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第2章声(知识清单+专题突破)(原卷版+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971364/0-172078557461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第2章声(知识清单+专题突破)(原卷版+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971364/0-17207855746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第2章声(知识清单+专题突破)(原卷版+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971364/0-172078557471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原卷版+解析)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第2章声(知识清单+专题突破)(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第2章声(知识清单+专题突破)(原卷版+解析),共21页。
第2章 声知识清单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原因:物体的 ;2、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 ;3、声音传播的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传播;4、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跟 和 有关。5、听到声音的途径:途径一:声波引起鼓膜振动→ 等组织→ →大脑感知声音。途径二:声音通过头骨、 →听觉神经→大脑引起听觉。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3)按 把声分为声音、 、 。2、响度:(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 、 、 有关。3、音色:(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跟发声体的 、 和 有关。三、声音的利用:1、声能传递 。如人们利用B超检查疾病;利用超声波探测工件是否有损伤;利用声呐、倒车雷达定位和测距;利用次声波预测自然灾害等。2、声能传递 。如超声波碎石、清洗、除尘、洁牙、加湿;超声和次声武器。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乐音和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发声体做 发出的声音。噪音:发声体做 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一切妨碍人们正常 、 和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噪声的来源:(1) 的噪声:雷声、火山爆发的声音;(2) 的噪声:大型商场的喧闹声,深夜的练琴声;(3) 噪声:电风扇、空调运行时发出的声音;(4) 噪声:工厂机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5) 噪声:推土机、挖掘机,重锤打夯工作时发出的声音;(6) 噪声: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运行时发出的声音。3、声音的等级:用 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4、控制噪声的途径:(1)防止噪声 ,在 减弱噪声;(2)阻断噪声 ,在 减弱噪声;(3)防止噪声 ,在 减弱噪声。专题突破专题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解读:解答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应储备以下知识:1、一切声的产生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耳听到。人耳听到声音的五个条件:(1)发声体振动;(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3)声音的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4)声音的响度足够大;(5)人的听觉正常。2、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1)介质:一般情况下,在固、液、气三种传声介质中,声速依次减少。(2)温度:在同一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3、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两种方法:(1)探究声音的产生应用转换法。(2)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应用科学推理法。4、解答回声测距问题的“四步法”:(1)审题意: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2)巧画图: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并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3)定关联:根据题意,明确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4)细解答:利用公式,代入已知量解答。(二)典例突破例1.(2022·陕西)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坚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用知识为滇西北山区女孩创造美好未来,如图,张老师带领师生宣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师生宣誓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C. 师生的声音音色相同 D. 洪亮的宣誓声表明声音的速度很大例2. (2022·福建省)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1)为了避免声音通过底部固体传出,利用磁悬浮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A磁体上端为N极,则B磁体下端为______极;(2)将内部充有少量空气的气球口系紧,并悬挂于玻璃罩内壁,实验过程发现气球体积变大,说明罩内气压变______;(3)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______;(4)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______传声。写出一个运用类似研究方法的实验:______。例3.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求:(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专题二、声音的三个特征的辨析及影响因素(一)专题解读: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它们之间的辨析是中考的高频考点,其中音调和响度的辨析是难点。它们的区别如下:1、从定义上比较:(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高是指:说话声音细,高音歌唱,振动的琴弦细、短、紧,振动的空气柱短;音调低是指:说话声音粗,低音唱歌,振动的琴弦粗、长、松,振动的空气柱长。(2)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叫响度。响度大是指:用力吹奏、敲击力度大;响度小是指:轻轻地吹奏、敲击力度小。2、从影响因素上比较:(1)音调: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响度:①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②距发声体的远近。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3、关系:音调高,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音调也不一定高。(二)典例突破:例4.(2022·北部湾) 声纹锁可以通过识别人的声音进行解锁,是根据每个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声速例5.(2022·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联合体)在校园合唱比赛中,老师将同学们分为高音部和低音部,他是依据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振幅 D. 音色例6.(2022·四川自贡) 为创建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A. 声速 B. 响度 C. 音色 D. 音调例7.(2022·四川南充) 某学校九年级三班在教室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文艺晚会,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调;B. 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响度不同;C. 某同学发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D. 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的缘故专题三.声音的利用(一)专题解读: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科技领域中,对我们生活和科技影响很大。例如超声波可以用来检查疾病、清洗、碎石等;次声波可用来监测自然灾害,次生武器等。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看是利用声音传递、告知人们一些未知的事情(消息),即声能传递信息;还是利用声音引起其他物体运动或振动(或通过一定的“力量”来完成),即声能传递能量。(二)典例突破:例8.(2022·四川达州)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C. 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D. 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例9.(2022·湖北黄冈、孝感、咸宁)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___产生的,酒杯被震碎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专题四.控制噪声的途径(一)专题解读:噪声问题是中考考察的重点,解决噪声问题,应突破以下三点:1、两个角度:(1)从物理学角度分辨乐音和噪音: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乐音;不规则振动产生噪声。(2)从环境保护角度分辨乐音和噪音:关键是是否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以及是否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2、三个等级:(1)为了保证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2)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3)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3、三条途径:(1)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2)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3)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二)典例突破例10.(2022·深圳) 深圳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公民应该控制噪声,下列不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做法是( )A. 不高声喧哗 B. 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C. 在公路上不鸣笛 D. 在学校周围植树例11.(2021·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上小轿车正常行驶时速度是4m/sB.击鼓时,力量越大音调越高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教室的门宽约80cm例12.(2022·湖北随州)每年高考和中考期间,社会各界都努力为考生创设良好的环境,防止噪声的危害是一项重要工作。下列关于考试期间控制噪声的说法和做法正确的是( )。A. 考场周围可以大声播放音乐,因为音乐不属于噪声;B. 考场附近禁止车辆行驶和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C. 关闭门窗可以完全消除噪声,因为固体不能传声;D. 干扰的声音不可能完全杜绝,若在考场内听到80dB的噪声应属于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当堂检测:1.(2022·江苏扬州) 手鼓社团活动时,敲鼓的力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响度变大 B. 响度变小 C. 音调变高 D. 音调变低2.(2022·山东临沂)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嘹亮的童声合唱《我和你》,让所有人回忆起2008年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时的情景,关于童声合唱,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 歌声的传播速度为3×108m/sC. 扩音器增大了歌声的响度 D. 歌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3.(2022·营口) 同学们在音乐教室上声乐课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钢琴伴奏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 同学们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 弹琴时用力按压琴键可以提高琴声的音调 D. 上课时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4.(2022·娄底)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B. 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 丙图: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铃声的音量不会变化D. 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5.(2022·枣庄)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 防止噪声产生 B. 阻断噪声传播C.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 减小噪声传播速度6.(2022·北京) 琴和瑟是我国传统的两种乐器,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使之发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琴弦,没有振动B.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D. 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琴和瑟的声音7.(2022·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联合体)通过观察下列的声音波形图,________的音调相同,________的响度相同。A. B. C. D.8.(2022·贺州)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______产生的,琴声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9.(2022·河北省)2022年2月4日,来自河北省阜平县大山深处的44名孩子,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如图所示,他们的歌声走出了大山,走到了世界面前,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________产生的,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世界各地的部分电视用户是利用卫星接收和发射的________信号来收看现场画面的。第2章 声知识清单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原因:物体的 ;2、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 ;3、声音传播的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传播;4、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跟 和 有关。5、听到声音的途径:途径一:声波引起鼓膜振动→ 等组织→ →大脑感知声音。途径二:声音通过头骨、 →听觉神经→大脑引起听觉。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3)按 把声分为声音、 、 。2、响度:(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 、 、 有关。3、音色:(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跟发声体的 、 和 有关。三、声音的利用:1、声能传递 。如人们利用B超检查疾病;利用超声波探测工件是否有损伤;利用声呐、倒车雷达定位和测距;利用次声波预测自然灾害等。2、声能传递 。如超声波碎石、清洗、除尘、洁牙、加湿;超声和次声武器。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乐音和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发声体做 发出的声音。噪音:发声体做 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一切妨碍人们正常 、 和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噪声的来源:(1) 的噪声:雷声、火山爆发的声音;(2) 的噪声:大型商场的喧闹声,深夜的练琴声;(3) 噪声:电风扇、空调运行时发出的声音;(4) 噪声:工厂机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5) 噪声:推土机、挖掘机,重锤打夯工作时发出的声音;(6) 噪声: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运行时发出的声音。3、声音的等级:用 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4、控制噪声的途径:(1)防止噪声 ,在 减弱噪声;(2)阻断噪声 ,在 减弱噪声;(3)防止噪声 ,在 减弱噪声。参考答案一、1、振动;2、介质;3、波;4、介质 温度;5、途径一:听小骨 听觉神经;途径二:颌骨;二、1、(1)高低;(2)频率;(3)频率 超声波 超声波;2、(1)大小;(2)振幅 距发声体的远近 声音的分散程度;3、(1)品质;(2)材料 结构 发声方式三、1、信息 ;2、能量。四、1、(1)规则振动 不规则振动;(2)学习 工作 休息;2、(1)自然界中;(2)生活中;(3)电磁(电器);(4)工业;(5)施工;(6)交通;3、分贝(dB);4、(1)产生 声源处;(2)传播 传播过程中;(3)进入人耳 人耳处。专题突破专题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解读:解答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应储备以下知识:1、一切声的产生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耳听到。人耳听到声音的五个条件:(1)发声体振动;(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3)声音的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4)声音的响度足够大;(5)人的听觉正常。2、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1)介质:一般情况下,在固、液、气三种传声介质中,声速依次减少。(2)温度:在同一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3、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两种方法:(1)探究声音的产生应用转换法。(2)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应用科学推理法。4、解答回声测距问题的“四步法”:(1)审题意: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2)巧画图: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并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3)定关联:根据题意,明确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4)细解答:利用公式,代入已知量解答。(二)典例突破例1.(2022·陕西)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坚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用知识为滇西北山区女孩创造美好未来,如图,张老师带领师生宣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师生宣誓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C. 师生的声音音色相同 D. 洪亮的宣誓声表明声音的速度很大【答案】B。【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故A错误;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生宣誓的声音是由师生们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音色是由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人的声带结构不同,音色也不相同,故C错误;D.洪亮的宣誓声表明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故选B。例2. (2022·福建省)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1)为了避免声音通过底部固体传出,利用磁悬浮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A磁体上端为N极,则B磁体下端为______极;(2)将内部充有少量空气的气球口系紧,并悬挂于玻璃罩内壁,实验过程发现气球体积变大,说明罩内气压变______;(3)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______;(4)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______传声。写出一个运用类似研究方法的实验:______。【答案】①N;②小;③振动;④不能;⑤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解析】(1)[1]磁悬浮装置是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因此A磁体上端为N极,则与之相对的B磁体下端应为N极。(2)[2]气球口系紧,气球内部空气的质量一定,当体积不变时气压不变,当气球外部气压变小时,气球内部气压大于外部气压,内部空气将气球向外压,则气球的体积变大,因此发现气球体积变大时,说明罩内气压变小。(3)[3]轻质小球放在发声体上,由转换法可知,轻质小球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4)[4][5]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实验中得出此结论运用了实验推理法。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也运用了实验推理法,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例3.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求:(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答案】(1)80m;(2)640m。【解析】已知:v车=72km/h=20m/s,v声=340m/s,t=4s。求:(1)汽车行驶的路程s1=?(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s2=?解:(1)∵∴汽车行驶的路程:s1=v车t=20m/s×4s=80m;(2)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4s=1360m,设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2,则:2s2=s声-s1,∴答:(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80m;(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640m.专题二、声音的三个特征的辨析及影响因素(一)专题解读: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它们之间的辨析是中考的高频考点,其中音调和响度的辨析是难点。它们的区别如下:1、从定义上比较:(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高是指:说话声音细,高音歌唱,振动的琴弦细、短、紧,振动的空气柱短;音调低是指:说话声音粗,低音唱歌,振动的琴弦粗、长、松,振动的空气柱长。(2)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叫响度。响度大是指:用力吹奏、敲击力度大;响度小是指:轻轻地吹奏、敲击力度小。2、从影响因素上比较:(1)音调: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响度:①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②距发声体的远近。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3、关系:音调高,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音调也不一定高。(二)典例突破:例4.(2022·北部湾) 声纹锁可以通过识别人的声音进行解锁,是根据每个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声速【答案】B【解析】【详解】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因此声纹锁可以根据音色来识别人的声音进行解锁,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例5.(2022·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联合体)在校园合唱比赛中,老师将同学们分为高音部和低音部,他是依据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振幅 D. 音色【答案】A【解析】【详解】高音部和低音部,指的是声音振动频率的不同,即音调的不同,故A符合题意。故选A。例6.(2022·四川自贡) 为创建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A. 声速 B. 响度 C. 音色 D. 音调【答案】B。【解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与声速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例7.(2022·四川南充) 某学校九年级三班在教室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文艺晚会,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调;B. 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响度不同;C. 某同学发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D. 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的缘故【答案】B。【解析】A.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改变振动的弦的长度,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因此其目的是改变音调,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B符合题意;C.音箱发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利用转换法将音响的振动转化为可以观察的纸屑振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动产生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是0.1s,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且回声和原声叠加缘故,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B。专题三.声音的利用(一)专题解读: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科技领域中,对我们生活和科技影响很大。例如超声波可以用来检查疾病、清洗、碎石等;次声波可用来监测自然灾害,次生武器等。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看是利用声音传递、告知人们一些未知的事情(消息),即声能传递信息;还是利用声音引起其他物体运动或振动(或通过一定的“力量”来完成),即声能传递能量。(二)典例突破:例8.(2022·四川达州)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C. 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D. 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B。【解析】A.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B符合题意;C.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减弱噪声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B。例9.(2022·湖北黄冈、孝感、咸宁)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___产生的,酒杯被震碎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答案】①振动;②能量。【解析】[1]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老师能发出声音是由于他的声带在振动。[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酒杯被声音震碎说明声音在传递能量。专题四.控制噪声的途径(一)专题解读:噪声问题是中考考察的重点,解决噪声问题,应突破以下三点:1、两个角度:(1)从物理学角度分辨乐音和噪音: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乐音;不规则振动产生噪声。(2)从环境保护角度分辨乐音和噪音:关键是是否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以及是否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2、三个等级:(1)为了保证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2)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3)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3、三条途径:(1)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2)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3)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二)典例突破例10.(2022·深圳) 深圳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公民应该控制噪声,下列不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做法是( )A. 不高声喧哗 B. 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C. 在公路上不鸣笛 D. 在学校周围植树【答案】D【解析】【详解】A.不高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A不符合题意;B.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B不符合题意;C.在公路上不鸣笛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C不符合题意;D.在学校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故D符合题意。故选D。例11.(2021·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上小轿车正常行驶时速度是4m/sB.击鼓时,力量越大音调越高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教室的门宽约80cm【答案】D【详解】A.4m/s=14.4km/h,此速度严重低于高速公路上对小轿车限速,故A错误;B.击鼓时,力量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一般学校教室门的宽度为70cm~100cm,教室的门宽约80cm,故D正确。故选D。例12.(2022·湖北随州)每年高考和中考期间,社会各界都努力为考生创设良好的环境,防止噪声的危害是一项重要工作。下列关于考试期间控制噪声的说法和做法正确的是( )。A. 考场周围可以大声播放音乐,因为音乐不属于噪声;B. 考场附近禁止车辆行驶和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C. 关闭门窗可以完全消除噪声,因为固体不能传声;D. 干扰的声音不可能完全杜绝,若在考场内听到80dB的噪声应属于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答案】B。【解析】A.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声音都可以称为噪声,考场周围大声播放音乐,影响考试,所以属于噪声,故A错误;B.禁止鸣笛是为了避免噪声的产生,所以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故B正确;C.固体也能传声,所以关闭门窗不能完全消除噪声,只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理想的安静环境噪声在30dB~40dB之间,故D错误。故选B。当堂检测:1.(2022·江苏扬州) 手鼓社团活动时,敲鼓的力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响度变大 B. 响度变小 C. 音调变高 D. 音调变低【答案】A。【解析】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敲鼓的力越来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所以敲鼓的力越来越大,响度变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2022·山东临沂)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嘹亮的童声合唱《我和你》,让所有人回忆起2008年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时的情景,关于童声合唱,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 歌声的传播速度为3×108m/sC. 扩音器增大了歌声的响度 D. 歌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答案】B。【解析】A.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歌声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 m/s,故B错误,符合题意;C.扩音器的作用是增大声音的响度,因此通过扩音器我们听到的歌声响度变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朵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3.(2022·营口) 同学们在音乐教室上声乐课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钢琴伴奏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 同学们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 弹琴时用力按压琴键可以提高琴声的音调 D. 上课时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B【解析】【详解】A.钢琴伴奏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的耳朵的,故B正确;C.弹琴时用力按压琴键,增大了琴弦振动的幅度,可以提高琴声的响度,故C错误;D.上课时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故选B。4.(2022·娄底)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B. 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 丙图: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铃声的音量不会变化D. 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A.古筝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手在不同位置按弦,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B.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因为罩内空气稀薄,所以闹钟铃声的音量会越来越小,故C错误;D.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5.(2022·枣庄)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 防止噪声产生 B. 阻断噪声传播C.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 减小噪声传播速度【答案】A【解析】【详解】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止鸣喇叭是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只有A符合题意.6.(2022·北京) 琴和瑟是我国传统的两种乐器,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使之发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琴弦,没有振动B.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D. 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琴和瑟的声音【答案】D【解析】【详解】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正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只能说明它们振动频率一样,但不能说明响度相同,故C错误;D.琴和瑟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根据音色来分出琴和瑟,故D正确。故选D。7.(2022·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联合体)通过观察下列的声音波形图,________的音调相同,________的响度相同。A. B. C. D.【答案】 ①. ABD ②. ABC【解析】【详解】[1]由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A、B、D图中的声波振动频率相同,因此ABD的音调相同。[2]其中A、B、C波形偏离原位置的幅度相同,因此振幅相同,故ABC响度相同。8.(2022·贺州)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______产生的,琴声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答案】 ①. 振动 ②. 空气【解析】【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优美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的。9.(2022·河北省)2022年2月4日,来自河北省阜平县大山深处的44名孩子,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如图所示,他们的歌声走出了大山,走到了世界面前,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________产生的,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世界各地的部分电视用户是利用卫星接收和发射的________信号来收看现场画面的。【答案】 ①振动;②音色;③电磁波。【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振动产生的。[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一个特性,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卫星接收和发送信号要靠电磁波传递,世界各地的部分电视用户是利用卫星接收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来收看现场画面的。
第2章 声知识清单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原因:物体的 ;2、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 ;3、声音传播的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传播;4、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跟 和 有关。5、听到声音的途径:途径一:声波引起鼓膜振动→ 等组织→ →大脑感知声音。途径二:声音通过头骨、 →听觉神经→大脑引起听觉。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3)按 把声分为声音、 、 。2、响度:(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 、 、 有关。3、音色:(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跟发声体的 、 和 有关。三、声音的利用:1、声能传递 。如人们利用B超检查疾病;利用超声波探测工件是否有损伤;利用声呐、倒车雷达定位和测距;利用次声波预测自然灾害等。2、声能传递 。如超声波碎石、清洗、除尘、洁牙、加湿;超声和次声武器。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乐音和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发声体做 发出的声音。噪音:发声体做 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一切妨碍人们正常 、 和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噪声的来源:(1) 的噪声:雷声、火山爆发的声音;(2) 的噪声:大型商场的喧闹声,深夜的练琴声;(3) 噪声:电风扇、空调运行时发出的声音;(4) 噪声:工厂机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5) 噪声:推土机、挖掘机,重锤打夯工作时发出的声音;(6) 噪声: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运行时发出的声音。3、声音的等级:用 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4、控制噪声的途径:(1)防止噪声 ,在 减弱噪声;(2)阻断噪声 ,在 减弱噪声;(3)防止噪声 ,在 减弱噪声。专题突破专题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解读:解答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应储备以下知识:1、一切声的产生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耳听到。人耳听到声音的五个条件:(1)发声体振动;(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3)声音的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4)声音的响度足够大;(5)人的听觉正常。2、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1)介质:一般情况下,在固、液、气三种传声介质中,声速依次减少。(2)温度:在同一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3、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两种方法:(1)探究声音的产生应用转换法。(2)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应用科学推理法。4、解答回声测距问题的“四步法”:(1)审题意: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2)巧画图: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并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3)定关联:根据题意,明确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4)细解答:利用公式,代入已知量解答。(二)典例突破例1.(2022·陕西)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坚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用知识为滇西北山区女孩创造美好未来,如图,张老师带领师生宣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师生宣誓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C. 师生的声音音色相同 D. 洪亮的宣誓声表明声音的速度很大例2. (2022·福建省)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1)为了避免声音通过底部固体传出,利用磁悬浮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A磁体上端为N极,则B磁体下端为______极;(2)将内部充有少量空气的气球口系紧,并悬挂于玻璃罩内壁,实验过程发现气球体积变大,说明罩内气压变______;(3)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______;(4)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______传声。写出一个运用类似研究方法的实验:______。例3.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求:(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专题二、声音的三个特征的辨析及影响因素(一)专题解读: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它们之间的辨析是中考的高频考点,其中音调和响度的辨析是难点。它们的区别如下:1、从定义上比较:(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高是指:说话声音细,高音歌唱,振动的琴弦细、短、紧,振动的空气柱短;音调低是指:说话声音粗,低音唱歌,振动的琴弦粗、长、松,振动的空气柱长。(2)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叫响度。响度大是指:用力吹奏、敲击力度大;响度小是指:轻轻地吹奏、敲击力度小。2、从影响因素上比较:(1)音调: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响度:①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②距发声体的远近。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3、关系:音调高,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音调也不一定高。(二)典例突破:例4.(2022·北部湾) 声纹锁可以通过识别人的声音进行解锁,是根据每个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声速例5.(2022·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联合体)在校园合唱比赛中,老师将同学们分为高音部和低音部,他是依据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振幅 D. 音色例6.(2022·四川自贡) 为创建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A. 声速 B. 响度 C. 音色 D. 音调例7.(2022·四川南充) 某学校九年级三班在教室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文艺晚会,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调;B. 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响度不同;C. 某同学发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D. 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的缘故专题三.声音的利用(一)专题解读: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科技领域中,对我们生活和科技影响很大。例如超声波可以用来检查疾病、清洗、碎石等;次声波可用来监测自然灾害,次生武器等。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看是利用声音传递、告知人们一些未知的事情(消息),即声能传递信息;还是利用声音引起其他物体运动或振动(或通过一定的“力量”来完成),即声能传递能量。(二)典例突破:例8.(2022·四川达州)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C. 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D. 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例9.(2022·湖北黄冈、孝感、咸宁)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___产生的,酒杯被震碎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专题四.控制噪声的途径(一)专题解读:噪声问题是中考考察的重点,解决噪声问题,应突破以下三点:1、两个角度:(1)从物理学角度分辨乐音和噪音: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乐音;不规则振动产生噪声。(2)从环境保护角度分辨乐音和噪音:关键是是否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以及是否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2、三个等级:(1)为了保证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2)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3)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3、三条途径:(1)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2)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3)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二)典例突破例10.(2022·深圳) 深圳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公民应该控制噪声,下列不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做法是( )A. 不高声喧哗 B. 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C. 在公路上不鸣笛 D. 在学校周围植树例11.(2021·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上小轿车正常行驶时速度是4m/sB.击鼓时,力量越大音调越高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教室的门宽约80cm例12.(2022·湖北随州)每年高考和中考期间,社会各界都努力为考生创设良好的环境,防止噪声的危害是一项重要工作。下列关于考试期间控制噪声的说法和做法正确的是( )。A. 考场周围可以大声播放音乐,因为音乐不属于噪声;B. 考场附近禁止车辆行驶和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C. 关闭门窗可以完全消除噪声,因为固体不能传声;D. 干扰的声音不可能完全杜绝,若在考场内听到80dB的噪声应属于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当堂检测:1.(2022·江苏扬州) 手鼓社团活动时,敲鼓的力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响度变大 B. 响度变小 C. 音调变高 D. 音调变低2.(2022·山东临沂)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嘹亮的童声合唱《我和你》,让所有人回忆起2008年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时的情景,关于童声合唱,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 歌声的传播速度为3×108m/sC. 扩音器增大了歌声的响度 D. 歌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3.(2022·营口) 同学们在音乐教室上声乐课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钢琴伴奏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 同学们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 弹琴时用力按压琴键可以提高琴声的音调 D. 上课时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4.(2022·娄底)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B. 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 丙图: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铃声的音量不会变化D. 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5.(2022·枣庄)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 防止噪声产生 B. 阻断噪声传播C.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 减小噪声传播速度6.(2022·北京) 琴和瑟是我国传统的两种乐器,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使之发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琴弦,没有振动B.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D. 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琴和瑟的声音7.(2022·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联合体)通过观察下列的声音波形图,________的音调相同,________的响度相同。A. B. C. D.8.(2022·贺州)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______产生的,琴声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9.(2022·河北省)2022年2月4日,来自河北省阜平县大山深处的44名孩子,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如图所示,他们的歌声走出了大山,走到了世界面前,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________产生的,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世界各地的部分电视用户是利用卫星接收和发射的________信号来收看现场画面的。第2章 声知识清单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原因:物体的 ;2、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 ;3、声音传播的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传播;4、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跟 和 有关。5、听到声音的途径:途径一:声波引起鼓膜振动→ 等组织→ →大脑感知声音。途径二:声音通过头骨、 →听觉神经→大脑引起听觉。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3)按 把声分为声音、 、 。2、响度:(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 、 、 有关。3、音色:(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跟发声体的 、 和 有关。三、声音的利用:1、声能传递 。如人们利用B超检查疾病;利用超声波探测工件是否有损伤;利用声呐、倒车雷达定位和测距;利用次声波预测自然灾害等。2、声能传递 。如超声波碎石、清洗、除尘、洁牙、加湿;超声和次声武器。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乐音和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发声体做 发出的声音。噪音:发声体做 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一切妨碍人们正常 、 和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噪声的来源:(1) 的噪声:雷声、火山爆发的声音;(2) 的噪声:大型商场的喧闹声,深夜的练琴声;(3) 噪声:电风扇、空调运行时发出的声音;(4) 噪声:工厂机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5) 噪声:推土机、挖掘机,重锤打夯工作时发出的声音;(6) 噪声: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运行时发出的声音。3、声音的等级:用 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4、控制噪声的途径:(1)防止噪声 ,在 减弱噪声;(2)阻断噪声 ,在 减弱噪声;(3)防止噪声 ,在 减弱噪声。参考答案一、1、振动;2、介质;3、波;4、介质 温度;5、途径一:听小骨 听觉神经;途径二:颌骨;二、1、(1)高低;(2)频率;(3)频率 超声波 超声波;2、(1)大小;(2)振幅 距发声体的远近 声音的分散程度;3、(1)品质;(2)材料 结构 发声方式三、1、信息 ;2、能量。四、1、(1)规则振动 不规则振动;(2)学习 工作 休息;2、(1)自然界中;(2)生活中;(3)电磁(电器);(4)工业;(5)施工;(6)交通;3、分贝(dB);4、(1)产生 声源处;(2)传播 传播过程中;(3)进入人耳 人耳处。专题突破专题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解读:解答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应储备以下知识:1、一切声的产生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耳听到。人耳听到声音的五个条件:(1)发声体振动;(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3)声音的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4)声音的响度足够大;(5)人的听觉正常。2、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1)介质:一般情况下,在固、液、气三种传声介质中,声速依次减少。(2)温度:在同一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3、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两种方法:(1)探究声音的产生应用转换法。(2)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应用科学推理法。4、解答回声测距问题的“四步法”:(1)审题意: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2)巧画图: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并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3)定关联:根据题意,明确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4)细解答:利用公式,代入已知量解答。(二)典例突破例1.(2022·陕西)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坚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用知识为滇西北山区女孩创造美好未来,如图,张老师带领师生宣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师生宣誓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C. 师生的声音音色相同 D. 洪亮的宣誓声表明声音的速度很大【答案】B。【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故A错误;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生宣誓的声音是由师生们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音色是由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人的声带结构不同,音色也不相同,故C错误;D.洪亮的宣誓声表明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故选B。例2. (2022·福建省)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1)为了避免声音通过底部固体传出,利用磁悬浮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A磁体上端为N极,则B磁体下端为______极;(2)将内部充有少量空气的气球口系紧,并悬挂于玻璃罩内壁,实验过程发现气球体积变大,说明罩内气压变______;(3)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______;(4)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______传声。写出一个运用类似研究方法的实验:______。【答案】①N;②小;③振动;④不能;⑤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解析】(1)[1]磁悬浮装置是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因此A磁体上端为N极,则与之相对的B磁体下端应为N极。(2)[2]气球口系紧,气球内部空气的质量一定,当体积不变时气压不变,当气球外部气压变小时,气球内部气压大于外部气压,内部空气将气球向外压,则气球的体积变大,因此发现气球体积变大时,说明罩内气压变小。(3)[3]轻质小球放在发声体上,由转换法可知,轻质小球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4)[4][5]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实验中得出此结论运用了实验推理法。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也运用了实验推理法,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例3.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求:(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答案】(1)80m;(2)640m。【解析】已知:v车=72km/h=20m/s,v声=340m/s,t=4s。求:(1)汽车行驶的路程s1=?(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s2=?解:(1)∵∴汽车行驶的路程:s1=v车t=20m/s×4s=80m;(2)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4s=1360m,设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2,则:2s2=s声-s1,∴答:(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80m;(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640m.专题二、声音的三个特征的辨析及影响因素(一)专题解读: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它们之间的辨析是中考的高频考点,其中音调和响度的辨析是难点。它们的区别如下:1、从定义上比较:(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高是指:说话声音细,高音歌唱,振动的琴弦细、短、紧,振动的空气柱短;音调低是指:说话声音粗,低音唱歌,振动的琴弦粗、长、松,振动的空气柱长。(2)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叫响度。响度大是指:用力吹奏、敲击力度大;响度小是指:轻轻地吹奏、敲击力度小。2、从影响因素上比较:(1)音调: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响度:①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②距发声体的远近。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3、关系:音调高,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音调也不一定高。(二)典例突破:例4.(2022·北部湾) 声纹锁可以通过识别人的声音进行解锁,是根据每个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声速【答案】B【解析】【详解】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因此声纹锁可以根据音色来识别人的声音进行解锁,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例5.(2022·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联合体)在校园合唱比赛中,老师将同学们分为高音部和低音部,他是依据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振幅 D. 音色【答案】A【解析】【详解】高音部和低音部,指的是声音振动频率的不同,即音调的不同,故A符合题意。故选A。例6.(2022·四川自贡) 为创建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A. 声速 B. 响度 C. 音色 D. 音调【答案】B。【解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与声速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例7.(2022·四川南充) 某学校九年级三班在教室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文艺晚会,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调;B. 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响度不同;C. 某同学发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D. 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的缘故【答案】B。【解析】A.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改变振动的弦的长度,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因此其目的是改变音调,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B符合题意;C.音箱发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利用转换法将音响的振动转化为可以观察的纸屑振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动产生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是0.1s,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且回声和原声叠加缘故,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B。专题三.声音的利用(一)专题解读: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科技领域中,对我们生活和科技影响很大。例如超声波可以用来检查疾病、清洗、碎石等;次声波可用来监测自然灾害,次生武器等。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看是利用声音传递、告知人们一些未知的事情(消息),即声能传递信息;还是利用声音引起其他物体运动或振动(或通过一定的“力量”来完成),即声能传递能量。(二)典例突破:例8.(2022·四川达州)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C. 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D. 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B。【解析】A.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B符合题意;C.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减弱噪声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B。例9.(2022·湖北黄冈、孝感、咸宁)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___产生的,酒杯被震碎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答案】①振动;②能量。【解析】[1]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老师能发出声音是由于他的声带在振动。[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酒杯被声音震碎说明声音在传递能量。专题四.控制噪声的途径(一)专题解读:噪声问题是中考考察的重点,解决噪声问题,应突破以下三点:1、两个角度:(1)从物理学角度分辨乐音和噪音: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乐音;不规则振动产生噪声。(2)从环境保护角度分辨乐音和噪音:关键是是否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以及是否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2、三个等级:(1)为了保证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2)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3)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3、三条途径:(1)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2)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3)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二)典例突破例10.(2022·深圳) 深圳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公民应该控制噪声,下列不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做法是( )A. 不高声喧哗 B. 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C. 在公路上不鸣笛 D. 在学校周围植树【答案】D【解析】【详解】A.不高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A不符合题意;B.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B不符合题意;C.在公路上不鸣笛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C不符合题意;D.在学校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故D符合题意。故选D。例11.(2021·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上小轿车正常行驶时速度是4m/sB.击鼓时,力量越大音调越高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教室的门宽约80cm【答案】D【详解】A.4m/s=14.4km/h,此速度严重低于高速公路上对小轿车限速,故A错误;B.击鼓时,力量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一般学校教室门的宽度为70cm~100cm,教室的门宽约80cm,故D正确。故选D。例12.(2022·湖北随州)每年高考和中考期间,社会各界都努力为考生创设良好的环境,防止噪声的危害是一项重要工作。下列关于考试期间控制噪声的说法和做法正确的是( )。A. 考场周围可以大声播放音乐,因为音乐不属于噪声;B. 考场附近禁止车辆行驶和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C. 关闭门窗可以完全消除噪声,因为固体不能传声;D. 干扰的声音不可能完全杜绝,若在考场内听到80dB的噪声应属于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答案】B。【解析】A.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声音都可以称为噪声,考场周围大声播放音乐,影响考试,所以属于噪声,故A错误;B.禁止鸣笛是为了避免噪声的产生,所以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故B正确;C.固体也能传声,所以关闭门窗不能完全消除噪声,只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理想的安静环境噪声在30dB~40dB之间,故D错误。故选B。当堂检测:1.(2022·江苏扬州) 手鼓社团活动时,敲鼓的力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响度变大 B. 响度变小 C. 音调变高 D. 音调变低【答案】A。【解析】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敲鼓的力越来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所以敲鼓的力越来越大,响度变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2022·山东临沂)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嘹亮的童声合唱《我和你》,让所有人回忆起2008年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时的情景,关于童声合唱,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 歌声的传播速度为3×108m/sC. 扩音器增大了歌声的响度 D. 歌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答案】B。【解析】A.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歌声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 m/s,故B错误,符合题意;C.扩音器的作用是增大声音的响度,因此通过扩音器我们听到的歌声响度变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朵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3.(2022·营口) 同学们在音乐教室上声乐课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钢琴伴奏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 同学们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 弹琴时用力按压琴键可以提高琴声的音调 D. 上课时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B【解析】【详解】A.钢琴伴奏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的耳朵的,故B正确;C.弹琴时用力按压琴键,增大了琴弦振动的幅度,可以提高琴声的响度,故C错误;D.上课时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故选B。4.(2022·娄底)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B. 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 丙图: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铃声的音量不会变化D. 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A.古筝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手在不同位置按弦,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B.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因为罩内空气稀薄,所以闹钟铃声的音量会越来越小,故C错误;D.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5.(2022·枣庄)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 防止噪声产生 B. 阻断噪声传播C.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 减小噪声传播速度【答案】A【解析】【详解】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止鸣喇叭是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只有A符合题意.6.(2022·北京) 琴和瑟是我国传统的两种乐器,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使之发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琴弦,没有振动B.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D. 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琴和瑟的声音【答案】D【解析】【详解】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正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只能说明它们振动频率一样,但不能说明响度相同,故C错误;D.琴和瑟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根据音色来分出琴和瑟,故D正确。故选D。7.(2022·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联合体)通过观察下列的声音波形图,________的音调相同,________的响度相同。A. B. C. D.【答案】 ①. ABD ②. ABC【解析】【详解】[1]由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A、B、D图中的声波振动频率相同,因此ABD的音调相同。[2]其中A、B、C波形偏离原位置的幅度相同,因此振幅相同,故ABC响度相同。8.(2022·贺州)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______产生的,琴声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答案】 ①. 振动 ②. 空气【解析】【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优美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的。9.(2022·河北省)2022年2月4日,来自河北省阜平县大山深处的44名孩子,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如图所示,他们的歌声走出了大山,走到了世界面前,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________产生的,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世界各地的部分电视用户是利用卫星接收和发射的________信号来收看现场画面的。【答案】 ①振动;②音色;③电磁波。【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振动产生的。[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一个特性,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卫星接收和发送信号要靠电磁波传递,世界各地的部分电视用户是利用卫星接收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来收看现场画面的。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