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热点练5神经调节课件
展开1.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B.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C.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D.若刺激Ⅰ,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
解析 由于渐冻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只是传出神经元受损),因此,以针刺S(感受器),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项错误;由于Ⅲ处位于传入神经元上,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B项正确;由于Ⅱ处位于传出神经元上,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虽然发生轻微收缩,但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C项错误;若刺激Ⅰ,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Ⅲ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D项错误。
2.(2024浙江杭州市期中)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使人产生头晕甚至晕厥的现象,即“衣领综合征”,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不能产生兴奋B.窦神经是传出神经,心血管中枢在大脑皮层C.“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D.产生“衣领综合征”的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
解析 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窦神经是传入神经,连接在感受器之后,故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A项错误;由图可知,窦神经是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位于脑干,B项错误;“衣领综合征”是血压升高启动反射,使动脉血压下降所致,C项错误;产生“衣领综合征”的反射活动没有经过大脑皮层的调控,为非条件反射,D项正确。
3.(2024浙江温州一模)坐骨神经是由多条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形成的混合神经。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存在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叠加。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剥离的脊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并已连接电表,a、b、c为实验处理位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电刺激a处后电表指针偏转4次,则说明刺激的是传入神经B.若一定范围内增大对b处的电刺激强度,则电表指针偏转幅度可随之增大C.若剪断a处,电刺激向中段后腓肠肌收缩,则剪断的是传出神经D.若电刺激c处导致腓肠肌收缩,则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解析 电刺激a处后电表指针偏转4次,说明兴奋先沿着b向c传导一次(指针偏转两次),又传导至脊椎骨中的神经中枢,进而从神经中枢沿着相关传出神经再次向c传导一次(指针又偏转两次),说明刺激的是传入神经,A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叠加,故若一定范围内增大对b处的电刺激强度,可能使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则电表指针偏转幅度可随之增大,B项正确;传出神经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之前的部位效应器无反应,所以若剪断a处,电刺激向中段后腓肠肌收缩,则说明剪断的是传入神经,C项错误;若电刺激c处导致腓肠肌收缩,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为单向传递,所以兴奋不能到达坐骨神经,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D项正确。
4.(2024浙江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联考)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在研究鲨的复眼时发现,一个小眼的活动可因近旁小眼的活动而受到抑制,这就是普遍存在于感觉系统中的侧向抑制现象。在感觉通路中,处于刺激中心区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在直接兴奋次级神经元的同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周边区次级神经元的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中心区神经元形成的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经主动转运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神经冲动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收到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周边区次级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上没有发生膜电位的变化D.侧向抑制通过加大中心区和周边区神经元兴奋程度的差别来增强感觉系统的分辨能力
解析 中心区神经元形成的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经胞吐过程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传递神经冲动,A项错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接收到的是兴奋性递质,B项错误;周边区次级神经元由于接受了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因而兴奋被抑制,其突触后膜上也发生了电位变化,只不过是绝对值更大的静息电位状态,C项错误;侧向抑制通过加大中心区和周边区神经元兴奋程度的差别,即一部分兴奋,一部分抑制来增强感觉系统的分辨能力,D项正确。
5.(2024浙江百校起点高三调研测试)帕金森病病因主要是黑质损伤、退变,多巴胺合成减少。图甲是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示意图(脑内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其中“-”表示抑制),由图甲中黑质-纹状体相互调节关系,可以推测帕金森病患者的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图乙是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神经元a释放的多巴胺加强脊髓运动神经元Na+的内流促进其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B.图甲中,神经元b由K+外流引起去极化后释放乙酰胆碱,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C.研究发现,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上也存在多巴胺受体,如果该受体与多巴胺结合,会导致轴突末梢的兴奋性下降,从而促进多巴胺合成、释放D.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
解析 图甲中,神经元a属于脑中发出的神经元,可以分泌多巴胺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抑制其兴奋,防止其兴奋过度,A项错误;图甲中,神经元b由Na+内流引起去极化后释放乙酰胆碱,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B项错误;若多巴胺与神经元a轴突末梢的多巴胺受体结合,则会导致轴突末梢的兴奋性下降,从而减少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C项错误;由图可知,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增加了神经元a分泌的多巴胺,减少了神经元b分泌的乙酰胆碱,降低了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D项正确。
6.(2024浙江绍兴选考科目诊断)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如下图所示,其静息电位及去极化过程产生原理与神经细胞基本相同,但复极化过程分为1、2、3三个时期,其中2时期膜电位变化不大。研究发现2时期心肌细胞膜上K+通道和Ca2+通道均开放,3时期Ca2+通道关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时期处于去极化过程,Na+内流的速度逐渐增加B.2时期K+外流速度约等于Ca2+内流速度的两倍C.3时期为复极化过程,K+外流使得膜电位恢复到内正外负的静息电位D.4时期心肌细胞膜需要主动转运泵入K+和Ca2+
解析 0时期表示去极化过程,Na+内流速度并不是一直增大,接近1时期时, Na+内流速度逐渐变为0,A项错误;2时期表示复极化的平台期,此时K+外流, Ca2+内流,膜电位复极缓慢,电位接近于0 mV水平,可知只有K+外流速度约等于Ca2+内流速度的2倍才能使电位接近0 mV水平,B项正确;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C项错误;4时期表示恢复静息期,该过程利用Na+-K+泵主动转运泵出Na+,摄入K+,利用Ca2+泵排出Ca2+,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D项错误。
7.(2024江浙发展共同体联考)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图1 图2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缺氧和缺氧时间B.据图可知缺氧早期神经细胞膜兴奋性下降,随缺氧作用时间延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加C.在缺氧处理20 min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不会引起电位变化D.神经细胞长时间缺氧时,可能会导致Na+-K+泵转运障碍,细胞膜两侧离子梯度无法维持
解析 根据图中存在不缺氧的对照组以及不同的缺氧时间的实验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缺氧和缺氧时间,A项正确;根据图1可知,缺氧早期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说明兴奋性下降,但随缺氧作用时间延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说明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加,B项正确;据图2可知,缺氧处理20 min,阈强度为30 pA以上,所以给予25 pA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但会引起电位变化,C项错误;由于Na+-K+泵转运时需要消耗ATP,而ATP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长时间缺氧会使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减少,因此可能会导致Na+-K+泵转运障碍,细胞膜两侧离子梯度无法维持,D项正确。
8.脊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纤维也有传出神经纤维。在给予脊神经适宜电刺激后,会检测到相应肌肉电位变化(先出现M波,再出现H反射波,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结构②处能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电刺激脊神经会引起神经纤维的Na+通道开放C.电刺激产生M波的途径是电刺激→③→②→①→肌肉D.H反射波与M波间隔时间可用于诊断相应神经中枢是否病变
解析 电刺激后兴奋向右先传导至肌肉,出现M波;另一方向则通过反射弧(有突触速度较慢)再次传递到肌肉引起H反射波;所以电刺激→③→②→①→肌肉是电刺激引起H反射波的途径,C项错误。
9.(2023浙江北斗星盟联考)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的为抑制性突触。图甲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图乙为给予电刺激后,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某一突触前、后膜的膜电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3的信号传递可用图乙表示B.突触2释放的递质导致后膜Na+通道打开C.图甲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轴突型D.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处于未兴奋状态
解析 突触3是抑制性突触,给予电刺激后其信号传递可用图乙表示,A项正确;突触2也是抑制性突触,释放的递质为抑制性递质,不会导致后膜Na+通道打开,B项错误;图甲中的突触类型没有轴突-树突型,C项错误;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使膜电位进一步向负增加,处于未兴奋状态,D项错误。
10.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解析 由图可知,乙释放多巴胺后,多巴胺作用于丙的树突或胞体膜,可使丙膜发生电位变化,A项正确;图中多巴胺只能在乙与丙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与乙间传递信息,B项错误;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项正确;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影响乙膜的电位变化,进而影响到乙膜对多巴胺的释放,D项正确。
11.(2023浙江嘉兴一模)神经和肌肉组织都具有兴奋性,接受一定强度的电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持续一定时间刺激神经,能使神经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为研究阈强度与刺激时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实验材料: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一套、电极装置、肌张力记录仪、任氏液、滴管、铁支架等。注:电极装置能设置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用于对神经提供电刺激;肌张力记录仪用于测定肌肉张力,肌肉张力越大,表明发生兴奋的肌纤维越多;任氏液是蛙的生理盐水。
完善实验思路并回答问题。(1)实验思路:①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 中数分钟,待兴奋性稳定; ②连接标本、电极装置和肌张力记录仪等;③对电极装置设置一定刺激强度和一定刺激时间,刺激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坐骨神经,观察肌张力记录仪中的波形变化;④ ,重复③,记录下每个刺激时间下的 。
(2)实验结果与结论:实验得到的结论是较小刺激强度可随着刺激时间延长而实现神经兴奋,并且存在最小刺激强度和最短刺激时间要求。请根据实验结论完善如图坐标曲线图。
(3)分析与讨论:实验发现,在一定刺激时间下达到阈强度之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肌肉张力加大。分析原因是坐骨神经由多根神经纤维组成,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发生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
不同神经纤维的阈强度不同
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热点练2新情境下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课件: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热点练2新情境下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类囊体膜,红光和蓝紫光,先上升后下降,提高叶绿素的含量,减小呼吸速率,叶片和果皮,%酒精,NADPH,三碳酸的还原,叶绿体基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热点练1与酶相关的实验课件: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热点练1与酶相关的实验课件,共14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课件:第24讲 神经调节(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课件:第24讲 神经调节(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感觉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躯体运动,自主神经系统,消化腺,平滑肌,肠胃蠕动,神经胶质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