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语文]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1
    [语文]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2
    [语文]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
    (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二:
    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
    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
    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而且需要追问,是否承认在某个阶段,权力话语下的叙事,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
    所以,应当说,后现代历史学虽然有很多价值,但也有很多不明智的地方。
    (节选自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年史的历史编撰者在编写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面临空白之处时,则可以通过猜测和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
    B.历史与文学有本质不同,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相对于历史,文学不可比较、批评和判断。
    C.后现代历史学把历史看成文学式“散文”,这其实是漠视和瓦解了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
    D.巨大的殷墟遗迹证实了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这限制着历史的书写,也制约着我们在做历史叙述时不要胡编乱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前者强调了两者的相通之处,后者强调两者的区别。
    B.清人纪昀认为《左传》中有些情节是虚构的,是一种猜测或者想象,这与培根的观点是不同的。
    C.唐代刘知几和美国学者海登·怀特都承认历史叙事的意义和作用,但两者论述侧重点却不尽相同。
    D.怀特认为,历史其实也是文学,这种观点相当于瓦解了“历史”,这比后现代历史学的观点更加极端。
    3.下列选项中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想象出屈原临死前在江边和渔翁的一段对话,符合培根“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观点。
    B.《红楼梦》与《三国演义》两部作品有本质区别,前者是虚构,后者是历史事实,前者是“因文生事”,后者“以文运事”。
    C.通过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我们能准确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史,符合材料二“历史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的观点。
    D.对二战历史,各国的记载内容和部分观点不尽相同,这符合材料一“历史毕竟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的观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特点有哪些不同。
    5.谈谈两则材料对你阅读《史记》有怎样的启发。
    【答案】1.B 2.C 3.A
    4.①材料一主要是立论,材料二主要是驳论。②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对比、引用论证也可);材料二主要运用道理论证。
    5.①《史记》中可能有些细节是司马迁的猜测和想象,阅读时不可拘泥。②司马迁遭受宫刑,他对历史上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贾谊等投射了同情和美化,阅读时应予以理解。③《史记》虽然很有文学价值,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不能因此瓦解“历史”,把历史当成了文学。
    ④《史记》是司马迁“一家之言”,是一种个人的叙述和书写,无须放大当作普遍性的东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学不可比较、批评和判断”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选项漏掉了“没有这个实在”这一前提条件,文学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并非就不能比较、批评和判断。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前者强调了两者的相通之处”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谈的是二者的区别,例如原文“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可知,前者并非完全在强调相通之处。
    B.“这与培根的观点是不同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可知,两者都承认历史中也有想象或猜测。
    D.“这比后现代历史学的观点更加极端”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并没有将怀特的说法与后现代历史学进行比较,更谈不到谁的观点更极端的问题。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后者是历史事实”说法有误,《三国演义》是依据史书《三国志》而演化的小说,有虚构成分。
    C.《中国小说史略》是由现代文学家鲁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是文学专著,并非历史著作,因此不能体现材料二“历史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的观点。
    D.“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是为了说明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而“各国的记载内容和部分观点不尽相同”则违背了这一原则。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信息,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文章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中,第一段“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开篇亮出中心观点,指出文学与历史有着紧密联系。正文中,在说明“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之后,则举例“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以论证相应的观点。接着从“叙事性”“想象性”和“情感性”入手,论证了历史与文学的相通之处。第三段,“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进而批驳了怀特夸大历史文学性的观点。此后说“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最后指出历史与文学的本质区别: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
    由此可知,材料一采用的是立论手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
    材料二中,作者首先提出后现代历史学的一些相关观点“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此后则观点鲜明地指出“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表明自己批驳的态度。此后正文三段,作者分别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讨论了“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对这三个问题,作者都运用讲道理的方式鞭辟入里地论述自己对此的态度和看法。最终,得出“所以,应当说,后现代历史学虽然有很多价值,但也有很多不明智的地方”这一结论。
    由此可见,材料二主要运用驳论的思路,运用的主要是道理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可知,《史记》中可能有些细节是司马迁的猜测和想象,阅读时不可拘泥。
    根据原文“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可知,司马迁遭受宫刑,他对历史上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贾谊等投射了同情和美化,阅读时应予以理解。
    根据原文材料二“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可知,材料的观点是认为历史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文学,由此可知《史记》虽然很有文学价值,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不能因此瓦解“历史”,把历史当成了文学。
    根据原文“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可知《史记》是司马迁“一家之言”,是一种个人的叙述和书写,无须放大当作普遍性的东西。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有删改)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前三段意味深长,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今昔拼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作为次要人物的管家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并多次阻止他砸缸。相比司马光,他是更懂官场潜规则的势利之人。
    C.王拱辰所送的“缸”意蕴丰富,既象征金钱的诱惑,也可喻指舆论的压力,两口缸的叠加让司马光倍感压力。
    D.两次砸缸,都展现了司马光的人格魅力,文本一中的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文本二中的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
    7.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翰林学士王拱辰在文中的首次出现带有神秘色彩。
    B.中进士、获“诚信状元”美誉、以学识化解干戈、因反对变法被排挤,这些过往经历体现了王拱辰的才华横溢、诚信正直。
    C.第六段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与他重视品行的过往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后文“缸中皆为财物”作了铺垫。
    D.结尾处,王拱辰所送之大缸终被打破,很多人前来看热闹,王拱辰构陷同僚的用心终被推至幕前,他的腐化堕落令人唏嘘。
    8.文本一在叙述老年司马光砸缸时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出现。请结合文本,概述该手法的作用。
    9.同样写“司马光砸缸”,两个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答案】6.B 7.D
    8.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②使情节更曲折动人。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摇曳多姿。
    ③丰富人物形象。如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突出了司马光的清廉自律。
    ④表现主题。在砸缸结果到来前,描写众人送礼、出殡盛况等内容,反映出官场的趋炎附势。
    9.①文体特征上:文本一为小说,内容虚构,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文本二为史书,强调真实。
    ②人物塑造方面:文本一采用了细节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司马光的形象立体丰满;文本二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
    ③叙事方面: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设置悬念,有铺垫伏笔,使得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文本二的事件叙述为平铺直叙,简约明了。
    ④语言方面:文本一生动形象,修饰词较多,多用比喻;文本二平实简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相比司马光,他是更懂官场潜规则的势利之人”理解错误。由文中“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一心为主人打算的人,并非出于维护官场规则去做事。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次要人物的鉴赏能力。
    D.“王拱辰构陷同僚的用心终被推至幕前,他的腐化堕落令人唏嘘”分析有误。由前文交待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巍峨壮丽的豪宅以及“王家钻天”可知,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马光。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在小说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这种手法被称为“延宕法”。
    ①从表达效果看,由原文“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可知,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小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从情节结构看,由原文“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可知,用延宕的手法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曲折变化,起伏有致。
    ③从塑造人物看,由原文“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可知,在叙述砸缸这一主体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更突出了司马光清廉自律、个性鲜明的形象。
    ④从表现主题看,由原文“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可知,在砸缸的结果到来之前,插入司马光家里的贫穷、拜访和吊唁的客人越来越多等内容,反映出当时的趋炎附势的官场现实和人生世相,有力地烘托了思想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体特征上和人物塑造方面:
    文本一因此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人物,如写司马光面对送来的缸,内心的狐疑,“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心理描写了他承受的压力,“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同时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他坚守节操的形象,如语言“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动作“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而文本二是史料,简单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显得客观真实。
    叙事方面:
    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作者想象虚构了一个二次砸缸,从而塑造司马光的坚守节操的形象。叙事上采取铺垫、伏笔等手法。如开头写王拱辰送来一口大缸,“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司马光想要砸缸,老管家劝阻“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缸没有砸成,里面究竟装了什么?让读者也很想知道;接着写司马光生活的变化,“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更让读者好奇,这口缸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直到接到朋友的密札,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样的铺垫和伏笔使得情节引人入胜。而文本二叙事很简单,“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平铺直叙,简约明了。
    语言方面,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贴合人物,入情入理;修饰词较多,多用比喻,如“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文本二平实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历三年,赵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B.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C.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D.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B.太子,封建时代君主或诸侯立为继承者的嫡子。《诗经·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之。
    C.庄子,姓庄,名周,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学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D.天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称权力出于神授,自己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智慧出众,赵文王喜好剑术,导致国家日衰,太子悝很忧虑,以千金请庄子帮忙劝诫赵文王。
    B.庄子擅长剑术,他对赵文王说自己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他为“天下无敌”。
    C.庄子劝谏讲究方法,以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剑,直接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
    D.庄子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要运用“天子之剑”来匡诸侯、服天下,这实际体现了庄子治天下的“清静无为”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2)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14.选文中庄子是如何劝谏赵文王的?
    【答案】10.D 11.C 12.B
    13.(1)赵文王于是让剑士们较量七天,从中挑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
    (2)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14.庄子以剑术为切入口,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
    “以燕谿石城为锋”是说“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以……为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四句句式一致,各自独立成句,排除C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春秋时期”错误。庄子是战国中期人。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B.“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错误。根据原文“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可知赵文王称赞的是庄子的剑。且庄子并非真的拥有如此高超的剑术,他是为了劝诫赵文王而进行的夸张,以引起赵文王的谈话兴趣,故“庄子擅长剑术”也不正确。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乃”,于是;“校”,使……较量;“奉”,拿;“奉剑于殿下”,状语后置句。
    (2)“一”,一旦;“封”,边境;“宾服”,归顺,服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题干问“庄子是如何劝谏赵文王的”,“如何”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由“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可知,庄子为了劝诫赵文王用了夸张的方法,用高超的剑术为谈话的切入口,引起赵文王的谈话兴趣。
    由“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天子之剑的与众不同,非凡用途。
    由“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可知,庄子运用对比的手法,比较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人之剑的不同之处,巧妙劝谏赵文王应当拥有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经过三年,赵国日益衰落,各国诸侯纷纷图谋攻取它。太子悝对此深感忧虑,就派人将千金送给庄子,庄子没有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面见太子),太子于是和(庄子一道)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赵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来教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拿剑术来参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如何制服对手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有人阻留。”赵文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我的剑法)。”
    赵文王于是让剑士们较量七天,从中挑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文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您抵御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用的这些剑都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说后试。”
    赵文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这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文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在人前相互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簪菊①
    蕉下客②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注】①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乾淳岁时记》记载:“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②蕉下客,指小说人物贾探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瓶中插菊、篱下栽菊、头上簪菊等镜头,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菊花的钟爱有加。
    B.颔联是诗人的联想,由眼前菊联想到“长安公子”“彭泽先生”,“癖”“狂”二字暗含作者对二人的批评态度。
    C.“三径露”“九秋霜”均指菊花,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将挂着露水、带着幽香的菊花簪在头上的风流浪漫。
    D.这首诗围绕“簪菊”展开,写得风雅而风流,充溢着灵心才气,展现出探春个性鲜明的形象。
    16.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者季学原说:“全诗洋溢着一种令人神往的新的生活志趣和人生理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折来”“短鬓”两句相互照应,表明簪菊是因为爱慕菊花的高洁;“高情”二句表现出诗人也以“高情”自许,自拔于流俗、张扬个性的高尚生活志趣。②作为青春少女,引用“杜牧”“陶渊明”等一系列典故,抒写男子重阳簪菊的种种举动、心理;“拍手”句意为不惧世俗。这些都体现出探春超出世俗女子的令人神往的高远人生理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暗含作者对二人的批评态度”错,杜牧、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高士,是菊花真正的知己,“批评态度”错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①“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诗一开头,就把一种爱菊如狂的神态表现出来。“折来休认镜中妆”,意为以菊插头。“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这两句十分形象地描绘出“簪菊”的风流模样、浪漫神态。“折来”“短鬓”两句相互照应,表明簪菊是因为爱慕菊花的高洁;“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时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种高尚的情操,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诗人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高情”二句表现出诗人也以“高情”自许,自拔于流俗、张扬个性的高尚生活志趣。
    ②“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这是用典故表现簪菊这一题目。杜牧是京兆(长安)人,他的《九日齐山登高》有这样的诗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高叹落晖。”前句可能是用了这个故事,当然也可能是泛指。彭泽先生则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令。萧统《陶渊明传》中称: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万钱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又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所以称“酒狂”。作为青春少女,引用“杜牧”“陶渊明”等一系列典故,抒写男子重阳簪菊的种种举动、心理。“拍手凭他笑路旁”,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诗人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拍手”句意为不惧世俗。这些都体现出探春超出世俗女子的令人神往的高远人生理想。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2)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3)《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了当时士大夫的虚无思想,表达了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
    【答案】(1)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2)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稼们的一生要经过多少磨难?种子下地了,可是天旱,土地干得冒烟,种子就像躺在烧红的鏊子上一样,烫得滚过来滚过去。不少种子就没有熬到出头之日。虽然拱出地面的小苗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但毕竟获得了生的机会,简直不能不说不是很幸运的。老天好像动了 ① ,投下一场雨,这时候就是几个雨点也是恩赐,是救命的甘霖。可是雨下大了,庄稼地里积了水,那水被毒辣辣的太阳晒得如同滚沸的油,可怜它们又得忍受煎熬、折磨。这种折磨在它们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它们根本不当回事儿,只要根泡不烂,它们该怎么活还怎么活。刚闯过这一关,企图扼杀它们、置它们于死地的天敌——害虫,已经挡住它们向前的路。蚜虫、螟虫、甲虫、黏虫、猿叶虫、食心虫……这群乌合之众个个都 ② ,如狼似虎,吃肉,吸血,啃骨,啮咬和吞食它们的主要器官。庄稼们并没有惧怕,它们知道惧怕也没用,它们在农人的帮助下与害虫展开了殊死搏斗。狂风暴雨夹着冰雹又袭来了。这对它们有时候是灭顶之灾,它们的腰被打断,叶子千疮百孔。但是,它们或者咬紧牙关从泥水里挺起,或者死去活来在折断处再生出新根,反而一场灾难长高一节,一场灾难成熟一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①恻隐之心 ②穷凶极恶
    19.拱出地面的小苗苗虽然面黄肌瘦,弱不禁风,但毕竟获得了生的机会,简直不能不说是很幸运的。
    20.①赋予庄稼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地描写了庄稼艰难但不屈的生长历程,如“腰被打断”写出了庄稼遭受的灾难之大,而“咬紧牙关”“挺起”写出了它们的勇敢和坚强。
    ②鲜明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如“长高一节”“成熟一分”表现了庄稼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语言极富感染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下文“小苗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这时候就是几个雨点也是恩赐,是救命的甘霖”可知,本句的意思是老天好像是对这些小苗产生了同情怜悯之心,所以可用成语“恻隐之心”,解释为:指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者而产生的同情怜悯之心。
    第二空,根据“如狼似虎,吃肉,吸血,啃骨,啮咬和吞食它们的主要器官”等描述可知,这些害虫非常残暴恶毒,所以可用成语“穷凶极恶”,解释为:形容极端残暴恶毒。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1)语序不当。“虽然……,但……”分句中前后主语一致,所以应将“虽然”调整到“拱出地面的小苗苗”的后面;
    (2)不合逻辑。“不能不说不是”否定不当,三重否定表否定,与原句逻辑不符,应改为“不能不说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它们的腰被打断”“它们或者咬紧牙关从泥水里挺起”“反而一场灾难长高一节,一场灾难成熟一分”等句子中“腰”“咬紧牙关”“挺起”长高一节“成熟一分”等词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庄稼以人的动作和情态。
    拟人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事物的某个特点,“腰被打断”写出了庄稼遭受的灾难之深重,“咬紧牙关”“挺起”则写出了它们的勇敢和坚强。这些句子生动地描写了庄稼艰难但不屈的生长历程。
    拟人的手法可以更好地抒发感情,“长高一节”“成熟一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在面对灾难之时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这些极富感染力的语言,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它们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的最后时刻, ① 。一组部件是“伽马刹车指令员”,它位于返回舱底部,负责利用伽马射线测量返回舱距离地表的高度。在接近地面时, ② ,然后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并做出精确测量,精度达厘米级。另一组部件就是“着陆反推发动机”,“伽马刹车指令员”计算出着陆的最佳距离和时机后, ③ ,得到指令的“着陆反推发动机”立即点火,大量燃气积聚在燃烧室内,形成高压,最终从尾部的喷口中喷出,以反推力来减缓降落速度,提高返回舱降落的安全性。作为飞船上最后一个实现国产化的单机设备,“伽马刹车指令员”在此次返回舱顺利着陆中,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怎么还不来?
    B.他人在心不在。
    C.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答案】21.①有两组部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它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
    ③就会发出点火指令
    22.C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句间结构,①所在的句子与后文“一组部件……另一组部件……”是总分关系;从内容上看,此处需要填写这两组部件在“最后时刻”的作用,故填“有两组部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②处,根据后文“然后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可知,机器要完成精准测量,需要首先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故填“它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
    第③处,根据后文“得到指令”可知,“伽马刹车指令员”计算出着陆的最佳距离和时机后需要及时发出点火指令,故填“就会发出点火指令”。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画横线处的“人”是一个代词,代指每个人,或者是指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
    A.“人”是指别人、他人;
    B.“人”是指“身体”;
    C.“人”是一个代词,代指每个人,或者是指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
    D.“人”是指夜归的主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学家史铁生说:“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革命先驱李大创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语文: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