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一语文暑假培优练(统编版)
暑假作业03 语言文字运用+非连续类文本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一语文暑假培优练(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暑假作业03 语言文字运用+非连续类文本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一语文暑假培优练(统编版),文件包含暑假作业03语言文字运用+非连续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暑假作业03语言文字运用+非连续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问题:“原句VS改句”,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
答题思路: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1.字词比对:首先,仔细比对原句和改句在字词选择上的差异。关注是否有替换、增减、调整顺序等情况。2.句式结构:观察两句的句式结构是否相同,如有无长短句、主动句与被动句、整句与散句、反问句与陈述句等的变化。3.修辞手法:注意原句和改句是否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表达方式:
第三步:析效果。1字词效果:分析原句中特定字词的选择对表达效果的影响,如增强了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或感染力。2句式效果:探究原句句式结构的特点及其对表达效果的作用,如长短句结合带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反问句带来的强烈语气等。3修辞效果:分析原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比喻的生动性、拟人的亲切感、排比的强调作用等。4表达方式和内容效果:阐述原句在表达方式上的优势及其对文本主题、情感、风格的贡献。论述原句在表达内容上的准确性和深度,以及对读者理解和感受的影响。
示例
原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改句:“春风吹绿了江南岸”
第一步找不同:原句和改句在字词选择上有所不同,原句用“又绿”而改句用“吹绿”。
第二步定范围:原句的表达方式更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期待;表达内容更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步析效果:原句中的“又绿”字既表达了春风的年年如期而至,又暗含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熟悉和喜爱。这种表达方式比改句更含蓄、更富有诗意。同时,“又绿”字也更能突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使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___①___。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___②___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1),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接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___③___。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2),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___④___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B.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
C.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D.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2.(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3.(5分)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两个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
(1)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2)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答案】1.D 2.C
3.①“花解语”指袭人情真意切劝慰宝玉爱惜自己明德上进;“玉生香”指宝黛二人情投意合笑诉情话;此处“花解语”“玉生香”巧用双关生动形象,用叠词“切切”“绵绵”表现人物情感,温馨细腻。
②分别写薛宝钗戏蝶与林黛玉葬花两个情节。薛宝钗雍容华贵,容貌妩媚,体态丰腴,此处以杨玉环代指;因为林黛玉婀娜多姿,外表秀美,姿态轻盈,以赵飞燕代指。这样回目更加幽情含蓄,增添诗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境是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自成一家,故选“独树一帜”。
第二空,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错落有致:布局交错纷杂,但极有情趣。此处指字数多少不齐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故选“参差不齐”。
第三空,契合:指两种物质性情特别投合,容易相融,演变到生活当中来意为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或配合特别默契,犹如天生的一对,相符合。吻合:完全符合。语境中强调回目和对联的关系有相近之处,谈不上完全符合,应该填“契合”。
第四空,不但:表递进关系。如果:是假设关系。后语境由“统观阅读小说回目,(那么)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可见句间关系为假设,应该选择“如果”。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句首添加介词“将”。
A.结构混乱,主宾不搭配,“这……”标示这是一个判断句,宾语中心语为“创举”,做主语的应该是人类的行为举措,而所给出的主语部分是对联的状态,并非人的举措。
B.结构混乱,成分残缺,“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残缺介词搭配的中心语“中”;主语与宾语不搭配,“对联……”是一种状态,陈述重点为“对联”。
D.成分残缺,“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的最后残缺介词“于”搭配的宾语中心语“中”。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内容是袭人病了,宝玉去看望她,然后袭人借机劝说宝玉要考取功名,以仕途为重。“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是写宝玉去看黛玉,闻到黛玉袖子里的香气,其后两人言谈中提到了暖玉,而且宝玉为了逗黛玉,还编了个老鼠偷香芋的故事。“花解语”“玉生香”巧用双关写花袭人和林黛玉,生动形象,叠词“切切”“绵绵”表现人物情感,温馨细腻。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写薛宝钗戏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林黛玉葬花。杨妃:即唐朝杨贵妃,这里代宝钗。飞燕:即汉成帝宠妃赵飞燕,因其以瘦美著称。这里代黛玉。回目幽情含蓄,增添诗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4~5题。
山东半岛,红高粱之乡。聂家庄工坊内,泥塑传承人聂鹏正手捧一团泥土,不一会儿工夫,一只小老虎的形象就栩栩如生,染上色,便神气十足。作为非遗产代表性项目,聂家庄泥塑非常特别,形、色、声、动四者俱全,在各地泥塑中别具一格。工作室内,架子上摆满了小老虎,竖眉瞪眼,威风凛凛,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聂家庄泥塑也曾“叫不响”,以前,泥塑加工效益很低,加上有手艺的人纷纷外出打工, ① 。但非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必须做好传承, ② ,才留得住乡愁。
为此,聂家庄不断探索创新路径。聂鹏在直播间当起主播,一边讲解泥塑工艺, ③ 。为了扩大销售渠道,村里还组织直播培训,使工艺品销量月均提高20%以上。聂家庄泥塑种类也越来越多,如今已由叫虎、叫鸡、摇猴等“老三样”,发展出270余个新颖别致的新品种。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红高粱小镇、泥塑产业园等景点,商品展销、研学体验游等都成为聂家庄泥塑非遗的推广方式。产、研、教、学等多形式并举,聂家庄正不断将泥疙瘩变成“金疙瘩”。
4.(4分)若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工作室内,架子上摆满了竖眉瞪眼、威风凛凛、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的小老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5.(6分)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4.①原句将“竖眉瞪眼,威风凛凛,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等修饰语单独成句,绘形绘色,更能突出小老虎栩栩如生的神态,表现聂家庄泥塑作品憨态可掬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非遗艺术的喜爱与赞叹。②句式特点上:原句为短句,表达活泼灵动,简洁明快,更能体现作者参观的喜悦欢快之情;若改句为长句,将定语或短语并列,读起来冗长舒缓,语意交错,给人印象不深刻。
5.①这一工艺一度陷入传承发展困境 ②做好了传承 ③一边销售泥塑产品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类题作答,应先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从句子成分、句子句式、用词、修辞、语言风格等角度分别比较。
从句子成分角度分析,原句将“竖眉瞪眼,威风凛凛,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等修饰语单独成句,放在小老虎后,绘形绘色,描写小老虎的情态,更能突出小老虎栩栩如生的神态,表现聂家庄泥塑作品憨态可掬、形象各异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非遗艺术的喜爱与赞叹。
从句式特点角度分析,“架子上摆满了小老虎,竖眉瞪眼,威风凛凛,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为短句,改句为长单句,原句表达活泼灵动,简洁明快,更能体现作者参观的喜悦欢快之情;改句为长句,将定语或短语并列,作“小老虎”的修饰成分,读起来冗长舒缓,语意交错,给人印象不深刻。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是“泥塑加工效益很低,加上有手艺的人纷纷外出打工”的后果,可知是工艺发展遇到了困境,应填“这一工艺一度陷入传承发展困境”。
②前面说“必须做好传承”,后句“才留得住乡愁”是做好传承的结果,此处应填“做好了传承”。
③结合前后文“直播间当起主播,一边讲解泥塑工艺”“为了扩大销售渠道”,可知此处是指销售产品,应填“一边销售泥塑产品”。
二.非连续文本阅读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Ⅰ(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燚燚……”这个春节,一条吉祥话串烧成了拜年高频词汇。不过虽然网来网去发得热闹,要问谁能流畅读写,绝大多数人都得摇头,有人自嘲:“没点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龘龘”何意,“朤朤”何指?据悉“龘”源于“龖”,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为“飞龙之状”。“朤”古同“朗”,本意为明亮。以此类推,很多人就都懂了——“䲜”寓意“年年有余”,“燚燚”很可能是祝福“红红火火”。它们由叠字组合拼接而成,似乎能表达双倍多倍的祝福与期盼,为新春佳节讨了个“好彩头”。人们出于新奇藉此往来问候,将过年气氛烘托得格外喜兴热络,这些生僻字也因此“火出了圈”。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之一,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大量生僻字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极少使用、鲜为人知,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然而随着网络普及,输入输出方式多元,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语、表情包、个性设计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个别笔画繁多手写繁琐的“怪字”也更多进入了大众视野。人们偶尔玩玩别有一番风趣,间或掀起一阵追捧。比如“龘”,事实上至今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和通用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只是恰逢甲辰龙年,“龘”契合了中国人对于“龙”的浪漫想象。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它是一个规范汉字的应用,毋宁说是一个吉祥符号,一种文化创意。
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纵观汉语绵延数千年的历程,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博采包容、动态演化,生命力如此顽强,正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自我扬弃,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陈代谢。怪异字的消亡、繁体字的简化,其实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选择。
时代推演,空间变迁,人们的行为偏好不断变化,社会的表达需求时时更新,语言的语音、语义、形态都将吐故纳新,随之而变。我们乐见中华语库更加生机勃勃,也不必为生僻字的渐行渐远而嗟叹,抑或因某些机缘的“重获新生”而过分欣喜。作为一种“通约”工具,“流变”才是语言最突出的特征。那些好用的、耐用的,会在时间淘洗后留存,而那些拗口的、怪异的,终将悄然退圈。
(摘选自田闻之《“龘龘䲜䲜”,生僻字真火了?》)
材料二:生僻字的复活,呈现多种形态。有的沿用旧有音义,如“蟲”(xiān),新鲜之义,复活后音义不变。有的改变原有音义,如“怼”,本读“duì”,意为怨恨;网民俗读为“duǐ”,表反驳、争辩、回戗等义。有的俗解形体,打破原有造字理据,旧瓶装新酒,如“忈”本为“仁”的异体,从二从心,爱已爱人,兼爱之心即仁心,由于字形的上面是“二”、下面是“心”,被网民俗解为有二心、不专心,已脱离原本意义。有的借音替字,如“亖”(sì),“四”字的异体,因民俗忌言忌写“死”字,就用“亖”谐音代替“死”,“笑亖”“创亖”都是网络流行语。民俗破旧立新,重解生僻字,追求奇、特、新,往往带有娱乐色彩。
生僻字复活的原因复杂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与汉字字库不断扩容,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不断优化。在技术的赋能下,以前在计算机汉字字库中没有的罕见字、生僻字现在几乎都有了;以前不会输入的汉字,现在通过手写输入或部件组合输入法可以实现。某网站可根据部件组合的方式检索20万个汉字,几乎所有生僻字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输入与呈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认识生僻字、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
近年来,甲骨文等汉字研究不断深入,也使汉字知识普及方兴未艾,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电子字典风起云涌。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地认读汉字、书写汉字,时不时喜欢根据时代的变化、民俗的需要玩味汉字,拆解生僻字形体,重构生僻字理据,或望形生义,或借音替字。
此外,新生代网民的增多,正在逐步重塑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年轻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成了创造网络新词与复活生僻字的主力军。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影响、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相互作用下,生僻字的流行加速。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民俗有了新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新的可能,生僻字的复活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郑贤章《龘随龙行——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
材料三:
李杲、高頔、傅广美……新学期开学,老师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竟是“如何正确读出学生的名字”。这两天,网络上热传的一份小学新生名单引发广泛关注:全班16名学生的名字中,竟出现了8个生僻字。还有“刘小灵童”“程门立雪”等四字名字。时下,生僻字成了孩子姓名里的“热门字”。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
但生僻字入名,追求独特亦应有度。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孩子未来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期冀。中国人对文字向来具有敬畏之心,大多数人认为,具有美好寓意的语言文字具有正向映射的作用,能给人带来好运气和精气神,从这一点来看,家长们选择这些好词、好字作为孩子的名字,理所当然。但是,要说孩子有个好名字就能人生美好一帆风顺,那也太牵强附会了。
毕竟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重要意义。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有好名字就不“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实际上,名字并没有那么神奇的作用。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你不奋斗,哪里来的幸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所言,家长选择生僻字更多是为了赋予孩子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但不一定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文化品位。取个生僻字作名字,不一定就显得有文化,毕竟名字就是让人知道的,别人都不认识,恰恰说明你的文化不高,能选择的字有限,或许还是没文化的象征呢。
(摘编自东方时评《生僻字入名不应有难以承受之重》)
6.(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绝大多数人对“龘龘䲜䲜”吉祥串烧还不能流畅读写,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它来表达新年祝福,因为这样的词语能表达双倍或多倍的祝福与期盼。
B.用进废退,很多生僻字因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鲜为人知,将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
C.生僻字复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喜欢追求奇、特、新的娱乐心理和美好祝愿与期冀的心理。
D.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太多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好名字就能让孩子人生美好一帆风顺。
7.(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比如“龘”,虽然《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但在甲辰龙年,它因契合了人们对“龙”的浪漫想象而重获新生。
B.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文化活动的相继兴起,扩大了汉字知识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也加速了生僻字的复活。
C.生僻字成为学生姓名中的“热门字”,是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的体现,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
D.生僻字的复活是时代的产物,有其偶然性,能否持久流行,其产生的价值与效应如何,还要具体分析每个复活生僻字产生的动因。
8.(3分)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俗解形体”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奣”(wěng),本指天空晴朗无云,网民依其形体重新组合出天明、天亮之义。
B.“砳”(lè),本为石头撞击声,网民用其代替快乐的“乐”。
C.“烎”(yín)的本义为光明,近来流行于网络游戏,望形俗解为“开火”,被玩家用来形容高超的竞技或充沛的状态。
D.“兲”(tiān)被望形生义为“王八”,用于讥讽、骂人,但与其作为“天”的异体字的内涵不兼容。
9.(5分)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网络普及在生僻字流行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10.(6分)有人认为“生僻字存在显而易见缺陷,早已失去被‘激活’的价值,进入‘故纸堆’才是它们的合理‘归宿’”。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答案】6.C 7.C 8.B
9.①网络普及促使大量生僻字进入大众视野。
②网络普及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了解使用生僻字。
10.赞成这一观点:
①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那些生僻字进入“故纸堆”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②时代不断发展,语言也随之吐故纳新,生僻字也必然会退出。
不赞成这一观点:
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众可以方便地了解使用生僻字,有了其重获新生继续使用的条件。
②民俗产生新需要,时代赋予新可能,生僻字也可能会产生新的价值而重新使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喜欢追求奇、特、新的娱乐心理和美好祝愿与期冀的心理”过于绝对,生僻字复活的原因还有“网络技术的发展”“民俗的需要”等等,作者并没有指出这是主要的原因。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的体现,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位置颠倒,根据“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可知,题干将前后两个分句表达递进关系弄反了。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俗解形体”就是打破原有造字理据,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
B.是说用一个生僻字来代替现在使用的另一个字,这个生僻字并没有产生新的意义,故不能来支撑“俗解形体”这一观点。
ABC三项,都是将生僻字打破其原有造字理据,进而产生新的字义,故可以来支撑“俗解形体”这一观点。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然而随着网络普及,输入输出方式多元,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语、表情包、个性设计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个别笔画繁多手写繁琐的‘怪字’也更多进入了大众视野”,可以概括为“网络普及促使大量生僻字进入大众视野”。
②根据“某网站可根据部件组合的方式检索20万个汉字,几乎所有生僻字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输入与呈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认识生僻字、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可以概括为“网络普及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了解使用生僻字”。
1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赞成这一观点:
①根据“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生命力如此顽强,正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自我扬弃”“怪异字的消亡、繁体字的简化,其实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选择”,可以概括为“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那些生僻字进入‘故纸堆’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②根据“时代推演,空间变迁,人们的行为偏好不断变化,社会的表达需求时时更新,语言的语音、语义、形态都将吐故纳新,随之而变”“那些好用的、耐用的,会在时间淘洗后留存,而那些拗口的、怪异的,终将悄然退圈”,可以概括为“时代不断发展,语言也随之吐故纳新,生僻字也必然会退出”。
不赞成这一观点:
①根据“在技术的赋能下,以前在计算机汉字字库中没有的罕见字、生僻字现在几乎都有了;以前不会输入的汉字,现在通过手写输入或部件组合输入法可以实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认识生僻字、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可以概括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众可以方便地了解使用生僻字,有了其重获新生继续使用的条件”。
②根据“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民俗有了新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新的可能,生僻字的复活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概括为“民俗产生新需要,时代赋予新可能,生僻字也可能会产生新的价值而重新使用”。
(二)论述性文本阅读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篆刻艺术是在古代印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章是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孕育的实用器物,目前发现的最早印章始于商代;印章历来用作行使职权或作为公私身份的凭信,源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这一功能延续至今。印章发展的大体历程可分为以实用官私印章为主流的前期和以艺术欣赏印为主流的后期,商周古玺及秦汉印是实用印章的出色代表;而艺术欣赏印起源于唐宋,至明清达高峰,是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载体。印章能从单纯的实用器物升级发展为篆刻艺术的表现载体,得益于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文字多样性和材料及制作方式的变革,而文人设计并刻制印章及印章大量应用于书画艺术则为其决定性因素。中国历代文人的审美意趣成就了篆刻艺术之美,这种美主要通过文字造型、章法布局、工艺表现及金石自然美来展现。
印章的实用价值古今未变,古代印章文字即当时所通行的书写文字,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令官方的书面文字不断演进,故先秦不同时期的公私实用印章的文字风格不尽相同;但汉代以后,书写文字逐步使用隶书、楷书等直至今日,而实用印章(主要是官印)文字则仍延续汉代以来的篆书,故书面文字与印章文字开始分野。唐宋以来,官方习惯用大印且崇尚“九叠文”,将文字笔画弯曲折叠、极难辨识,成为图案式的线条堆积,官方实用印章已无审美情调可言;而与此同时,自唐朝开始出现的文人闲章展现了印章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与实用印章并行的艺术欣赏印即文人印开始出现。文人印其形制、文字和基本风格与实用印章已有较大差异,印文明显受汉印的影响,艺术效果强烈;而先秦及汉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篆书体系,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钟鼎镜铭文、瓦当文、鸟虫篆等装饰性文字也纷纷“穿越”出现在后世文人印中,丰富多彩的篆书体系充分展现了篆刻艺术的文字造型之美。印面文字的凹凸之别又将印章分为阴文印(常称白文印)和阳文印(常称朱文印),魏晋以后因纸张普及,印章的使用方式有所变革,朱文印成为实用印章的主流,但在篆刻艺术中,朱、白文印章皆为展现篆刻艺术文字造型美和整体美的重要形式。
篆书体系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变化形态,能充分表达出人们对文字造型之美的期待,而印章刻制的工艺技巧也是篆刻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从商周至汉代的实用印章采用金属和坚硬玉石制作,无论是铸造效果的庄重肃穆还是凿刻刀锋的酣畅淋漓,都蕴涵着工艺美,后世的文人印虽然从目的到材料、制作方式都与先秦印章不同,但篆刻刀法同样追求印面文字的古拙自然和线条中所透露出的金石韵味,十分看重工艺表现美及金石自然美,在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上与古代印章并无二致。更重要的是,古代印章使用铜玉材质,文人设计印文稿却无法自行镌刻、只能交由工匠完成,文人所期待的艺术效果难以保证;而后世文人印采用质地偏软的印石刻制,文人既是印稿设计者又是篆刻作品创造者,这二者合一的身份使得文人印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文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成就篆刻艺术之美。
(选自张丽《篆刻艺术之美及其审美价值》,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的篆刻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是目前少有的未被西方思潮影响到的纯粹的中国艺术。上自商周下至当世,经三千多年而历久弥新。篆刻包括篆与刻两个部分。篆的部分集中体现了书法艺术那种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而刻的部分,又集中了雕刻艺术中特殊的追求。它的构成从一开始就是复杂而有趣味的。仅仅懂得书法或仅仅了解刀法技巧,甚至已经兼而精通了两者的技巧,也还是难以真正领悟篆刻艺术之美。
韩天衡在《中国篆刻艺术》中提到了关于篆刻的两个重要特性:实用性与艺术性。印章在产生和使用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只是作为权力象征和取信的实物。从另一面看,当时的印工对印章的精心设计制作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在秦汉时期,印章重在实用,还不是一种专门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制作印章也还不属于专门的艺术创作。印章由实用品而成为艺术品,大致是起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见到的某些书法、绘画作品上,就钤盖着以年号为印文而制作成的联珠印“贞观”。
篆刻从艺术经典意识和创作理念上讲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篆法、章法与刀法。篆书需要相当的书法造诣与笔墨功力,但印章上的篆书又不同于纸上的篆书,其要求与难度比纸上要严谨得多,是线条艺术的精炼浓缩。这就需要章法来分朱布白,疏密挪让或变形夸张,进行空间造型组合,袁三俊在《篆刻十三略》中曾形象地说过:“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相贯。如营室造庐者,堂户庭除,自有位置。大约于俯仰向背之间,望之一气贯注,便觉顾盼生姿,宛转流通也。”刀法就是刀在印章上的镌刻之法,刀法是对笔法、章法的二度创作。如果说笔法、章法是“原型”,那么刀法即是“显型”,使文字产生一种立体雕塑美,即“金石气”与“金石质感”。惟其如此,程远在《印旨》中指出:“刀有锋,善用锋者,被顿为法。”正因篆刻具有这种多重的技术组合和多元的艺术系统,它需要从艺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进行深入的思考。
(选自成玉彬《篆刻艺术的特性》,有删改)
1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章是在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出的,最早始于商代。篆刻艺术就是在印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先秦不同时期印章的文字风格不同,但汉代以后,书写文字经历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而印章文字则仍延续汉代以来的篆书。
C.除了篆刻这一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外,中国其他的艺术形式都已经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变得不再纯粹了。
D.篆刻是一种多元的艺术系统,是篆法、章法、刀法等多重的技术组合,需要从艺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思考。
1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白文印章是展现篆刻艺术美的重要形式。因纸张的普及,魏晋以后朱文印成为实用印章的主流。
B.文人无法镌刻铜玉材料的印章,如果没有质地偏软的印石作为材料,印章篆刻的艺术美将无法显现。
C.篆刻艺术的构成复杂,要想真正领悟篆刻艺术之美,兼通书法艺术与刀法技巧是需具备的必要条件。
D.篆书本就需要较高的书法造诣与笔墨功力,印章上的篆书又追求线条艺术,其书写难度比纸上更大。
13.(3分)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所说的印章的“实用性”特点的一项是( )
A.《汉官仪》中规定不同职位的人群,印章的称谓不同、材质不同、钮制亦不同。
B.商业活动中应用印章,古印中“南门之玺”、“勿征关玺”等,都是关邑通行印。
C.古人有佩带玺印的习俗,印玺不仅造型上别致,内容上多为吉语,用以祈祥纳福。
D.战国时期,手工艺人在制作陶器或漆器时,会在上面钤上自己的名字作为标记。
14.(4分)某博物馆计划在馆内开设印章专区,展览各类印章。请结合材料内容,为本展区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洁,句式整齐,不超过30个字。
15.(6分)印章的艺术欣赏特性是因何流行起来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11.D 12.B 13.C
14.示例一:刀下现龙纹,探源可溯先秦玺;笔端呈华彩,追根能至两汉风。示例二:凤图龙纹,无尽华彩秀中外;银钩铁画,万千翰墨耀古今。示例三:古印一方,篆书华夏沧桑史;图章千载,铭刻神州锦绣文。
15.①时代发展使文字多样性和材料及制作方式发生变革;②文人设计并刻制印章及印章大量应用于书画艺术;③统治阶级的重视与推广,唐太宗推崇这种形式。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最早始于商代”曲解文意,原文“目前发现的最早印章始于商代”有“目前发现的”的限制。
B.“文字风格不同”错误,原文“先秦不同时期的公私实用印章的文字风格不尽相同”说的是“公私实用印章的文字风格不尽相同”。
C.“中国其他的艺术形式都已经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变得不再纯粹了”过于绝对。原文“中国的篆刻……是目前少有的未被西方思潮影响到的纯粹的中国艺术”是说“目前少有”,并没有完全否定中国其他的艺术形式。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如果没有质地偏软的印石作为材料,印章篆刻的艺术美将无法显现”过于绝对。“质地偏软的印石”是成就篆刻艺术之美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显示的是印章“艺术性”,不是“实用性”。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在博物馆内开设印章专区,展览各类印章,写宣传标语,需要概括印章特点、风格,体现展览作用等,注意用语要简洁生动,句式整齐,可以采用对仗形式。
结合材料内容,“目前发现的最早印章始于商代”“上自商周下至当世,经三千多年而历久弥新”体现印章历史悠久;“无论是铸造效果的庄重肃穆还是凿刻刀锋的酣畅淋漓,都蕴涵着工艺美”“篆的部分集中体现了书法艺术那种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而刻的部分,又集中了雕刻艺术中特殊的追求”体现篆刻艺术之美等。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印章能从单纯的实用器物升级发展为篆刻艺术的表现载体,得益于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文字多样性和材料及制作方式的变革”可知,时代发展使文字多样性和材料及制作方式发生变革;
②结合“文人设计并刻制印章及印章大量应用于书画艺术则为其决定性因素”“自唐朝开始出现的文人闲章展现了印章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可知,文人设计并刻制印章及印章大量应用于书画艺术;
③结合“唐太宗李世民在见到的某些书法、绘画作品上,就钤盖着以年号为印文而制作成的联珠印‘贞观’”可知,统治阶级的重视与推广,唐太宗推崇这种形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暑假作业14 语言文字运用+散文文本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一语文暑假培优练(统编版),文件包含暑假作业14语言文字运用+散文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暑假作业14语言文字运用+散文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暑假作业13 名句名篇默写+信息类文本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一语文暑假培优练(统编版),文件包含暑假作业13名句名篇默写+信息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暑假作业13名句名篇默写+信息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暑假作业12 语言文字运用+戏剧文本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一语文暑假培优练(统编版),文件包含暑假作业12语言文字运用+戏剧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暑假作业12语言文字运用+戏剧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