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五月山顶公园槐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八月金牛山石榴落地腐烂——发生变化形成新分子
C.冬月湖面结冰,冰浮在水面上——分子间间隔变大
D.腊月室外水蒸气凝结为水——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2.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错误的是
A.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的结构不同
D.碘加热升华: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大
3.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徵观解释,错误的是( )
4.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一一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5.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所发生的一些客观事实,下列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是因为汞原子的体积变大
B.双氧水能杀菌消毒,水不能,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结构不同
C.使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时能闻到酒味,是因为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D.口罩不会隔绝氧分子,是因为氧分子体积非常小
6.苏轼在《六幺令·天中节》中写到“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能闻到粽叶香是因为( )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分子的体积很小
7.疫情期间,小明在家用酒精进行消毒时,可闻到一股气味,说明了(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8.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食物变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B.1L大豆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分子间有间隙
C.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变干——水分子受热变成了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9.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打开汽水瓶,有气体逸出,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结冰时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10.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高花未吐,暗香已远——分子不断运动
B.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碘升华变为碘蒸气——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分子可以再分
1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13.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微粒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4.下列事实与对应的解释相符合的是( )
A.空气能被压缩——分子体积可以变小
B.结冰的水不能流动-0℃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
C.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D.20 mL水和20 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40 mL-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5.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熔点高
B.一滴水中大约有1.67 x 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C.盐酸、硫酸均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一一二者溶液中都含有H+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
16.下列微观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②③B.②③④C.③D.③④
17.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是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D.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8.下列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C.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D.物质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9.“”、“”、“”分别表示A、B、C三种物质的分子,下图形象的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分子及数目变化。
(1)该反应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填字母)。能保持反应物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填字母)
a. b. c. d. e.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三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______。
20.如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仔细观察上述粒子运动的示意图,分子运动速率最快的是_____(填序号)。
(2)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填序号)。
(3)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有关。
(4)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实例_____。
21.化学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 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_____能支持燃烧。
(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测到原子,是因为原子_____。
(3)氧化汞分解的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
(4)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干的更快,原因是_____。
22.在下列粒子①氢原子、②氢分子、③氧原子、④氧分子、⑤水分子中,通电分解水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填序号,下同);通电分解水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的粒子是_____;当水变成水蒸汽时,_____粒子没有发生变化。
23.如图,加热密封锤形玻璃泡内的碘颗粒,观察到玻璃泡内充满紫红色气体。
(1)该变化属于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空隙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24.用下列序号进行填空:①分子之间有间隔;②分子体积很小;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⑤分子间隔变小;⑥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⑦分子质量很小;⑧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⑨分子在不断运动;⑩分子间隔变大。
(1)氧化汞受热分解:____;
(2)液氧和氧气都具有助燃性:____;
(3)酒香不怕巷子深:____;
(4)夏天晾晒衣服要比冬天干的更快____;
(5)CO有毒,CO2无毒:____;
(6)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
(7)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____;
(8)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____;
(9)1个氢气分子质量为3.34×10-27kg____;
(10)5L水与5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L____。
25.如图所示:
(1)控制A、B两侧试管中的实验同步进行,观察到A侧上端棉花处比B侧上端棉花处先变红。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该现象: 。
(2)若用热毛巾捂住A侧试管,观察到棉花处更快变红,原因是_____________。
26.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棉花团均变红。
(1)该实验可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能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的现象是______。
27.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气(NH3)的水溶液具有碱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2)实验二(如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
(3)在做完实验一、二后,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三(如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为什么?_____。
28.解释下列事实或现象
(1)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 67×l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
(2)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其体积小于20mL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银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和固体难以压缩,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的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下列是探究分子基本特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I得出的结论是____。 III中A、B两烧杯中的物质没有____,其中A杯中的无色溶液却产生与II中相同的实验现象,证明____。
30.认真看图,并回答问题。
(1)该实验现象的现象为_____。
(2)该实验说明微观粒子处于_____之中。
31.根据下列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A 组实验是铁丝的燃烧实验。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待时再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
(2)B 组实验是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____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移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C 组实验是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蜡烛燃烧时火焰分____________层,取一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_______________,接着点燃了蜡烛刚熄灭的一缕白烟,该白烟的成分是_________。
(4)D 组实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比较 MnO2和CuO的催化效果。
(5)已知:醋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醋酸有挥发性。
①图 1是小红模仿课本进行的实验。 根据已知,猜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②在进行实验时闻到也有一股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图2,改进后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外,还可同时证明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_____________。
32.小明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1)教材实验(如图甲所示):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实验: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人),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小明做的实验还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均匀后,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3)如果继续完成图丙实验操作,对比实验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小明的实验改进最主要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以下是小瑛和小方设计的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小方的实验如图(1)所示,图(2)是小瑛的实验,在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 刚用酚酞溶液浸过.
(1)小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小瑛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小方在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是______.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压强增大,分子变小
B
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
原子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C
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
水分子不断运动
D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酒精溶液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C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D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O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课后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实验探究需要仔细观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空气课堂检测,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做法中,会加剧大气污染的是,有关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下列各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空气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做法中,会加剧大气污染的是,有关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下列各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