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 专题08 七年级下册《卖油翁》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9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爱莲说》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1 八年级上册《三峡》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2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3 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10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0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6页。
河中石兽① 纪昀
沧州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南一寺临河干③,山门④圮⑤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⑥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⑦石兽于水中,竟⑧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 9 \* GB3 \* MERGEFORMAT ⑨,曳铁钯 = 10 \* GB3 \* MERGEFORMAT ⑩,寻十余里,无迹。
【注】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家加的。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②[沧州]地名,今属河北。③[河干(gān)]河岸。④[山门]佛寺的外门。⑤[圮(pǐ)]倒塌。⑥[阅]经过,经历。⑦[求]寻找。⑧[竟]终了,最后。⑨[棹(zhà)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⑧[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参考译文:在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有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庙里的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有找到。认为两只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去了。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石兽的痕迹。
一讲学家设帐①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②,是非木杮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④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⑤乎?”众服为确论⑥。
【注】①[设帐]设馆教书。②[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③[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④[湮(yān)]埋没。⑤[颠]颠倒,错乱。⑥[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参考译文:一个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个消息,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又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下游去呢?石头的性质是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是疏松、漂浮。石兽只是被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你们沿着河流去寻找它,这不是很疯狂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①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②,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④沙为坎穴⑤,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⑥,遂⑦反溯流⑧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⑨欤?
【注】①[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②[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③[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④[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⑤[坎穴]坑洞。⑥[不已]不停止。⑦[遂]于是。⑧[溯(sù)流]逆流。⑨[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参考译文:一个老河兵听了这件事,又笑着说:“但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当去河流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击石头,河水的反击之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出一个坑洞。一直这么冲刷,坑洞就渐渐变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定会向后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不停地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到河流的上游去了。在河流的下游寻找石兽是一件很疯狂的事情;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这不是一件更疯狂的事情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我们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轻易下结论吗?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河中石兽》与《赵将括母》(13分)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游,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
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赵将括母》)
1.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
(1)尔 辈 不 能 究 物 理 是 非 木 杮 (2)受 命 之 日 不 问 家 事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啮沙为坎穴:(2)遂反溯流:
(3)归尽藏之:(4)故卒不加诛: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求之下游,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2分)
(2)受命之日不问家事。(2分)
4.乙文中赵括的母亲与甲文的老河兵相比,有什么共同特点。(3分)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14分)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谷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②之水,溉潟卤③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节选自《史记·河渠书》)
【注】①说(shuì):劝说。②填阏(è):淤泥。③澙(xì)卤:土地含过量的盐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韩闻秦之好兴事:(2)欲罢之,毋令东伐:
(3)东注洛三百余里:(4)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蒙乃始就学B.屠乃奔倚其下
C.陈胜,吴广乃谋曰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2)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4.郑国有没有完成韩国交给他的使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案:
河中石兽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13分)
1.(2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2)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2.(4分)(1)本意是咬东西,这里指的是侵蚀。(2)逆流 (3)归来 (4)死亡
3.(4分)(1)(2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2)(2分)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
4.(3分)不墨守成规,善于变通,知道事物是处在不断地发展改变之中。
参考译文:
乙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全部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全部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赵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9分)
1.(4分)(1)听说;(2)进攻,征伐;(3)向东;(4)对的(或;正确)
2.(3分)D
3.(4分)
(1)当初我是间谍,然面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
(2)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
4.(3分)
示例一: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韩国本来派他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可是郑国渠的建成反而让秦国变得富强,韩国最终被吞并。
示例二: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韩国给他的使命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作为一名水工,历尽艰险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参考译文:
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进攻山东诸国,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做间谍劝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谷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多里,用来灌溉农田。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秦国想要要杀他。郑国说:“我开始来是做奸细,但渠修成后也对秦国有利。”秦国认为他说得对,最终命令他继续把渠修成。渠成后,引带有淤泥的泾河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收成都合一钟。从此关中变成沃野,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因此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33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6页。
这是一份专题26 八年级下册《马说》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6页。
这是一份专题22 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