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综合检测(苏科版)【完整版】
- 第1章 声现象 单元综合检测(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 第2章 物态变化 单元综合检测(原卷版) 试卷 2 次下载
- 第3章 光现象 单元综合检测(原卷版) 试卷 1 次下载
- 第3章 光现象 单元综合检测(解析版) 试卷 3 次下载
- 第4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单元综合检测(原卷版) 试卷 1 次下载
第2章 物态变化 单元综合检测(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2章 物态变化 单元综合检测(解析版),共31页。
第2章 物态变化 单元综合检测一、单选题1.以下温度估测中,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市冬季寒冷的室外温度可达到-65℃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36.5℃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约38℃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0℃【答案】B【解析】A.北京市冬季最低气温在-20℃左右,故A错误;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5℃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正确;C.人体正常体温在36.5℃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5℃左右,故C错误;D.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才是0℃,故D错误。故选B。2.下列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寒冷冬天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在玻璃的外侧B.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镜片常常模糊不清,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因为冰块液化【答案】B【解析】A.“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故A错误;B.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镜片常常模糊不清,是因为医护人员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罩镜片变成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错误;D.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因为冰块熔化成了水,故D错误。故选B。3.中华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流泪”是熔化现象B.“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答案】A【解析】A.蜡烛“流泪”是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B.雨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D.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A。4.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①热水瓶口冒“白气”②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就干了③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④冬天玻璃窗上产生冰花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①热水瓶口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需要放出热量,故①不符合题意;②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就干了,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③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③符合题意;④冬天玻璃窗上产生冰花,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5.在医院里,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先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烤一烤,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烤一烤”的主要目的是( )A.使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B.使镜子升温,防止口中唾液汽化C.使镜子升温,防止口中唾液凝固 D.使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凝华【答案】A【解析】镜子的温度升高后,病人口中的水蒸气(气态)不会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能使医生利用镜子的平面镜成像原理清楚地观察病人的牙齿,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6.在图所示的现象中,用水壶烧水,有水蒸气从壶嘴喷出,手拿长柄勺子靠近壶嘴,发现勺子上有水滴滴下,下列关于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当水壶内的水沸腾时,才会有水蒸气从壶嘴喷出B.壶嘴放置的勺子温度越高,勺子上越容易有水滴产生C.经过一段时间后勺子温度会升高,说明液化会放出热量D.若是在海拔较高的高原进行该实验,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答案】C【解析】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所以在水没沸腾时也会有水蒸气从壶嘴喷出,故A错误;B.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壶嘴放置的勺子温度越低,水蒸气越容易液化,勺子上越容易有水滴产生,故B错误;C.经过一段时间后勺子温度会升高,是由于勺子吸收了热量,这些热量是由于水蒸气越冷液化放出的热量,故C正确;D.若是在海拔较高的高原进行该实验,虽然水的沸点降低,但水蒸气遇冷液化放出热量,这种现象仍会发生,故D错误。故选C。7.关于“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烧瓶内的水量减少是因为水升华成为了水蒸气B.瓶口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C.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可以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D.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可以在金属盘中加入一些冰【答案】D【解析】A.烧瓶内的水量减少是由于水汽化成了水蒸气,故A错误;B.“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组成的,水蒸气我们是看不到的,故B错误;C.金属盘的温度升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水蒸气温度高,金属盘会与水蒸气发生热传递,吸收水蒸气放出的热量,这也是金属盘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一个是水蒸气发生液化时放出一部分热量被金属盘吸收;因此仅凭金属盘的温度升高无法直接得出液化放热的结论,故C错误;D.金属盘温度越低,则水蒸气液化放热现象越明显,水会越多,故D正确。故选D。8.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出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江河、湖、海、湿地、森林和草原等在调节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降雨和地球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表水和海水放出热量后,汽化成水蒸气B.部分上升的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会液化成小水滴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时吸收热量,凝华成小冰珠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放出热量,熔化成雨水【答案】B【解析】A.地表水和海水吸热后才能汽化为水蒸气,故A错误;B.部分上升的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由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发生液化现象,故B正确;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由液态的小水滴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会吸收热量,由固态熔化成雨水,故D错误。故选B。9.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80℃C.该物质在10~25 min不吸热D.第20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答案】C【解析】AB.由图像可知,有一段时间内物质的温度保持80℃不变,即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80℃,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10~25min处于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10~25min处于熔化过程,则第20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0.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为气态B.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C.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D.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答案】D【解析】A.由图知,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排列规则,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既不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拉伸,所以是固态分子的排列方式,故A错误;B.乙图中分子相距较近,分子排列杂乱,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是液态分子的排列方式。甲→乙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C.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无固定排列,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弱,是气态分子的排列方式。乙→丙是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而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水滴的液化过程,故C错误;D.BC段温度保持不变,表示晶体熔化(或液体凝固)的过程,此时的温度叫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故D正确。故选D。11.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6min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答案】B【解析】A.图甲中,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安装,故A错误;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且物质受热均匀,故B正确;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有熔点,是晶体,所以是冰的熔化图像,从图像可以看出,冰在第2min开始熔化,到第6min熔化结束,熔化过程持续了4min,故C错误;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没有熔点,为非晶体,不是冰,故D错误。故选B。12.根据下表中几种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来熔化铁的容器可以用铝制成B.铜在1038℃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当金、铜混合液体的温度逐渐降低时,首先变为固态的是铜D.南极内陆的冬季气温一般为-40℃到-70℃,测量这样的气温可以使用水银温度计【答案】C【解析】A.如表中数据可知,铁的熔点比铝的熔点高,所以熔化铁的容器不可以用铝制成,故A错误;B.因为铜的熔点是1083℃,所以铜在1038℃时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没有开始熔化,还处于固态,故B错误;C.因为铜的熔点比金的熔点高,也即是铜的凝固点比金的凝固点高,所以当金、铜混合液体的温度逐渐降低时,温度先降到铜的凝固点,首先变为固态的是铜,故C正确;D.如表中数据可知,当温度低于-38.8℃时,水银就是固态,所以无法用水银温度计测量这样的气温,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13.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如图是某人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其分度值是 ℃,则他的体温是 ℃。 【答案】 热胀冷缩 0.1 38.4【解析】[1]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来设计制作的。[2]体温计的每一个大格代表1℃,每一个小格代表0.1℃,示数是38.4℃。14.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图,某物质由图C所示的状态变为图A所示的状态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答案】凝华【解析】由图中可知,图A中分子排列紧密,且非常有规律,故可知图A是固体的分子模型图,图C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故可知图C是气体的分子模型图,图B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间隙比图A大,比图C小,故可知图B是液体的分子模型图;某物质由图C所示的状态变为图A所示的状态,即由气态变为固态,故可知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凝华。15.前段时间某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 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熔化为雨滴落到地面。(本题前两空选填物态变化名称)【答案】 升华 凝华 吸收【解析】[1]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成为气体,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2]空气中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3]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变为雨滴落到地面,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吸收热量。16.你见过常温下流动的金属吗?科学家发现除了汞,确实还存在一种金属,它的名字叫做镓,熔点只有29.8℃。如图所示,托在手心它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体,在这一过程中,它要 热量.综上所述,镓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 熔化 吸收 晶体【解析】[1][2][3]镓托在手心它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熔化吸收热量,镓的熔点只有29.8℃,镓是晶体。17.林则徐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据说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洋人请他吃冰淇淋,他看到冰淇淋上方雾气腾腾,以为很烫,就用嘴吹,洋人以此取笑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林则徐回请洋人喝汤,由于滚烫的汤上覆盖了一层油膜,油膜的上方什么也看不到,洋人端起就喝……林则徐用自己的智慧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林则徐看到的“雾气”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因为油膜的隔绝,阻碍了汤的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雪糕是大家都喜爱吃的冷饮,夏天当我们吃雪糕时,撕下包装纸会发现冒“白气”,实际上“白气”是雪糕周围水蒸气 而形成的,根据你的观察,雪糕冒出的“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图中的 。 【答案】 液化 汽化 液化 乙【解析】[1]“雾气”是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淇淋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2]因为油膜的隔绝,阻碍了汤的汽化(蒸发),所以滚烫的汤上覆盖了一层油膜,油膜的上方什么也看不到。[3][4]夏天当我们吃雪糕时撕下包装纸会冒“白气”,实际上“白气”是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由于小水滴的密度大于空气,故“白气”向下运动,所以乙图更符合实际。18.如图所示,是标准大气压下某物质的凝固图像,可知其凝固过程经历了 min,第25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 。 【答案】 10 固 变大【解析】[1][2]由图甲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凝固图像;又因为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该物质从10min开始凝固,凝固点为-2℃,到20min结束,可知其凝固过程经历了10min,所以第2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该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是-2℃;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水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冰的质量将变大。19.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人们常常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地球上的水循环。我国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的缺水问题,该工程是对水循环途径中的 (填数字)施加影响;(2)舟山是饮用水较为缺乏的地区,要珍惜和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B.过量开采地下水 C.随手关闭水龙头【答案】 ⑤ C【解析】(1)[1]南水北调工程是指通过通过运河等将水从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流到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地区,整个过程中水没有发生物态变化。图中,①②③④是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⑥是水渗透入地下的过程,地下水无法实施南水北调。⑤是地上水经地面水系流向大海的过程,若对这些水的流经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则可以将水从丰富地区调往匮乏地区。(2)[2]要珍惜水和保护水资源,就要从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出发。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会污染水资源,故A错误;B.过量开采地下水,会破坏当地环境,造成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故B错误;C.随手关闭水龙头可以避免水的浪费,故C正确。故选C。三、作图题20.用温度计测得甲液体的温度是8℃,乙液体的温度是6℃,请你在如图所示的温度计上分别画出水银柱应达到的位置,并将水银柱用铅笔涂黑。【答案】【解析】图甲中,温度计分度值为1℃,0℃在温度计右侧,温度计示数从右到左逐渐增大,甲液体的温度是8℃,液面位置应在零刻度线的左侧第8格处;图乙中,温度计分度值为1℃,温度计示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大,乙液体的温度是6℃,液面位置应在零刻度线的右侧第6格处。如图所示:21.如图所示,是一只温度计的局部示意图。当温度为﹣6℃时,请用笔将细管内的水银部分涂黑。【答案】【解析】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为﹣6℃示数应在0℃以下,刻度如图所示22.如图所示,这是水沸腾时一个气泡在A位置时的情形请在图中画出该气泡上升到B位置时的大致情形。【答案】【解析】水沸腾时,整个容器内水温相同,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变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越来越大,B位置的气泡的体积大于A位置气泡的体积,如图所示:四、实验题23.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一是用酒精灯直接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二是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热水,再通过热水利用“水浴法”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熔点约113℃,水的沸点是100℃) (1)为了探究固态碘是否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在给碘锤加热的过程中,碘锤内是否有 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图 (填“甲”或“乙”)更好;(2)实验后,将乙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过一段时间会发现碘锤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这是 现象,这个过程需要 热量。【答案】 液体 乙 凝华 放出【解析】(1)[1] 为了探究固态碘是否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在加热的过程中是否出现有液体。[2] 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如果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可能会导致碘熔化,且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固态碘颗粒快速升华,不利于我们观察现象;若使用图乙的方式加热,过程就比较缓慢,有利于我们观察实验现象。(2)[3][4] 实验后,将乙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过一段时间会发现碘蒸气逐渐消失,这是因为碘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固态的碘,是凝华现象,这个过程要放热。24.图甲是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B”或“C”)(2)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石蜡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熔化持续了 min;(4)由实验可得到晶体熔化特点:持续吸热,温度 ;(5)由实验可知,晶体的温度是熔点时,可能处于 态。(填序号)A.固 B.液 C.固液共存【答案】 C 使物质受热均匀 非晶体 6 保持不变 ABC【解析】(1)[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C的高度。(2)[2]“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3)[3][4]由乙图知道,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故石蜡是非晶体;海波熔化过程持续了6min。(4)[5]由实验图像知道,晶体熔化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5)[6]同种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晶体在熔点或凝固点时,物质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故选ABC。25.图甲是小丽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1)除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一个测量器材是 。(2)图乙是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3)请在图丙的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根据图像可知,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此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5)7min时,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接下来的操作是: ,再观察水是否能继续沸腾。(6)另外一名同学采用了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其原因可能是 (答出一条即可)。【答案】 秒表 92 98 撤去酒精灯 水的质量较大(或水的初温较低或酒精灯的火力较小)【解析】(1)[1]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除上述器材还,还需要测量时间的器材,即秒表。(2)[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90℃上面第2个小格处,读作92℃。(3)[3]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描点,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4)[4]由图像可知,水的温度在4分钟以后保持98℃不变,故此时水中的沸点为98℃。(5)[5]水沸腾后,若撤去加热源,则水不再吸收热量,也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所以应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能够持续沸腾。(6)[6]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或是水的初吻太低,导致水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长。26.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小军同学作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①:与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猜想②:与蔬菜的表面积有关;猜想③:与蔬菜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军按图进行了4次实验(实验中的胡萝卜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剖开的胡萝卜均为均匀剖开)。(1)在上述实验中,实验C的探究方法不正确,原因是 ;(2)这4次实验中,实验 可验证猜想①是否正确,实验D可验证猜想 是否正确;(均填序号)(3)在实验B中,发现剖开的胡萝卜比未剖开的胡萝卜干瘪,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4)小军突然想到:下雨后,大雨地面干得慢,小雨干得快。于是他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把相同温度的水分别装入两只相同的玻璃杯中,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实验发现水少的杯中没有水时,另一杯中还残留一些水,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 (填“正确”或“不正确”)的;(5)小明戴好隔热手套取下盛有热水的烧杯。又找来一个相同的空烧杯。小红找来4张卫生纸,把它们都喷湿,把其中的一张湿纸对折后撕去一半,将它们贴在烧杯的外壁,分别标记为1、2、3、4(如图乙所示)。①电吹风对着1号湿纸吹冷风,比较1、2两张湿纸,先落下的是 号纸片;②比较2、3两张湿纸,先落下的是3号纸片,理由是 ;③比较3、4两张湿纸能否得出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能/不能)。【答案】 缺少变量,无法探究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哪个因素有关 A ③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不正确 1 液体表面积及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快慢相同时,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不能【解析】(1)[1]在上述实验中,实验C缺少变量,无法探究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哪个因素有关,因此无法进行探究,探究方法不正确。(2)[2]这4次实验中,实验A只有温度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因此可验证猜想“①与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是否正确。[3]实验D只有表面空气流动速度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因此可验证猜想“猜想③与蔬菜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是否正确。(3)[4]实验B中,温度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最终发现剖开的胡萝卜比未剖开的胡萝卜干瘪,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4)[5]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没有控制水的质量相同:经过多次实验和精确测量,发现当放水少的杯中无水时,放水多的杯中减少的水量总和与放水少的杯中原来的水量相等。(5)①[6]1,2两张湿纸表面积大小一样,温度一样,但是1号湿纸表面空气流速快,液体蒸发快,所以,先掉落。②[7]2,3两张湿纸表面积大小一样,空气流动速度一样,但是3号湿纸的温度高,液体蒸发快,所以先掉落,原因是液体表面积及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快慢相同时,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③[8]3,4两张湿纸吸收的水的质量不一样,所以,不能探究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一、单选题1.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小明持续加热该物质,认真规范的完成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48℃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D.该物质在42℃时,处于固液共存态【答案】B【解析】A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4至8分钟吸热但温度保持48℃不变,故该物质属于晶体,该物质的熔点为48℃,故A错误,B正确;C.熔化是吸热过程,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故C错误;D.该物质在4至8分钟为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该物质在42℃时处于固态,故D错误。故选B。2.如图,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态酒精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B.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温度C.固态酒精是非晶体D.南通冬季气温可用酒精温度计测量【答案】D【解析】AC.读图甲可知,在﹣117℃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固体酒精属于晶体,故AC错误;B.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故B错误。D.我国所有地区最低温度不低于﹣40℃,高于酒精的凝固点,因而南通地区冬季气温可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故D正确。故选D。3.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画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大致图像如图所示。若在该实验的过程中,用风扇对酒精棉吹风,下列最能合理反映此时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图像是( )A. B.C. D.【答案】C【解析】由图示知,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玻璃泡上的温度计,其示数经过2min,由20℃降至10℃以下,然后温度逐渐上升到20℃。温度计示数变化是由于酒精蒸发吸热造成的。而对着酒精棉吹风时,酒精蒸发加快,温度计示数降低加快,但由于蒸发加快,降温时间短,所以降温幅度小,降至的最低温度比没吹风的高,酒精蒸发完毕后,温度计示数逐渐升到初温用时也较少。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4.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凝固点低于45℃B.在BC段,该物质没有吸热所以温度不变C.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D.EF段物质吸收了热量【答案】C【解析】A.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E点达到凝固点,因此凝固点等于45℃,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晶体,晶体熔化时吸热不升温,在BC段该物质正在熔化,温度不变,但要持续吸热,故B错误;C.t=2min时,该物质还没有达到熔点,因此处于固体状态,故C正确;D.EF段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晶体凝固时,放热不降温,故D错误。故选C。5.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压强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图像。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相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t>114 ℃时,碘物质一定处于气态B.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气态,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碘物质可能处于液体碘的最低温度为114 ℃,当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