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9+1 2024届 语文学业水平模拟卷03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9+1 2024届 语文模拟卷03 试题卷.docx
    • 解析
      9+1 2024届 语文模拟卷03 参考答案及解析.docx
    9+1 2024届 语文模拟卷03 试题卷第1页
    9+1 2024届 语文模拟卷03 试题卷第2页
    9+1 2024届 语文模拟卷03 试题卷第3页
    9+1 2024届 语文模拟卷03 参考答案及解析第1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9+1 2024届 语文学业水平模拟卷03

    展开

    这是一份9+1 2024届 语文学业水平模拟卷03,文件包含9+12024届语文模拟卷03试题卷docx、9+12024届语文模拟卷03参考答案及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未经“9+1”高中联盟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准翻印或销售此试卷,也不准以任何形式(包括网络)转载,本卷复印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主张“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
    (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
    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
    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
    B.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
    C.“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性质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
    B.“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
    C.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主张“即器以明道”,这里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成果,“理”“道”指历史研究内容。
    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B.《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
    C.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除恶,故谓之实录。
    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
    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4分)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材料二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一位观众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它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
    D.“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7.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8.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9.这篇散文有小说化倾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闻之,除道郊迎至县。子贡曰:“臣今见吴王,告以救鲁而伐齐。其心申,其志畏越。”越王勾践稽首再拜,曰:“昔者,与吴人战军败身辱上栖会稽山下守溟海,唯鱼鳖是见。今大夫不辱而身见之,又出玉声以教孤,敢不奉教乎?”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勾践再拜曰:“大夫有赐,是存亡邦而兴死人也,敢不待命乎?”
    子贡去而行,越王送之金百镒、宝剑一、良马二,子贡不受,遂行。至吴,报吴王曰:“敬以下吏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似将使使者来。”
    子贡至五日,越使果至,曰:“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诛强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故使越贱臣种以先人之藏器,甲二十领、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大王将遂大义,则弊邑虽小,悉择四疆之中,出卒三千,以从下吏。孤请自被坚执锐,以受矢石。”吴王大悦,子贡曰:“夫空人之邦,悉人之众,又从其君,不仁也。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
    子贡去之晋,谓晋君曰:“今齐吴将战,胜则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吴,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晋君许诺。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吴七里而军阵。吴王闻之,去晋从越。三战不胜,城门不守,遂围王宫,杀夫差。伐吴三年,东乡而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与A吴B人C战D军E败F身G辱H上I栖J会K稽L山M下N守O溟P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B.文中“卑辞”的“卑”指谦然,这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中的“卑”含义相同。
    C.羽旄,乐舞时所执的雉羽和旄牛尾。古时常用鸟羽和旄牛尾为旗饰,故亦为旌旗的代称。
    D.“又从其君”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能够以谦卑的态度去奉承吴国,进而让吴王放下对越的防备心汽理而能安心地去攻打齐国。
    B.为了让越王接受建议,子贡料事在先,指出吴王得胜必伐晋,越国和晋国趁此同时进攻吴国是削弱吴国的最佳时机。
    C.子贡告诉晋君,如果齐、吴交战中吴国获胜,则必定会对晋国不利,因此晋国必须做好应对吴军的准备,晋君答应了。
    D.吴王先攻打齐国,接着又与晋军、越军交战,吴军三战皆败,最后城门失守,吴宫被晋越联军包围,吴王也被杀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夫有赐,是存亡邦而兴死人也,敢不待命乎?

    (2)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吴七里而军阵。

    14.选文中,越国得以称霸,越王展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游泰山(其六)
    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①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②,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释:①玉真:仙子名。这里泛指泰山上的道观。②匏瓜:星宿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朝饮”“暝投”两句,表现出诗人登山时间之长,也令人想见泰山景色之雄奇。
    B.在泰山静美的夜色中,李白独自一人抚琴、赏月、听松,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痛苦。
    C.诗中“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等句与“霓为衣兮风为马”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此诗既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他在泰山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
    16.李白的《游泰山》(其六)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段)都描写了泰山之景,简析两位作家对泰山的描写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 ▲ ”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而“ ▲ ”则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2)在《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 ”。
    (3)俗话说“无酒不成欢”,“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有些文人在诗文中不爱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雅号或与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此抒发丰富的情感,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中国现代学术是于混乱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那个时候,西方列强的入侵打乱了中国传统学术独立发展的步伐。面对西方文化冲击,面对民族危机、时代困境,国人眼花缭乱,束手无策。然而混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一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中国现代学术就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
    ①中国现代学术的兴起可堪称中国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回应。②如今,作为前人文化理念的新时代承续者,③单凭继志述事,④无法更好地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学术”“学术的中国”,⑤能否挖掘中国现代学术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是青年们的承继法则。⑥遵循此法则,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承继百年学脉、探寻中国道路。
    18.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一时间,各类学派名家和论辩不断出现,中华现代学术就像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19.画横线的段落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作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 ① )。然而,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一些人以为,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产品,( ② )。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食品生产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让食品营养充分发挥价值。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 甲 。
    今天,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可谓 乙 ,而中国只批准了2000多种,不到十分之一。这些食品添加剂有些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肉毒杆菌可以产生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 ③ ),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厂家已经是在 丙 了,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防腐剂的食品说成“零添加”,如腌渍食品(高盐)等。因此,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简述上文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但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各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却有差异甚至完全不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9+1 2024届 语文学业水平模拟卷02:

    这是一份9+1 2024届 语文学业水平模拟卷02,文件包含9+12024届语文模拟卷02试题卷docx、9+12024届语文模拟卷02参考答案及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9+1 2024届 语文学业水平模拟卷01:

    这是一份9+1 2024届 语文学业水平模拟卷01,文件包含9+12024届语文模拟卷01试题卷docx、9+12024届语文模拟卷01参考答案及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检测03:

    这是一份2024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检测03,文件包含2024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检测三原卷版docx、2024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检测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