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人爱读什么书
——《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解析
当前,以Z世代(泛指95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已是数字阅读主力,数字阅读也是Z世代获取知识、培养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之———日前,上海图书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阅文集团共同发布《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勾勒Z世代数字阅读画像。
《报告》指出,Z世代已成数字阅读主力军。仅阅文集团,过去一年新增用户中Z世代占比66%,阅读时间累计超20亿小时,累计评论超3000万条。根据阅文集团旗下QQ阅读数据,近12个月来,93%的Z世代读者阅读了至少一本书,年平均在读书籍超11.7本。数字阅读不仅让阅读“随时随地”,也为Z世代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空间,丰富了年轻人的阅读体验。
当下的年轻人爱看什么书?《报告》显示,青春文学、文学、心理学、传统文化读物、科幻成为Z世代最爱的五大出版书籍类型。《龙王:世界的重启》《鲁迅全集》《自卑与超越》《论语》《三体》成为年轻人最爱的对应类型读物TOP1。
有意思的是,2022年,《论语》《红楼梦》《西游记》成为年轻人最爱的传统文化读物,讨论度最高纪录则由《资治通鉴》创造,全年留下近15000条评论,充满了Z世代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2022年,Z世代在阅文累计评论超3000万条,其中不少热度都贡献给了科普,如关键词“科学”出现超42万次,“AI”出现近40万次,“元宇宙”出现超4万次,“量子纠缠”出现超4000次。
从时间上看,Z世代的阅读画像体现了数字阅读“随时随地”的特性。Z世代最爱的阅读时间是中午和晚上,中午12点和晚上10点是阅读高峰期。
从“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阅文集团总裁、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副总裁侯晓楠认为,作为网络原住民,尤其是Z世代用户,数字阅读带来的多元化的阅读体验以及丰富优质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IP的力量是强大的,好作品能够影响一代人。我们希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能够伴随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陪伴年轻人爱读书、读好书。”
数字阅读不仅满足着Z世代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同时也通过提供更多互动方式及学习、交流空间,成为连接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的主要桥梁。“年轻人不仅爱读书,也喜欢互动交流。未来我们的数字阅读要打造一个互动交流的社区,让年轻人除了看书,也能够在这里面跟他的朋友进行互动,包括跟作者有更多的互动,甚至通过AI可以跟书中的人物互动。”侯晓楠说,网络文学作为数字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持续发力聚焦精品内容供给,用大量优秀作品引领年青一代拓展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世界。
数字阅读以丰富的阅读资源、创新的阅读体验,已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几天前,上海图书馆与阅文集团共同宣布,103部网络文学作品以数字形式入藏上海图书馆,内容横跨网络文学二十余年的创作历史,既有《上海凡人传》《上海繁华》《都市赋格曲》等展现时代风貌的上海故事,也有《吾家阿囡》《择日飞升》《巫神纪》等凝聚传统文化底蕴的精品,还有《灵境行者》《黎明之剑》《机动风暴》等融合理性与想象力的科幻作品。
继2022年9月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收录至世界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之中,此次百部网络文学作品入藏上海图书馆,被业界认为具有“标志性”意义。
网络文学能够纳入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和服务,不仅开拓了图书馆的收藏范围,也能够让众多网络文学作品可以比较完整地存续下去,包括有更多的记录、保存、分析和呈现。中国传媒大学专任研究员李安认为:“如何进一步做到以文学(小说)传播为原点,以故事(IP)开发为手段,培养年轻人阅读习惯,让Z世代年轻人的数字阅读,从满足娱乐与社交,到养成求知、审美等习惯,并借此与经典文本、线下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是数字阅读平台的使命。”
《报告》还关注到,从数字阅读到全球阅读,网络文学在为数字中国开拓国际空间。数据显示,网文“出海”已经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Z世代用户占比75.3%。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5月0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Z世代获取知识、培养阅读习惯的方式是数字阅读。在2022年的阅文集团中,他们的阅读时间、累计评论量实现了新的突破。
B.数字阅读不受时空限制,使阅读“随时随地”发生,所以为Z世代提供了更多交流和讨论的空间,丰富了年轻人的阅读体验。
C.由《报告》可见,2022年,《资治通鉴》作为传统文化读物,创造了讨论度最高的纪录,充满了Z世代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D.《龙王:世界的重启》《自卑与超越》等青春文学成为Z世代年轻人最爱的对应类型读物,中午、晚上是Z世代最喜爱的阅读时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晓楠认为,数字阅读能带来多元化的阅读体验,他希望优秀的网络文学能引领年轻人拓展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世界。
B.数字阅读实现了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科普创新的联结,侯晓楠希望打造一个互动交流的社区,实现年轻人与朋友、作者等的互动。
C.开拓图书馆的收藏范围,保障诸多网络文学作品较完整的存续,是数字阅读纳入图书馆文献收藏和服务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D.数字阅读平台担当着培养年轻人阅读习惯的使命,当前,网络文学不仅吸引了中国Z世代用户,还吸引了国外的Z世代用户。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报告》显示的新增用户占比看,Z世代有明显优势。从他们喜爱的书籍类型来看,这一群体有着较为多元的阅读取向。
B.通过数字阅读,Z世代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了解当今时代的科普知识,他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有一定的思考。
C.上海图书馆里的网络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为全民阅读提供了更多选择。随着百部网络文学作品的入藏,在业界产生了重大意义。
D.要使数字阅读更好的服务于年轻人,就要做到以文学传播为原点,以故事开发为手段,使Z世代年轻人养成阅读习惯。
4.结合文本分析《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做了哪些前期调查。
5.对Z世代而言,数字阅读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日的春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毕竟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
B.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览,词中“残影”“明霞”对此也有照应。
C.湖中景色见于词人的顾盼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暮色中的垂柳朦朦胧胧。
D.面对美景,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下文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师创造了可能,埋下伏笔。
(3)学校的“文学廊”为古今诗人制作名片,文佳想引用两句诗来概括曹操的形象,陈老师提醒他用曹操自己写的诗就很合适,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A____________。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B____________,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C____________,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粗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
B.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
C.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
D.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
2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炙热的沙漠到冷峭的冰川,再到全球各地纷繁复杂的生态环境,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生命。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即使在一些最奇怪、最恶劣、似乎最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①____________。
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有一些基本需求需要满足,包括水(或某些溶剂)、能量来源和基本的生物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等。如果②____________,生物体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生长或产生维持生存的能量。但这还不是全部!为了更有利于生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往往会③____________。
比如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陆上的企鹅,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它们的身体天然就有神奇的保温功能。它们的静脉缠绕在动脉上,使动脉内的血液保持略微温暖。当它们潜入寒冷的海水中捕猎时,心率会降低15%,这有助于身体保存更多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又可以用来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甚至它们身上的羽毛也是密密麻麻地重叠在一起,保护它们免受刺骨的寒风和冰冷海水的侵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Z世代获取知识、培养阅读习惯的方式是数字阅读”错误,以偏概全,文中说的是“数字阅读也是Z世代获取知识、培养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的阅读时间、累计评论量实现了新的突破”错误。原文“《报告》指出,Z世代已成数字阅读主力军。仅阅文集团,过去一年新增用户中Z世代占比66%.阅读时间累计超20亿小时,累计评论超3000万条“可知,并未提到实现新的突破。B.“使阅读·随时随地”发生,所以为Z世代提供了更多交流和讨论的空间,丰富了年轻人的阅读体验”错误。原文“数字阅读不仅让阅读“随时随地”,也为Z世代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空间,丰富了年轻人的阅读体验“可知,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都是说数字阅读之于L Z世代的意义,并无因果关系。D.“《龙王:世界的重启》《自卑与超越》等青春文学成为Z世代年轻人最爱的对应类型读物”错误。原文“《龙王:世界的重启》《鲁迅全集》《自卑与超越》《论语》《三体》成为年轻人最爱的对应类型读物TOPI”可知,“《龙王:世界的重启》《自卑与超越》”并非属于青春文学,只是列举的具体读物。故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数字阅读实现了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科普创新的联结”错误。文中说的是“数字阅读不仅……同时也通过提供更多互动方式及学习、交流空间,成为连接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的主要桥梁”,只是成为“桥梁”,而非“实现了联结”。故选B。
3.答案:D
解析:D.“要使数字阅读更好的服务于年轻人,就要做到以文学传播为原点,以故事开发为手段,使2世代年轻人养成阅读习惯”错误,由文中“如何进一步做到以文学(小说)传播为原点,以故事(IP)开发为手段,培养年轻人阅读习惯,让Z世代年轻人的数字阅读,从满足娱乐与社交,到养成求知、审美等习惯,并借此与经典文本、线下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是数字阅读平台的使命”可知,选项有两个错误点,一是“要…就要……”过于绝对,二是“使……“关系错误,文中“以文学(小说)传播为原点,以故事(IP)开发为手段,培养年轻人阅读习惯”是并列关系,都是数字阅读平台的使命。故选D。
4.答案:①了解年轻人的喜好。
②深入了解年轻人喜爱读物的具体情况。
③了解年轻人读书的时间。
④了解数字阅读的影响及意义。
解析:原文“当下的年轻人爱看什么书”可知,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原文“2022年,《论语》《红楼梦》《西游记》成为年轻人最爱的传统文化读物,讨论度最高纪录则由《资治通鉴》创造,全年留下近15000条评论,充满了Z世代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可知,深入了解年轻人喜爱读物的具体情况;原文“从时间上看,Z世代的阅读画像体现了数字阅读“随时随地”的特性“可知,了解年轻人读书的时间;原文“数字阅读不仅满足着Z世代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同时也通过提供更多互动方式及学习、交流空间,成为连接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的亚要桥梁“可知,了解数字阅读的影响及意义。
5.答案:①数字阅读为Z世代年轻人带来了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和丰富优质的内容。
②数字阅读为Z世代年轻人建立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③数字阅读为Z世代、年轻人拓展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世界。
④数字阅读为中国开拓国际空间。
解析:原文“数字阅读带来的多元化的阅读体验以及丰富优质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知,数字阅读为Z世代年轻人带来了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和丰富优质的内容;原文“数字阅读不仅满足着Z世代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同时也通过提供更多互动方式及学习、交流空间,成为连接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桥梁“可知,数字阅读为Z世代年轻人建立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原文“网络文学作为数字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持续发力聚焦精品内容供给,用大量优秀作品引领年青一代拓展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可知,数字阅读为Z世代、年轻人拓展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原文“《报告》还关注到,从数字阅读到全球阅读,网络文学在为数字中国开拓国际空间”可知数字阅读为中国开拓国际空间。
6.答案:D
解析:
7.答案:D
解析:“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说法牵强,本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并不能体现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
8.答案: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解析:此题要求分析前文哪些细节暗示了刘主任是个盲人,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寻找:一是曾明曾经以为刘主任是正常人,而刘主任作为“正常人”却有言行怪异的地方;二是刘主任有盲人特有的一些特点;三是刘主任对盲人的处境特别能感同身受,对盲人的内心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围绕这几个角度,从前文中寻找相关细节即可。
9.答案: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人物、情节结构、读者阅读感受等角度分析。从人物心理与读者阅读感受的角度看,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才能全面细致地呈现曾明的内心世界,这样很容易让读者代入曾明的角色,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更容易体会他的心理状态,跟随着他从陷入困惑到“内心一片明亮”,感同身受。另外,小说中“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你怎么知道?”等内容都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让读者站在曾明的角度,跟随他一起发现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的奇怪之处。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情节发展更为合理,正是因为曾明是盲人,眼睛看不到,虽在前文的交谈中感觉刘主任的言行有奇怪之处,但他一直都不知道刘主任也是盲人,直到结尾才通过他人的话语明确这一重要事实,这样安排既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形成了情节上的张力,余味无穷。
10.答案:C
解析:“魏歃盟于秦”的意思是魏国与秦国歃血结盟,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所以”是固定搭配,“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的意思是“这就是我说自己效忠大王的原因啊”,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答案:C
解析:联系语境分析可知,孟尝君认为赵国与秦国之间隔着魏国,赵国之所以没有受到侵害,是因为魏国挡住了秦国,故魏国起到了屏障的作用,选项对文中“蔽”的解释是正确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指所受的蒙蔽。
12.答案:A
解析:“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误。魏王听孟尝君说“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之后,表示“寡人愿子之行也”,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13.答案:(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解析:(1)岁不熟,收成不好。且,将要。奈何,怎么办。(2)折节,降低身份,屈己下人。与,给予。去,离开,这里指撇兵。
14.答案:(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游说赵王时,孟尝君通过分析地形上的特点,让赵王明白如果秦国蚕食了魏国,赵国将与秦国为邻,最终赵国的利益将会受损;而援助魏国,实则更有利于赵国。这是在分析利弊。游说燕王时,孟尝君指出倘若燕国不为魏国提供援助,那么魏国就会被迫割地求和;而后魏国将集结四国兵力攻打燕国,这样对燕国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是在威胁恫吓。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孟尝君说:“有了诸侯的帮助,魏国就可以存续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使!”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兵车。孟尝君到赵国去,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援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来借兵,是想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说原因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不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不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与秦国歃血结盟,这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这就是我说自己效忠大王的原因啊。”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派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援救魏国!”燕王说:“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现在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要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行军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走出魏国国都的城门便看见敌军,即使想行军几千里去帮助别人,可以做到吗?”燕王仍然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如果燕国不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来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是行军几千里去帮助别人有利呢,还是出了燕国的南城门就看见敌军有利呢?四国与燕国路程近,而且运输也十分便利。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魏国发兵八万,派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说:“您从燕国、赵国借了这么多军队,且速度还这么快。”秦王非常害怕,割让土地请求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15.答案:D
解析:“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错误。词中“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是说词人的鬓发已经经受不起春天的查验,他在流连之间又看见一片芳华,自己重新插上一枝和去年一样的花,并非“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
16.答案:①春色如旧,鬓已成霜,怅惘年华易老;②江海流离,居无定所,慨叹人生飘零。
解析:词的上片描绘景物,借景抒情,通过写浩荡的春风、零星的绿草、灿烂的云霞、波光粼粼的水面、烟雾中的垂柳等美好景物,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湖上早春图。词人是要表达对自然春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吗?带着这一问题来看下片的内容。下片中,词人以“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三句叹惋自己如今已是两鬓斑白,而在春日的一片芳华中去年的花依旧盛开,春色如旧,而自己鬓已成霜,难免生出对年华易老的怅惘。由此可知,上片的景物描写实乃以乐景衬哀情。“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直抒胸臆,词人直言自己此生如梦,一直漂泊于江海之中,不知何处才是安身的家园,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忧虑,抒发了对自己江海漂泊、居无定所、人生飘零的慨叹。
17.答案: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解析:
18.答案:A.争奇斗艳;B.含苞待放;C.翩翩起舞
解析:A处,前文写“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那么此处所填成语应与“竞相怒放”意思相近,形容各种花朵争先恐后地开放的样子,故可填“争奇斗艳”等成语。争奇斗艳: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B处,根据前文“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可知,此处描写的是花朵不同的开放状态,那么横线处所填成语应形容花朵的其他开放状态,故可填“含苞待放”等成语。含苞待放:指花朵将开未开的时候。C处,语境是说两只彩蝶飞来,“一只落于花上”,那么另一只“在空中”应该是飞舞的状态,据此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应形容彩蝶在空中飞舞的美丽姿态,故可填“翩翩起舞”等成语。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19.答案:C
解析:文中加粗的“给”是介词,意思是“为”。A项,“给”是助词,直接用在表示被动、处置等意思的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面,以加强语气。B项,“给”是介词,用于祈使句,加强祈使语气。C项,“给”是介词,意思是“为”。与文中加粗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给”是介词,表示某种遭遇、被。
20.答案:A
解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夏日满池荷花盛开的美景,这既承接上一段中所说的夏季花草树木生长旺盛,又能引出“荷花”这一对象,还与①处“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在语意上衔接紧密。②③④处都是就《荷花鸳鸯图轴》展开的。②处写的是画中荷花和荷叶的形态;③处写的是荷间的鸳鸯、青蛙、彩蝶等,体现的是画面的生机与意趣;④处写的是画家的细心与匠心。②③④处衔接紧密,语意已十分连贯,任何一处插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两句都会显得突兀,因此,这两句古诗填入①处最为恰当。
21.答案:①也有许多生物在顽强生活着;②这些基本需求无法满足;③发展出神奇的适应能力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中的“即使”一词可知,此处所填语句应用“也”领起。再联系前文“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生命”可知,“即使在一些最奇怪、最恶劣……的环境中”,仍然会有生命存在,故此处可填“也有许多生物生活着”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前文说“所有生物都有一些基本需求需要满足,包括水……生物分子”,表明只有满足了这些基本需求,生物才能维持生存。此处以“如果”领起,表示假设,根据后文的结果“生物体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生长或产生维持生存的能量”可推知,其假设的应是生物体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故此处可填“这些需求无法满足”之类的内容。第③处,前文中的“但这还不是全部”表示转折,说明生物的生存还涉及其他因素,而根据下文“比如”的提示可知,“其他因素”要从下文中概括。下文以企鹅为例,说明它们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策略,由此可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为了更有利于生长而发展出适应环境的能力。故此处可填“发展出神奇的适应能力”之类的内容。
22.答案:①企鹅的身体天然能保温;②是因为具有静脉缠绕在动脉上;③潜入水中时心率会降低;④羽毛重叠等特征。
解析:第三自然段的行文脉络梳理如下:
根据这一行文脉络图可知,第三自然段是围绕企鹅身体天然就有神奇的保温功能来写的。企鹅的身体天然具有神奇的保温功能(企鹅身体天然能保温)是“果”,那么企鹅“适应环境后的身体特征”——静脉缠绕动脉、入水降低心率、羽毛密密重叠便是“因”,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将因果关系表述为“企鹅为了适应极寒的环境,所以身体发展出神奇的保温功能”,就基本是对原文的照搬,且对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概括不全面。
23.答案:
情意千金难买和谐你我共创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人际交往向来重视礼尚往来。互赠礼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既是对传统礼仪文化的遵守,也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必修课。互赠礼物可以增加了解,增进情感;更能共创和谐,共享美好。反之,互送金钱,就会让交往变得无趣无味,甚至会破坏和谐美好。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三千年前的美妙的歌谣荡漾至今,文字背后流露的纯真的情意令人感动不已,礼物虽小,真情就在这“投”“报”之间流转,永恒。人与人之间了解加深了,情感也增进了。
绘画界流传有“东张西毕”的旷世佳话。那年国画大师张大千与画家、雕塑家毕加索在巴黎相见,交流切磋,惺惺相惜。临别之际,毕加索赠予张大千一幅“天价之宝”,张大千将精心创作的《墨竹图》作为回赠。试想,如果两位大师相遇,仅仅是互赠金钱,还会让彼此对对方擅长的领域有新的认识吗?还能奏响东西方艺术交流中和谐美好的乐章吗?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赠往来,除了增进情感,还能有助于共创和谐,共享美好。
台北市长蒋万安率团抵达上海参加“双城论坛”期间,海峡两岸互赠双口瓶与瓷器“玉兰花开”,寓意两岸和平与合作共赢。这份互赠,加强了两岸联系,促进了双方的融合,有助于共创和谐局面,共享美好盛景。
欧·亨利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讲述了一对生活艰难而相爱的夫妻在圣诞前夕互赠礼物的故事。德拉为给心爱的丈夫买一条精美的表链,卖掉自己的秀发;吉姆为给心爱的妻子买玳瑁发梳而卖掉了祖传的金表。虽然双方“弄巧成拙”,互赠不成,充满遗憾,却又惊喜且甜蜜美好。宋朝欧阳修与梅尧臣是至交,梅尧臣为欧阳修搜集碑拓,欧阳修分予梅尧臣好茶好酒,正是这日常生活中简朴而纯真的往来互赠,书写着“文人相重”美谈。
试想,如果德拉和他的妻子都将心爱的东西换成金钱赠予对方,他们的爱情还这么甜美动人吗?试想,身在官场的欧阳修与梅尧臣互送金钱,那岂不落下贿赂勾结、狼狈为奸的骂名?礼物是情谊的外化,金钱会把交往物质化、商品化,甚至有违伦理,触犯法律。
中国人尚礼!同学升学,互赠一本好书就是互道一声祝福;朋友生日,相赠一张贺卡就是寄予一片深情;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带上礼品,既是礼仪,也是情感的延续与重温,也是一份敬重——敬的是绵延千年的礼仪文化,重的是待人接物的真诚情谊。古人说“礼轻情意重”“礼多人不怪”,大概道理就在此吧。
那种认为与其精挑细选礼物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让对方决定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观点,貌似有道理,实则不可取。这种以“实用价值”来权衡赠礼与否的认知,将人际交往赤裸裸商品化、物质化。这既不利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持,也不利于良好风气的营造,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情意千金难买,礼轻人不怪;和谐你我共创,但赠又有何妨!
解析:
选项
设误点
对应原文
具体分析
A
“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错误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凡事总有个道理。’”“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
对于金属板的数量究竟是多少这样的小事,曾明坚持较真,无法释怀,并且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倾诉,是电台主持人告诉曾明,这是一种病态心理。由此可知,曾明在给电台主持人打电话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
“并没有改变……惯常做法”“一视同仁”错误
“刘主任没有回答……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同祥作为育人,刘主任对曾明的处境感同身受,他结合自己真实的体验,针对曾明的盲人身份进行有针对性的劝导,因此他对曾明的劝导与其惯常做法是不一样的,并非“一视同仁”
C
“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错误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
这个问题只是刘主任的困惑,并不是小说的基调和主题。小说中多次提到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牵住曾明的手,由此可知小说意在通过提出这个问题表达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原文细节
具体分析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按理说,曾明就在刘主任的面前,刘主任应该很容易分辨曾明是盲人还是正常人,但他却因曾明询问“你在吗?”才知道曾明是盲人,且“停顿一下”暗示刘主任不是在用眼睛看,而是在思考。这一异于常人的行为暗示刘主任是个盲人
“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曾明“播了摇头”,而“刘主任又问一遍”,说明刘主任没有听到曾明的回答,而作为盲人的他也没有看到曾明摇头,“又向一遍”的奇怪性暗示了刘主任是个盲人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刘主任如果不是盲人,又怎么知道“盲人不做梦”是“事实”呢?除非这是刘主任的亲身体验,刘主任的言外之意是“我确定盲人不做梦”,暗示他是一个盲人
“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
刘主任作为“正常人”却异常关心盲人的问题,总是在想“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一问题,他的这一想法暗示他是个盲人
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刘主任判断有没有人进入办公室,是靠听人的脚步声,说明他的听觉很灵敏,暗示他是一个盲人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仁寿县23级高一下期期末三校联考语文试题1docx、仁寿县23级高一下期期末三校联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