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卷共三个大题25个小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说明: 1.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全卷共三个大题25个小题。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答题。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更传递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我们开启“悠游山水间,探秘大自然”的学习之旅吧!
一、积累·运用( 19分)
(一)山水有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①水有四德, 曰:至柔、至容、至润、至洁。因其至柔,方能顺势而动,让生命得以随之流布。一条江河从雪域高原出来,汇聚支流,穿峡入谷,点缀湖泊,蜿蜒大地,注入海洋,没有任何设计师来(guī) 划走向,却历经千万年,完成了万里全程的流 (tǎng)。其间有起伏跌宕,有平缓舒展,更有激越高昂。江河的每一条流动都是完整的一篇交响乐曲。因其至容,千万物质得以在水中完成生命历程 。黄河走向冰川雪原,浩浩荡荡,一路穿贺兰过阴山,绕吕梁,出太行,闯关夺隘,负重数千里。卸载于渤海之滨,才有了今天无比广阔,的华北大草原。这水量富足的广袤平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②因其至润,生命材质得以在脉管里运行, (zī) 养万物生灵。山因润而秀,人因润而美,玉因润而温泽,社会因润而和,遂得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试想,即使生活高度富 (yù)了,一个“失润”的社会又能让人感受到多少幸福?因其至洁,方能重归纯净淡水,生命得以永恒循环。一滴水从海洋蒸发,凝于雪域高原,再聚为河流,返回大海,全程不过几个月。自从地球出现液态水几十亿年来,水的大循环少说也超过上百亿次了,这真可谓“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切生命之水,都在这恒量的水体中流转。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3分)
(1) (guī) 划 (2) 流 (tǎng) (3) (zī) 养 (4) 富 (yù)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分)
(1) 缀 ( A. zhuì B. zuì ) (2)泊( A. bō B. pō )
(3) 重( A. zòng B. zhòng ) (4) 载( A. zài B. zǎi )
(5) 灵 ( A. líng B. níng ) (6) 恒 ( A. hén B. héng )
3.依据文段,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江河的每一条流动都是一篇完整的交响乐曲。
B.江河流动的每一条都是完整的一篇交响乐曲。
C.每一条流动的江河都是一篇完整的交响乐曲。
D.每一条流动的江河都是完整的一篇交响乐曲。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至柔、至容、至润、至洁”形容水的特点, 用词典雅, 言简意丰。
B. “古代文明” “平缓舒展” “万物生灵”三个短语的结构不同。
C. “这真可谓‘不废江河万古流’ ”中的指示代词“这”指“水的大循环”。
D. “一切生命之水,都在这恒量的水体中流转。 ”这句话的主干是: 水流转。
红城中学八(1)班举行“中国山水文化”专题学习,请你参与:
5.第一小组开展“山水与书法”专题学习,下面是他们挑选的一幅《观沧海》的书法作品,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体蚕头雁尾,属于楷书。
B.字体笔走龙蛇,属于行书。
C.字体方正平直,属于楷书。
D.字体潇洒飘逸,属于行书。
6.第二小组在开展“山水与对联”专题学习时,搜集到了两副关于山水景点的对联,但都尚不完整,你认为填入横线上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安徽黄山: ,流水无弦万古琴
山东济南大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
③青山不墨千秋画 ②万木长毫挺笔端 ③一城春色半城湖 ④一池浓墨盛现底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阅读·鉴赏 (71 分)
(一)山水之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每小题3分,共6分)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 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 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 。 , , 。
④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⑤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 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 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⑥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 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注重欣赏,西方人注重征服。
B.第②段引用一系列诗词名句意在阐述中国人对游山是“寻幽探胜”,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
C.第④段把徐霞客的例子拿出来特别说明,体现了徐霞客对山水的态度是为了向大地求知,他有别于一般中国人纯欣赏的态度,和西方人的态度更相似。
D.选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作者在文末倡导人类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
8.根据选文,在文段横线上填入语句,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文人乘月泛舟
②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
③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
④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
A. ①③④② B. ④②①③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④②
(二)山水之景。文言文阅读,完成9--13题。 (19分)
材料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材料二:出西门,循山脚, 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 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①曰: “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②,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 “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鸟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 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卷四》③)
【注】①其人:指做向导的游人。②(xià):裂缝,缝隙。③选段写去朋友处借钱返途中游虞山的经历。
9.下面是某同学运用多种方法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西门——回顾课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可推断“西”的意义为“向西”。
B.循山脚——联系成语“循序渐进”,可知“循”的意义为“依照,沿着,顺着”。
C.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查字典, “沽”的义项有“买” “卖”等,应选择“买”。
D.拾赭石十余块——联系材料语境,可推断“赭”的意义是“红褐色”。
10.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心乐之 怀之归寓 B. 以其境过清 以腹面壁
C. 余兴发 游兴之豪 D.见往事耳 渐见山峰屹立
1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B.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C.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D.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分)
(2)近而仰视,势将倾堕。(3 分)
13.两则材料都叙述了作者探山访水的经历和感受。柳宗元起初“心乐之”,最后却说“不可久居”;沈复“未得遍游”,最后却说“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请简要分析两人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 (4分)
( 三) 山水之画。古诗词阅读, 完成14-15题。 (14分)
1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6分)
终南山①
[唐]王维
太乙②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③入看无。
分野④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③霭:云气。④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1)诗歌首联运用 的修辞手法勾勒了终南山的总轮廓,从 (观景角度)入手描绘了山的高大雄伟。 (2分)
(2)全诗描写景、物、人,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15.小语由2024龙年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联想到了一些诗词,请你帮他补写。 (8分)
山水,隐藏着文人墨客的心灵密码。登高临水,寄情于景,美在情味悠然。 “溯洄从之,
”是男子执着追求心上人的怅惘难言; “(2) ,潭影空人心”是常建在古寺参禅的静谧祥和, “欲济无舟楫, (3) ”是洞庭湖畔孟浩然渴求入仕的含蓄婉转。自然风物,景致成画,美在诗意盎然。 “城阙辅三秦, (4) ”是巴山蜀水的天高远阔;“青山横北郭, (5) ”是送别之景的相映成趣。心灵相通,彼此慰藉,美在情真意切。“海内存知己, (6) ”是王勃路遥情长的安慰鼓舞。 “安得广厦千万间, (7) !(8) ”是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
(四)山水之志。阅读名著,完成16题。 (7分)人
16.(1)请根据提示,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情节线索补充完整,其中①处和③处需填写人名。(4分)
① ③ ② ④
(2)山高人为峰,只要肯攀登,就可以迎来自己的巅峰时刻。请从《西游记》、 《海底两万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叙述这一形象的巅峰时刻。 (要求:写出具体“时刻”,并叙述相关内容体现的人物形象特征或精神品质) (3分)
(五)山风记忆。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17-20题。 (15分)
山谷微风
余 华
①二月下旬,我和家人离开寒冷的北京,来到气候宜人的三亚,住在朋友提供的阿那亚公寓里。
②阿那亚在吉阳区的山谷里,地势狭长,绵延而上。傍晚时分,我们坐在公寓的阳台上,沐浴微风,眺望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势,辽阔壮观,心旷神怡。
③心旷神怡不只是视觉的向往,还有微风徐徐吹来的惬意悠然。
④七年前的冬季我们在三亚海棠湾住过一些日子,领略了什么是风急浪高。我们每天在海边的木栈道上行走,嚣张的海风吹得我一阵一阵的头痛,所以这次来三亚带上三顶帽子,心想当三顶帽子都被风吹走后,差不多是我们回北京的时候了。
⑤我的想法当然错了,这里的微风彬彬有礼,会让我把三顶帽子安然带回北京。
⑥山谷微风柔和清新,亲切友好,来到身上仿佛是不间断的问候。
⑦我感受到了与公寓阳台上不一样的微风,阳台上的微风坦率直白,方向一致,扑面而来时毫不犹豫,西班牙餐厅里微风的方向并不总是一致,有些迟疑,有些暗示,有时候迎面而来,有时候在背后提醒,似乎要表达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
⑧这是什么样的微风,我找不到准确的表述语句,只找到一连串的不是,不是杜甫“细草微风岸”的风,不是高骈“水晶帘动微风起”的风,冯延已的“吹皱一池春水”是因为“风乍起”,过于突然,也不是,更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里的风,山谷微风不是壮志凌云之风,不会去送别荆轲,它知道自已普通微小,所以低调,其低调有点像我少年时期在炎热夏天里寻找的穿堂风。
⑨卷起来扛在肩上的草席,这是我少年时有关夏天的意象。
⑩那时候我们家搬到了海盐中学后面,当时教学楼一层走廊的两端没有门,我中学四年只见过门框没见过门,这应该是穿堂风乐意光顾的原因。
⑪暑假的时候,我经常在午饭后光着上身,穿着拖鞋,卷起自己床上的草席,扛在肩上,走过池塘,走进海盐中学那幢教学楼的走廊,探寻穿堂风,从这头走到那头,既感受风向,也感受风力,然后选定一个和风习习的位置,铺开草席,席地而睡。
⑫可是穿堂风是自由主义的风,一会儿从这边过来,一会儿从那边过来,有时候风吹不断,有时候突然没风,像是风扇遭遇停电。
⑬我少年时期夏天的午睡因此充满了缺陷,经常是躺下后还没睡着就没风了,就得起身卷起草席去找下一个风点,确定那里的风还会吹一会儿,再躺下去,可是马上又没风了。
⑭躺下,起身,再躺下,再起身,如此反复,睡意全无,这是穿堂风留给我的清晰记忆,在此后的日子里时常出现一下。
⑮如今的穿堂风只剩下名字,它在炎热夏天里已经不受重视。
⑰凉风习习不再是从自然界长途跋涉而来,而是人工凉风了,从私人和公共建筑里的制冷空调里出来,在房间里在大厅里在建筑里旋转扩散。
⑱我童年时享受过人工凉风,准确的说法是手工凉风,那时候人们的家里没有电风扇,空调是闻所未闻,人们习惯在夏天的晚上坐在户外乘凉,人手一把蒲扇,一边给自己扇风一边与邻居聊天。
⑲童年的我假装认真听他们说话,站在扇过来的风这边,搭上一阵子顺风。这个大人手累了放下蒲扇,我就走到另一个仍在扇风的大人旁边,继续假装听他们说话,继续搭顺风,他们笑的时候我也跟着笑,其实我根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
⑳这里的山谷微风不是当年海盐中学教学楼里的穿堂风,这里白天的上坡风和晚上的下坡风持续不断,这是山谷狭长地势给予的礼物,因此我坐在Y酒店负层的西班牙餐厅长桌旁时,感受的不是微风的离去和到来,而是微风的细致和变化,还有微风的不可知,我开始了无边的遐想。
㉑多少豪杰壮举,不论是壮士一去不复还,还是壮士凯旋归来,只要进入历史的长河就会无足轻重,维吉尔说: “一丝微风勉强把他们的名字吹入我们耳中”。
(摘自莫言公众号2024.4.9)
17.本文描写了作者记忆时空中不同的风,请补全其特点。 (3分)
①三亚海棠湾的风: ;②阿那亚的山谷微风: ;
③公寓阳台上的风:坦白直率,方向一致;④炎热夏天里的穿堂风: 。
18.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4分)
(1)这里的微风彬彬有礼,会让我把三顶帽子安然带回北京。(修辞角度)
(2)童年的我假装认真听他们说话,站在扇过来的风这边,搭上一阵子顺风。 (用语角度)
19.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20.结合㉑段和下列链接材料,发表你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4分)
【链接材料】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奥斯特洛夫斯基
(六)山水课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21-23题。 (10分)
【材料一】①北京故宫、杭州西湖、安徽黄山、南京长江大桥、济南大明湖……装入各地山川美景的“语文课本封面”何以刷屏,并引来跟风自制潮?
②近年来,本来就有不少人喜欢晒小时候的老课本,而装入山川美景的“语文课本封面”,则是用另一种方式唤醒藏在课本里的记忆。有网友如此说: “‘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后,才让我发现,语文课本早就在学生时代带我行了万里路,但当时只忙着埋头苦读,刷题‘赶路’,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如今亲眼看过了不少祖国美景,才更体会到了‘语文’的浪漫。”
③去年暑假, “跟着课本去旅游”悄然兴起,不少家长带孩子奔赴全国各地,实地感受课本里描述的山川美景、文化古迹。很多中小学课本中描绘的或优美或壮阔的场景,展现着祖国各地颇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实际上,可以写进语文课本的山川美景、文化古迹数不胜数,都配得上“框”进语文课本封面,或被写进课本。网友自制“语文课本封面”, 已延伸到自制“历史课本封面” “地理课本封面”等,这一自发的网络创作活动展现出网友对家乡、对祖国山川美景的热爱。
④有的还把山川美景的静态照片配上音乐,剪辑出会动的“语文书”。这样的创意表达方式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接触传统文化,既向传统文化寻找浪漫,也从中寻找精神力量。而一些传统文化项目为“争宠”于年轻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呈现,使自己“潮”起来,给年轻人以新鲜感,年轻人便亲近之、乐享之,这是可喜转变。自制“语文课本封面”其实是这种风潮的延续。
(摘编自《羊城晚报》2024.3.3)
材料二】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封面:
【材料三】网络版语文课本封面:陕西西安 ,江西庐山
【材料四】
①最近, “教育闭环”话题引起讨论。所谓教育闭环,是指学生时代背过的、读过的文章古诗词,彼时不明何意只能死记硬背,长大后却在某个瞬间明白了其中涵义,有了更深切的现实感悟。也就是说,在你拥有阅历的那一刻,教育提前教授给你的思想,会立马使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②对此,不少网友纷纷感慨: “就像你在学生时代贪玩时射出的一个弹珠,许多年后,终于狠狠击中了此时此地的你,教育此时才完成闭环。”其实教育无所谓是否“闭环”。世事洞明皆学问。知识不止存在于课本里,教育不止框限于教室内,学习不止停留于校园中。教育不是一个环,而是一条与生命同长的射线。
③因为,学校知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时间躬行不辍。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有了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历练,才能真正读懂其背后的含义,此时,知识像是射向远方的光,会照亮你我脚下的路。
④学校是传授知识和汲取养分的地方。但合上书本步入社会后,真正的教育和学习其实才刚开始。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习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保持学习态度,与社会相连,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才能保持与时俱进。在与文字产生的共鸣中汲取精神力量,保持思考,不断学习,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披荆斩棘。
⑤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就此而言,被教育“命中”的每一次,又何尝不是一次解锁人生新感悟的进步机会。
(摘编自 “新华报业网”2023.8.8)
2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画线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材料四提到的“教育闭环”话题。 自制课本封面这一网络创作活动已由语文延伸到其他科目课本。
B.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山水画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醉人,主要特点是“黑、密、厚、重”。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上下两册都以其作品为封面图。
C.“教育闭环”就是指在长大拥有阅历后的某个瞬间,突然对年少时所读过的诗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D.学校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进入社会后,才能学会知识,开始真正的教育和学习。这也是“教育闭环”现象形成的原因。
22.装入山川美景的“语文课本封面”何以刷屏?请根据材料一概括作答。 (3分)
23.小组以“语文封面哪家强”为辩题开展辩论活动,正方观点为“部编版语文封面更好”,反方观点为“网络版语文封面更好”。请你选择一方观点,结合以上材料阐述辩论词。 (4分)
三、应用·写作(60分)
24.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各种环境问题都在加剧。自2013年起,将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今年的全国低碳日为5月 15日,活动主题是“绿色低碳,美丽中国”。下面是“全国低碳日”的宣传海报,请你仔细观察,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向大家介绍它。 (说明要素完整,不少于100字) (1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50分)
清代魏源在《游山吟八首 (其二)》中写道: “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 “游山浅,见山肤泽;游山深, 见山魂魄”。游山如此,观水、赏月、看人,也是如此。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选自近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的《练滨草堂图》轴, 黄宾虹是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 是中国山水画走进现代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醉人。
这是黄宾虹的《渠河山色》。黄宾虹的山水画以“黑、密、厚、重”为主要特点。这幅画显著地体现了他的艺术特点,.构图简洁而富有灵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2024年中考二模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鉴赏,应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卷共三个大题25 个小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