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孟子精讲-小升初暑假语文必学国学拓展课件(2024统编版)
展开孟子 (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孔孟”。有《孟子》一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下。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春秋末期鲁国,末期鲁国
开创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
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母三迁孟子受教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一曝十寒
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对他的培养,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孟母就会立即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心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搬家。最后,孟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开始学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 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后人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
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绰绰有余 怨天尤人 茅塞顿开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原指言行与不良的习俗、世道相合。后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意思是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意思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
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意思是象孩提时代那样的一颗心。,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意思是形容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孟子有一次同他的学生万章谈起:孔子很厌恶那些八面玲拢,惯会奉承讨好的人。这种人虽然在乡里被称作好人,但实际上是言行不符、伪善欺世的伪君子,是道德的破坏分子。万章问道:“慨然人们都称他们是好人,他们自己也处处表现出是个老好人,为什么孔子还要称之为道德败坏者呢?”孟子答道:“这种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对世俗的不合理现象只会附和),看似好人,实际根本不能起好的作用。”“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简化为“同流合污”。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十天,然后再把它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强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使给了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又带给他许多不好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想、品质好起来呢?”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齐宣王却笑了笑,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吗?是因为好东西不够穿吗?是因为没有好艺术品看吗?还是因为侍候您的人太少?”齐宣王连忙说:“不,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我明白了。您是想征服天下,是不是?如果是,我看好比爬树捉鱼,是不能达到您的目的的。”齐宣王说:“会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树捉鱼,最多是捉不到,不至于有什么祸害。如果以武力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其后果不堪设想啊!”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说:"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古代的伯夷、伊尹同孔子差不多吧?”,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有若曾这样说过:‘凡是同类的都可以相比较,如麒麟同其他走兽比,凤凰同其他飞鸟比,泰山同其他丘陵比,河海同水洼细流比,而前者都远远超过了后者。圣人和其他人也是同类,但圣人已远远超出、高过其他人了(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
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意思是象孩提时代那样的一颗心。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有一次, 孟子和齐宣王谈论君臣之间应有怎样的关系, 由此而谈到一般正直的人, 应有什么样的态度, 他说:“所谓大人, 就是通达事理的人, 和一般人相比, 并没有奇特的地方, 但有一点是可贵的,就是在任何时候, 都没有失掉孩提时代那样的一片真心, 他是象小孩子那样的纯朴、真诚、热烈。”
有一次,战国时著名思想家孟子谈了人不要自暴自弃的话。他说:“自己害自己的人,他们不懂得礼义的重要,任意诋毁它。若是你同他谈礼义,他们是不会听信你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他虽然知道礼义是好的,但由于自甘堕落,上进不了,所以你劝他行善,他必不能勉励自己的。仁爱,它象人得以安居乐业的住宅,礼义,象人走的正道。这班自暴自弃的人,有了好房宅不住,有了正道不走走邪道,这可哀伤呀!”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9讲:《大学》精讲-小升初暑假语文必学国学拓展课件(2024统编版): 这是一份第9讲:《大学》精讲-小升初暑假语文必学国学拓展课件(2024统编版),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学》文化背景,在宋代以前,课题释义,“大学”与“小学”,一部总括性著作,未之有也,理解与思考,课外延伸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8讲:《道德经》精讲-小升初暑假语文必学国学拓展课件(2024统编版): 这是一份第8讲:《道德经》精讲-小升初暑假语文必学国学拓展课件(2024统编版),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道德经》,壹·《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贰·道可道非常道,绝对和相对,叁·绝对和相对,常道走向非常道,肆·常道走向非常道,本我和义我,伍·本我和义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讲:《论语》精讲-小升初暑假语文必学国学拓展课件(2024统编版): 这是一份第7讲:《论语》精讲-小升初暑假语文必学国学拓展课件(2024统编版),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论语》简介,“四书”之一,《论语》的阅读建议,做好整体规划,《论语》的思想内容,儒家经典,《论语》的艺术特色,文章特色,描述中心,语言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