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941851/0-172015794520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941851/0-172015794530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游历,朝圣,总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高高的尖尖的山峰
各拉丹冬是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最高的雪山群,藏语意为高高的尖尖的山峰,最高峰6621米。它不同于一般的景点,是绝大多数人终生也不会涉足的地方。
二、游历:各拉丹冬以痛吻我
1.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带你到达。假设你是一位喜欢发朋友圈的旅行达人,请跟随作者的脚步游历各拉丹冬,说一说你会在哪些位置发朋友圈,你拍摄的图片要表现哪些景象?
示例:
①各拉丹冬山脚下。远眺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②冰河。车队驶过。
③冰塔林。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冰山难以名状的图案,千姿百态的冰体,太阳下熠熠烁烁的冰世界。
2.作者笔下的各拉丹冬,雄伟、圣洁、瑰丽、奇美,是男性神。小女子马丽华,1953年出生于山东,23岁进藏,34岁随《万里藏北》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当时,她已在藏北生活了11年。然而亲近各拉丹冬绝非易事,虽然她怀着虔诚之心面向威严的雪峰行了大礼,但是各拉丹冬不为所动,他冷酷地送了一件礼物给马丽华——痛。
3.跳读课文,画出描述马丽华身体感受的句子。
明确:
①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②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③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三、朝圣:我却报之以歌
1.当这一系列的“痛”袭来,马丽华访问各拉丹冬的姿势和我们寻常的游玩截然不同。她是以怎样的姿势访问的?
明确:
蜷卧。
2.独特的姿势使马丽华对眼前的独特之景有了独特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请阅读第10—11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马丽华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
示例:
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呼啸的、川流不息的风,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奇百怪、美不胜收的冰体,太阳下光彩夺目的冰世界,冰山上的裂纹和褶皱。
②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相结合:
从眼前的风纷纷扬扬地扫荡雪粒,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联想到自然的永恒;从冰山上纵横的裂纹、波状的褶皱,联想到冰川的进退和冰山的消长,感喟漫长的时光。
3.正是因为这份独特的思考与感悟,马丽华的各拉丹冬才是只属于马丽华的。与其说作者在游历,不如说她是在朝圣。“环绕神山是精神的旅行”,是“蜷卧在巨人之发下”的“小小的我”的所观、所感。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整体感受。
示例:
敬畏、崇拜、礼赞。
4.礼赞自然的伟力与永恒是敬畏的表现,不讳言身体的痛苦也是敬畏的表现。马丽华“蜷卧”冰窟,少气无力地说“我要死了”,是不是意味着她已“臣服”于各拉丹冬脚下?
示例:
“蜷卧”不等于“臣服”。
理由一,即使作者已历尽艰辛,第二天,她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与众人一起探寻、考察,这种用生命去探索的精神和冰塔林一样光彩熠熠。
理由二,作者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历经磨难之后对生死的坦然,使得“小小的我”与巨人般的各拉丹冬有了一种共生共存的神力。
理由三,最后一句独立成段,看似只陈述了有人前来拜访各拉丹冬的事实,但“的确”“活”“近旁”都展现出人挺立于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
四、总结:倾听冰川下的第一滴水
1.马丽华这个小女子,堪比大丈夫!有评论说,马丽华文化散文的风格特色归纳起来体现在一个“大”字上,生命体验大,人文诠释大,内涵囊括大,情感投入大。马丽华用真性情、用灵魂和生命抒写散文,她说:“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
2.即使“我”没有力气返回,被开车接过冰河,也“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清晰可辨。请齐读,用心灵倾听冰川之下的第一滴水——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
它一刻不停,
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
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五、作业。
1.常规作业。课后题三、四。
2.创意表达。马丽华在《藏北游历》中写道:“人类有可能起源于此,人的灵魂应该以此为故乡,古往今来地与永恒不灭的大自然和谐共存。”推荐阅读马丽华的“走过西藏”系列散文,任选一个角度,写一写你的阅读体验,不少于600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背景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作者介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