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明考点,定方向(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明考点,定方向(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5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 实词解释(绵阳5年5考)
1.联想印证法(1)课内迁移法。绵阳虽然考查课外语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实词都可迁移到教材内容,因此遇到实词解释类题目,应首先回忆教材中的相关语句,将二者联系起来,结合教材中的字义来解释课外语段实词,最后套入语段中验证例:①所在以清白闻(2021绵阳6.C),可迁移至《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②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2020绵阳6.D),可迁移至《十二章》五十而知天命(命令)。
(2)双音词迁移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可给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组词,以此来推断。例:抚孤侄如己子(2021绵阳6.D),“抚”为单音节词,给“抚”组词,有“抚养”“抚摸”“安抚”等。这里“抚”的宾语是“孤侄”,且结合“如己子”可知,此处的“抚”应为“抚养”之意。(3)成语迁移法。现代汉语中的不少成语均保留了词语的古义,故可借助该实词在成语中的含义来推断其在句子中的意思。
例:民不堪命矣(2022绵阳6.A),可联系到成语“不堪其忧(忍受)”。
2.句式推断法整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根据已知词的词性、词义进行推断。例:高不倍寻,广不累丈。(2020宜宾16.B)“倍”的词义较好理解,指“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倍”与“累”位置相同,故其词性、用法应与“倍”相同,结合成语“累月经年”中“累”的意思“累积”可知,语句中“累”的意思应为“累积,重叠”。
3.语法推断法分析句子成分,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依据实词充当的成分及词性推断其意义。例:内史杨再思素与峤善(2021绵阳6.B项),“杨再思”与“峤”为人名,“善”在句中作动词,可理解为“友好”。
4.语境推断法针对上述三个方法都行不通的时候,还可以试着直接联系此实词所在的语境,结合本篇内容去猜想实词的具体含义,并带入语境连读检验。例:争荐峤,请引为御史(2021绵阳6.A改编),本句中的“引”,结合此句大致意思及结构:荐(推荐,荐举)+峤(人名)+请(请求)+引+为+御史(职务名)可推断“引”应为“推荐”之意,故可判断此实词的正确性,最后带入语段中连读检验即可。注意:①若平常能注重积累,考场上再辅以一定技法,解题时定会事半功倍。②有时也可将多种技法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判断。
考点2 虚词辨析(绵阳5年5考)
1.词性界定法。首先根据语法特点,辨明词类。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中的“之”是动词,意为“去、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但其意义实际上已被语境明确限定,因此也可“因文释词”。另外,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比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表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紧密关联的。
3.位置分析法。文言虚词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句末,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三军可夺帅也”(《十二章》)、“贤哉,回也”(《十二章》);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的作用,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
4.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中的两个“而”都处在对应位置,都为连词,表顺承。5.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于”“为”等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
注:分析绵阳近几年真题,皆以课内外语句对比的形式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选择题),考生在分析选项时,可先确定课内语句中的虚词含义,然后代入课外语句,看语义是否通顺。若通顺,则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若不通顺,则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例:①而心不异于曩时一尉耳 濯清涟而不妖(2021绵阳7.D)“濯清涟而不妖”中“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将此含义代入“而心不异于曩时一尉耳”中,语义通顺,故可判断此虚词的正确性。②又勤于政理 皆以美于徐公(2021绵阳7.B)“皆以美于徐公”中“于”是介词,含有比较之意,译为“比”。将此含义代入“又勤于政理”中,语句并未含有比较之意,语义不通,故排除此项。
考点3 句子翻译(绵阳5年5考)
文言文翻译语句的赋分点主要体现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找准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基本的得分点。着眼点一 实词(思考是否为4种特殊实词)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重点还是常用实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活用词语(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古今异义词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着眼点二 虚词(思考译或不译)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着眼点三 句式(思考是否有特殊句式)(相关知识见《读背手册》P139“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考生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时上封事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②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③,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2021遂宁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注】①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②征:魏征,唐代谏臣。③违:过失、错误。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解题流程:第一步:审读画线语句,定三大赋分点。赋分点①:重要实词——是、益赋分点②:关键虚词——而、则、之、于赋分点③:特殊句式——“亦无损于政”为倒装句,应为“亦于政无损”
第二步:以词为单位,切分句子。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第三步:依切分内容,译准词语。 言 / 而 / 是, 则 / 为 / 朝廷 / 之 / 益 ; ↓ ↓ ↓ ↓ ↓ ↓ 非 / ,亦 / 于 / 政 / 无损。 ↓ ↓ ↓ ↓ ↓
第四步:依语法习惯,连缀成句,并作出适当调整,使表达更通顺。说的是正确的,就是朝廷的好处;说的是错误的,也对政事没有损害。→说的是正确的,就是对朝廷有好处;说的是错误的,也对政事没有损害。附:文言文翻译口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①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②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节选自《战国策》)【注】①田侯:即齐威王。②邹子:即相国邹忌。
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2.弗救,则我不利。
邯郸面临灾难,赵国向齐国求救。
不救,就会对我国不利。
3.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4.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
魏国吞并了邯郸,这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
我所寻求的有利或不利,并不是指这样(直接出兵邯郸)。
考点4 文意理解与概括(绵阳5年5考)考向1 人物形象分析
1.结合对人物正面描写的语句分析,如文中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进行描写的句子。如《曹刿论战》中,作者通过写曹刿和乡人、鲁庄公的对话,表现出了其心系国家命运、政治见识卓越的形象特点;《送东阳马生序》中,“俯身倾耳”仅四字就写出了宋濂尊师重道、好学谦逊的人物形象。
2.结合对人物侧面描写的语句分析,如文中其他次要人物对分析对象的看法、评价等。如《周亚夫军细柳》中,作者通过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严格执行将军的指示等,侧面衬托出周亚夫治军严明、御下有方的人物形象;《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通过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结果,侧面表现了邹忌才智过人的形象特点。3.结合评价、总结性句子分析,这类句子一般位于段首或段末。如《核舟记》开篇作者即点明王叔远“奇巧人”的人物形象,结尾又以“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强化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精湛的人物形象。
4.通过文中记述的事件进行分析。即通过概括主人公参与或做过的事,分析主人公的表现,提炼其形象特征。如《出师表》中的诸葛亮,由其洞悉天下大势并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等建议,可看出他赏罚分明、有远见;由其临危受命,二十一年来始终辅佐刘氏父子,可看出他知恩图报、忠心耿耿。 5.通过分析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来总结人物形象。如《周亚夫军细柳》中,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 “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治军严明;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
此外,根据文言文特定语境,帝、王可从其治国、用人和为君者应具备的品质等方面,将、相、臣可从其志向、赏罚和为人臣者应具备的品质等方面,普通人即可从其为人处世的品质修养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规范:总体来说,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人物身份+人物言行+性格特征。可供参考的答题思路:①××是一个……的人,他……(具体表现,言行、事迹等);②……(具体表现,言行、事迹等),表现(体现)出其……(简要概括人物特征或品质的词句)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
考向2 内容理解与概括(绵阳5年3考)
先粗读,快速浏览,了解选文大意;再通读文章,结合注释,圈点勾画出重点实词、虚词以及体现人物品质、事件哲理的句子;最后再细读文章,总结出人物品质、主要事件、哲理启示等。游记类可先明确文章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再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体会作者写景背后抒发的情感。具体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分析:1.提取法。将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结论句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中心句、关键句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2.组合法。先概括文中的关键性语句,然后再进行组合。例:陈子昂的文章在当时被奉为典范的原因是什么?(2023绵阳)可以将材料关键性语句“地籍英华,文称晔”“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进行组合,概括为“陈子昂文才突出,并且让唐朝文风变得典雅纯正”。3.自写法。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适用于那些解释事物的意思、提炼文章中心、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理解语段意义等概括性题目。例:君臣对待“谏”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庞淯字子异,酒泉表氏①人也。初以凉州从事守破羌长,会武威太守张猛反,杀刺史邯郸商②,猛令曰:“敢有临商丧③,死不赦。”淯闻之,弃官,昼夜奔走,号哭丧所讫,诣猛门,衷匕首,欲因见以杀猛。猛知其义士,敕遣不杀,由是以忠烈闻。太守徐揖请为主簿。后郡人黄昂反,围城。淯弃妻子,夜逾城出围,告急於张掖、敦煌二郡。初疑未肯发兵,淯欲伏剑,二郡感其义,遂为兴兵。军未至而郡城邑已陷,揖死。淯乃收敛揖丧,送还本郡,行服三年乃还。太祖闻之,辟为掾属④。文帝践阼,拜附马都尉,迁西海太守,赐爵关内侯。后徵释中散大夫,甍,子曾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注】①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骆驼城。②邯郸商:东汉末期人物,汉献帝时期雍州刺史。③临商丧:亲临邯郸商的丧礼。④掾属(yuàn shǔ):佐治的官吏。(1)选文主要讲了庞淯的哪几件事?用你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2分)①弃官并连夜赶到邯郸商遇难的地方为其痛哭致哀;②藏刀想杀了张猛为邯郸商报仇;③黄昂造反时,庞淯逃出向张掖、敦煌两郡报告紧急情况;④以伏剑自杀感动两郡太守;⑤收殓徐揖的遗体,为他服丧三年。(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庞淯的“忠烈”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2分)①从庞淯藏刀想为邯郸商报仇,为徐揖服丧三年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贞仁义、有义气的人;②从他想伏剑自杀感动两郡太守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惧生死的人;③从黄昂造反,庞淯抛弃妻子儿女,趁夜越城逃出,向张掖、敦煌两郡报告紧急情况可以看出他大义凛然,临危不惧。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忠烈”。(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于国。景公不忍,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景公说,召而赏之。景公问其故。晏子对曰:“今臣谨更之,不筑蹊径①,而缓门闾②之政,而淫民③说;不举俭力孝弟,不罚偷窳④,而惰民说;决狱阿贵彊⑤,而贵彊说;左右所求言诺,而左右说;事贵人体过礼,而贵人说。是以三邪誉乎外,二谗誉乎内,三年而誉闻于君也。昔者婴之所以当诛者宜赏,今所以当赏者宜诛,是故不敢受。”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蹊径:小路。②门闾(lǘ):城门。③淫民:游乐怠惰的人。④偷窳(yǔ):苟且懈怠。⑤贵疆:地位尊贵的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1)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晏子“三年而誉闻于国”的原因。(2分)(2)从景公和晏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案】(2分)①晏子通过让游乐懈怠的人、游手好闲的人、地位尊贵的人高兴而使其在朝外传扬自己的好名声;②通过让景公身旁的近侍之臣和显贵高兴而在朝内传扬自己的好名声。
【答案】(2分)①实事求是:晏子说出自己得到赞誉是因为使邪恶之人、权贵之人高兴;②是非分明,有责任心:晏子认识到从前受罚的时候应该奖赏,现在得到奖赏的时候应该受罚;③有政治远见:晏子能够指出时政的弊病。(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一般来说,解答断句类题型,可借助以下口诀:1.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这就需要:(1)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再观察需断句子,逐字翻译(不会翻译的词语可先不译),根据句意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3)最后反复研读句子,推测未断开部分中重难词的意思,在需停顿的地方用“/”标出。
例: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节选自《聪训斋语》)据此翻译句意:少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仍然可以背诵几行。
2.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你断。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由动词充当。谓语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根据谓语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具体来看:(1)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2)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作“说,说道”等意的“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3)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例: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特殊句式要记牢,固定结构不拆散。(1)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反问句、固定句式等。(相关知识见《读背手册》P139“十一、文言文句式”)例: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③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遇见常见的固定词组,如“孰若”“至于”“得无”“无乃”“何以”“然则”等,不宜把它们拆散。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断句技巧其中含。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1)句首发语词,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至若”“凡”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例: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中石兽》)
(2)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例: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3)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是时”“少时”“顷之”“末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后面大多可以断句。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4)句末语气词,如“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
5.排比对偶与顶真,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顶真句等,这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例: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2)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例: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与朱元思书》)(3)顶真。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做了主语。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6.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是: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点断后的每一句的内容都符合情理和逻辑。故完成断句后,需通读一遍句子,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如果句意不通或内容不合情理,就需结合上述几个方面思考,重新点断。温馨提示:①如果能直接根据句意进行准确点断,则无需考虑其他方法。若不能仅凭句意进行点断,则需仔细分析所给句子,同时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判断。②一般来说,解答此类题,若题干没有明确要求点断几处,则可结合所给分值判断需断几处。
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节选自《金陵琐事》,有删改)【注】①封识(zhì):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
请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每句限断2~3处)(6分)(1)尝 夜 行 拾 得 银 二 百 余 两 不 敢 与 家 人 言 之 恐 劝 令 留 金 也(根据句意或语法结构断句)(2)次 早 携 至 拾 银 处 见 一 人 寻 至 问 其 银 数 与 封 识 皆 合 遂 以 还 之(根据句意断句)(3)拾 金 而 人 不 知 皆 我 物 也 何 利 此 数 金 乎(借助句末语气词和句式断句)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两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①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一战一北②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节选自《喻世明言·卷七》,有删改)【注】①显达:显赫闻达,指位尊而有声望。②北:打败仗逃跑。
(1)请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2~3处)(4分)①后 来 鲍 叔 先 在 齐 桓 公 门 下 信 用 显 达 举 荐 管 仲 为 首 相 位 在 己 上(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断句)②吾 尝 与 鲍 叔 谈 论 鲍 叔 不 以 我 为 愚 知 时 有 利 不 利 也(根据句意断句)
(2)借助修辞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B.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C.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D.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选用、仿用、变换句和修辞考点突破集训(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1选用句式,答案B,答案3分B,考向2对联式,答案3分D,答案2分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图文转换考点突破集训(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常考标点符号的用法及辨析考点突破集训(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顿号逗号分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