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Ba,9~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等内容填写正确,并在答题卡规定位置粘贴条形码。
2.本试题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共三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3.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在试卷或其他位置不得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写。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C1:35.5 Ba:137
选择题部分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世界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下列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陶瓷烧制B. 干冰升华
C. 葡萄酿酒D. 酸奶发酵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详解】A、烧纸陶瓷的过程中对泥土进行高温加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B、干冰升华是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选项正确;
C、葡萄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是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D、酸奶发酵过程中乳糖转化为了乳酸,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故选B。
2. 很多物质的命名会用到“水”字。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 矿泉水B. 食盐水C. 冰水D. 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详解】A、矿泉水是可溶性矿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食盐水是氯化钠溶于水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D、澄清的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于水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C。
3.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 在外界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C. 搅拌能加速物质的溶解,说明搅拌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D.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溶液具有稳定性,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或压强,改变温度或压强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搅拌不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改变温度,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再溶解该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 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且不变质的是( )
A. 烧碱B. 浓硫酸C. 浓盐酸D. 生石灰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烧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质量增大,故不符合;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而使质量增大,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物质不变质,故不符合;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少,不变质,故符合;
D.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而变质,质量增加,故不符合,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贮存及变化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
5.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稀释浓硫酸B. 测定溶液的pH
C. 溶解固体D. 固体的称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浓硫酸稀释时放热,所以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液体溅出伤人,故A正确;
B、测定溶液的pH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B错误;
C、量筒为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的仪器,不能用于配制溶液,故C错误;
D、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对托盘有腐蚀作用,因此氢氧化钠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D错误;
故选A。
6.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下列有关海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海洋中含有丰富的矿物、生物、动力资源等
B.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氯化钠
C. 海底开采出的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
D. 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海洋环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海洋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与资源,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生物、动力资源等,故A正确;
B、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不是氯化钠,故B错误;
C、海底中含有大量的可燃冰,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故C正确;
D、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海洋环境,避免污染,故D正确。
故选B。
7. 下列各选项中,解释与事实不吻合的是
A. 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稀盐酸、稀硫酸中都含有大量的H+
B 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变化:二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C. 向酸性土壤里撒熟石灰可起到改良的作用:利用的是中和反应原理
D. 工业上可采用蒸馏法淡化海水:利用是海水中各成分沸点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稀盐酸和稀硫酸属于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都含有阳离子H+,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钠和水,所以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故选项错误;
C、向酸性土壤里撒熟石灰,因为熟石灰能与土壤里的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可改良酸性土壤,所以利用的是中和反应原理,故选项正确;
D、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沸点比较高,水的沸点比较低,从而进行分离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B。
8. 健康人的体液应维持在正常的pH范围内。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唾液一般情况下呈酸性,有时也会呈弱碱性
B. 胰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C. 胃酸过多时,应减少橙子、柠檬等酸性食物的摄入
D. 人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不畅时,会导致血液pH升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体的唾液的pH为6.6~7.1,可能显酸性或中性或弱碱性,选项说法正确;
B、人体胰液的pH>7,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选项说法正确;
C、胃液的pH为0.9~1.5,呈强酸性,应食用碱性食物,减少橙子、柠檬等酸性食物的摄入,选项说法正确,;
D、人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不畅时,二氧化碳与血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血液的酸性增强,会导致血液pH降低,不是升高,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分类观:氢氧化钠、碳酸钠都属于碱类物质
B. 微粒观: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基本粒子
C. 能量观:物质的燃烧、酸碱中和等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均会释放出热量
D. 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属于碱,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故A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故B正确;
C、物质的燃烧、酸碱中和等化学反应都为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均会释放出热量,故C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D正确。
故选A。
10. 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 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 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C. 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一定减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呈碱性,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单质,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是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不是中和反应,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若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部选对且无错选的得4分,只选一项且选对的得2分,至少有两个选项选对且无错选但未选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
1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下图是甲烷和水反应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B. 物质乙和物质丙都属于氧化物
C. 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 该反应中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BC
【解析】
【详解】A、该微观示意图是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反应,反应物甲烷中碳元素是-4价,生成物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是+2价,反应物水中氢元素是+1价,生成物氢气中氢元素是0价,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说法错误;
B、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物质乙是H2O,丙是CO,都属于氧化物,说法正确;
C、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说法正确;
D、该反应的方程式为:,故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3,说法错误。
故选BC。
12. 溶液X是一种常见试剂,分成三等份,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BaCl2溶液、Na2CO3溶液、Fe2O3粉末,充分振荡,产生如下所示现象。下列有关溶液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溶液X呈酸性B. 溶液X可能是稀硫酸
C. 溶液X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D. 溶液X也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答案】AD
【解析】
【详解】A、加入碳酸钠溶液后有气泡冒出,所以推断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溶液呈酸性,故选项正确;
B、因为硫酸根离子能和钡离子结合为硫酸钡沉淀,加入氯化钡后溶液无明显现象,所以图段溶液中无硫酸根,故选项错误;
C、加入碳酸钠溶液后有气泡冒出,所以推断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溶液呈酸性,所以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故选项错误;
D、加入碳酸钠溶液后有气泡冒出,所以推断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溶液呈酸性,所以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AD。
13. 下列各组实验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D
【解析】
【详解】A、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点燃的木条伸到两个集气瓶中均观察到木条熄灭,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产生白色的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说明无氯化钠,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有氯化钠,符合题意;
C、水与氧化钙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加入水以后氧化钙就被水反应掉了,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可以将碳酸钠恰好反应完,符合题意;
故选BD。
14. 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B. b点表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C. 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 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像可知,pH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选项错误;
B、由图像可知,b点的pH=7,溶液显中性,说明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选项正确;
C、c点的pH<7,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两种溶质,选项正确;
D、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H+和OH-结合生成H2O,选项正确。
故选A。
15. 现有MgCO3和Ba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5g,将其加入5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52.8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得溶液是MgCl2和BaC12的混合溶液B. 反应中产生的CO2的总质量为2.2g
C.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D. 原固体中镁元素和钡元素的质量和为3g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MgCO3和Ba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与加入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完全反应后得到的溶液为MgCl2和BaC12的混合溶液,故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后减少的质量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g+50g-52.8g=2.2g,故B正确;
C、根据A中方程式可得盐酸与二氧化碳的关系为2HCl~CO2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为x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故C正确;
D、由A中化学方程式可得碳酸根与二氧化碳的关系为:~CO2
设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根的质量为y
原固体中镁元素和钡元素的质量和5g-3g=2g,故D错误。
故选ABC。
非选择题部分 共60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6.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1)按照要求从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钙、碳酸、氢氧化铝、氢氧化钠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入空格中。
①一种金属氧化物_____________。
②一种易分解的酸_____________。
③一种治疗胃酸过多的碱类物质_____________。
④一种大气污染物_____________。
(2)食醋可用于调味、熏蒸、消毒等。食醋的主要成分为醋酸(CH3COOH),在水中可电离出(CH3COO-和H+)。
①从物质分类来讲,食醋属于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醋酸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醋酸是由_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的,其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元素。
③生活中常用食醋清洗水垢【主要成分为Mg(OH)2和CaCO3】。已知: ,则醋酸与Mg(OH)2反应生成的物质为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和水,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1) ①. CaO ②. H2CO3 ③. Al(OH)3 ④. SO2
(2) ①. 混合物 ②. 1:2 ③. 3##三 ④. 氧 ⑤. (CH3COO)2Mg ⑥. 复分解
【解析】
【小问1详解】
金属氧化物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钙由金属元素钙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选CaO;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选H2CO3;
氢氧化铝常用来治疗胃酸过多,化学式为Al(OH)3;
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物质,故选SO2;
【小问2详解】
①食醋的主要成分为醋酸,还有水等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
②CH3COOH由醋酸分子构成,醋酸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一个醋酸分子由两个碳原子、四个氢原子、两个氧原子构成,故醋酸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4,最简比为1:2;
醋酸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3种元素组成;
醋酸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是,故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③已知:,则醋酸与Mg(OH)2反应为:;故反映的生成物是(CH3COO)2Mg和水;
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7. 溶液在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若实验室配制100g16%的氯化钠溶液的流程图如下:
a.配制溶液的正确实验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
b.应称量__g氯化钠固体,需加水_____________mL。
c.下列操作中可能导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钠中含有杂质 B.量取水时仰视
C.烧杯内壁有少量的水 D.转移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d.配制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为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水,除量筒外还需要的仪器为_____________。
e.若将配制的100g1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g。
(2)如图1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某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A、B、C三个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②t1℃时,向50g水中加入15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g。
③将t2℃时的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甲__________乙(填“”)。
④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①⑤③④ ②. ① ③. 16 ④. 84 ⑤. ABC ⑥. 搅拌 ⑦. 胶头滴管 ⑧. 100
(2) ①. AC ②. CBA ③. 60 ④. < ⑤. 降温结晶
【解析】
【小问1详解】
a. 图①为定量称取氯化钠固体,图②为用药匙取出固体氯化钠准备进行称量,图③量取一定量的水,并倒入烧杯,图④为则是搅拌加速溶解,图⑤为把称量的氯化钠倒入烧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故填写:②①⑤③④;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遵守“左物右码”的原则,即托盘天平左边放药品,右边放砝码,图①中药品和砝码放反了,属于错误操作,故填写:①。
b.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形公式:“”可得,实验室配制100g16%的氯化钠溶液需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故填写:16;
根据溶液质量的变形公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可得,需加水的质量为100g-16g=84g,由于水的密度为1g/mL,因此,根据质量的变形公式:“” 可得,需加水的体积为100mL,故填写:100。
c.A、氯化钠中含有杂质,说明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所以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A选项符合题意;
B、量取时仰视读数,液体体积比实际偏大,即所量取的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所以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B选项符合题意;
C、烧杯中本身有少量水,即所量取的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所以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C选项符合题意;
D、转移时少量溶液洒落,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BC。
d.配制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故填写:搅拌;
为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水,除量筒外还需要的仪器为胶头滴管,故填写:胶头滴管。
e.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则据题意得:
解得:x=200g
加水的质量=200g-100g=100g,故填写为:100g。
【小问2详解】
①由图1溶解度曲线可知,t1∘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时20g,t2∘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B,A、C是不饱和溶液,故填写:AC;
由图2可知,A、B、C三种溶液的溶剂都是100g,只是溶质在不断增加,A为10g,B为20g,C为30g,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得,A、B、C三个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故填写:CBA。
②t1∘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时20g,即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20g甲物质就饱和了,那么,5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10g甲物质就饱和了,向50g水中加入15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50g+10g=60g,故填写:60。
③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C降低温度至t1∘C,甲物质会析出晶体,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所以降温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济南市莱芜区汶源学校中考模拟预测化学试题(六),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济南市莱芜区汶源学校中考模拟预测化学试题(六),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火,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中心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31g,06、F~0,用化学符号表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