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生物学
本试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同位素标记法常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常用技术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别用15N和14N标记DNA,通过检测放射性强度的变化证明DNA半保留复制
B. 给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以追踪胰岛素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C. 用含3H标记的尿嘧啶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只能在分生区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
D. 给绿色植物提供用18O标记的H218O和CO2,在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会释放18O2
2. 拟南芥根毛细胞在盐胁迫环境下的自我调节机制如图所示,SOS1和NHX1均为Na+/H+转运蛋白,会使Na+外排或进入液泡,从而防止Na+在细胞质基质中积累影响细胞代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NHX1转运Na+进入细胞液,有利于根毛细胞渗透吸水
B. SOS1转运Na+和H+的运输方向相反,运输方式相同
C. 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会降低NHX1转运Na+的速率
D. H+泵转运H+进入细胞液的过程,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3. 自然界中的L酶能破坏塑料PET中的化学键,利于PET的降解、回收和再利用。研究人员对L酶进行改造,获得了一种M酶。研究人员测定L酶与M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催化活性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有酶的种类、温度
B. 温度由72℃升高到75℃,M酶的催化活性降低
C. 随着酶浓度的增加,M酶对PET的降解率增加
D. M酶和L酶均为PET中化学键的破坏提供活化能
4.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SAC蛋白与APC(后期促进因子)的监控机制。初期SAC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上,当染色体与纺锤丝正确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之后,SAC会失活并脱离着丝粒,进而激活APC,促进细胞正常完成后续的分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时,染色体和核DNA数目之比为1:2
B. 连续分裂的细胞中,SAC会不断地与着丝粒结合和脱离
C. 推测SAC的功能是使细胞进入分裂后期
D. 推测每条染色体着丝粒上的SAC都失活后APC才具有活性
5.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可进入血液循环运输至肝脏,在肝脏细胞中再次合成葡萄糖或糖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B. 人体产生的乳酸积累引起肌肉酸痛属于非条件反射
C. 剧烈运动消耗大量的能量使体内ATP含量显著下降
D. 肝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因乳酸堆积引发乳酸性酸中毒
6. 有研究认为芽产生的生长素不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为验证该观点,利用下图所示的研究模型进行了两组实验:I组在图中1处施加适量的3H-LAA,2处施加适量的NPA(生长素运输阻断剂):Ⅱ组在图中1处施加等量的3H-IAA,2处不施加NPA。一段时间后检测各部位的放射性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I组a段的放射性强度等于Ⅱ组
B. I组d段的放射性强度小于Ⅱ组
C. 3处产生的生长素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D. 若两组c段均没有检测出放射性,说明观点正确
7. 人在情绪激动、过于紧张等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肺通气过度,排出CO2过多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轻症患者可用纸袋罩住口鼻部,在纸袋中大口呼吸来缓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支气管扩张
B. 纸袋罩住口鼻呼吸可提高血浆中CO2浓度来缓解症状
C. 患者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血浆pH值高于正常范围
D. 患者还可以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
8. 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机体的免疫细胞会参与破坏移植的细胞和器官,影响器官的存活。人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TReg)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0等,调节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以及T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对移植器官的耐受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细胞在骨髓中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且继续发育成熟
B. 对移植器官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抗体的攻击
C 抑制TReg功能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引发自身免疫病
D. 细胞因子IL-10通过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来提高免疫力
9.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设立,为东北虎、东北豹等提供了栖息地。调查发现6年内东北虎从27只增加到50只,其中新生幼虎数量10只。野猪、狍子等虎豹猎物也显著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结果
B. 为了解东北虎的年龄结构需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目
C. 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种间竞争强度越强
D. 野猪等虎豹猎物的增长提高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环境容纳量
10. 湖北省某村庄开展了“鱼+稻+蛙”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鱼和蛙以稻田中的害虫、田间杂草等为食,产生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蛙在该生态系统中至少占有2个营养级
B. 该立体种养模式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率
C. 合理控制鱼和蛙的投放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 该立体种养模式中对害虫、杂草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
11. 染色质由DNA、组蛋白等构成,组蛋白发生乙酰化修饰会破坏染色质中组蛋白和DNA之间的紧密结合。研究发现,多种癌细胞内组蛋白去乙酰酶表达水平过高,阻止了控制细胞正常活性的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
B. 组蛋白乙酰化程度与基因的转录活性呈负相关
C. 组蛋白乙酰化不会改变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D. 组蛋白乙酰化不足可能使抑癌基因的表达受阻
12. 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单向异交不亲和”玉米,表现为:自交可以结实,异交时做父本可受精结实、做母本不能结实。假设该性状由H/h控制,进行了如下四组实验。玉米籽粒颜色紫色和黄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用基因A/a表示。研究人员选择纯种紫粒单向异交不亲和品系与纯种黄粒正常品系进行杂交,F1均为黄粒正常品系。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①hh(♂)×HH(♀)→不结实;②HH(♂)×hh(♀)→结实;
③HH(♂)×Hh(♀)→结实;④Hh(♂)×HH(♀)→结实。
A. 表现为“单向异交不亲和”植株的基因型为HH
B. 基因为H的雌配子可能无法与基因为h的雄配子结合
C. 为了让亲本正常杂交,纯种黄粒正常品系应作为母本
D. 可推测紫粒为隐性性状,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3. 科学家在广西发现了一块距今2.4万年的古大熊猫化石。将该化石中提取到的线粒体DNA通过测序分析和比较,发现古大熊猫与现存大熊猫的相关DNA序列高度相似,且大熊猫与熊类有共同的远古祖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大熊猫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大熊猫发生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 该发现有助于研究大熊猫和熊类远古父系祖先的相关信息
D. 现存大熊猫与古大熊猫差异的根本来源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14. 青霉素发酵是高耗氧过程,为保证发酵过程中青霉素的持续高产,研究人员将透明颤菌的血红蛋白引入青霉菌,设计方案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过程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B. ③过程通常在低渗溶液中采用PEG融合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 除上述方案,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也可以培养出该杂种菌株
D. 可利用缺乏甲硫氨酸和精氨酸基本培养基筛选出融合细胞
15. 科研人员将寒带地区海鱼中的抗冻基因转入千禧果细胞中,成功培育出抗冻千禧果。下图为培育过程中使用的Ti质粒示意图,其中Vir区的基因活化能促进T-DNA的加工和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最好选择限制酶Ⅱ和Ⅲ来切割质粒
B. 利用PCR扩增抗冻基因,需提前检测抗冻基因的全部碱基序列
C. Vir区的基因活化促进抗冻基因整合到千禧果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D. 利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可筛选出成功导入抗冻基因的千禧果细胞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潮间带是陆、海交汇处狭窄但有众多生物类群栖息的区域。潮间带中的大型底栖动物因其活动区域范围相对局限、对栖息环境的变化较敏感等特点,其群落结构变化常用来反映潮间带受干扰的程度。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可推测大型底栖动物的活动特点为______。对某些种群密度较低的底栖动物进行取样时,可适度______(填“增大”或“缩小”)样方面积。
(2)生态学上,常用“丰度”表示群落中某一物种的个体数目;“生物量”表示群落中某一物种有机物的总干重。且根据生物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的不同,可将物种划分为两类:
①K选择物种:个体大、寿命长,子代出生率低,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
②r选择物种:个体小、寿命短,子代出生率高,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据此分析,潮间带受到的干扰小,稳定性良好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以_____(填“K选择”或“r选择”)物种为主,且在该物种中_____(填“生物量”或“丰度”)更占优势。
(3)科研人员调查某地区潮间带在不同时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物种的生物量和丰度曲线如图所示,综合以上信息分析,随着调查时间延长,该潮间带受干扰程度逐渐_____(填“加深”或“减弱”),判断的依据是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有海岸带开发引起的环境变化、旅游者拿走底栖动物的行为等。为保护该潮间带的稳定性,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_____。
17. 土壤盐碱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的产量。水稻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蘖数,研究证实喷施抗盐碱剂对盐碱胁迫条件下水稻的分蘖数有影响。科研人员对土壤进行人工盐碱胁迫(T4处理除外),用微纳米硅、矿源黄腐酸钾2种抗盐碱剂分别处理盐碱化土壤后,再移栽甲、乙两种水稻品种,观测水稻的分蘖数变化如图所示。
注:图1为水稻甲的处理结果,图2为水稻乙的处理结果;T1,喷施微纳米硅;T2,喷施矿源黄腐酸钾;T3,不施抗盐碱剂:T4,无人工盐碱胁迫。
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栽种在盐碱化的土壤中时,根细胞会大量______(填“吸水”或“失水”),进一步推测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的原因是______。
(2)与图1相比,图2中T4处理组与T3处理组的分集数差异较大,表明_____。
(3)从图1分析可得到两个结论:①移栽水稻甲39天后,T1与T2处理组的分蘖数均高于T3,表明_____;②在不同的处理组中______,表明微纳米硅的处理效果优于矿源黄腐酸钾。
(4)据图2分析,抗盐碱剂微纳米硅在水稻乙分蘖初期的作用更明显,判断依据是_____。
18. 鹌鹑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鹌鹑有栗色(野生型)、黑色、不完全黑色、和白色等多种羽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H/h)控制,其中b基因使细胞不能合成色素,H基因控制合成黑色素。为研究鹌鹑羽色的遗传规律(不考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科研人员利用纯系鹌鹑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多对栗羽与黑羽进行正反交,产生的F1均为不完全黑羽;F1个体相互交配,F2雌雄个体中的表型及比例均为栗羽:不完全黑羽:黑羽=1:2:1。
实验二:多对雄黑羽与雌白羽杂交,产生的F1均为不完全黑羽;F1个体相互交配,F2中雄性个体表型及为例为栗羽:不完全黑羽:黑羽=1:2:1,雌性个体的为栗羽:不完全黑羽:黑羽:白羽=1:2:1:4。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若F2中的栗羽与不完全黑羽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
(2)可推测控制色素合成的Bb基因位于_____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
(3)实验二中,F1不完全黑羽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F2中栗羽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白羽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
(4)生产实践中若需根据羽色区分子代性别,常选择黑羽雌鹌鹑与______进行杂交,子代性别区分方式为_______。
19. 流感病毒侵染人体后会释放大量的毒素,引发前列腺素E(PGE)合成增多,同时刺激机体释放炎症介质,使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部分机制如图所示。退烧药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达到镇痛退热的效果。
(1)人体感染病毒后,通过炎症反应产生的致痛物质可刺激痛觉感受器,从而产生兴奋。当兴奋传至_____处,人会产生痛觉。
(2)某患者出现持续高烧的症状,体温升高时,人体会出现肌肉酸痛,原因是_____。服用退烧药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患者通过生理性调节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答出两点).
(3)患者出现症状的第3天想要确定是否受该病毒感染,宜检测______(填“抗体”或“抗原”)水平,理由是_____。
(4)病毒入侵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干扰素,同时巨噬细胞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吞噬流感病毒。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都具有抗原识别作用,区别是_____。
(5)退烧药布洛芬可以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达到镇痛退热的效果,请据图分析布洛芬镇痛退热的机制:______。
20. 酿酒酵母是酿酒工业发酵最主要的菌种。科研人员对某地酿酒酵母菌种进行了分离筛选,以期排选出酒精耐受性高的菌株,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制PDA培养基(成分;马铃薯、葡萄糖、氯霉素、X、水、pH5.6),制作无菌平板;
②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果园土壤样品接种到PDA培养基上,筛选出3株具有酿酒酵母典型菌落特征的菌种(记为Y1、Y2、Y3);
③将3株菌种分别接种于含不同浓度酒精的基础培养基上,记录发酵启动时间和结束时间如表所示(“-”表示没有发酵)。
回答下列问题:
(1)PDA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______,该培养基能抑制细菌生长的原理为______。
(2)如果筛选得到的菌株不是纯培养物,可另采用______法进一步分离纯化。通过观察菌落的_____(答出2点即可)等特征,可初步判断是否为酿酒酵母菌种。
(3)在酒精耐受性实验中,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除控制基础培养基、发酵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外,还需控制______相同,据表分析,酒精耐受性最佳的菌株为_____,判断的依据为______。酶的种类
L酶
M酶
温度(℃)
72
72
72
72
75
酶的相对浓度(单位)
1
1
2
3
1
PET降解率(%)
53.9
85.6
95.3
95.1
60.9
酒精体积分数/%
发酵启动时间/h
发酵结束时间
Y1
Y2
Y3
Y1
Y2
Y3
10
15
10
11
31
28
28
12
27
22
22
44
35
38
14
32
22
26
50
37
45
16
34
25
-
54
43
-
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生物: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生物,文件包含江淮十校-生物试题pdf、江淮十校-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生物: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生物,文件包含江淮十校-生物试题pdf、江淮十校-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