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5 课件 0 次下载
-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4 课件 0 次下载
-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2 课件 0 次下载
-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1 课件 0 次下载
- 2.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课件6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治理绿洲重现,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草原变成了生态绿洲?
提示:过度放牧;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区域认知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2.综合思维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3.人地协调观理解不同的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主要分布区: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主要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土地退化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贵州喀斯特地区素有“喀斯特王国”之称,具有土层薄、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特征。生态基础较为脆弱,石漠化面积大。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交通不便,贫困落后,人地关系严重紧张。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云贵高原):石漠化
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地形:多陡坡,土层薄土壤: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薄植被: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人口增加 贫困
危害: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石漠化的防治措施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地带。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定义
在汉、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气候暖湿时期,再加上政府垦荒政策的引导,大批农民越过长城一线,将草原开垦为农田,使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降水季节变化大: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少的年份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b.鄂尔多斯市年降水量的变化
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或八级以上,天数平均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于冬春季节,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到30天。本带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地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2)人为原因——
在农作物减产的年份,由于农作物长势较差,对土壤保护作用减弱。遇到大风、暴雨,则加重对土壤的侵蚀。为了维持生计,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垦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这些地区本身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平原地区过度开垦,破坏植被,土壤易被风蚀,出现了“黑风暴”,最严重的地区,一个月内尘暴天数长达25天。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是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牲畜量猛增导致80%的草场退化。
提示: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潜在的自然因素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提示: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提示: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就可以避免恶性循环。
①从土地适应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②从水资源出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防沙固沙。②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是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的退化。2019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动绿色发展”。我国防治荒漠化研究起步早,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为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据此回答(1)、(2)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1)为迎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查找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有( )
(2)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①气候干旱,多大风 ②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③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④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1)题,土地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盐碱化等都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①河西走廊反映土地沙化;②青藏高原反映的是冻融荒漠化;③哈尼梯田反映农田景观,未反映土地荒漠化现象;④云贵高原反映岩石裸露,是石漠化。第(2)题,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处于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②对;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①对;地表植被稀少,以荒漠景观为主,植被覆盖率低,③对;④是人为原因,不符合题意。
读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完成1、2题。
1.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 B.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C.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 D.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2.关于我国生态脆弱区,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生态脆弱B.乙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C.丙地地表水短缺是生态脆弱主要原因D.全球气候变化对丁地生态没有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渤海湾的西北附近有贫困县存在的,该区域属于东部经济地带;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有一定量的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该区域的人口并不稀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的生态脆弱区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生态脆弱区的贫困的数量往往比较多,因此可知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平原的农耕地带,该区域的生态脆弱主要是由过度农垦导致的;乙区域的低山丘陵的数量比较多,地形起伏较大,且该区域降水比较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可知乙地退耕还林进行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丙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比较严重,严重的石漠化是该区城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丁区域蒸发加剧,对该区域是有影响的。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4.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第4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措施,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完成5 ~ 7题。
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原来种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是( )A.经济作物比重降低 B.趋向机械化 C.更趋市场性 D.趋于自给自足7.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A.河川淤泥未变 B.物种数量增大 C.蒸发量减小 D.洪水流量增大
【解析】第5题,与甲地相比,丙地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且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地与乙地相比,位于山脊,不易积水;丁地不在黃土高原上。第6题,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后林草种植面积增大,可以面向市场,发展经济作物。第7题,林草面积增大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洪水流量减小;生态环境改善,物种数量会增多;林草护坡,可减轻水土流失,河川淤泥也相应减少。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ppt课件,共60页。
地理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说课课件ppt,共55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完美版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完美版教学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