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3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饭圈”是粉丝(英语fans)圈子的简称,它主要指的是以明星艺人的粉丝为主导所形成的一种圈层化人群。饭圈文化盛行,已对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当前互联网文化治理及社会安全稳定提出挑战。
    ②随着移动手机客户端的广泛普及,饭圈群体的主力日渐呈低龄化的发展趋势。00后已成为饭圈群体的核心力量,他们多为学生群体,辨识能力较弱,尚未形成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在追星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明星偶像、平台营销号乃至粉丝社群的诱导。
    ③饭圈作为一个活跃度高、组织性强、并有着惊人消费能力的群体,多是艺人经纪公司为固定艺人的粉丝而组织起来的青少年力量。饭圈内部有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体现出森严的等级次序。饭圈内部根据分工的不同,具体可分为管理层、应援组、数据组、网宣组、文案组、控评组、反黑站等类别。所有这些“组织”,都由在微博“超话”中有着较高等级的粉丝进行管理。饭圈的这种组织和管理模式实已等同于普通公司的运营方式。偶像明星一旦有任何公开活动,饭圈都会迅速动员和团结起来。为配合官方的营销节奏,饭圈会持续好几个月在各大社交平台中进行“打榜”“轮博”,抢占各类指数和超话,将偶像送上顶级流量的位置。
    ④对于每一个粉丝而言,偶像明星是一种具有崇高性和引领性的人格化身,用美国学者米德的话说,就是一种“重要他人”(significant thers),他们对于粉丝发挥着重要的规范性作用,甚至体现为精神图腾的意味。粉丝对于偶像明星的偏爱、追捧以及维护,通常都表现得极为狂热,也因此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越轨的甚至极端的行为。之所以现在“谈圈色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前饭圈追星已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程度。这主要表现在两种粉丝类型:一种是所谓“私生饭”,即那些为满足个人私欲,去跟踪、骚扰、偷窥、偷拍明星隐私的一些粉丝。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偶像本人带来了极大困扰,也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另一种则是那种被称为“群氓”的饭圈成员,他们幼稚、反智、疯狂、盲从,极容易被情绪绑架和煽动。由于饭圈文化的同质性和排他性,这使得网络开撕、互黑、举报等几乎成为饭圈的常态。
    ⑤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对“饭圈”的“畸形”现象进行治理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这已成为一种普遍性共识。
    ⑥在我国的文化治理方面,官方宣传部门历来是维护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的最核心力量。在互联网环境下,面对饭圈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官方机构仍充当着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的保护者与推动者。如在2020年7月13日,国家网信办启动了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这充分说明我国官方机构已充分认识到治理网络乱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无疑对饭圈的畸形现象作出有效遏制。
    ⑦随着社会的移动化、数字化转型加速,互联网平台已成为组织和构架社会几乎所有领域的新的方式。饭圈的活动主要是由平台的运行机制所主导和支配。然而,平台并非是一种中立的和无关价值的构建,而是有着镌刻其构架之内的特定规范和价值,这引发了人们对于“算法滥用”的普遍忧虑。正因为此,平台在饭圈治理中应充分承担起主体责任,借助大数据、算法等运算机制,对饭圈内出现的错误价值导向和不良信息进行实时管控,对粉丝与明星之间不当的网络互动加强环节监管和限制,对一些不理性的饭圈话题进行限流、降热度,对网络暴力、国耻追星和虚无主义等内容进行严厉打击。所有这些,最终都是要依赖平台的数据化机制来实行,压实网络平台的“把关人”责任,切实担负起助力营造健康饭圈环境的责任,推进风清气正的网络家园建设。
    ⑧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十分落后,远滞后于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文化建设进程。我国面向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至今还存在“师资严重短缺、课程不可持续、社会认知度不足”等三大问题,教育现状和教育水平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据此,笔者认为,国家宣传部门应联合新闻机构、互联网专家、教育工作者,全面推进并实施“媒介素养提升计划”,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项制度,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索,常态化地引导青少年科学上网、健康上网,争做“中国好网民”,成为互联网空间中主流文化的接受者、守护者和建设者。
    (摘编自席志武、李华英《“饭圈文化”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及治理对策》)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星艺人粉丝为主导的饭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了互联网治理与社会稳定。
    B. 00后成为饭圈的核心力量,因辨识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欠缺,易受明星、营销号及粉丝社群影响。
    C. 饭圈内部分工明确,能够为偶像明星的活动迅速动员和团结起来,长时间在各平台“打榜”“轮博”。
    D. 国家宣传部联合多方推进了“媒介素养提升计划”,建立专项制度以常态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偶像明星作为粉丝心中的“重要他人”,扮演着崇高引领者的角色,甚至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信念与追求。
    B. 网络开撕、互黑等几乎成为饭圈常态,加上饭圈文化的同质性和排他性,导致许多成员具有幼稚、反智等特点。
    C. 官方宣传部门面对饭圈问题,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净化网络环境,彰显了其维护公共价值观和利益的职能。
    D. 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远跟不上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其文化建设的步伐,且存在师资严重短缺等问题,需要积极应对。
    3. 下列现象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①数据显示,王一博粉丝(微博粉丝量3631万)的年龄结构分布,25岁以下占比79%,未成年人比例为45%。
    ②在招募成员时,各大饭圈组织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启事,注明所需职位和要求,对于不同的职位,粉丝团还会对招聘人员提出不同的资质要求。
    ③许多互联网平台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如排行榜前列的明星可获得平台资源推广),鼓励粉丝为偶像投票、刷播放量,刺激粉丝群体的积极参与。
    ④很多中小学媒介素养课程挂靠在课题项目之下,一旦课题结项,将无法继续开展课程实践。很多中小学教师缺少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无法开设基本的课程。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③④
    4. 请根据原文第②到④段的内容,概括当前国内“饭圈”的特点。
    5. 根据原文内容,对“饭圈”的“畸形”现象应如何进行治理?
    【答案】1. D 2. B
    3. A 4. ①群体主力低龄化。
    ②群体组织性强(组织化/内部有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
    ③情感表达狂热(极端化/非理性/开撕、互黑、举报等几乎成为饭圈的常态)。
    5. ①官方宣传部门进行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②强化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对不良信息与行为实施监管和治理。
    ③国家宣传部联合多方全面推进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推进了‘媒介素养提升计划’”错。根据“笔者认为,国家宣传部门应联合新闻机构、互联网专家、教育工作者,全面推进并实施“媒介素养提升计划”,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项制度”可知,文中“国家宣传部联合多方推进‘媒介素养提升计划’”是文章作者的建议,不是已然的事实。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导致许多成员具有幼稚、反智等特点”错。根据“他们幼稚、反智、疯狂、盲从,极容易被情绪绑架和煽动。由于饭圈文化的同质性和排他性,这使得网络开撕、互黑、举报等几乎成为饭圈的常态”可知,选项因果倒置,应是“饭圈成员幼稚、反智、疯狂、盲从的特点,加上饭圈文化的同质性和排他性,导致了网络开撕、互黑等几乎成为饭圈常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第①项符合“饭圈群体主力日渐呈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第②项符合“饭圈内部有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内部根据分工的不同,具体可分为管理层、应援组、数据组、网宣组、文案组、控评组、反黑站等类别”。
    第③项符合“饭圈的活动主要是由平台的运行机制所主导和支配”。
    第④项符合“我国面向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至今还存在‘师资严重短缺、课程不可持续、社会认知度不足’等三大问题”。
    ①②③④都符合原文内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饭圈群体的主力日渐呈低龄化的发展趋势。00后已成为饭圈群体的核心力量”,可以概括为“群体主力低龄化”。
    ②根据“饭圈内部有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体现出森严的等级次序。饭圈内部根据分工的不同,具体可分为管理层、应援组、数据组、网宣组、文案组、控评组、反黑站等类别”,可以概括为“群体组织性强(组织化/内部有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
    ③根据“粉丝对于偶像明星的偏爱、追捧以及维护,通常都表现得极为狂热,也因此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越轨的甚至极端的行为”“由于饭圈文化的同质性和排他性,这使得网络开撕、互黑、举报等几乎成为饭圈的常态”,可以概括为“情感表达狂热(极端化/非理性/开撕、互黑、举报等几乎成为饭圈的常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在互联网环境下,面对饭圈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官方机构仍充当着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的保护者与推动者”“国家网信办启动了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这充分说明我国官方机构已充分认识到治理网络乱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的治理建议为:官方宣传部门进行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②根据“人们对于‘算法滥用’的普遍忧虑”“平台在饭圈治理中应充分承担起主体责任,借助大数据、算法等运算机制,对饭圈内出现的错误价值导向和不良信息进行实时管控,对粉丝与明星之间不当的网络互动加强环节监管和限制,对一些不理性的饭圈话题进行限流、降热度,对网络暴力、国耻追星和虚无主义等内容进行严厉打击”,提的治理建议为:强化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对不良信息与行为实施监管和治理。
    ③根据“我国面向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至今还存在‘师资严重短缺、课程不可持续、社会认知度不足’等三大问题,教育现状和教育水平也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家宣传部门应联合新闻机构、互联网专家、教育工作者,全面推进并实施“媒介素养提升计划”,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项制度,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索,常态化地引导青少年科学上网、健康上网”,提的治理建议为:国家宣传部联合多方全面推进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踩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
    ①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②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③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凤姐儿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卍福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拿了两匹出来,作两床绵纱被,想来一定是好的。”贾母听了笑道:“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明儿还说嘴。”薛姨妈等都笑说:“凭他怎么经过见过,如何敢比老太太呢。老太太何不教导了他,我们也听听。”凤姐儿也笑说:“好祖宗,教给我罢。”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作蝉翼纱。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凤姐儿道:“这个名儿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见过这个名色。”贾母笑道:“你能够活了多大?见过几样没处放的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薛姨妈笑道:“别说凤丫头没见,连我也没听见过。”
    凤姐儿一面说,早命人取了一匹来了。贾母说:“④可不是这个!先时原不过是糊窗屉,后来我们拿这个作被作帐子,试试也竟好。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替他糊窗子。”凤姐答应着。众人都看了,称赞不已。刘姥姥也觑着眼看个不了,念佛说道:“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贾母道:“倒是做衣裳不好看。”凤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红绵纱袄子襟儿拉了出来,向贾母薛姨妈道:“看我的这袄儿。”贾母薛姨妈都说:“这也是上好的了,这是如今的上用内造的,竟比不上这个。”凤姐儿道:“这个薄片子,还说是上用内造呢,竟连官用的也比不上了。”贾母道:“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做一个帐子我挂,下剩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穿,白收着霉坏了。”凤姐忙答应了,仍令人送去。
    ⑤贾母起身笑道:“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刘姥姥念佛道:“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⑥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我想并不上房晒东西,预备个梯子作什么?后来我想起来,定是为开顶柜收放东西,非离了那梯子,怎么得上去呢。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凤姐道:“还有好的呢,我都带你去瞧瞧。”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减)
    文本二:
    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节选自《中国建筑的特征》)
    6.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潇湘馆的翠竹、苍苔,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文本二虽没直接提到,但二者和谐关系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特点。
    B. 文本一中潇湘馆的装饰,如书籍和笔砚,展示了建筑装饰美,反映了居住者品味,与文本二中的建筑构件描述相呼应。
    C. 文本一中提到的窗等,即文本二中的建筑“词汇”,这些“词汇”在潇湘馆中遵循建筑“文法”组合,彰显中国建筑特征。
    D. 文本一主要描述潇湘馆外部结构和装饰,缺乏对内部空间布局的细致描写,与文本二强调建筑内部结构的描述对比鲜明。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的“早”反映林黛玉及其丫鬟的细心,为贾母到访做了周全准备;句子②的“亲自”表现黛玉对贾母的尊敬与孝顺。
    B. 句子③中“必定”一词,既体现了刘姥姥语气的肯定,也与后文的实际情况形成反差,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凸显了刘姥姥角色的有趣。
    C. 句子④反映出贾母不仅重视家居的装饰与审美,更能从细微之处发现并欣赏美,显示出她出色的鉴赏力。
    D. 句子⑤和⑥中贾母称潇湘馆“窄”,而刘姥姥赞贾母正房“大”,暗示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与贾母作为封建家长的权威形象。
    8.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请结合文本一的相关内容,阐释贾母与刘姥姥这一富一贫两老妪身上所展现的智慧。
    9.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请从居住环境、人际交往、审美情趣三个角度,分析文本一中潇湘馆的日常生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答案】6. D 7. D
    8. 贾母的智慧:①她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无论是对小辈还是贫弱者,都能和蔼可亲、关怀体贴;②她见多识广,有独到的审美情趣,比如她对窗纱配色的独特眼光和对“软烟罗”的识别。
    刘姥姥的智慧:①懂得察言观色、知礼数,如让路给贾母等人走;②幽默风趣,如打趣自己是“跌一跤”“才说嘴就打了嘴”。
    9. ①在居住环境方面,潇湘馆内翠竹夹路、书房雅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崇尚诗书的精神;②在人际交往方面,黛玉亲自为贾母奉茶,以及众人之间的言谈举止,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礼仪文化;③在审美情趣方面,贾母建议黛玉窗纱选用“软烟罗”,颜色又鲜,纱又轻软,就似烟雾一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清新脱俗、含蓄典雅之美的追求(或从“软烟罗”四种颜色命名的诗意雅致入手,亦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文本一主要描述潇湘馆外部结构和装饰”错误。文本一描述潇湘馆并不都是外部结构和装饰,如“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就属于内部结构和装饰。且文本二虽然提到了建筑内部结构,但并非强调这一点,而是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整体描述,因此说两者“对比鲜明”也不准确。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D.“暗示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与贾母作为封建家长的权威形象”错误。潇湘馆的“窄”和贾母正房的“大”呈现了贾府各类型的屋子特点,可以和身份有关,但选项内容属于无中生有,过度解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贾母的智慧:①她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从她拿出“软烟罗”等情节看,她极其疼爱黛玉,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慈爱;她也不因刘姥姥贫苦而歧视她,同时贾母还关心她是否扭了腰,贾母无论是对小辈还是贫弱者,都能和蔼可亲、关怀体贴;
    ②她见多识广,有独到的审美情趣,对于众人都不知道的“软烟罗”,她侃侃而谈,将它的来龙去脉将得清清楚楚,而对于潇湘馆窗纱颜色与环境的搭配,贾母也说得头头是道。
    刘姥姥的智慧:①去潇湘馆路上,“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可知知礼数,让路给贾母等人走;看到黛玉的“窄”屋,既夸贾母屋“大”,也夸“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可见她懂得察言观色,谁都不得罪;
    ②幽默风趣,自己滑倒,说自己“才说嘴就打了嘴”“那一天不跌两下子”,能自我解嘲,打趣自己是“跌一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赏析文本意蕴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居住环境、人际交往、审美情趣三个角度分析文本一中潇湘馆的日常生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筛选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①在居住环境方面,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潇湘馆内翠竹夹路、书房雅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与自然的谐相处,崇尚诗书传家的精神;
    ②在人际交往方面,“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黛玉亲自为贾母奉茶;王夫人主动说众人不喝茶,以及凤姐对贾母的应答,薛姨妈和贾母的对话,众人之间的言谈举止,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礼仪文化;
    ③在审美情趣方面,“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拿银红的替他糊窗子”,贾母建议黛玉窗纱选用“软烟罗”,颜色又鲜,纱又轻软,就似烟雾一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清新脱俗、含蓄典雅之美的追求。而且“软烟罗”四种颜色命名充满诗意,用词典雅精致,耐人寻味。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矣。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①法则可也。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上》有删改)
    材料二: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②。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曰:“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铦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勤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雠:校对,校勘。②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找出并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位置上。
    今(A)若以誉进能(B)则(C)臣离上(D)而下比周(E)若以党举官(F)则(G)民务交(H)而不求用于法。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治”指社会安定,与《谏逐客书》“至今治强”中的“治”含义相同。
    B. 材料一“外交”指对外结交,交往,与现在所说“外交官”中“外交”含义不同。
    C. 材料一“度”指揣度,与《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的“度”含义相同。
    D. 材料二“无损于事”的句式结构与《烛之武退秦师》“无礼于晋”的句式结构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主用法来明辨臣下的功过是非,就可以不埋没人才,掩饰坏人,虚名之人不会进用,遭受诽谤的人不被免职,国家就容易治理。
    B. 忠臣没有罪过却遭难而死,他们就会选择隐退;奸臣没有功劳却安然得利,他们就会争相进用。韩非子认为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源。
    C. 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是个虚名,赐官也没有什么损害。
    D. 陆贽认为专门给人虚名不以实利作补助,会使物力难以供给;专门给人实利而不以虚名作补助,那么就成空话并且人心不肯依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2)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
    14. 两则材料都涉及君主“赏”的原则,请简要概括韩非子和陆贽各自的侧重点。
    【答案】10. BEF
    11. C 12. D
    13. (1)臣下私交多了,亲附的党羽多了,朝廷内外结成死党,虽然有了大的罪过,为他掩盖罪过的人却很多。
    (2)没有功劳却获得爵位就会轻视爵位,没有罪过却肆意施加刑罚就会显得轻慢。
    14. 韩非子:赏要以法为原则,避免臣子结党营私(避免按照个人喜好行赏)。
    陆贽:赏官爵要慎重,不能轻易封赐(或答:奖赏要视具体情况赏名或赏利,也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现在如果根据声誉选拔人才,那么群臣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结党营私;如果根据朋党的关系来推荐官员,那么老百姓就会努力于结党勾结而不求依法办事。
    “能”是“进”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
    “若”关联词,其前没有主语,故在E处断开;
    “官”是“举”的宾语,故在F处断开;
    故选B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特殊句式的能力。
    A.正确。句意:老百姓就能安宁而国家社会就会安定。/至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B.正确。外交:在外结交、交往/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句意:臣下不顾及君主而在朝廷外忙于个人私交。
    C.错误。度:揣度、推测/度量。句意:而不靠自己的主观来推测。/量一量,这样才能知道是长还是短。
    D.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于事无损”“于晋无礼”。句意:对事情是没有损害的。/对晋国无礼。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陆贽认为专门给人虚名不以实利作补助,会使物力难以供给;专门给人实利而不以虚名作补助,那么就成空话并且人心不肯依附”错,根据“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可知,陆贽认为专门给人实利不以虚名作补助,会使物力难以供给;专门给人虚名而不以实利作补助,那么就成空话并且人心不肯依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亲附的党羽;“朋党”,名词作动词,结成死党;“蔽”,动词作名词,为他掩盖罪过的人。
    (2)“轻”,轻视;“肆刑”,肆意施加刑罚;“亵”,轻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可知,韩非子:赏要以法为原则,避免臣子结党营私(避免按照个人喜好行赏)。
    由原文“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非功而获爵则轻”“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可知,陆贽:赏官爵要慎重,不能轻易封赐(或答:奖赏要视具体情况赏名或赏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能够除掉奸邪谋私之行而遵循国家法令的,老百姓就能安宁而国家社会就会安定;能除掉图谋私利的行为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就会军队强大而敌人弱小。所以明察得失又(遵守)法度的规定,凌驾于群臣之上,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欺诈;明察得失而又以法度作标准以听取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天下轻重颠倒的事所欺骗。现在如果根据声誉选拔人才,那么群臣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结党营私;如果根据朋党的关系来推荐官员,那么老百姓就会努力于结党勾结而不求依法办事。以虚假的名声为依据奖赏,以诽谤的流言作为依据施行处罚,那么喜欢奖赏而厌恶处罚的人,就会丢掉国家法定的职责,玩弄个人手段,互相包庇利用。臣下不顾及君主而在朝廷外忙于个人私交,利用机会引进他的党羽,那么这些臣下所用来为君主尽力的心思就少了。臣下私交多了,亲附的党羽多了,朝廷内外结成死党,虽然有了大的罪过,为他掩盖罪过的人却很多。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奸邪之臣没有功劳却坐享安乐利益。忠臣之所以遭遇危难并不是因为有罪,那么良臣就会隐退不出;奸邪之臣坐享安乐利益不是因他们有功,那么奸臣就能得到进用: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所以圣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用人;按法制来考核臣下的功勋,而不靠自己的主观来推测。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坏人无从掩饰,徒有虚名的人不能进用,遭受诽谤的人不能被免职,那么君主就能明辩臣下的功过是非而国家就容易治理,所以君主考量法度就可以了。
    材料二
    德宗在路途上,百姓中有进献瓜果的,德宗准备把散试官的职位授给他,便向陆贽询问。陆贽上奏,认为:“授予爵位通常应该慎重而珍惜,不能轻易封赐。没有功劳却获得爵位就会轻视爵位,没有罪过却肆意施加刑罚就会显得轻慢。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日后的过失弊病肯定严重。对于进献瓜果的人,只能赐给钱帛,不应该用官位来酬报。”德宗说:“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损害的。”陆贽又上奏疏说:“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道德来说却是次要的。专门给人实际利益而不以虚无的名誉加以补助,就会耗费资财,使物力难以供给;专门给人虚无的名誉而不以实际利益作补助,就成了空话而人心不肯归附。如今的员外官、试官与勋官、散官、爵号很有些类似,虽然授给这种官不用消耗薪俸,接受这种官不占去名额,然而对于冒着锐利的刀锋、去排除忧患与危难的人们,是用这种官来奖赏他们的;对于竭尽全力、付出劳苦并显示成效的人们,又是用这种官来酬报他们的。倘若进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之职,那么他们必然就会相互谈论说:‘我们抛下生命才得到官位,这些人因进献瓜果也得到官位,这乃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像瓜果一样了。’把人看得如同草木,谁还能为国家效力呢!现在陛下既然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反而过多地赐予人,人们便无所依凭了。那么对以后立下功劳的人,将用什么作为奖赏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①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②。长记平山堂③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④,未解庄生天籁⑤,刚道⑥有雌雄⑦。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快哉亭:元丰六年,张怀民(字偓佺)被贬黄州,十一月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③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④兰台公子:指战国辞赋家宋玉。⑤天籁:这里指风吹声。⑥刚道:“硬是说”的意思。⑦雌雄:宋玉在《风赋》中认为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作巧妙融合了画意、词情、气韵,描绘了“江上夕照图”“江南烟雨图”“风起浪卷图”,色彩分明,动静结合,饶有情趣。
    B. 苏轼化用典故,将张怀民新建的亭子命名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此词是对同样境遇中的张怀民的劝勉与共勉。
    C. “长记……孤鸿”回忆在扬州平山堂所见空濛高远淡雅的江南景色,以快哉亭的实景衬托平山堂的虚景,传达出当日快哉亭览胜的喜悦。
    D. “忽然……白头翁”句,“舞”写出了白头翁洒脱无畏搏击风浪的身姿,暗示了词人面对政治祸难,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
    16.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用“超旷”二字来评价这首词,请结合“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分析这一评价。
    【答案】15. C 16. “超旷”是指超然旷达诗人用“一点”和“千里”,将极小与极大两方面做对比,认为只要胸中有一股浩然之气,就能超越空间的局限,享受精神的广阔自由。这表现苏轼虽遭贬谪却能泰然处之的乐观旷达精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以快哉亭的实景衬托平山堂的虚景”错,此处应为以虚衬实,即以平山堂的虚景衬托快哉亭的实景,通过昔日平山堂赏景的淋漓兴致传达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及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用的“超旷”是指意境开阔旷远、议论豪纵酣畅、抒情豪迈。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用“一点”和“千里”,将极小与极大两方面做对比,所表现的意境开阔旷远。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以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只要具备浩然之气,任何境遇都能泰然处之,享受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展现了作者身处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议论豪纵酣畅、抒情豪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六国论》)
    (3)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桂枝香·金陵怀古》)
    (4)至于怨诽之多,______。(《答司马谏议书》)
    (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君王在高位要谦虚、加强自身修养,用江海的比喻来劝谏君王要容纳不同意见的是“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秦始皇喜爱奢华,其中描写宫中的栏杆比九州的城墙还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莫春者 ②.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 归帆去棹残阳里 ④.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⑤.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⑥.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⑦. 直栏横槛 ⑧. 多于九土之城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莫”“棹”“谦冲”“槛”。
    三、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18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
    18.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畏葸(xǐ) 怵然(chù) 厚赉(lài) 如翚斯飞(huī)
    B. 搏髀(bì) 大恸(tòng) 朱拓(tuò) 摽掠其人(piā)
    C. 讪讪(sàn) 纰霜(pī) 迤逦(yǐ) 夜缒而出(zhuì)
    D. 孝悌(dì) 嫁奁(lián) 蹙眉(cù) 踌躇满志(chóu)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朱拓”的“拓”应读tà;“摽掠其人”的“摽”应改为“剽”。
    C.“讪讪”的“讪”应读shàn;“纰霜”的“纰”应改为“砒”。
    D.“孝悌”的“悌”应读tì。
    故选A。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节者有间(间隙)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必固其根本(指事物的本质) 功施到今(施展)
    B. 始速祸焉(招致) 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放纵)
    翘然矜鸣(得意)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同)
    C. 披帷西向立(分开) 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举先王之政(施行) 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暴露)
    D. 越国以鄙远(鄙视) 乃中《经首》之会(合乎)
    董之以严刑(懂得)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分辨不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施,延续。句意:那牛体的骨节有空隙。/我必须想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当初建立的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
    B.如,或者。辟,不正。句意:才招致了祸患。/(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高举起身子,自豪地鸣叫。/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C.全部正确。句意:分开帷幕面向西站着。/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施行古代贤君主的政策。/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D.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董:督查。句意: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又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用严酷的刑罚来督查他们。/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
    故选C
    20.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防备其他盗贼进进进出出和意外的变故。
    B.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翻译: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特别是朝廷的士大夫埋怨他。
    C.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翻译: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D.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翻译:这样,只是救助别人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治理礼仪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翻译错误,句中“出入”为偏义复词翻译为“进入”句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B.“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己”中的“特”翻译为“只是”。句意:盘庚迁都殷地,遭受人们的埋怨,并不只是朝廷的士大夫埋怨他。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中的“救死”译为“使自己摆脱死亡”“奚暇治礼仪哉”中的“治”译为“讲求”。句意: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仪呢?
    故选C。
    21.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中的台词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有“言外之意”,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中常有潜台词。
    B. 《促织》《变形记》两篇小说都通过写人的“变形”来批判黑暗的现实,都运用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法,但是《促织》最后浪漫主义的结局弱化了故事的批判性。
    C. 奏疏一类公文,针对具体政事阐发观点,务求实效。《谏逐客书》构思巧妙,选取恰当的切入点,作者以“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阐述逐客的利弊得失,打动秦王。
    D. 学术论文需要注重考证,有逻辑地梳理材料。《说“木叶”》一文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结合创作与鉴赏心理,解释该现象的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但是《促织》最后浪漫主义的结局弱化了故事的批判性”错误,《促织》结尾成名孩子的苏醒,成名靠蟋蟀过上富人生活的结局更加讽刺当时世道的黑暗。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微弱的烛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有多重的含义: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 (A) 。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1)可以通过推想而知道了。第二,从宫女扑萤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阴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 (B) ,所以诗词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这宫女手中的小扇便是一把秋扇,从这把秋扇可以联想到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三四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也很(2)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向往那种真挚的爱情。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22. 请将画波浪线处的文字替换成恰当的成语。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
    24. 文中“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这一句可以改写成“她用小扇一下一下地扑打着流萤”,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2. (1)可想而知 (2)耐人寻味
    23. (A)生在那些荒凉的地方(生活在\长在没人的地方)
    (B)秋天就没有用了(天凉时便被弃置)
    24. 将“一下一下地”作为独立语句,起到了强调与突出的作用,使读者更能清晰感受到宫女动作的单调、重复,更能体味动作所承载着的寂寞、无聊、无奈。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表达“可以通过推想而知道”意思的成语是“可想而知”;可想而知:意思是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
    (2)表达“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意思的成语是“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意思是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根据“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可知,萤火虫是在杂草丛生少有人迹的地方生长出没的,故此处可填“生在那些荒凉的地方”或“生活在\长在没人的地方”。
    (B)根据“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所以诗词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可知,扇子在进入秋天或天气凉了的时候是会被放在一边没有了用处,故此处可填“秋天就没有用了”或“天凉时便被弃置”。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原文中, “一下一下地”是一个独立的语句,这个短语独立成句,强调了宫女动作的单调与重复。这种单调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蕴含着深深的寂寞、无聊与无奈。想象一下,在深宫之中,夜色如水,流萤点点,而宫女只能孤独地挥动小扇,一下又一下,她的心情该是如何的寂寥与无奈?这样的改写,不仅保留了原文的语义,更在情感上进行了深化和升华。通过独立成行的“一下一下地”,我们更能感受到宫女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更能体会到那份被深宫高墙所困的寂寥与苦闷。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今天,互联网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信息之网,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知识与资源,也愈发引起人们的警觉与深思。其中,“信息茧房”现象尤其令人担忧。
    所谓“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获取行为因个人兴趣偏好、平台算法推送等因素,而逐渐局限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中,类似于蚕用丝将自己包裹在一个茧中。
    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信息时代的“信息茧房”?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万物互联时代,信息光速闪现。面对繁芜纷杂的信息茧房,青年是模仿古人“兼而听之”,注重信息多样全面,还是学习今人“明而辨之”,倡导个性卓然独立?我深以为无论何时,都需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处理和接受信息,如此方能从容应对信息爆炸所带来的诸多乱象。
    一曰:高扬理性之帆,理性对待海量信息。
    接纳多样的信息,是理性对待信息的前提。阿玛蒂亚·森曾提到: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这告诫我们生活中那些明明有所欠缺却盲目自大的人可能只停留在自身的信息舒适区,而不肯去接纳更多的信息,导致愚而不知的社会问题频发,其后果不言而喻。观近代中国历史,铁路、洋器,甚至今天看来用途广泛的照相机,都被当时许多国民视为洪水猛兽,谣言纷纷,人心惶惶。闭关锁国政策阻断外界信息通路,导致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没落。故曰人当先接受多样信息,才有理性认知的可能。
    二曰:舞动理性之桨,在大众化的时代保持自身思想独立性,不随波逐流。
    当个人融入群体,其个性会不会被群体湮没,其思想会不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融个体于群体并不意味着要将个人的个性全然淹没于群体中。当听从成为习惯,盲从就将无法避免,这种心理若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许多真理与事实往往是独特个体依据自身对信息的判断所提出的。若盲从大众甚至权威专家的观点,今日我们何以能见到袁隆平院士种下的株株水稻?若不加个性考量一味跟从大众,《端午奇妙夜》何以火热出圈?凡此种种,皆证明个体融入群体信息时应保持理性的眼光去判断,用个体的理性保持唤醒群体的清醒。
    三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面对信息茧房,要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航行的方向。
    与过往相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发展促使如今的信息不断呈爆炸式增长,但是我们也可能早已被关进信息茧房。网络信息的毛细血管,已经联通了世界的角角落落。每个人都不可能再置身世外。如果你不兼听,占有多元信息,你就永远走不出信息茧房;如果你不够清醒,不保持个体独立,你可能就沦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当信息茧房相互交错而又间隔纷呈时,要“兼听”四方涛声,“明辨”航行方向,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我们航行的灵魂与方向!
    兼听而不偏信,始终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我们才能破除信息茧房,成为一株能思想的芦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数字化迅速发展的结果: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之网,既使我们获取信息变得无比方便,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深思。由此,材料举出“信息茧房”这一个具体现象案例,以及相应的概念解释,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如何看待“信息茧房”的危害,并努力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人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因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人们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获得的信息单一闭塞,对所处的信息环境失去完整的判断。同时,网络“信息茧房”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信息需求,所以更多的人会选择“宅”,片面地认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机交互,已经能够满足其信息需求,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社会交际,继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粘合度不断下降,彼此之间的关心开始不断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越来越淡薄,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不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构建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机制,使自己可以汲取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营养,继而在信息交互中实现自身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冲破信息茧房需要青年一代摒弃低俗,志存高远。青年人只有精神信仰上纯粹,道德修养上精进,大是大非上清醒,境界才会不断提升。青年一代惟有摒弃低俗,志存高远,才不至于被一些无聊的娱乐八卦、社交聊天和手机游戏困住,从而主动于有益信息中汲取营养。反观当下,一些年轻人佛系、躺平,成天刷抖音、微信,荒废了岁月,颓废了人生,辜负了众望。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只有内心澄澈,才能活得明白;只有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认清自我,懂得取舍,才能冲破茧房,获得真知,不断进取。更重要的是,政府应积极参与到公共网络引导中,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加强监督和管理,实现对有害信息的过滤,使得真实信息得以传播;并且积极开展广泛的理性面对互联网信息的宣传,破除各种信息孤岛的负面影响,使得受众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社会,继而使得网络传播平台得到良好的管控,发挥公共网络在舆论引导中的效能。
    试题要求谈对“信息茧房”看法,文章应围绕这一关键词展开;要求写作议论文或记叙文。若选择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的危害性是什么,我们如何破除“信息茧房”。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谈,或者理性思辨地谈自己对“信息茧房”的看法。若写记叙文,则可叙述自己陷入“信息茧房”的经历,表达自己一开始乐在其中,但后来却深感迷茫的心路历程。行文中还可适当地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适当穿插自己的感受。
    立意:
    1.从“信息茧房”破“茧”而生。
    2.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3.在信息洪流里守住自我。
    4.广开信息源流,慎取为我所用。

    相关试卷

    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