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共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校区)、姓名、班级、座号、考号等填写在指定位置。
3.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生物科学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非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设计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
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D.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2.图1表示人体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染色体或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图形,图2表示处于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部分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1表示核DNA数目的变化,则a时刻前一定发生了着丝粒分裂
B.若图1表示核DNA数目的变化,则b时刻后核DNA数目与染色体数目一定相等
C.若图1表示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则图2中一定处于a时刻前的细胞有乙、丙
D.若图1表示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则图2中一定处于a时刻前的细胞有甲、乙
3.自然状态下,二倍体小茧蜂(2n=20,没有Y染色体)为雌蜂,单倍体小茧蜂(n=10)为雄蜂,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人工培育可获得二倍体雄蜂。小茧蜂的X染色体有三种类型(XA、XB、XC),纯合受精卵发育为雄性,杂合受精卵发育为雌性。现有一个人工培育群体,雄蜂组成为XAXA:XBXB=2:1,雌蜂组成为XAXB:XBXC:XAXC=3:2:1,该群体中雌雄蜂随机交配,雌蜂的一半卵细胞进行受精,一半卵细胞直接发育(不同基因型的卵细胞发育为雄蜂的概率相同)。在获得的子代群体中,雌蜂与雄蜂的比例是
A.23:49B.11:21C.23:13D.5:31
4.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籽粒颜色由3对等位基因I/i、C/c、P/p控制,相关基因控制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基因C位于4号染色体,基因P位于5号染色体,红色素、紫色素可分别使其籽粒呈现红色、紫色,不存在这两种色素时,籽粒呈现白色。不考虑互换和其他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C和基因P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B.纯合紫粒植株与纯合白粒植株杂交,后代均为紫粒
C.基因型为IICcPp的植株自交,后代表型之比为红粒:白粒:紫粒=9:4:3
D.基因型为IiCcPp的植株自交,后代表型之比为红粒:白粒:紫粒=27:28:9
5.育种人员将抗虫基因A和抗除草剂基因B导入某种作物细胞中,经培养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甲、乙、丙,导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别如图所示。上述转基因植株分别自交,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双抗性植株比例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甲和乙
6.将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共同培养,培养液中相对噬菌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赫尔希和蔡斯利用该过程设计并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他们利用放射性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除去未吸附的噬菌体后,搅拌、离心,然后检测了沉淀物和上清液的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需先分别用含有放射性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使噬菌体被标记
B.噬菌体增殖过程中所需的模板、原料均由大肠杆菌提供
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保温时间应在20min左右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若噬菌体DNA被标记,两次离心得到的上清液均无放射性
7.CDG4-nCas9是一种碱基编辑器,其中含有Cas9蛋白和人工设计的向导RNA等,在向导RNA引导下,可实现对基因的定点编辑。利用该系统将一个大肠杆菌拟核DNA一条链中的特定碱基C替换为A,该大肠杆菌繁殖n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子代细胞中DNA分子含有编辑后碱基对的有2n-1-1个
B.CDG4-nCas9可识别大肠杆菌D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
C.在一定范围内,向导RNA序列越短,越容易导致编辑位点出错
D.子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嘌呤碱基占总碱基数的比例为1/2
8.家蚕为ZW型性别决定生物,其常染色体上的A、a基因分别控制幼蚕体色中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性状,为了在幼蚕阶段区分性别,育种人员利用60C照射基因型为AA的普通家蚕,使其一条染色体上含A基因的片段拼接至W染色体,并通过进一步杂交实验获得了基因型为aaZWA的新品种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育种过程中可以利用无斑纹普通雄蚕作杂交亲本
B.上述家蚕新品种甲的培育过程利用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上述新品种甲与无斑纹普通雄蚕杂交,可根据后代幼蚕体色区分性别
D.上述新品种甲与杂合子普通雄蚕杂交,后代有斑纹:无斑纹=1:3
9.腺病毒的双链(α链、β链)DNA分子在复制过程中,首先以α链为模板合成一条子链并逐渐释放β链,然后以完全释放出的β单链为模板合成另一条子链。复制是由与模板链一端特异性结合的末端蛋白(pTP)引发的,pTP与DNA聚合酶结合启动复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腺病毒的DNA上有多个复制起点以提高DNA复制速率
B.复制起始时,pTP结合到DNA模板链的3´-端
C.该复制方式可使亲代DNA的两条链保留在同一个子代DNA中
D.若合成一条子链需要t分钟,则腺病毒的1个DNA分子经2t分钟后能产生4个子代DNA分子
10.嘌呤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属于氨基糖苷类物质,可以代替氨基酸参与翻译过程中肽链的合成,阻断后续反应进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嘌呤霉素能识别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从而使肽链合成终止
B.嘌呤霉素通过干扰基因转录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结构
C.嘌呤霉素能使一条mRNA翻译得到多条不同的肽链
D.嘌呤霉素能占据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唯一的tRNA结合位点
11.雌猫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细胞中的1条X染色体会随机失活,只有1条X染色体保留活性,相关的分子机制如图所示。雄性个体细胞不会形成巴氏小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染色体失活会改变其基因的碱基序列
B.Xist基因与Tsix基因都表达时,X染色体保留活性
C.Xist基因和Tsix基因共用同一条模板链
D.形成巴氏小体的X染色体来源于雌性亲本
12.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张力及肌力进行性减退,某男性患者因ISPD基因异常而患此病,其父母、妹妹表型正常。对患者家系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及其父亲均携带第1231位点碱基对突变的ISPD基因,其母亲和妹妹不携带该异常基因,但患者及其母亲、妹妹携带部分碱基对缺失的ISPD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患者患病与发生染色体缺失有关
C.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和母亲
D.患者妹妹与不携带致病基因的男性婚配,孩子均不患病
13.果蝇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可融合成一条染色体,称为并联X(记作“X^X”),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一只含有并联X(X^XY)的纯合红眼雌果蝇和一只正常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与亲代完全相同,子代连续交配也是如此,已知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X^X的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均会异常
B.在并联X个体的杂交实验中,亲本雄果蝇的X染色体传向子代雄果蝇
C.杂交所得子代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2:1
D.若对亲本雄果蝇进行诱变处理,可用上述雌果蝇鉴定X染色体上的新发突变
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
C.不同生物中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这否定了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细菌形成耐药性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
15.自然选择有利于羚羊种群中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的个体,也有利于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这两个物种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此“军备竞赛”中,两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协同进化
D.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分子信标探针结构如图,因其中部分核苷酸碱基彼此互补配对而呈现发夹结构,在探针的一端有荧光团,另一端有荧光淬灭剂。当分子信标探针处于发夹结构时,荧光团无荧光,发夹结构打开时荧光团可发出荧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信标探针可用于检测细胞内特定DNA或RNA序列
B.若分子信标探针中部分碱基序列为5´-GTTCAGGACA-3´则互补DNA序列为5´-CAAGTCCTGT-3´
C.若分子信标探针中腺嘌呤比例为a,其与待测DNA形成的互补双链中G的比例为(1-a)/2
D.可利用高温使发夹结构打开,然后降低温度使其与待测DNA形成杂合双链
17.某动物(2n=8)基因型为AaBbDdXTY,其中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D、d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甲、乙、丙、丁四个精细胞,其中甲的基因型为AbDXTY。已知甲和乙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丙和丁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丙与基因型为AaBBddXtXt的卵原细胞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细胞含有5条染色体B.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了互换
C.乙的基因型为ABDXTY或abDXTYD.上述受精卵的基因型有4种可能
18.单基因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是P基因突变所致。图为某患者及其父母同源染色体上P基因的相关序列检测结果(每个基因序列仅列出一条链,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患者的父亲、母亲分别具有①、②突变位点,但均未患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未突变P基因的位点①碱基对为A-T
B.①和②位点的突变均会导致P基因功能的改变
C.患者同源染色体的①和②位点间发生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D.上述①和②位点的突变可体现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19.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只来源于父母一方的个体称为单亲二体(UPD),其形成机制如图所示。一对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双亲形成了UPD后代,已知白化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亲本形成异常配子的原因一定是减数分裂Ⅱ异常
B.上述双亲形成的11号染色体UPD后代为白化病患者
C.11号染色体UPD的白化病女孩的致病基因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
D.若双亲患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生出的健康女儿可能是X染色体UPD
20.蜜蜂通过将蔗糖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来酿造蜂蜜。蜜蜂对蔗糖的敏感程度受Lkr基因的调控,Lkr基因表达越活跃,蜜蜂对蔗糖越敏感,更倾向于采集花粉为食,反之则更倾向于采集花蜜为食。温带地区的植物开花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而热带地区的植物常年开花,花粉充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蜜蜂对蔗糖敏感程度不同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与热带地区相比,温带地区的蜜蜂Lkr基因表达更活跃
C.对蔗糖敏感的蜜蜂Lkr基因发生甲基化,可能会影响其采食倾向
D.对蔗糖敏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的蜜蜂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1分)拟南芥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其减数分裂过程受多种基因调控。图1是拟南芥(2n=10)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显微照片,图2是拟南芥sdⅠ突变体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细胞照片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野生型拟南芥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满足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2的时期有_______。
(2)图2细胞f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若细胞e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某个配子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可能。
(3)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等染色体行为,使配子遗传物质多样化,增加了生物遗传的多样性,而_______过程保证了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稳定性。
(4)据图2分析sdⅠ突变体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
22.(9分)进行性脊柱性肌萎缩症(SMA)与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两种遗传病症状相似,均会导致肌肉力量不足,临床上较难区分。SMA由等位基因A、a控制,DMD由等位基因B、b控制,图1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图2为对图1中某些个体的DMD相关基因分析获得的电泳(可分离不同基因,marker为标准品)图,Ⅱ-6和Ⅲ-9个体的结果丢失。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分析图1、2可知DMD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
(2)Ⅲ-9的DMD致病基因来自Ⅰ代的_______,请将Ⅱ-6和Ⅲ-9的电泳结果标注在图2中。
(3)Ⅰ-2和Ⅱ-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Ⅱ-6与Ⅱ-7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
(4)请使用简单的遗传学方法区分某个肌肉力量不足的女性患者是SMA还是DMD:_______。
23.(14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玉米的性别受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现有基因型不同的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玉米植株。不考虑互换和其他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实验一时,做母本的植株为_______,杂交过程中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做法是_______。
(2)实验二中,F1自交,F2中雄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若F2中的雌雄同株植株进行随机传粉(每种配子数量足够多且活力相等),理论上所得子代的性状及比例为_______。
(3)研究发现玉米耐盐/不耐盐(G/g)、抗病/易感病、籽粒糯性/非糯性这3种相对性状的遗传只涉及2对等位基因,且每种性状只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耐盐性状为显性性状。据实验三判断,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2种性状是_______。如果仅根据表中信息能确定实验三涉及的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糯性性状为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
(4)请利用实验四中涉及的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G/g、B/b、T/t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要求:①只杂交一次;②仅根据子代表型预期结果;③不根据子代性状的比例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1分)miRNA是真核细胞中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主要功能是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BCL2是一个抗凋亡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该基因的表达受MIR-15a基因控制合成的miRNA调控,如图1所示。图1中A、B表示过程,①、②表示物质,图2表示B过程的相关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过程是___________,该过程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依次连接在正在合成的①的___________(填“3´-端”或“5´-端”)。
(2)图2中核糖体甲、乙中更早结合到mRNA分子上的是___________,tRNA的___________(填“5´-端”或“3´-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图2中正在进入核糖体甲的氨基酸是___________(部分密码子及其对应的氨基酸:GGC—甘氨酸;CCG—脯氨酸;GCC—丙氨酸;CGG—精氨酸)。
(3)图1中成熟miRNA单链中腺嘌呤占18%,尿嘧啶占42%,成熟miRNA与①形成的双链区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4)据图1分析可知,成熟miRNA的大量产生会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请简述其机理___________。
(5)BCL2基因在癌细胞中高表达,基于上述分析,请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思路___________。
25.(10分)海洋中三个不相连的小岛上分别分布有同种动物的三个种群,初始个体数依次为100、1000和10000。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A、a是等位基因,A对a完全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基因库最大的是种群___________。三个种群中,基因的丧失对种群基因频率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_。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__________导致了种群乙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由图可知,种群丙在0~125代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该种群在125代后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比例保持在___________。
(3)已知种群丙动物的体色有深色、中间色、浅色三种,分别由基因B1、B、b控制,其显隐性关系为B1>B>b,种群繁殖到140代时,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是60%,b的基因频率是20%,深色B1B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
(4)种群乙、丙繁殖500代后,形成了不同的物种,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其形成过程___________。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二、共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21.(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a→c→b→d 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2分)
(2)AABbDD和aaBbdd 8(2分)
(3)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2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4)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质未分裂(2分)
22.(9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遗传物质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
(2)Ⅰ-2(或者2) (2分)
(3)100% 7/16(2分)
(4)调查该患者家族病史,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或调查该患者的父亲是否有相应的症状,有相应症状的可能为DMD,无相应症状的一定为SMA
23.(14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甲
在甲植株雌花序上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植株的花粉,撒在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2分)
(2)3/16 雌雄同株:雌株:雄株=64:9:8(2分)
(3)耐盐/不耐盐、抗病/易感病(2分) 显性(2分)
(4)实验思路:F1中耐盐雌雄同株植株与不耐盐雌株杂交,分析后代性状表现(或:F1中耐盐雌雄同株植株自交,分析后代性状表现)
预期结果:
若后代中无耐盐雄株出现,则G/g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T/t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后代中无耐盐雌株(或无不耐盐雄株)出现,则G/g和T/t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b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后代出现不耐盐雌雄同株(或出现耐盐雄株和耐盐雌株、或出现耐盐雄株和不耐盐雄株),则G/g、T/t、B/b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24.(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转录 3’-端
(2)乙 3’-端 脯氨酸
(3)20%(2分)
(4)促进 miRNA能与BCL2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断翻译过程(2分)
(5)促进MIR-15a基因的表达
25.(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丙 甲(2分)
(2)自然选择 种群A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1
(3)24%(2分)
(4)分布在两个小岛上的种群乙、丙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导致两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使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2分)
亲本
F1
F2
实验一
甲×丁
雌雄同株
雌雄同株:雄株=3:1
实验二
乙×丁
雌雄同株
?
实验三
耐盐糯性抗病×不耐盐非糯性易感病
耐盐糯性抗病:不耐盐非糯性易感病:耐盐非糯性抗病:不耐盐糯性易感病=1:1:1:1
实验四
耐盐雌雄同株×不耐盐雌株丙
耐盐雌雄同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D
A
C
A
C
A
D
B
C
B
B
C
B
D
16
17
18
19
20
BC
D
BD
ABC
ABD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醋厂生产工艺流程如图所示,计数噬菌体时常进行如下操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8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多选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