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 专题01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03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4 七年级上册《狼》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5 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6 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02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2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7页。
第一部分:课内基础
《论语》十二章 《论语》
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乎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①《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②[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③[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④[不亦乐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悦”,愉快。⑤[愠]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有才德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没有特别的意义。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发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①日②三省③吾身:为④人谋而不忠⑤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⑥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①[吾]人称代词,我。②[日]每天。③[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④[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⑤[忠]竭尽自己的心力。⑥[信]诚信。⑦[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参考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做事是不是竭尽全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为政》)
【注】①[十有五]指十五岁。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⑤[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⑦[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却又不越过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参考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则会疑惑。
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②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②[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③[堪]能忍受。
参考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注】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②[者]代词,……的人。③[好]喜欢,爱好。④[乐]以……为快乐。
参考译文: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②[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于]介词,对,对于。
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而言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②而改之。”(《述而》)
【注】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参考译文:三个人同行,在这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就对照自己,然后改正。
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①[川上]河边。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参考译文:孔子站在河流边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①[三军]指军队。②[夺]改变。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参考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却不可以改变志气。
子夏①曰:“博学而笃②志,切问而近思③,仁④在其中矣。”(《子张》)
【注】①[子夏]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②[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切,恳切。④[仁]仁德。
参考译文:子夏说:“广泛的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这当中了。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6分)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乙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者也。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弥深,所见弥大。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
【注】①类,种类。②痈(yōng):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③篇章之业:指读书经历。④道:指先王之道。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犹为闭暗:(4)其为闭暗,甚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B.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C.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D.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分)
(2)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2分)
4.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7分)
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失子,失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夫乎,夫子日‘政在谕臣。’叶公问政于失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来远,’三者之同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
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妓乐不解于时,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敌曰:政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内比①周②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
【注】①比:勾结。②周:结合。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政在异端乎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B各因其事也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咏雪》)
C.齐君为国以顺为正者(《孟子·富贵不能淫》)
D.淫于苑囿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2.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他的回答对你处理事情有什么启发?(4分)
答案:
《论语》十二章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16分)
1.(4分)(1)愉快;(2)生气,恼怒;(3)尚且;(4)严重,厉害。
2.(3分)C
3.(4分,意思对即可)
(1)(2分)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2)(2分)足迹到过的地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4.(5分)甲文孔子从学习的态度(1分)、方法(1分)和兴趣来论述学习(1分)。乙文王充则论述博览群书的重要性(2分)。
参考译文:
乙
人不博览群书,不通古今,不能识别各种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聋、鼻子得病受堵的人一样。儒生不博览群书,尚且是闭塞不明,何况俗人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是非,他们就更是闭塞不明了!这就是泥塑木雕的人,耳朵眼睛都齐全,就是听不见看不见。淌过浅水的人能看见虾子,淌过较深的水的人能看见鱼鳖,到过深渊的人能看见蛟龙。足迹到过的地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因此掌握的先王之道更加深刻,见闻就更加广博。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7分)
1.(3分)D
2.(4分)这启发我在解决问题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因为导致问题的原因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发生变化。
参考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从前齐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力。’鲁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了解大臣。’叶公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前来依附。’三个人的问题是一样的,而您的回答却不同,然而治国有不同的方法吗?”
孔子说:“按照各国不同的情况来治理。齐国君主治理国家,建造很多楼台水榭,在园林宫殿享乐。无时无刻不在纵情声色享乐,(有时)一天就赏赐三个家族各一千辆战车,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节财。鲁国国君有三个大臣,在朝廷内相互勾结愚弄国君,在朝廷外排斥诸侯国的宾客,蒙蔽他们明察的目光,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了解大臣。楚国国土广阔而都城狭小,民众想离开那里,不安心在此居住,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让近处的人高兴,让远方的人来依附。这三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所以施政方针也不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36 九年级下册《出师表》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8页。
这是一份专题33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6页。
这是一份专题30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