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7 课件 0 次下载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10 课件 0 次下载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1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2 课件 0 次下载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3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ppt课件
展开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时间:_______时期。(2)特点①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_____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______。③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_______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1)背景①随着_______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②随着经济的发展,_______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2)创立与完善过程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__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②_________时,始建_________,科举制度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_______和_______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_______和_______。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①积极:科举制使出身_____________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_________ ,加强了___________。②消极: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禁锢思想,扼杀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明清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才能与个性的发展。
思考1:如何理解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提示1: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使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尚书台改称_________,与_________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1)正式确立:_________时期。(2)职权特点①三省的职权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_________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_________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_______之职。③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_____的官员以_______名号,扩大任用_______的范围。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___________。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_________的趋势。(3)影响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否一致?提示2:形式上相似:各部门相互制约。实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制约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制约是为了防止专制。
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1)开始实行_______制:按_____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_________,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_____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_______。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 岁的成年男子。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___。(2)影响:以_____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___________,政府的___________也有了保障。
3.唐朝后期的两税法(1)背景①天宝年间,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和___________无法维持。②政府___________锐降。(2)目的、时间、实施者:为了解决_______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3)内容①每户按_______和_______缴纳_______,按_______缴纳地税,取消_________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_______和_______两次纳税。
(4)评价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_______对象,保证国家的___________。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_______的人身控制。
思考3:结合教材第40页《史料阅读》,如何理解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提示3: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不分主客户,所有“见居”人口都成为纳税对象;不定居的行商人,于所在州县按三十分之一纳税,使其与定居者一样负担租税,商税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一部分; 皇亲国戚、官僚地主也成为纳税对象。
主题一 魏晋隋唐的选官制度(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转引自《汉官六种》史料二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提示1: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具有人为性、主观性;科举制凭才学、考试成绩优劣选才,具有相对客观性,体现了公开、公平、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和趋势(1)历程
(2)演变趋势①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地方举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③选拔原则: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趋向制度化,越来越严密。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主题二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三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构,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探究2:据史料三,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提示2: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相权三分,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
【拓展】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历史解释)(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步步削弱、君权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1.“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一首《及第谣》抒发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的情怀。与此相关的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联系所学可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答案为D项;世卿世禄制是贵族世袭的官制,察举制依品德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是以门阀士族地位确定的选官制度,都不会出现“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分得意的情怀”,排除A、B、C三项。
2.(2021·三明)隋唐全面推行科举制,且应试者的门第、流品(官阶,后指门第或社会地位)限制不严,广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员都可以通过考试中举。这表明科举制( )A.强化了君主专制B.体现了社会公平C.消除了地方割据D.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 根据“……限制不严,广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员都可以通过考试中举”可得出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体现了公平性,B项正确;A、C、D各项都不符合题意。
3.(2020·山东高考·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解析] 根据材料“备君主顾问”“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等信息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在草拟诏令、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选D项;根据材料“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参与决策,并非“逐渐控制了决策权”,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文官地位日益提高,与材料所述时间“唐代”不符,排除B项;翰林学士参与朝廷决策,不利于三省六部的权力运转,排除C项。
4.(2021·山西高一月考)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场所,其最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朝设置政事堂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维护君主权威C.削弱丞相职权 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 从材料中政事堂的运行过程来看,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机构之间的协调,便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B、C、D各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5.(2021·衡阳)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表明,两税法( )A.改变了征税标准B.扩大了征税来源C.增加了政府收入D.加重了百姓负担
[解析] 根据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官吏贪污导致百姓负担加重,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征税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国家政策在运行过程中的异化,并未指出税源变化和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排除B、C两项。
6.(2021·合肥六中)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B.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加强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政府按人口分授永业田和口分田,农民以户、丁为单位向政府交纳租庸调,反映了我国隋唐时期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因为可以输庸代役,所以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B项正确;输庸代役开始于隋代而非魏晋时期,A项错误;输庸代役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错误;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的是两税法而非租庸调制,D项错误。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之群英荟萃,一选官制度,中枢机构之臻于至善,二中枢机构,赋税制度之因时制宜,三赋税制度,鉴往知来之盛世中华,盛世乾坤,鉴往知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备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赋税制度的创新,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社会地位高,考试难度大,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习题巩固,赋税制度,魏晋时期租调制,唐初租庸调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