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科学方法是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孟德尔、摩尔根等科学家利用假说一演绎法总结出了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下列有关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假说
B.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之前利用山柳菊进行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D. 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F2重组类型中杂合子占2/3
【答案】D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详解】A、“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杂交实验的现象,不属于假说,A错误;
B、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红眼、白眼相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分析,只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然后在此基础上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进一步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错误;
C、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之前利用山柳菊进行实验没有得出相应的结论,因为山柳菊自然状态下既可以自交也可杂交,C错误;
D、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F2重组类型为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共6份,其中纯合子占两份,因此其中杂合子占2/3,D正确。
故选D。
2. 萤火虫是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二倍体生物,它的体色受常染色体上的基因E、e和X染色体上的基因D、d控制,有红色、黄色、棕色三种。下图表示其体色形成的两种途径。现有一只红色萤火虫和一只黄色萤火虫交配,所得F1中棕色雄性个体占1/16,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杂交得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亲本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EeXDXd
B. F1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有6种
C. F1中出现红色个体的概率为3/16
D. F2中出现棕色个体的概率为9/64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途径一和途径二可知,当E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红色,当只要有D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黄色。由此说明:红色个体基因型为E_XdXd、E_XdY;黄色个体基因型为E_XDX-、E_XDY、eeXDX-、eeXDY;棕色基因型为eeXdXd、eeXdY。又因为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一只红色个体(E_XdXd、E_XdY)与黄色个体(E_XDX-、E_XDY、eeXDX-、eeXDY)交配,子代中棕色雄性个体eeXdY占1/4×1/4=1/16, 由此推测亲本雌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EeXDXd、EeXdY,A正确;
B、亲本雌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EeXDXd、EeXdY,交配得到F1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有E_XDXd、E_XDY、eeXDXd、eeXDY,共2+2+1+1=6种,B正确;
C、亲本雌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EeXDXd、EeXdY,F1中出现红色个体的基因型为E_XdXd、E_XdY,概率为3/4×1/4+3/4×1/4=3/8,C错误;
D、若F2中出现棕色个体(eeXdXd、eeXdY),则需要F1中雌配子eXd与雄配子eXd、XdY结合,由于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F1中EE:Ee:ee=1:2:1,则F1中雌、雄个体E:e=1:1;由于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F1中雌性个体XDXd:XdXd=1:1,则F1中雌性个体XD:Xd=1:3,F1中雄性个体XDY:XdY=1:1,则F1中雄性个体XD:Xd:Y=1:1:2,则雌配子eXd的比例为1/2×3/4=3/8,雄配子eXd的比例为1/2×1/4=1/8,XdY的比例为1/2×2/4=2/8,因此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杂交,F2中出现棕色个体(eeXdXd、eeXdY)的概率为3/8×1/8+3/8×2/8=9/64,D正确。
故选C。
3. 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2N=16)精原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核DNA数:染色单体数=1:1:2
B. 图示细胞经一次分裂所得的子细胞有3种基因型,比例为1:2:1
C. 图示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四分体时期的染色体互换
D. 该雄性动物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中有8条或16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分析该图可知,此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详解】A、图示细胞已完成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核DNA数:染色单体数=1:2:2,A错误;
B、若该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有2种,为AaBb和aaBb,比例为1:1;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经一次分裂所得的子细胞基因型有aabb、AaBB或aaBB、Aabb,比例为1:1,B错误;
C、分析该图可知,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一个A基因突变为a基因,未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
D、该雄性动物染色体数目2N=16,处于减数分裂Ⅱ前中期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时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此时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4. 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部分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时期,胚胎干细胞中的染色体会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
B. 若纵坐标表示染色体数,则AB和CD时期的细胞内都存在A基因
C. 若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图中曲线可表示部分分裂时期染色单体数的变化
D. 若纵坐标表示染色体组数,则BC段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
【详解】A、胚胎干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没有染色体会联会、形成四分体等行为,A错误;
B、由于图中表示细胞内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部分曲线,若纵坐标表示染色体数,可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BC段同源染色体上A和a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所以CD时期的细胞可能存在细胞没有A基因,B错误;
C、若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染色单体减少只存在在着丝粒分裂,但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数目直接变为0,而不是减半,C错误;
D、若纵坐标表示染色体组数,则BC段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同时,染色体组数也减半,D正确。
故选D。
5. 生菜的颜色可能受多对基因控制,表示为A/a、B/b……野生生菜通常为绿色,遭遇逆境时会合成花青素而使叶片变为红色,人工栽培的生菜品种在各种环境下均为绿色。用野生型红色生菜与人工栽培的绿色生菜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有7/16的个体始终为绿色。育种工作者根据基因A/a、B/b的序列分别对F2中部分红色植株(植株1~8)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工栽培的生菜均为绿色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细胞中不含有合成花青素的酶
B. 与花青素形成有关的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有2个显性基因时为红色生菜
C. 由图中扩增结果可知,编号1到8的红色生菜中杂合植株所占比例为3/4
D. F2中的红色生菜植株自交,若后代在逆境下生长发育,则后代均表现为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植株3、5的A/a、B/b的基因扩增结果都只有一条带,可知3、5为纯合子。
2、分析题意:野生生菜通常为绿色,遭遇逆境时合成花青素,使叶片变为红色,人工栽培的生菜品种在各种环境下均为绿色。用野生型红色生菜与人工栽培的绿色生菜杂交,F1自交,F2中有7/16的个体始终为绿色,说明红色个体所占比例为9/16,红色生菜基因型为A_B_。
【详解】A、人工栽培的生菜均为绿色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不含有合成红色花青素的基因,所以不能合成花青素,A错误;
B、野生型红色生菜与人工栽培的绿色生菜杂交,F1自交,F2中有7/16的个体始终为绿色,说明红色个体所占比例为9/16,红色生菜基因型为A_B_,F2的性状比例为9:7,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A/a、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与花青素形成有关的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为红色生菜,B错误;
C、由图中扩增结果可知,编号1到8的红色生菜中,植株3、5的A/a、B/b的基因扩增结果都只有一条带,可知3、5为纯合子,其余为杂合子,杂合子的比例为3/4,C正确;
D、F2中的红色生菜基因型为A_B_,当基因型为AaBb的红色生菜自交时,可以出现基因型为A_bb、aaB_、aabb的绿色生菜,D错误。
故选C。
6. 生命科学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方法,适宜的研究方法对科学发现非常重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属于对比实验
B.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技术确定了DNA的复制方式
C. 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利用完全归纳法提出了细胞学说
D.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减法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变。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
【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利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两组均为实验组,属于对比实验,A正确;
B、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离心技术确定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B正确;
C、施莱登与施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得出了“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结论,该结论是建立在部分动植物细胞研究基础之上,并未将所有生物的细胞都进行研究,C错误;
D、艾弗里通过在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分别加入蛋白酶、RNA酶、DNA酶等进行处理,证明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这种自变量的控制方法利用了“减法原理”,D正确。
故选C。
7. 下图为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完成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侵染后进行增殖所用到的模板、原料、能量、酶等均由大肠杆菌提供
B. 图示结果需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C. 搅拌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
D. 上清液中出现了较低的放射性,原因有搅拌不充分、离心时间过短、转速过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噬菌体侵染后进行增殖所用到的模板由噬菌体自身提供,A错误;
B、由实验结果可知,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说明该实验中是用32P标记的DNA,噬菌体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增殖,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因此需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使噬菌体带标记,B正确;
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错误;
D、由实验结果可知,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说明该实验中是用32P标记的DNA,若上清液中出现了较低的放射性,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D错误。
故选B。
8. DNA甲基化是指DNA中的某些碱基被添加甲基基团。若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则该基因的转录会被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表达,不能遗传给后代
B. DNA甲基化会改变DNA的碱基序列及遗传信息
C. DNA甲基化可能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区域结合
D. DNA分子中甲基化的胞嘧啶肯定不能与鸟嘌呤配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如基因部分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
【详解】A、DNA 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可以遗传给后代,A 错误;
B、DNA 甲 基化不改变 DNA 的碱基序列,因此也不改变遗传信息,B错误;
C、若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则该基因的转录会被抑制,故 DNA 甲基化可能通过抑制 RNA 聚合酶与 DNA 上的启动子区域结合,从而抑制某个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该基因的表达,C 正确;
D、DNA 甲基化后碱基序列没有改变,DNA 分子中甲基化的胞嘧啶可以与鸟嘌呤配对,D 错误。
故选C。
9. 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植株上所结的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猕猴桃无籽新品种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培育图示三倍体的过程利用的原理只有染色体变异
B. 通过③过程获得的四倍体猕猴桃果实大、叶片较大
C. 通过④过程得到的后代中出现AAAA的概率为1/16
D. 通过⑤过程培育出的三倍体无籽猕猴桃是一个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①产生了A,为诱变育种,②④是自交,⑤是杂交,③⑥为多倍体育种。
【详解】A、培育图示三倍体的过程利用的原理有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A错误;
B、通过③为多倍体育种,该过程获得的四倍体猕猴桃表现的特征有果实大、叶片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的特征,B正确;
C、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AA∶Aa∶aa=1∶4∶1,则通过④过程得到的后代中出现AAAA的概率为1/6×1/6=1/36,C错误;
D、通过⑤过程培育出的三倍体无籽猕猴桃不是一个新物种,因为三倍体表现为不育,不能产生正常的后代,D错误。
故选B。
10. 某遗传病是由于体内缺乏某种酶引起的,且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自然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比例约为7:1,下图为该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遗传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B. 该病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C. Ⅲ1和Ⅲ2再生一个女儿正常的概率是1
D. Ⅱ2和Ⅳ1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答案】D
【解析】
【分析】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镰状细胞贫血)、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该病在男女人群中的发病率不一样,说明该病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推测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Ⅰ1为男患者,他的女儿均不患病,故该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A 正确;
B、该遗传病由于体内缺乏某种酶引起,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 正确;
C、若相关基因用a表示,则Ⅲ1的基因型为 XaXa,Ⅲ2的基因型为XAY,二者再生一个女儿正常的概率是1,C正确;
D、Ⅱ2和Ⅳ1的双亲中均有一方患病,一方不患病,故Ⅱ2和Ⅳ1的基因型相同,均为XAXa,D 错误。
故选D。
11. 某二倍体植物的抗病和感病、有芒和无芒这两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有该种植物的甲、乙两植株,甲自交后代均为抗病,但出现有芒和无芒的性状分离;乙自交后代均为有芒,但出现抗病和感病的性状分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可通过甲与乙杂交来验证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分别比较甲、乙及其自交后代的表型,可以确定甲、乙两植株为杂合子
C. 统计甲、乙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不能确定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
D. 若对甲和乙分别进行测交,则二者后代的表型比例均为1:1:1:1
【答案】B
【解析】
【分析】1、对于抗病/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甲自交后,子代均为抗病,说明甲是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乙自交后,子代出现抗病和感病的性状分离,说明乙是杂合子,乙的表现型为显性性状,或者统计乙自交后子代抗病和感病的性状分离比,占3/4的为显性性状;甲与乙杂交,若子代只有一种性状,则该种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子代有两种性状,则乙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对于有芒/无芒这对相对性状,乙自交后,子代均为有芒,说明乙是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甲自交后,子代出现有芒和无芒的性状分离,说明甲是杂合子,甲的表现型为显性性状,或者统计甲自交后子代有芒和无芒的性状分离比,占3/4的为显性性状;甲与乙杂交,若子代只有一种性状,则该种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子代有两种性状,则甲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A、若用A/a表示控制抗病和感病基因,B/b表示控制有芒和无芒基因,甲自交后代均为抗病,但出现有芒和无芒的性状分离,说明关于有芒和无芒性状为杂合子,即甲的基因型为AABb,同理乙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甲与乙杂交无法验证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甲和乙的自交后代都出现性状分离,可以确定甲、乙两植株为杂合子,B正确;
C、统计甲自交后子代有芒和无芒的性状分离比,占3/4的为显性性状,统计乙自交后子代抗病和感病的性状分离比,占3/4的为显性性状,C错误;
D、甲的基因型为AABb,乙的基因型为AaBB,测交后代表型比例均为1:1,D错误。
故选B。
12. 如图是人体内环境之间以及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细胞外液成分,A、B、C分别表示三种生活在其中的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A、B、C可分别代表组织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
B. 乙中存在O2、HCO3-、甘油三酯、血红蛋白等组成成分
C. 出现高原反应的人下肢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甲的渗透压升高
D. 若新冠肺炎患者乙中的蛋白质进入肺部的甲,则可能引起肺水肿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A是组织细胞,B是血细胞,C是淋巴细胞。
【详解】A、根据甲→丙→乙之间的关系不可逆转,可推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因此,图中A、B、C可分别代表组织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A正确;
B、乙是血浆,为细胞外液,其中不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组成成分,B错误;
C、出现高原反应的人下肢水肿的原因应该是甲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的,C正确;
D、新冠患者肺部乙血浆中若有蛋白质进入甲组织液,造成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所以引起组织水肿,即肺水肿,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 某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患者在成年后发病,图1是某家庭该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丈夫正常、妻子患病,儿子和女儿未成年。对4名家庭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基因A、a的电泳结果可用条带①或②表示,结果如图2所示。采样时各成员姓名记录丢失。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不能确定条带①表示基因A还是基因a
B. 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女儿、儿子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
C. 成年后的儿子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的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和2个a基因
D. 成年后的女儿与正常男子婚配,所生儿子均有50%的概率患该遗传病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分析电泳结果图:1号成员同时含A和a基因,2号成员同时含A和a基因,3号成员只含A(或a)基因,4号成员只含a(或A)基因
【详解】A、据题意,该家系中母亲患病,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母亲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父亲正常,基因型为aa,儿子和女儿未成年,儿子和女儿可能是AA、Aa(未成年不发病)或aa,即可能携带致病基因,结合电泳条带结果可推测,母亲基因型为AA,父亲为aa,儿子和女儿基因型为Aa,不能确定条带①表示基因A还是基因a,A正确;
B、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父亲的基因型为XaY,母亲的基因型为XAX-,儿子只含有一种基因为纯合子,则母亲基因型应为杂合子,即基因型为XAXa,结合电泳结果女儿的基因型XAXa,儿子基因型为XAY,B正确;
C、儿子的基因型为Aa或XAY,减数分裂Ⅰ前期的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和2个a基因或只含2个A基因,C错误;
D、女儿的基因型为Aa或XAXa,与正常男子aa或XaY婚配,所生儿子均有50%的概率患该遗传病,D正确。
故选ABD。
14. MxA是一种抗病毒蛋白因子,对包括流感病毒在内的各种RNA和DNA病毒具有活性。MX1基因可编码MxA。图1、图2表示MX1基因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构成Mx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B. 完成图1所示过程所需的酶为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C. 图1所示过程与图2所示过程使DNA解螺旋的酶的种类不相同
D. 若MX1基因发生碱基对缺失,则该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少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在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DNA、R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信息的表达产物,而ATP为信息的流动提供能量,可见,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2、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2)原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3)意义: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详解】A、MxA 是蛋白质不是基因,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A 错误;
B、图1表示 DNA 复制过程,需要用到 DNA 聚合酶和解旋酶,B 错误;
C、图1表示 DNA 复制过程,图2表示转录过程,DNA 复制中催化 DNA 解螺旋的是解旋酶,转录中使催化DNA 解螺旋的酶是 RNA 聚合酶,C正确;
D、MX1 基因中发生破基对的缺失,会引起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并不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D 错误。
故选C。
15. 鼢鼠擅长在地下打洞,还收集各种植物和草类的种子,这导致牧草的产量大大下降,并影响农作物的存活率。鼢鼠皮毛的颜色有灰色和白褐色,分别由基因H、h控制。对不同时段(T1、T2)的草原和农田中鼢鼠的相关基因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可知,T1∼T2时间段内农田中的鼢鼠和草原上的鼢鼠均发生了进化
B. 若让T1时农田中的鼢鼠进行自由交配,则子代中白褐色鼢鼠可能占1/16
C. 由于农田和草原中鼢鼠的基因频率不同,因此二者的鼢鼠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D. 农田中的鼢鼠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使农田中鼢鼠的H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CD
【解析】
【分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详解】A、据图可知,T1时间段,农田鼢鼠HH=0.6,Hh=0.3,hh=0.1,可得H=0.75,h=0.25 ,草原鼢鼠HH=0.3,Hh=0.6,hh=0.1,可得H=0.6,h=0.4;T2时间段,农田鼢鼠HH=0.1,Hh=0.7,hh=0.2,可得H=0.45,h=0.55 ,草原鼢鼠HH=0.2,Hh=0.6,hh=0.2,可得H=0.5,h=0.5;T1∼T2时间段内农田中的鼢鼠和草原上的鼢鼠基因频率均发生改变,说明两者均发生了进化,A正确;
B、T1时间段,农田鼢鼠HH=0.6,Hh=0.3,hh=0.1,可得H=0.75,h=0.25=1/4,若让T1时农田中的鼢鼠进行自由交配,则子代中白褐色鼢鼠(hh)可能占1/4×1/4=1/16,B正确;
C、农田和草原中鼢鼠的基因频率不同,但两者还可能是同一物种,要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形成生殖隔离,可将两者进行交配,观察是否能产生可育后代,C错误;
D、基因重组不会使基因频率改变,基因突变发生概率较低,农田中鼢鼠的H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还由于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CD。
16. 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图中数字1)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进入1的过程不需要蛋白质协助
B.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3和4
C. 由2携带的进入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3层生物膜
D. 向3内注射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答案】AC
【解析】
【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
【详解】A、1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 为红细胞,3 为血浆,4为组织液,5为淋巴液。葡萄进入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 错误;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3(血浆)和 4(组织液),B正确;
C、由 2(红细胞)携带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 层生物膜,包括1层红细胞膜,1 层毛细血管细胞(即2 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线体膜( 2层),C 错误;
D、静脉注射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乐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 正确。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为探究影响某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某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图1为某植物的某种生理活动,为进一步了解该植物的代谢机制,该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吸收/释放CO2的速率(假设整个过程中呼吸速率恒定),结果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反应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其中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若突然停止光照,图中c的含量在短时间内将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图2中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的时间段有________。6h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________(填“>”“=”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南省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Hh=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