的突然到来,不速之客使这个世界惊讶了?但我们立即恐惧起来”可知,“我们”在深夜打猎来到秦岭深处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大洼地中,体验到自然的神秘、死静,在恐惧中迷了路,深感人类自身的渺小。”结合第⑥段“老于划亮了火柴,我们就靠在一起,划掉一根,又划掉一根,十几根火柴划完了,我们冷静下来,终于看清来时的那棵枯了半边的古木,才手拉手从那里爬上山梁了”可知,“我们”最终冷静下来,找到了归路,手拉手走出了这神秘的“大洼地”。结合第⑦段“回到梁畔,再不觉得冷,只感到离奇。老于说,这是精神作用,划了火柴,是自己给自己壮了胆的”,第⑨段“知道了大自然于人不可知,正是我们从此可知大自然了”和第⑪段“神秘的应该是人,我们的脚印不是留在那里了吗”可知,此次经历让老于认识到人类身上有远比动物强大的神秘力量,人类有一种能克服自身弱点,直面自然挑战并且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与精神,在危急时刻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据此作答即可。
4.答案:第五层级:能结合本文,从文章体裁、单元主题、写作手法等多角度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理由充分。(能统整思考,思维具有完整性、准确性、深刻性、逻辑性。)
示例1:不合适。第五单元主题是“江山多娇”,入选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所至、所见、所感的游记三要素十分明显,而本文是属于情绪小品文,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选文写的是在风雪夜作者和猎手打猎,为采集一捆干柴迷了路,只能借助划着一根又一根的火柴来让自己保持清醒,最后弃干柴才走出了迷津。文章意在表达作者对天地人文以及人生的感受与思考,全文显现出一种温淳含蓄的美,从写作目的看,文中主要写人物行踪而不是“游踪”,主要内容也不是以描写景色为主,故放在本单元不合适。
例2:合适,首先,八下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大洼地一夜》也符合游记三要素的特点。文章通过行踪的变化,描绘了一个神秘、人迹罕至的自然大洼地,令人感到阴森可怖、恐惧慌张甚至离奇。同时,文本结尾处发出了“神秘的应该是人”这样的理性思考。与第五单元“人与自然”的主题相契合。其次,第五单元课文景物描写视角多变,本文也通过远观、近察、平视等角度描写了大洼地的景象。再次,课文与选文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议论、抒情并重,语言平实、自由、随性。综上所述,选文适合入编第五单元。
第四层级:能从单元主题、文章体裁、写作手法等多角度作比较分析,但理由不够充分,未能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能关联思考,思维较全面准确,但不够深入、理据不充分。)
例3:不合适。从体裁上看,第五单元课文是游记。而本文是散文。从主题看,本单元主题是“江山多娇”,教材课文都是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本文是写一次打猎经历。作者没有直接写“所感”。
例4:合适。首先,从体裁看,八下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大洼地一夜》也符合游记三要素特点,文章有行踪、也写景,还写出感悟思考。从主题内容看,本文写两人在大洼地一夜的经历,也与第五单元“人与自然”的主题相契合。
第三层级:能从一个角度作比较分析,理由阐述较充分。(思考较深入,论据较充分,逻辑性强)
例5:不合适。从体裁上看,第五单元课文都是游记。本文是散文。写的是在风雪夜作者和猎手打猎。为采集一捆干柴迷了路,只能借助划着一根又一根的火柴来让自己保持清醒,最后弃干柴走出了迷津。文章就写了这么一件事情。
例6:合适。从体裁看,八下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大洼地一夜》也符合游记三要素的特点。文中“来到一块大洼地里、站在枯了半边的古木下、向前挪步”等显示人物行踪的变化,描绘了一个神秘、人迹罕至的大洼地自然景色,感到阴森可怖、恐惧慌张甚至离奇。同时,文本结尾处发出了“神秘的应该是人”这样的理性思考。因而与本单元课文属于同一类课文。可组合在一起学习。
第二层级:能从一个角度作比较分析,但理由不充分,未能展开论述。(参考较深入但不全面)
例7:不合适。从体裁上看,第五单元课文都是游记。本文是散文。
例8:不合适。从内容主题看,第五单元主题是“江山多娇”、而本文只是写一次打猎的经历。
例9:八下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大洼地一夜》符合游记的特点。例如选文中有作者一行人的游踪,通过行踪的变化,描写了不同特点的景物及见闻。
第一层级:能从一个角度作分析,但没有比较,只是单方面分析且理由较简单。(思维单一且肤浅)
例10:不合适。因为本文是散文。
例11:合适。因为本文也可看作是游记。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较正确理解小贴士中的语句含义,结合选文内容作深入阐述,分析出这次经历背后的意义,可以从合适或不合适谈。能结合本文,从文章体裁、单元主题、写作手法等多角度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理由充分。
结合第五单元的单元提要“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进行判断。
不合适的理由:
①体裁上,第五单元课文都是游记。本文是散文。写的是在风雪夜作者和猎手打猎。为采集一捆干柴迷了路,只能借助划着一根又一根的火柴来让自己保持清醒,最后弃干柴走出了迷津。文章就写了这么一件事情。
②单元主题,本单元教材课文都是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本文是写一次打猎经历。作者没有直接写“所感”,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选文写的是在风雪夜作者和猎手打猎,为采集一捆干柴迷了路,只能借助划着一根又一根的火柴来让自己保持清醒,最后弃干柴才走出了迷津。文章意在表达作者对天地人文以及人生的感受与思考。
③写作手法,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所至、所见、所感的游记三要素十分明显,而本文属于情绪小品文,文中主要写人物行踪而不是“游踪”,主要内容也不是以描写景色为主,而是通过记叙事情表达人生的感受。
合适的理由:
①体裁上,八下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大洼地一夜》也符合游记三要素的特点,文章有行踪、也写景,还写出感悟思考。选文中有作者一行人的游踪,通过行踪的变化,描写了不同特点的景物及见闻。所以本文也可看作是游记。
②单元主题,第五单元是“人与自然”的主题,本文写两人在大洼地一夜的经历,文章通过行踪的变化,描绘了一个神秘、人迹罕至的大洼地自然景色,感到阴森可怖、恐惧慌张甚至离奇。同时,文本结尾处发出了“神秘的应该是人”这样的理性思考,与第五单元“人与自然”的主题相契合。
③写作手法,第五单元课文景物描写视角多变,本文也通过远观、近察、平视等角度描写了大洼地的景象。再次,课文与选文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议论、抒情并重,语言平实、自由、随性。综上所述,选文适合入编第五单元。
5.答案:(1)到,往;②方法;③明白,懂得;④因为;
(2)翻译: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了自己,便前去找他抱怨。
(3)摘录句子:向氏大惑,东郭先生解惑。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向氏从宋国来到齐国。之:到;
②句意:请教他致富的方法。术:方法。
③句意:他听明白了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喻:明白。
④句意:就因盗窃来的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以:因为。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以:认为;谬:欺骗;往:到;怨:抱怨。
(3)本题考查情节梳理。
根据“向氏大惑,以为国氏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道,私心也,故得罪。’”可概括为:向氏大惑,东郭先生解惑。
故【结局】处应填写:向氏大惑,东郭先生解惑。
6.答案:示例1:选择向氏,向氏急功近利,见钱眼开,“逾”“凿”“探”等动作描写形象的表现了向氏自以为懂得致富之道后见钱眼开,贪婪索取的姿态。
示例2:选择向氏.向氏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对国氏所讲的为盗之道没有认真思考便自以为领会。“大喜”这一神态描写形象表现了向氏自以为领会致富之道后得意窃喜的姿态,而他因盗获罪后又将责任推卸给国氏,“往而怨之”充分表现其愚蠢、自以为是的样子、示例3:选择国氏。国氏富有智慧,懂得让天时地利等自然因素成为自己生存的资源,并以此积累财富,过上富足的生活。文中第三段的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国氏的生存智慧。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描写方法。
根据“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脏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可知,使用“逾”“凿”“探”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结合“大喜”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形象表现了向氏自以为领会致富之道后得意窃喜的姿态,体现出向氏急功近利,见钱眼开的形象。根据“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可知,他因盗获罪后又将责任推卸给国氏,充分体现了向氏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十分自私;根据“向氏大惑,以为国氏重罔己也”可知,向氏十分愚蠢,对国氏所讲的“为盗之道”没有认真思考和领会。
根据“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可知,使用了语言描写和反问的句式,表现了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遵循公正之道的正义的行为,体现了国氏的生存智慧。
7.答案:相同点:从结构上看,两文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都是围绕对一个核心概念的不同理解展开情节)。
不同之处:本文情节曲折,向氏一开始只知“为盗之道”的表面含义并因此获罪,后来国氏解说了“为盗之道”的真正含义,最后以东郭先生评价作结,故事一波三折、情节丰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篇以对话形式组织,情节较单一。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结构、对比阅读。
根据“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以及“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道,私心也,故得罪。’”可知,从结构上看,本文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文章写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瞰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发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论辩。除了开头内容用叙述语句略作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因此,从结构上看,两文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都是围绕对一个核心概念的不同理解展开情节)。
根据“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以脏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可知,故事情节上,向氏一开始只知“为盗之道”的表面含义并因此获罪;根据“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可知,国氏解说了“为盗之道”的真正含义;根据“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道,私心也,故得罪。’”可知,本文以东郭先生评价作结。选文故事一波三折、情节丰富、曲折;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篇以对话形式组织,情节较单一。
8.答案:例文:
一滴水的故事
我是一滴水,因旅程不凡而颇不平凡。
我流淌在南水北调中线。从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来,到2020年底,中线的南来之水已润泽北京、天津、河北、河南,超过7468万人。在北京,人们打开水龙头,其中70%以上的水,就是一路北上的我和小伙伴。
有人问我,你的旅程有多远?1432公里,15天,这是我从湖北、河南交界的丹江口水库一路奔波到北京、天津,要经过的距离和时间。一库清水北送,将缓解沿线众多城市的缺水问题,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
有人对我的旅程好奇,从水源地一路寻访我的行踪。从丹江口水库出发,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北上,全程自流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奔波在这南水北调的路上,我见过的挑战和“科技范儿”工程可不少:膨胀土、渡槽、隧洞、管道。科学精神、百折不挠,就是让我畅行的密码。
“水碱少了,茶香了。”很多人都这么说。几年来,我和伙伴们携手产生的能量可不小:北京,通过南水北调生态补水,增加水面面积550公顷,城市河流恢复了勃勃生机;2016-2020年,全市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回升3.72米。天津,南水北调成为生命线,14个区居民饮水全部来自南水,曾经“自来水腌咸菜”,如今饮用水口感、观感显著提升。河北,500多万人告别高氟水、苦咸水。为了助力雄安新区发展,累计向白洋淀及其上游河道生态补水14.17亿立方米。河南,受水区13个大中城市、81个县(区)全部通水,滋润了广袤农田、助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江水北上,水质是关键。人们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水源区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林业建设。为了清水永续北送,20余万建设大军艰苦奋战,40万移民告别故土;留守的居民放弃世代相传的致富门路,另谋生计。
我是一滴水,我是一滴丹江口的水,我是流到北京的一滴水。南水北调工程的科技人员,我感谢你们,是你们使我的旅程不凡,一生不凡。
解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一滴水的故事”为题,阅读材料,并结合四个情境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根据“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力而存在的。《北冥有鱼》想象雄奇瑰丽,‘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体现出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桃花源记》想象梦幻温馨,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美景,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与美好情趣”可知,本篇习作可以通过写一滴水的故事,体现哲学思想,也可以描述美景,寄托社会理想、美好情趣或者精神品质。“水”既是生命的源泉,又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哲学思考的媒介。“水”可以代表自然界的水,也代表着智慧与变通,象征着包容、永不停息、勇往直前等精神品质。习作可以写实,保护水资源,以确保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共存;也可以写虚,通过想象和联想,借用写一滴水的故事,赞美大自然的美好或者人类的智慧和美好品质。
第二,思路点拨。根据“情境一:当久旱的沙漠落下第一滴水……”,可想象出沙漠因水变绿洲的故事,表达保护水源,保护生态,向往美好生活的主旨;根据“情境二:这或许是世界上最后一滴水了……”可用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引发人们的忧患意识,表达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必须和谐共存的观点;根据“情境三:天空落下一滴水,池塘边的小动物们开启了一场争论……”可以想象出,动物的种类、习性不同,所以面对“水”的态度不同,从而产生争论,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根据“情境四:当一滴水经过某个乡村或城市时……”可以想象出,南水北调工程造福农村和城市等情景,体现人类的智慧。总之此文可叙、可描写、可抒情,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便于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要把握好选材,展开想象和联想,把内心的感受表达丰富。
9.答案:稀;衰;萌;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稀)松:极为松散。
经久不shuāi(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物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
méng(萌)发:植物开始发芽,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开端。
10.答案:周而复始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去而往来。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
这两个成语意思相近,都可以替换。
11.答案:病句修改:成分残缺,在句末补充“的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成分残缺,“成为”是谓语,“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是定语,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依据”。
12.答案:示例1:选A,立春:我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春,代表着“温暖、生长”。我的到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示例2:选B,夏至:我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我到来的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也意味着炎热的天气正式开启。
示例3:选C,大寒:我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是“非常、十分”的意思;寒,代表“寒冷”。我的到来意味着天气寒冷到了极点,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节。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本题考查二十四节气中“立夏”“夏至”“大寒”的文化知识。结合“春分:我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分,是‘一分为二’的意思,既是指‘季节平分’,也是指‘昼夜平分’。我到来的这一天昼夜等长,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步入天气温暖、阳光明媚的春天”可知,视频脚本先要解析节气的基本含义,并以“我”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该节气的特点、意义。
示例一:选A,立春:我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我的到来意味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启。
示例二:选B,夏至:我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即夏天,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我到来的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意味着盛夏的来临。
示例三:选C,大寒:我是冬季的第六个节气。“大”代表极致的程度,“寒”是寒冷。我的到来意味着天寒地冻、生机潜伏。
13.答案:认识: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历法)。②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历法)。“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节气、风情。二十四节气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丰富的人文色彩,也为后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文化的全球化,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二十四节气的传播和交流,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14.答案:传承:①积极参加相关部门举办的二十四节气节庆民俗活动;②建议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③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民俗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④参加相关组织做志愿者,借助故事等不同文艺形式,传播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继承和发扬节庆文化,可以从以下角度给予建议:第一,积极参加节气节庆民俗活动;第二,作为志愿者,积极传播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建议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第四,建议学校开展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活动;最后,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民俗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示例:①掌握二十四节气等文化常识;②借助绘画、音乐、舞蹈等多元文艺形式,传播节庆文化;③过好“冬至”“立夏”“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民俗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15.答案:示例1:《小雅·鸳鸯》中用鸳鸯将喙插在翅膀中互相依偎的姿态起兴。“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表达了对爱情忠贞美好,婚姻幸福绵长的美好祝愿。示例2:《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寄兴的手法,以雎鸠的形影不离、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示例1:思乡怀亲的象征。如《次北固山下》中用“归雁”这一意象传递思乡之情。诗人泛舟远离故乡,停船北固山下,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诗人想托大雁给家人捎去问候,聊以慰藉乡思。诗句笼罩着淡淡的思乡愁绪。
示例2:物是人非的象征。如《乌衣巷》中用筑巢的燕子(堂前燕)这一意象表达感慨。曾经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贵厅堂檐檩之上的燕子,如今飞入的却是普通老百姓家。“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表达作者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叹。
示例3:追求自由自在(安贫乐道高洁人格)的象征。陶渊明《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达自己对回归田园生活的乐趣与守贫不变的志节。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意象探究。
①根据提示“婚姻爱情的象征”,可根据“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分析。
②③可根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归纳出思乡怀亲的象征,结合诗句含义作答即可;还可根据“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归纳出物是人非的象征,再根据诗句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示例: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反映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②高洁志趣
③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根据“同学们想通过名著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请你从下列《经典常谈》篇目中,推荐最适合的一章”可知,推荐的文章,应该和“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相关。
A.《辞赋第十一》主要介绍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这和“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不相关,故不适合推荐;
B.《诗第十二》主要介绍了诗的来源、发展、变化、派别和成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故适合推荐;
C.《诗经第四》主要介绍《诗经》的手法,这和“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不相关,故不适合推荐;
D.《文第十三》主要介绍了文的起源、界定、发展、演变,这和“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不相关,故不适合推荐;
故选B。
17.答案:示例: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如《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如《虽有嘉肴》一文就有关于应该如何学习的观点。但儒家所说的“礼”很多并不都是实际实行的,而是他们追求的理想,是他们想象中的完美世界里才能够适用的行为准则(《大道之行也》),与儒家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相同。鲁迅说“礼就是吃人的”,是指封建礼教泯灭人性、违背人性(《朝花夕拾》)。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及拓展延伸。
孔子在《论语》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指出了“礼”的重要性。“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应当遵循的一种规范和准则。这种“礼”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儒家思想体系,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方面。儒家思想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符合礼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同时,礼也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和秩序的一种手段,它能够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守其责。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虽有嘉肴》一文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大道之行也》一文先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纲领性说明,然后阐明了大同社会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儒家所说的“礼”很多并不都是实际实行的,而是他们追求的理想,是他们想象中的完美世界里才能够适用的行为准则。
鲁迅先生说:“礼教是吃人的”是指封建礼教泯灭人性、违背人性,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一文,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和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18.答案:白露为霜;好雨知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落英缤纷;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霜、知、纷、落”等字词容易写错。
19.答案:关关雎鸠;其翼若垂天之云;缥缈孤鸿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雎鸠、翼、缥缈、鸿、悦、潭。
①我不敢忘记大洼地的一夜。②那是一个冬天,我跟着老于去打猎,一直到了秦岭深处。不能赶回去,我们便决定到山沟里的树林子去寻些干柴,要在梁畔里取暖过夜了。这当儿,月亮已经上来,雪地上一片白亮,我们一直向林子里走,来到了一块大洼地里。
③大洼地的雪比山梁上厚多了,脚踩下去,就没了腿肚,走起来很是艰难。秋天的枯草全倒伏着,偶尔有一撮两撮露出还绣着白毛穗的茎尖,但冰得坚硬,一撞就脆折了。一切树木,几乎都是一搂粗的、两搂粗的百年物,叶已落尽,枝丫如爪一样扭曲,每一截曲处,每一个疤上,都驻着落雪,月光下黑森森地亮着点点白光,像怪兽的眼。枯朽的原木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一半被雪埋着,一半斜仄着,满身的木耳和苔叶,茸茸地像长了毛似的。我们站在一棵枯了半边的古木下,不知道这洼地到底多么大,秃树过去,是一片黑黝黝的松柏,呈现着一个挨一个三角形状的小山模样,后边便是一片灰色,再后去,全然一个白色,什么也无法分辨了。
④我们小心翼翼地站了一会儿,一时觉得身骨瘦起来,而且特别冷;赶忙就低头寻着干柴。干柴倒容易找,只要拖出一截枯木来,立即就能扳下一堆干枝,雪虽然在埋着,却干得很脆,发出“嘎喇喇”响声。很快集起一个大堆,我们拼足了全部力气,每人扛起了一大捆。站起来,小腿就哗哗地颤,扶定一棵树往上看,望不见树顶,我第一次感到我们太渺小了,简直像一片树叶。低头看洼地这么多干柴,我们尽一切力量,而充其量不过拿走微不足道的一点儿,又觉得像蚂蚁在粮仓里拖走一粒小米一样可怜。
⑤我们开始向前挪步,便发现什么路也没有,也看不见任何走过的痕迹;一切都静下来,像死了一般可怕。这是一块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地方吗?难道我们的突然到来,不速之客使这个世界惊讶了?但我们立即恐惧起来,觉得正是这种寂静是有着什么目光在盯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同时便听到了自己的呼吸声和每一脚起落的沙沙声。
⑥霎时间我们全慌了,扛了柴捆急急往出口奔走。但糟糕的事发生了!我们一时竟不知了归路,从一棵树下蹚雪到另一棵树下,又到另一个树下……跌了几跤,转来拐去,约莫半个小时过去了,最后发觉又转到刚才转到的树下。老于划亮了火柴,我们就靠在一起,划掉一根,又划掉一根,十几根火柴划完了,我们冷静下来,终于看清来时的那棵枯了半边的古木,才手拉手从那里爬上山梁了。
⑦回到梁畔,再不觉得冷,只感到离奇。老于说,这是精神作用,划了火柴,是自己给自己壮了胆的。
⑧“大自然于人是多么不可知啊!”我说。
⑨老于却叫起妙来:“知道了大自然于人不可知,正是我们从此可知大自然了。”
⑩“啊,神秘的大自然!”
⑪“不,神秘的应该是人,我们的脚印不是留在那里了吗?”
(选自散文集《万物有灵》,作者贾平凹有删改。)
【批注1】文中画框句子体现了行踪。
【批注2】画横线句子形象地描写了初见大洼地的景象:______,也表现了作者的______心情。
【批注3】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真是太渺小了!
【批注4】为什么说“神秘的应该是人”呢?
我们的行踪
来到一块大洼地里
站在枯了半边的古木下
寻干柴途中扶定一棵树往上看
向前挪步踏上归途
回到梁畔
表现情绪体验的词句
阴森可怖
特别冷
____________
起先恐惧、慌张,继而冷静
____________
第五单元
目录及单元提要
17壶口瀑布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9*登勃朗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飞鸟诗句举例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①于野。——《小雅·鸿雁》
鸳鸯在梁,戢②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③福。——《小雅·鸳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注释]①劬劳:勤劳辛苦。②戢:插。③遐:长远,绵长。
飞鸟意象探究
(1)奔波劳碌的象征。如《小雅·鸿雁》中用鸿雁扇动翅膀飞翔的姿态起兴。“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写出了流民被迫到野外服劳役的艰辛。
(2)婚姻爱情的象征。如①________。
(3)②________的象征。如③________。(再举出一种象征意义并结合原诗分析)
孔子在《论语》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鲁迅先生却说:“礼教是吃人的”,对儒家经典中的“礼”,我们该如何认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作品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