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F2出现了性状分离,该实验结果能否定融合遗传
B. 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C.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可以避免人工杂交实验过程中外来花粉的干扰
D. 根据F1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能直接推测出F1产生配子种类及数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因为F1只有一种表型,F2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控制不同表型的遗传因子是可以相互分离的,因此该实验结果能否定融合遗传,A正确;
B、孟德尔研究遗传定律时,配子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过程还没有研究出来,也没有染色体这一概念,B错误;
C、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在杂交过程需要进行人工授粉及套袋处理,才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C错误;
D、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能直接推测出F1产生配子种类,但是不能推测数量,D错误。
故选A。
2. 芦笋是石刁柏的幼苗,营养丰富,可供蔬食。石刁柏(2n=20)属于 XY 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石刁柏的抗锈病、不抗锈病和长叶、短叶两对相对性状各自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株石刁柏杂交,得到F1的表现型及数目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亲本石刁柏均为杂合子,但基因型不同
B. F1 雌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值为1:5
C. 控制抗锈病、不抗锈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 石刁柏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10 条形态功能不同的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C、若抗锈病、不抗锈病受到等位基因A、a控制,长叶、短叶受到等位基因B、b控制,据表中数据可知,长叶:短叶=3:1,且雌性中没有短叶,说明控制长叶和短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抗锈病:不抗锈病=3:1,且雌雄比例相等,所以抗锈病、不抗锈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亲代石刁柏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AC正确;
B、亲代石刁柏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F1中雌性有关长叶和短叶的基因型为XBXb和XBXB,有关抗锈病、不抗锈病基因型为AA、Aa、aa,故雌株的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值为1:3,B错误;
D、石刁柏(2n=20)表明石刁柏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中有10条形态和功能不同的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3. 果蝇体色表现为灰身和黑身,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类型,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合灰身长翅雌果蝇与纯合黑身残翅雄果蝇杂交得到的F1均为灰身长翅,将F1与纯合黑身残翅杂交,F2的表型及比例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体色和翅型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F1灰身长翅果蝇减数分裂时产生了4种类型的配子
C. F1在形成配子时,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
D. F2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子代灰身与黑身的比例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A、用纯合灰身长翅雌果蝇与纯合黑身残翅雄果蝇杂交得到的F1均为灰身长翅,说明灰身长翅为显性,将F1与纯合黑身残翅杂交,F2的表型比例为42:8:42:8,不是1:1:1: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1灰身长翅果蝇与纯合黑身残翅杂交,F2中出现了四种表型,说明产生了4种类型的配子,B正确;
C、控制体色和翅型的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但产生了四种配子,说明F1在形成配子时,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C正确;
D、假定用A/a表示控制体色的基因,F2中雌雄果蝇都是1/2Aa、1/2aa,F2雌雄果蝇自由交配,雌雄配子都是1/4A、3/4a,后代中AA为1/16,Aa为6/16,aa为9/16,即子代灰身与黑身的比例为7:9,D错误。
故选D。
4. 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的某个性母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及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所示细胞有两个四分体,共含有8个姐妹染色单体
B. 丙图所示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其染色体行为有关
C. 丁图所示细胞可形成的两个精细胞基因型为AB和aB
D. 乙图所示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且含有2个b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可知:甲为有丝分裂前期,乙为有丝分裂后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甲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为有丝分裂前期,无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故无四分体,A错误;
B、丙图所示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其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关,B正确;
C、根据丙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为雌性,图为某哺乳动物的某个性母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及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示意图,根据丙中染色体组合可知,丁为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子细胞为极体和卵细胞,C错误;
D、乙分向两极的染色体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后期,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
故选B。
5. 某种罕见单基因遗传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如图为该遗传病家系图,经基因检测I2为纯合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B. Ⅱ2与Ⅱ3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4
C. 若Ⅲ3与患该病男性婚配生了XaXaY的男孩,则由父本产生异常精细胞导致
D. Ⅲ2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男女发病率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系谱图可知,Ⅰ1和Ⅰ2都患病,生出Ⅱ1表现正常,判断该病为显性遗传病,且Ⅰ2为纯合子,因此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
【详解】A、由系谱图可知,Ⅰ1和Ⅰ2都患病,生出Ⅱ1表现正常,判断该病为显性遗传病,且Ⅰ2为纯合子,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则不可能出现Ⅰ1为表现正常,因此该病的遗传方式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A错误;
B、Ⅱ2与Ⅱ3后代出现表现正常的个体,说明Ⅱ2为杂合子,Ⅱ2与Ⅱ3基因型分别且XAXa、XAY,则再生育一男孩患病(XaY)的概率是1/2,B错误;
C、Ⅲ3(1/2XAXA、1/2XAXa)与患该病男性(XAY)婚配,生育男孩XaXaY,是由XaXa的卵细胞和Y精子结合形成的,XaXa的卵细胞是由于Ⅲ3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的,C错误;
D、Ⅲ2(1/2XAXA、1/2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无论后代是男性还是女性,患病率相同,都是1/4,D正确。
故选D。
6. S型肺炎链球菌的某种“转化因子”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研究“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利用了酶的专一性
B. 该实验利用了“减法原理”
C. 酶的处理时间和培养时间均为无关变量
D. ⑤中的细菌全部为R型细菌或S型细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艾弗里实验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详解】A、过程①分别用蛋白酶去除蛋白质、用DNA酶去除DNA,利用了酶的专一性,A正确;
B、本实验是用减法原理来控制变量,分别去除某个因素影响,B正确;
C、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转化因子是蛋白质还是DNA ,故酶的处理时间和培养时间均为无关变量,C正确;
D、⑤中的细菌不全部是R型细菌或S型细菌,用蛋白酶处理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得到的仍是R型菌,用DNA酶处理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培养,得到的既有R型菌,也有S型菌,D错误;
故选D。
7. 组成核酸分子的碱基中嘌呤碱基为双环结构、嘧啶碱基为单环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双环碱基均能与任意单环碱基配对出现在DNA中
B. A、G、T、U、C5种碱基一共可以组成10种核苷酸
C. 双环碱基和单环碱基配对可保证DNA分子两条链的距离处处相等
D. 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腺嘌呤个数始终等于互补链上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个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①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详解】A、双环的嘌呤碱基能和单环的嘧啶碱基配对,但需满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而非任意配对,且DNA分子中没有尿嘧啶(U),A错误;
B、5种碱基中A、T、G、C可组成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A、U、G、C可组成4种核糖核苷酸,5种碱基可以组成8种核苷酸,B错误;
C、一条链上的双环碱基和另一条链的单环碱基配对可保证DNA分子两条链的距离处处相等,C正确;
D、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腺嘌呤个数始终等于互补链上的胸腺嘧啶个数,DNA分子中不存在尿嘧啶,D错误。
故选C。
8.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DNA,如图是人体细胞线粒体某DNA的复制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解开DNA双链的酶是RNA聚合酶
B. 若②中α链是模板链,则③中β链是模板链
C. 若①含有1000个腺嘌呤,则第3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7000个
D. 图示过程消耗的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且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中两条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碱基位于分子内部,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详解】A、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将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和DNA聚合酶(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A错误;
B、DNA复制以两条链做模板,为半保留复制,故若②的α链是模板链,则③的β链也是模板链,B正确;
C、若①含有1000个腺嘌呤,胸腺嘧啶也是1000个,则第3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23-1)×1000=4000个,C错误;
D、图示过程为DNA复制,消耗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且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D错误。
故选B。
9.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其化学本质是一种萜类化合物,通常选择从黄花蒿叶子中进行提取。下图为黄花蒿产生青蒿素的部分代谢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 从叶片中提取青蒿素是因为相关基因主要存在于叶片细胞内
B. 过程①中RNA聚合酶以FPP合成酶基因的两条链为模板
C. 调节FPP合成酶基因和ADS基因的表达可调控青蒿素的产量
D. 该过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
2、青蒿素的合成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详解】A、青蒿素主要从叶片中提取,是因为不同部位的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存在差异,由于同一植株的细胞均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故不同部位的细胞中的基因相同,A错误;
B、过程①代表转录,RNA聚合酶以FPP合成酶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促进FPP合成酶基因和ADS基因表达,有利于促进酶1和酶2的合成,从而促进青蒿素的合成,所以调节FPP合成酶基因和ADS基因的表达可调控青蒿素的产量,C正确;
D、青蒿素的合成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D错误。
故选C。
10. 将牛的催乳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的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 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
C. 连续分裂n次后,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1
D. 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细胞中含有DNA 和RNA两种核酸,其中含有5种碱基(A、T、C、G、U)和8种核苷酸,A正确。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为模板合成mRNA,DNA中的遗传信息表现为RNA中的遗传密码,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用32P标记)的某个细胞,连续有丝分裂n次,形成2n个细胞;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其中只有两个细胞中含有32P标记,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1,C错误。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有多种密码子(密码子的简并性),对应多种tRNA,D正确。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及有丝分裂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1. 下图是某动物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分裂时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有丝分裂的是①③④
B. 图②所示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
C. 处于减数分裂Ⅰ的是③
D. 该动物是雌性,且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4条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由图中染色体情况可知,①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 ②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后,分开后的染色体向两极移动,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2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④有4对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后,分开后的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是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①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 ②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后,分开后的染色体向两极移动,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2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④有4对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后,分开后的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是有丝分裂后期,因此属于有丝分裂的是①④,A错误;
B、②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后,分开后的染色体向两极移动,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③2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正确;
D、没有观察到胞质不均等分裂的现象,无法判断该动物是否是雌性动物,D错误。
故选C。
12. 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等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 高秆和矮秆这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B. 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C. F1测交后代表型及其比例为高秆:矮秆:极矮秆=1:2:1
D. 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
【答案】D
【解析】
【分析】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分析题干: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这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中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
【详解】A、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这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
C、F1的基因型为AaBb,其测交后代表型即比例为高秆:矮秆:极矮秆=1:2:1,C正确;
D、F2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共4份,因此占比为1/4,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共9份,纯合子为AABB共1份,因此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故选D。
13. 某品系小鼠的毛色受A基因控制,A基因的上游一段序列的甲基化程度影响A基因表达,甲基化程度越高,小鼠毛色越深。怀孕期间过量饮酒是导致后代出生缺陷和智力发育迟缓的重要因素,为验证“孕期过量饮酒可以通过改变表观遗传修饰(促进甲基化)影响后代表型”,研究人员利用该品系小鼠(毛色浅)设计了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不会直接改变碱基的排列顺序
B. 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会直接对转录过程产生影响
C. 预期实验结果是实验组子代小鼠的毛色深于对照组
D. 子代毛色变深的变化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导致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进而使翻译不能进行,最终无法合成相应的蛋白质,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不会直接改变碱基的排列顺序,但可能引起基因表达和表型的改变,A正确
B、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会导致RNA聚合酶无法正常结合,进而直接对转录过程产生影响,B正确;
C、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孕期过量饮酒可以通过促进甲基化来引起性状的改变,且甲基化程度越高,小鼠毛色越深,据此推测,实验组子代小鼠的毛色深于对照组,C正确;
D、子代毛色变深的变化属于表观遗传,其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碱基对改变引起的DNA碱基序列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B. 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C. 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不属于基因突变
D. 小麦植株在有性生殖时,一对等位基因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对基因可能影响多种性状,一种性状可能由多对基因控制。
3、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详解】A、由碱基对改变引起的DNA分子结构的改变不一定是基因突变,如DNA中不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中发生碱基对的改变不会导致基因突变,A错误;
B、一对性状可能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性状的基因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碱基序列,使DNA序列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小麦植株在有性生殖时,一对等位基因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指在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利用基因型为MMNN与mmnn的小麦进行育种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MMNN与mmnn小麦杂交可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其变异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
B. 单倍体育种可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育种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 将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人工诱变可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则等位基因产生于基因突变
D. 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基因型为MMmmNNnn的小麦通常比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表达出更多的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1、杂交育种:运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优点是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缺点是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2、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优点是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缺点是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3、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生殖,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不同育种方法需注意的问题。
4、多倍体育种:利用染色体变异得到多倍体植株。优点是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缺点是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详解】A、杂交育种可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
B、单倍体育种可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首先将基因型为MMNN与mmnn的小麦进行杂交,得到MmNn的小麦,再取其基因型为Mn的花药进行花药离体培养,最后染色体加倍处理可以得到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育种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
C、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将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人工诱变可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C正确;
D、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基因型为MMmmNNnn的小麦为多倍体,多倍体与二培体相比,多倍体通常可比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表达出更多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16. 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下列有关该遗传病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Ⅲ-5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下一个患该病男孩的概率是1/4
B. 若Ⅲ-2与Ⅲ-4结婚,后代患该遗传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C. 从优生的角度出发,建议Ⅲ-1在怀孕期间进行胎儿的基因诊断
D. 若Ⅲ-1与Ⅲ-7结婚,则后代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3
【答案】B
【解析】
【分析】对于家系图遗传病致病基因位置的判断可用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据此来回答。
【详解】A、由于Ⅱ代中父母患病,而其后代Ⅲ-2和Ⅲ-3正常,说明该遗传病是显性遗传;又因为父亲患病,女儿正常,所以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Ⅲ-5的父亲患病(Aa),母亲(aa)正常,且Ⅲ-5患病所以基因型为(Aa),因此与一个正常男性(aa)结婚,后代基因型有Aa:aa=1:1,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2=1/4,A正确;
B、Ⅲ-2与Ⅲ-4都是正常个体,其基因型都为aa,所以后代都正常,B错误;
C、Ⅲ-1的父母均患病,Ⅲ-2和Ⅲ-3号个体均为正常,则基因型为aa,所以其父母的基因型Aa,因此Ⅲ-1号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其致病基因可能遗传给后代,其怀孕后可能生出患病的孩子,因此,建议Ⅲ-1在怀孕期间进行胎儿的基因诊断,C正确;
D、Ⅲ-1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Ⅲ-7的基因型为aa,只有Ⅲ-1的基因型为2/3Aa时,后代才可能出现正常个体,此时子代基因型为Aa:aa=1:1,因此后代正常的概率为2/3×1/2=1/3,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空两分,共52分。)
17. miRNA是真核细胞中具有调控功能但不编码蛋白质的小分子RNA,某些miRNA能抑制W基因控制的蛋白质(W蛋白)的合成,某真核细胞内形成该miRNA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合成的分子经过程②多次加工剪切后,其碱基的数量_________。
(2)细胞核中W基因合成的mRNA经过_________进入细胞质中。分析上图可知,miRNA通过抑制_________过程来抑制W蛋白的合成。
(3)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和文字来表示)。多聚核糖体是指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多聚核糖体形成的意义是_________。
【答案】 ①. 四种核糖核苷酸 ②. 减少 ③. 核孔 ④. 翻译 ⑤. DNA→RNA→蛋白质 ⑥. 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过程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对转录形成的RNA经过多次加工剪切形成miRNA的过程;过程③表示miRNA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的过程;过程④表示miRNA蛋白质复合物与W基因的mRNA结合的过程,进而影响W基因的mRNA的翻译过程。
【详解】(1)过程①为转录,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转录形成的RNA分子经过程②多次加工剪切后,其碱基数量将减少。
(2)基因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内,形成的mRNA将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根据以上分析已知,miRNA通过抑制翻译过程来抑制W蛋白的合成。
(3)图中发生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涉及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DNA→RNA→蛋白质;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其基本条件,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弄清楚miRNA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机理,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18. 下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1)和(2)两个品种为基础,培育出(4)、(5)、(6)、(7)四个品种的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1)和(2)培育出(5)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由(3)培育出(6)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
(2)由(3)培育出(4)的常用方法Ⅲ是_____;获得的植株往往表现为_____等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3)由(4)培育出(5)常用的药剂是_____,其作用机理是_____。
(4)由(2)培育出(7)的方法在实际培育过程中,会出现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等情况,这说明了_____。
【答案】(1) ①. 基因重组 ②. 染色体变异
(2) ①. 花药离体培养 ②. 植株弱小,一般高度不育
(3) ①. 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 ②. 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4)基因突变对大多数个体来说是有害的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Ⅰ→Ⅱ表示杂交育种,Ⅰ→Ⅲ→Ⅴ表示单倍体育种,Ⅰ→Ⅳ表示多倍体育种,Ⅰ→Ⅵ表示诱变育种。
【小问1详解】
用(1)和(2)培育出(5)所采用的方法Ⅰ和Ⅱ分别称为杂交和自交,为杂交育种,其培育出(5)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由(3)培育出(6)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小问2详解】
由(3)经(4)培育成(5)的育种方法称单倍体育种。常用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单倍体植株矮小,一般情况下高度不育。
【小问3详解】
由(4)培育出(5)常用的处理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小问4详解】
由(2)培育出(7)的方法Ⅵ是诱变育种,因为该过程产生了新的基因,其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对大多数个体来说是有害的,因此实际培育过程中,会出现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等情况;在其中也发现了极少数品质好、产量高的个体,这说明了变异是不定向的。
19. 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控制,红眼和白眼受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用B、b表示)控制。某兴趣小组分别对果蝇眼色和体色的遗传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表
(1)现用纯合的灰身红眼果蝇(♀)与黑身白眼果蝇(♂)杂交,让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预期F2,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有___种;雄性中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是___,灰身红眼雌果蝇中纯合子比例为___。
(2)现有纯种果蝇长翅和残翅雌雄个体若干,如何通过只做一代杂交实验判断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H、h)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请写出你的实验思路、判断依据及相应结论。(不要求判断显、隐性,不要求写出子代具体表现型)
I.实验思路:___。
II.判断依据及结论:
①如果___,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H、h)位于常染色体;
②如果___,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H、h)位于X染色体。
【答案】(1) ①. 12 ②. 1/8 ③. 1/6
(2) ①. 选用长翅和残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正反交,观察子代的表型 ②. 正反交的子代表型相同 ③. 正反交的子代表型不同
【解析】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小问1详解】
分析表格: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控制,F1全为灰身,灰身对黑身是显性,亲代果蝇基因型均为Aa;红眼和白眼受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用B、b表示)控制,F1全为红眼,红眼对白眼是显性,现用纯合的灰身红眼果蝇(♀)AAXBXB与黑身白眼果蝇(♂)aaXbY杂交,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让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F2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有3×4=12种;雄性中黑身白眼果蝇aaXbY的概率=1/4×1/2=1/8;灰身红眼雌果蝇中1/3AA,2/3Aa,1/2XBXB,1/2XBXb,故纯合子AAXBXB比例=1/3×1/2=1/6。
【小问2详解】
I.分析题意,要通过一代杂交实验判断控制长翅和残翅这对性状的基因(H、h)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应该采用正反交实验,即选用长翅和残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正反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II.判断依据及结论:
①如果控制该性状的基因(H、h)位于常染色体,则正交:P:HH长翅♀×hh残翅♂→F1:Hh长翅,反交:P:hh残翅♀×HH长翅♂→F1:Hh长翅。同理:假设残翅为显性,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两组杂交结果均是残翅,正反交的子代表现型相同。
②假设长翅为显性,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其分析如下:正交:P:XHXH长翅♀×XhY残翅♂→F1:XHXh长翅♀,XHY长翅♂;反交:P:XhXh残翅♀×XHY长翅♂→F1:XHXh长翅♀,XhY残翅♂。如果控制该性状的基因(H、h)位于X染色体,则正反交的子代表型不同。
20. 自然状态下,二倍体小茧蜂(2n=20,无Y染色体)为雌蜂,单倍体小茧蜂为雄蜂,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不同的卵细胞直接发育为雄蜂的概率基本相同)。雄蜂减数分裂时仅一极出现纺锤体从而产生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和一个无染色体的“芽体”。研究人员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了二倍体雄蜂,小茧蜂的X染色体有三种类型(X1、X2、X3),含相同X染色体的受精卵会发育成雄性,含不同X染色体的受精卵会发育成雌性。不考虑其他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单倍体小茧蜂体内的一个细胞中最多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单倍体小茧蜂可形成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精子,形成过程中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2)人工培育的二倍体雄蜂有________种性染色体组成。为判断某二倍体雄蜂(甲)的性染色体组成,研究人员将其与某雌蜂(X1X3)交配得F1,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若F1中二倍体雄性与雌性的比例为1∶1,则甲的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甲的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一个蜜蜂群体,雄蜂组成为X1X1∶X2X2=1∶1,雌蜂组成为X1X2∶X2X3∶X1X3=1∶1∶1。该群体雌雄随机交配,所得F1中雄蜂与雌峰的比例约为1∶1,由此可推知亲本雌蜂产生的卵细胞中进行受精的大约占________,其余未受精的卵细胞均直接发育成雄蜂。
【答案】(1) ①. 20 ②. 不会
(2) ①. 3或三 ②. X1X1或 X3X3 ③. F1中全部为雌性(或二倍体雄性与雌性的比例为 0:1) ④. X2X2
(3)3/4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小问1详解】
单倍体小茧蜂体细胞中含有10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多含有20条染色体。基因重组分为2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单倍体小茧蜂没有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小问2详解】
人工培育获得了二倍体雄蜂,小茧蜂的X染色体有三种类型(X1、X2、X3 ),含相同 X 染色体的受精卵会发育成雄性,人工培育的二倍体雄蜂有3种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1X1、X2X2、X3X3。
①将二倍体雄蜂(甲) 与某雌蜂(X1X3 )交配得 F1,若F1中二倍体雄性(X1X1或X3X3)与雌性的比例为 1 :1,甲的两条性染色体组成相同,故甲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1X1或X3X3。
②人工培育的二倍体雄蜂有3种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1X1、X2X2、X3X3,排除①中甲为X1X1或 X3X3的两种情况,若甲为X2X2,为雌蜂(X1X3 )交配,F1的基因型为X1X2、X2X3,均表现为雌性。
小问3详解】
雄蜂组成为X1X1:X2X2=1: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X1:X2=1:1,雌蜂组成为 X1X2:X2X3:X1X3=1 :1 :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X1:X2:X3=1:1:1,假设亲本雌蜂产生的卵细胞中进行受精的占a,则[(1-a)+a/3×1/2+a/3×1/2]:[a/3×1/2+a/3×1/2++a/3×1/2+a/3×1/2]=1 :1。解得a=3/4。长叶抗锈病
短叶抗锈病
长叶不抗锈病
短叶不抗锈病
雌株(株)
89
0
32
0
雄株(株)
43
48
15
13
P
红眼(♀)×白眼(♂)
灰身(♀)×黑身(♂)
F1
红眼(♂、♀)
灰身(♂、♀)
F2
红眼:白眼=3: 1
灰身:黑身=3:1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