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 专题12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3 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5 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6 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7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14 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4 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4页。
第一部分:课内基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①,七里之郭②,环③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④非不深也,兵革⑤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⑥,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亲戚⑪畔⑫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⑬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⑭。
【注】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②[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③[环]围。④[池]护城河。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⑩[至]极点。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⑫[畔]通“叛”。⑬[顺]归顺,服从。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硬锋利,粮食不是不多,(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移到其他的地方,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河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依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管子》(13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委而去之: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是以善为国者: (4)必先富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分)
(2)奚以知其然也?(2分)
4.理解填空。(3分)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8分)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①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②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擿:挑,挑出。②阙: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数献颂阙下:
(2)及寤,援笔成篇:
2.王勃有奇才,文中有哪些体现?(4分)
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13分)
1.(4分)(1)放弃(2)限制(3)治理(4)使……富裕
2.(2分)B
3.(4分)(1)(2分)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2)(2分)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
4.(3分)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富民
参考译文:
乙
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家的产业就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8分)
1.(4分)(1)多次;(2)等到。
2.(4分)王勃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可见他有奇才;王勃写文章能一气呵成,可见其有奇才。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写了《指瑕》来指出其中的过失和疏漏。他年龄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到宫阙下进献颂文。王勃写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心构思,先磨几升墨汁,然后尽兴饮酒,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到醒来,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不用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说王勃是打腹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36 九年级下册《出师表》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8页。
这是一份专题35九年级下册《陈涉世家》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8页。
这是一份专题34 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