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期中]安徽省铜陵市皖豫名校联盟、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语文][期中]安徽省铜陵市皖豫名校联盟、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
    [语文][期中]安徽省铜陵市皖豫名校联盟、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
    [语文][期中]安徽省铜陵市皖豫名校联盟、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期中]安徽省铜陵市皖豫名校联盟、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安徽省铜陵市皖豫名校联盟、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宫建筑平面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取正向心”“功能协调”等。
    “背山面水”是指,紫禁城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北京城内本没有山,明朝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时,开修护城河挖掘出100多万方泥土,再加上拆毁元朝宫殿后产生的大量渣土也需要处理,于是当时的建筑者来了一次有效的“废物利用”,他们把这些泥土堆积成山,并在其上广植树木,这就是紫禁城北面的“镇山”。镇山在明代又被称为“煤山”,清代改名为“景山”,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景山是当时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另一方面,明代修建紫禁城时,从西北角楼下挖涵洞把护城河水引入城内,这就是专门挖出的金水河。金水河经城隍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金水河不但为紫禁城内的人们提供了排水通道,还和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故宫古建筑群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美学意境。金水河的河面低于紫禁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地带,在审美意义上实现了古人推崇的与天地自然和谐一致的建筑理念。
    “负阴抱阳”指的是,紫禁城内所有重要宫殿均坐北朝南而立。老子《道德经》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意为世间万物都是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易经·说卦传》则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紫禁城中,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建筑布局形式,除了符合古人“负阴抱阳”的理念之外,还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的致雨季风使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筑朝向正南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则开设窗户采光、通风。紫禁城建筑通过“负阴抱阳”的布局形式,既满足了古人适应地理环境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古人的认知。
    “取正向心”之“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工匠的施工经验总结。在紫禁城修建期间,工匠们依据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在规划宫殿建筑群的布局时,采取了主座朝南、左右对称的方式。“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均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则均为东西向,面主房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建筑的间距变小,增加紫禁城内的交通便利性,同时也兼顾了古人认知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思想。这种朝向布置方式,也体现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上的统一性及协调之美,有效避免了庞大建筑群容易出现的杂乱无章问题。
    “功能协调”,即紫禁城的前朝、内廷区域的建筑布局与建筑功能相匹配。紫禁城的布局包括前朝区和内廷区。前朝建筑位于紫禁城南部,主要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内廷建筑主要位于紫禁城北部,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中轴线两侧的东西六宫。其中,后三宫在明代为帝后寝宫,东西六宫则为皇帝和后妃们生活的场所。在紫禁城的诸多建筑中,前朝三大殿及内廷后三宫相对较为重要,区域占地面积较大,形成紫禁城内一个相对独立的建筑体系。古代工匠对于前三殿,采用了富丽中见典雅、精美中见端庄的布局方式,力图凸显天子威严;而对东西六宫,采用了对称布置、纵向排开,以东西二长街及各宫前巷道纵横分隔,构成了条条街巷座座门墙相通又相隔的细腻布局特色。通过采取不同的建筑思路,强化了前朝与内廷的建筑布局形式差异——前朝建筑为“阳”,有雄伟壮丽之形;内廷建筑为“阴”,有收敛纳藏之实——最终在功能和理念上实现了和谐统一。
    (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蕴含的古代智慧》)
    材料二:
    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礼记·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中和”逐步升华为哲学、美学乃至伦理道德概念,日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而中华民族的这一理想追求,就集中体现在紫禁城之中。紫禁城建筑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笔直的中轴线贯通子午,前三殿与后三宫在中轴线上均匀排布。前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殿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无论是以“保合太和”“致中和”为主题设立的外朝前三殿,还是崇尚乾坤交泰、万物并育的内廷后三宫,“守中致和”的中和之道都是其中蕴含的最高追求。此外,从“允执厥中”“中正仁和”匾额,到重要典礼仪式上演奏的中和韶乐,从形到名,紫禁城都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方式和特殊的语言,承载和弘扬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并在后世不断得以传承的中和思想。
    (摘编自王旭东《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山是当时北京城内的制高点,是一座人工山,如屏风一样矗立在紫禁城的北面。
    B.为符合“负阴抱阳”的理念,紫禁城所有重要宫殿均坐北朝南,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
    C.修建紫禁城的工匠在规划宫殿建筑群的布局时,考虑了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问题。
    D.紫禁城前朝建筑雄伟壮丽,内廷建筑收敛纳藏,布局有别,但功能、理念和谐统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引护城河水进紫禁城,在解决紫禁城内人们的饮水问题的同时,还能与景山呼应,满足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美学需求。
    B.紫禁城的建筑,北侧封闭有利于抵挡偏北寒风,南侧开窗能够采光和通风,说明满足适应地理环境的需求是古代建筑格局的条件之一。
    C.前三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而后三宫及东西六宫是生活的场所,主要是因为紫禁城的建筑有明确的等级分区。
    D.紫禁城建筑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笔直的中轴线贯通子午,将前三殿建在中轴线上,显示出天地自然和谐一致的建筑理念。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总说紫禁城平面布局的主要特点,再进行分述。
    B.材料一在介绍景山的由来时,点明了开修护城河挖掘出的泥土数量,非常直观。
    C.材料一引用《道德经》和《易经》的话,主要阐述了古人追求“和”的理念。
    D.材料二指出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论述了其中“和”的含义。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故宫平面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殿和后三宫有序排列在故宫的中轴线上。
    B.文华殿和武英殿分立于中轴线两侧,呈对称布置的特点。
    C.前三殿占地面积较大,可显示出天子的威严。
    D.金水河从西北角楼引入,是四面环绕故宫的水系。
    5.紫禁城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哪些传统文化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B 2.B 3.C 4.D
    5.①“背山面水”在审美意义上实现了古人推崇的与天地自然和谐一致的建筑理念。
    ②“负阴抱阳”体现了《道德经》中关于阴阳相和的理念。
    ③“取正向心”体现了古人认知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思想。
    ④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为符合‘负阴抱阳’的理念”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这种建筑布局形式,除了符合古人‘负阴抱阳’的理念之外,还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可知,不仅是为了符合“负阴抱阳”的理念而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A.“解决紫禁城内人们的饮水问题”错,解决的是排水问题。
    C.“主要是因为紫禁城的建筑有明确的等级分区”错误,紫禁城的布局体现了功能区域的划分。
    D.“显示出天地自然和谐一致的建筑理念”错误,体现的应是“中和”的理念。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C.“《易经》的话,主要阐述了古人追求‘和’的理念”错误,《易经》体现不出“古人追求‘和’的理念”。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理解图表的能力。
    D.“是四面环绕故宫的水系”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金水河经城隍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和故宫平面图,可知金水河并没有四面环绕故宫。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筛选信息时围绕“体现了中华民族哪些传统文化思想”,可在材料一中找到三个理念“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取正向心”,三个理念背后体现的中国文化思想也可以在文章中找到概括性的句子,如材料一第二段最后一句、第三段的第二句、第四段倒数第二句。
    在材料二找到“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先们躬耕的样子
    半文
    铁耙是要高高举起,举至最高处,再轻轻放下。铁耙自半空落下,加速,再加速。父亲告诉我,自高处落下的铁耙,齿尖会自动锲入沙地。
    是的,铁耙会自己锲入沙地。沙地与别处不同,是很多粒沙聚在一起,成就了一整块厚实的沙地。散开之后,每一粒都仍是沙子,在天空飘浮、在风中飞扬的沙子。我多少次捏紧又放下,①是这些松软的沙子,滋养了我又放弃了我。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身在都市的人们,多少会从这样的气息里回想起飘浮在大地之上的那些麦子谷子和油菜花们的气息。不少城里人的内心,都还留着一条乡下的根。远离沙地的那些日子,我一回回在梦里回味这样一种芬芳。此刻,我站立在沙地之上,把肉身浸泡在这样一种芬芳里。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眉,到梁,沿鼻尖,绕行至下巴,如毛毛虫,一步一步往下爬。
    对我来说,汗水是埋进肉体的火,汗一出,滚烫的肉体瞬间清凉。如患头痛发热,以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若干,熬成汤剂,一碗下去,便如汤沃雪,清热去烦。久坐办公室,体内虚火堆积,坐卧不安,此亦是病。下田,握耙,深翻一块地,浑身挂汗,两袖溽湿,则火灭神宁,病去身轻。
    可惜,大多时候,我只是在电脑屏前,遥想自己躬耕在一块田地上的模样,亦自然地想起父亲,②想起他的耕地播种、耘田、除草、收割。我躬耕在沙地上的模样,和父亲重叠。我在沙地上劳作的每一个侧面,都与父亲重合。而父亲与他的父亲重合。往前,与父亲的父亲的父亲重合。再往前,若以二十年为一代计,向前一百代,父亲的侧影,便与汉砖上的祖先重合。我翻看汉砖画册,两千年前那些耕作在汉代画像石上的先人,以耒、以耜、以犁,以与父亲相同的一个侧影,翻开新鲜而古老的大地。
    我握紧耙柄,挥动铁耙的时候,便感觉自己和父亲、和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三千年前,在《诗经》中,上千农人亦以一个同样的侧影,耕作在商周的大地之上。想象那一个硕大的劳作的场景,黄河奔流,“千耦其耘”,大地在大河两岸不断地向上生长,生动的场面令人神往。可惜,时间禁不起花费,数千年转瞬即逝。时至今日,高楼、马路、飞机、高铁,大地已改变了模样,再看不到如此盛大的劳作画面,这一刻,被藏进一首诗,被定格在秦砖汉瓦之上。一块石头穿越千年,那些躬耕劳作的侧影,到今天仍与其如此相似。今日,我翻开大地的侧影,③就是祖先们在大地上躬耕的侧影——黑白,如弓。一滴汗水,自千年之前落下,在今日发出回响。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与秦人,与周人,也是一个模样。
    此刻,正是沙地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芦芽冒尖,油菜起薹,沙地苏醒。这一日,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一块地上挥汗如雨。翻土,犁地,播种,然后插秧,割草,耘田,治虫,施肥,收割。劳作与汗水,仿佛热恋,抵死缠绵。我举起铁耙,一遍遍举起,汗液在身体这个容器深处沸腾,滚烫如潮水,喷薄。没有人知道它们躲藏何处,像人不知道一穗麦子一朵菜花藏身何处。汗水把身体打开,如铁耙打开大地。
    大地如书卷,一层一层翻开,属于麦子的谷子的油菜花的芬芳,次第喷薄。大地丰饶,没有一种气味会如此丰饶。我一耙又一耙,把一块泥翻开,打碎,看沙土飞溅,看曲蟮造出一个一个桥洞,弓身奔逃。只有被不断翻开的大地,才拥有更多供庄稼呼吸的空气,像一本书,只有被不断翻开才拥有更持久的生命。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
    有些东西,不需要“为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④我把父亲翻了一辈子的地,重新翻开;把父亲撒了无数遍的种,再撒一遍;把父亲磨了数十年的耙柄,重又摩挲一回。
    打开大地,重走一遍父亲走过的路,我的手,慢慢地变成父亲的手,祖先们的手。我的模样,慢慢地变成父亲的模样,祖先的模样。
    此刻,坐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打开笔记本,我的指尖在键盘上奔走。我在心里念着那些赤脚站立在大地上的日子:劳动,多像一件往事!
    这个城市,城市之外的城市,会有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在回味劳动这一件往事。在回味里挥汗如雨,在回味里与大地肌肤相亲,在回味里一遍遍重叠那个三千年不变的躬耕的侧影。白天与黑夜,星辰与大海,自一张平整的白纸涌出。
    像大地上长出麦子,长出谷子,长出花朵,长出诗和往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生活在都市的人并没有把乡下的根遗落,依然会在闻到沙地的气息时回想起“麦子谷子和油菜花们”的气息,正如“我”一样。
    B.汗水在体内时便如火一般,一旦排出体外便瞬间使人清凉,火灭神宁,这一热一凉的感受,主要表达了“我”久坐办公室后对出汗的渴望。
    C.《诗经》中有对劳动场景的描写,可见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便与大地亲密,古代的人和现今的人的辛勤是具有一致性的。
    D.只有不断地翻开大地,才能使它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所以农人们每年都会一次次地举起铁耙,任齿尖锲入沙地。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以拟人手法赋予沙子人的特征,是沙子滋养了“我”,写出了“我”对沙子的感恩。
    B.句子②通过“耕地、播种、耘田、除草、收割”十个字便写尽了父亲的辛勤劳作。
    C.句子③“如弓”的躬耕场景是《插秧歌》中“低头折腰只不答”的形象描绘。
    D.句子④写出“我”追逐父辈们的脚步,决心回到农村劳作,与大地相亲相近。
    8.细节作用不可小视,运用得当,会增加散文的艺术魅力。请指出文中第一段和第三段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9.课堂上,语文课代表艾中华主动给大家分享了《祖先们躬耕的样子》这篇散文,老师要求大家阅读完本文后围绕关键词“父亲·劳动·往事”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写出短评的内容要点。
    【答案】6.B 7.D
    8.①铁耙高举轻放,半空落下时加速再加速,写出了劳动时的连贯动作;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劳作的得心应手(娴熟)和对“我”传授躬耕方法的耐心与细心。②详细描写了汗水从发根到下巴的过程,比喻真实贴切,凸显了劳作时汗流满面的情景,写出了劳动的辛苦。
    9.①父亲以及祖祖辈辈皆以劳动为生,他们勤勤恳恳,热爱劳动,热爱土地,质朴而让人敬重。②像“我”一样的人,曾像父亲一样劳动着,后来居于城市,劳动已然成为一件被回想的往事。③“我”虽然远离了劳动,却通过写作回味劳动这件往事,回想父亲们躬耕的侧影,表达了对劳动精神的赞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主要表达了‘我’久坐办公室后对出汗的渴望”理解错误,应是表达“我”对下田劳作的感受。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鉴赏句子的能力。
    D.“决心回到农村劳作”错误,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劳动精神的传承,不是真要回到农村劳作。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细节描写的内容,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然后根据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句子、词语分析表达效果。
    第一段中“高高举起,举至最高处,再轻轻放下”写出了铁耙高举轻放,加之对铁耙半空落下时加速再加速的描写,写出了劳动时的连贯动作;父亲的话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劳作的得心应手(娴熟)和对“我”传授躬耕方法的耐心与细心。
    第三段只有一句话,详细描写了汗水从发根到下巴的过程,把往下流的汗水比作毛毛虫,比喻真实贴切,对汗水流经的几个部位的描写使读者体会到劳作时汗流满面的情景,写出了劳动的辛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围绕关键词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理解文学短评,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等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
    根据题干中给出的短评关键词“父亲”“劳动”,可知短评的内容要点要概括文中父亲以及祖祖辈辈的劳动特点,根据文中“铁耙是要高高举起,举至最高处,再轻轻放下。铁耙自半空落下,加速,再加速”等对父亲劳动的描写,以及“我”想到的祖祖辈辈的劳动,可知短评要点要赞美父亲及祖祖辈辈的劳动精神。
    根据关键词“往事”可知,要写出劳动对谁已成往事的内容,根据“这个城市,城市之外的城市,会有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在回味劳动这一件往事”可知,在城市中有许多像“我”一样的人,现在劳动已然成为一件被回想的往事。
    最后把三个关键词结合在一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本文的主题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致为臣①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②!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③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材料二:
    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齐。”至齐,见辜人④焉,推而强⑤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灾,子独先离⑥之。莫为盗?莫为杀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节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①致为臣:辞(齐国)官。②子叔疑:人名。③龙断:龙,同“垄”。本指独立的高地,引申为独占其利。④辜人:受车裂之刑的人,肢体分裂暴露于市。⑤强:同“僵”,仰卧。⑥离:同“罹”,遭受。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时子恶A知其B不可也C如使D予欲富E辞十万F而受万G是为H欲富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指前往,与《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不同。
    B.固,指本来,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中的“固”意思相同。
    C.莫,指莫非,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中的“莫”意思不同。
    D.涂,同“途”,指道路,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去见孟子,十分诚恳地表达了对孟子离开齐国之后不知何时再见的不舍。
    B.齐王想让时子挽留孟子,给出的条件是给孟子一所房子、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孟子对时子说,这件事情做不得。
    C.柏矩想要游历天下,而老聃认为天下就像这里一样,但柏矩坚持,并想从齐国开始;他到了齐国就见到被处以死刑而抛尸示众的人。
    D.柏矩认为世间有了荣辱的区别就会发现弊端,有了财货的积累就有争斗;如今统治者为难百姓,百姓也会敷衍应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
    (2)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
    14.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0.CEG 11.D 12.B
    13.(1)古代进行交易(古代做市场交易),用他有的东西去交换他没有的东西,有关的部门官员管理他们罢了。
    (2)力量不够便作假,智慧不足就欺诈,财力不济便偷窃。
    14.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古时统治者的做法和如今统治者的做法进行对比,认为不能把过错推给百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想要财富,辞去十万钟俸禄的官位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样是想要富有吗?
    “时子”人名,做“恶知其不可也”的主语,排除AB,“也”表句末停顿,故C处断开。
    “如使”,假使、如果,领起“予欲富”的内容,中间不能停顿,排除D。“予欲富”与“辞十万而受万”,前是愿望,后是做法,二者中间应停顿,故E处断开,排除F。
    “是为欲富乎”中“是”,代词,这。“是……乎”是疑问句结构,其前需停顿,故G处断开,中间不应停顿,排除H。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前往。/接近。句意:齐王专门前往看孟子。/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B.正确。固,均为“本来”的意思。句意: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本来就是一代枭雄。
    C.正确。莫非。/通“暮”。句意:莫非是盗贼?/暮春时节。
    D.错误。“涂”通“途”,均为“道路”的意思。句意:延长途程而诛杀走不到的人。/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孟子对时子说,这件事情做不得”错误。由文中“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可知,孟子这件事情做不得的意思是对陈子说的,“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市”,交易;“易”,交换;“有司者”,有关的部门官员。
    (2)“伪”,作假;“知”,通“智”,智慧;“盗”,偷窃。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可知,柏矩将古时统治者的做法和如今统治者的做法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所以,材料二是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不能把过错推给百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专门前往看孟子,说:“从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兴。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不知道我们可以继今日以后能够相见吗?”孟子回答说:“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
    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授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想要财富,辞去十万钟俸禄的官位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样是想要富有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人也谁不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有私心搞垄断。’古代进行交易(古代做市场交易),用他有的东西去交换他没有的东西,有关的部门官员管理他们罢了。但却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凭借左边望望右边望望网罗全市场的利益。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材料二:
    柏矩向老子学习,说:“请您允许我到天下去游历。”老子说:“算了吧,天下像这里一样。”柏矩再次请求,老子说:“你要从哪里开始?”柏矩说:“从齐国开始。”到了齐国,看到一个死刑人的尸体放在街上示众,便摆正这具尸体,解下自己的礼服盖在尸体上面,仰天号哭,说:“你呀!你呀!天下有大灾大难,唯独让你遭上了!莫非是盗贼?莫非是杀人?荣辱确立这之后会看出弊病,财货积聚这之后才看出争端。现在树立了人所弊病的,聚积了人所争端的,使人穷困到身体无休止的时候。要想不走到这种地步,做得到吗?古代的君主,把所得归功给人民,把所失归罪于自己;把正确归于人民,把错误归于自己。所以,一旦有判错刑的,就退而责备自己。现在却不是这样,隐匿事物的真相而责备民众不知,扩大困难而加罪胆小的人,加重任务而处罚不胜任的人,延长途程而诛杀走不到的人。民众智穷力竭,就以虚伪应付他,天天出现许多虚伪的事情,士民怎能不虚伪呢。力量不够便作假,智慧不足就欺诈,财力不济便偷窃。盗窃的行为,要责备谁才可以呢?”
    (节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次崇德
    叶绍翁
    倦身只合卧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
    水国逢春梅未见,山城到午雾犹深。
    地名不记维舟问,酒味曾谙入巷寻。
    泛宅浮家何日了,庄头栽竹已成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交代了诗人的交通方式是乘船,写出诗人乘船经过崇德时临时停船靠岸。
    B.颈联照应题目,写诗人年龄大了,记不起此处的地名,靠岸停泊询问他人。
    C.诗人关注细节,巷子里飘出美酒的味道很是熟悉,于是进入巷子寻找美酒。
    D.诗歌语言浅白,通过叙写游船途中的景物和心情,展现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感受。
    16.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宋代文人的典型思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这种思想的。
    【答案】15.B
    16.①直抒胸臆。首联诗人说自己漂泊在外感到疲惫,想要回到家里的迫切心情,直接表达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借景抒情。诗人借旅途中在水国见不到春梅,在山城被雾笼罩,表现了旅途中的不如意,以此表达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以景结情。从尾联可看出诗人对漂泊已感到厌倦,想象家乡庄头的竹子已经郁郁葱葱,来表达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写诗人年龄大了”错误。由首联“客里消磨感慨心”“山城到午雾犹深”可知,诗人记不起地名与离乡在外、雾气很浓有关,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写疲倦的身体,本来就应该躺在家中,离乡在外期间消磨时间,心中充满感慨。这是用的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想要回到家里的迫切心情,这体现了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颔联,写在南方水国,虽然春天已经来临,却还未看到梅花的身影;到了山城,已经是中午,但山中的薄雾仍然浓厚。这是借景抒情,表现旅途中的不如意,这体现了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承接颈联,尾联,写以船为家的日子,何时能够安定下来,在村头种上竹子,已经茂盛成阴了。这是用的以景结情的手法,表达对漂泊已感到厌倦,希望早日能够安定下来,这体现了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志,“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孔子对子路回答的态度;“__________”一句点明了曾皙与子路三人志向不同。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动作及神态,并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文人对春天有特别深的情感,古代诗文中有不少含有“春”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夫子哂之 异乎三子者之撰 (2)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3)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举目北望,万寿山与佛香阁被水雾轻轻地笼罩着。历史,在朦胧中隐约可见。似乎看到一群 A 的宫女提着宫灯行走于长廊,又似乎听到了十七孔桥边的那一头铜牛哞哞地叫了两声。西岸的玉泉山,依稀可见。①墨色山树,犹如一幅儿童涂抹的画卷。②那高高的玉峰塔,被雨丝削成一株瘦瘦的青竹,似在轻轻摇动。
    四周静极了。雨,还在下。我们躬身走过玉带桥,置身高处倚栏四望,颐和园 B 。不得不佩服先人的匠心和创造力,这一山一水,这亭台楼阁,这绿道和玉带桥,布局合理,大气浩阔。③此时,整个园子像一艘巨型的画船,在雾气中游荡,仙气十足。
    走到西堤。在细雨中,那艘石舫也有了动感,是要启航了吗?西堤东边那两行高大的树木,被细雨打湿后色彩越发鲜艳起来。④红与黄,诗意地相接,雨丝似乎也被带入晚秋的斑斓世界。走到耕织图景区东侧时,雨停了。西山那边,霎时露出一抹玫瑰红,云收雨霁,山水又回复它宁静而开阔的原貌。一阴一晴之间,整个园林的变化让人 C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回复”与文中加点的“回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请你回复那书店:我不同意!
    B.他书信措辞很妥当,便写信回复。
    C.燕子从停歇到飞翔,又从飞翔回复停歇。
    D.曲曲河回复,青青草接连。
    20.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答案】18.A婀娜多姿(风姿绰约、摇曳生姿) B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映入眼帘) C目不暇接(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19.C 20.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强调宫女提着宫灯行走于长廊,所填词语是对“宫女”的修饰,符合宫女形象即可。故可填“婀娜多姿”或“风姿绰约”或“摇曳生姿”。婀娜多姿:形容姿态万方,轻盈柔美。风姿绰约:形容风度姿态柔美动人。摇曳生姿:姿态闲雅,婀娜多姿的样子。
    B.根据前文“置身高处倚栏四望”可知,语境强调的是俯视所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故可填“尽收眼底”或“一览无余”或“映入眼帘”。尽收眼底:全部看在眼里。一览无余:形容视野开阔,一切景物尽收眼底。映入眼帘:某物进入视线之内。
    C.根据前文“一阴一晴之间,整个园林的变化”可知,语境强调景象之多之美好,故可填“目不暇接”或“应接不暇”或“叹为观止”。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应接不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回复”的意思是:恢复“原状”。
    A.回答,答复(多指用书信)
    B.回答,答复(多指用书信)。
    C.恢复“原状”。
    D.回旋反复,迂回曲折。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①②③句都使用了比喻修辞,④句没有使用比喻修辞。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身为续命神器, ① ,这是让很多人迷恋咖啡、能量饮料、巧克力和茶的主要原因,其次才是这些食物自带的“真香”。能够让人兴奋、嗨起来,是因为咖啡因的分子结构跟腺苷非常像,因此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腺苷受体,而阻断抑制腺苷与受体的结合。
    腺苷有什么用呢?当腺苷与受体结合,我们的睡意就会被增强;当咖啡因抢了腺苷的戏码,腺苷不能跟它的受体结合, ② 。这就是为什么中等剂量的咖啡因就能让我们有神清气爽、疲劳消除的感觉。
    不过,咖啡因“抢戏”的这种作用,其实还有负面作用。首先,咖啡因并不能改善长期睡眠不足以后的学习工作表现力下降的情况。它只能在当下一刻让你精神矍铄一会儿。其次,如果咖啡因摄入的时间太晚,比如你下班后非得来一杯继续为你晚上的追剧续命,那就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引发焦虑。再者,当摄入咖啡因形成习惯,你会上瘾。 ③ ,有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包括头痛、疲劳、警觉性及敏感性降低情绪低落等等。正因为会成瘾,所以前面说的醒神功能,多见于平常没有喝咖啡习惯的人,以及曾经习惯性饮用咖啡、但是暂戒咖啡之后的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1.①咖啡因赋予我们无尽的活力(咖啡因有提神功能)
    ②就不能增强我们的睡意
    ③一旦停止摄入咖啡因(一旦停用)
    22.咖啡因因为能抢在腺苷之前与腺苷受体结合,只是暂时有醒神功能,所以还要注意因摄入时间太晚或习惯成瘾而影响身体健康的负作用。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由“这是让很多人迷恋咖啡、能量饮料、巧克力和茶的主要原因”“能够让人兴奋、嗨起来,是因为咖啡因的分子结构跟腺苷非常像”可知,“咖啡、能量饮料、巧克力和茶”中含有咖啡因,这是它们受迷恋的原因,能作为续命神器,是咖啡因的作用,可以让人兴奋、嗨起来,是让生命充满活力。故横线处可填:“咖啡因赋予我们无尽的活力”或“咖啡因有提神功能”。
    ②处,所在语句与前一句是并列关系,内容相对。“当腺苷与受体结合,我们的睡意就会被增强”,如果“腺苷不能跟它的受体结合”,就不能增强我们的睡意。故填:“就不能增强我们的睡意”。
    ③处,需要填导致后面现象的原因,从语意上看,后文“有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当是针对上瘾后停止摄入咖啡因说的,故横线处可填:“一旦停止摄入咖啡因”或“一旦停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三段第一句话说“咖啡因“抢戏”的这种作用,其实还有负面作用”。“抢戏”是指的上文所说的“咖啡因抢了腺苷的戏码,腺苷不能跟它的受体结合”,即咖啡因能抢在腺苷之前与腺苷受体结合。“这种作用”指的是“让我们有神清气爽、疲劳消除的感觉”,即本段所说的“醒神功能”。第一句话可理解为:咖啡因因为能抢在腺苷之前与腺苷受体结合,只是暂时有醒神功能,其实还有负面作用。
    第二句话到结尾,用“首先”“其次”“再者”分别说明有哪些负面作用。第一点是只是暂时有醒神功能;第二点是摄入时间过晚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引发焦虑;第三点是形成习惯会上瘾,一旦停用,有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可知负作用是因摄入时间太晚或习惯成瘾而影响身体健康。
    由上可知,第一句话是中心句,整段内容是总分关系,意在提醒人们咖啡因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咖啡因有醒神功能,但咖啡因的不当摄入还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选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第三段的主要内容,可用“咖啡因因为……所以……”的形式,结合以上分析出的要点,以第一句话作为主体,完善语意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汪曾祺先生有一小品文《夏天》,是写栀子花的。“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所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
    请你就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汪曾祺先生《夏天》中的一个片段。主要陈述对象为栀子花。对于文人雅士,他们认为栀子花香味过于浓烈,品格不高。栀子花自己却认为自己就要香得浓烈,香出自己的个性,香出自己的张扬。
    本则材料主要围绕“文雅人不取,栀子花坚持”来写。文雅人的点评代表了生活中他人的评价,栀子花坚持代表了个人对生命的坚守。面对他人的评价,我们要能够有理性的判断,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坚持己见,保留真我,保持独立的思想,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被流言蜚语所困扰,不被浮云遮望眼,在追求自我价值的道路上,勇敢地面对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好。
    写作时,开头提出观点,在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中,只有坚持自我,才能获得理想的人生。主体部分先论述,坚持自我,才能让自己与众不同,才能有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成为不一样的烟火。坚持自我,才能拥有一双慧眼,明辨是非,找到真正的方向。然后从反面论述不坚持自我,终会迷失人生方向。在论证部分,要能够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要有典型性和新颖性。最后总结全文,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众声喧哗的社会,每个人都是行走的传声筒,面对杂乱的社会,坚持自我、保持清醒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卓然不群。

    相关试卷

    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4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4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4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4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年高三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pdf、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安徽卓越县中联盟皖豫名校联盟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安徽卓越县中联盟皖豫名校联盟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共1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