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4年河南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部分学校临考诊断卷A卷)
展开gd.
2024年河南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部分学校临考诊断卷A卷)
一、新添加的题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与“风景的排除”
经由讲述一个“离乡—归来—再离乡”的归乡故事,故乡成为“故乡”,被赋予人生与叙事之“开端”/
“起源”的意义,也建构了主体这一现代“风景”。这一“风景”是柄谷行人(日本近畿大学特任教授)意义
上的,通过现代性的装置(“文学”)而建构出来的“风景”——包括内面(主体/自我)、自白(表现形
式)和儿童(童心)等方面,区别于以往狭义上的“风景描写”,即处于“环境”和“背景”位置的风景(为
便于区分,以下这一广义上的风景以引号突出)。这里重要的不是风景,而是看风景的人(主体)。因为风景
总是主体的风景,即主体之状态的呈现。正是通过风景的呈现过程,看风景的人本身成为“风景”(主体)。
风景是乡愁的指示器。《故乡》中这样的风景主要有两处:开头第二段描写的是故乡深冬阴晦、萧索的风
景和母亲提到闰土时我脑海中闪现的海边图画。藤井省三认为鲁迅在小说的开头周密地排除了故乡的风景,是
为后面幻想的风景的出现和消失做铺垫,目的是凸显最后鲁迅希望的破灭。藤井省三所谓“风景的排除”仍然
是狭义上的风景,是主体看到的风景,对应的是主体内心的“悲凉”。而真正被忽略与排除的是主体看不到
(或不想看到)的风景——故乡人闰土和杨二嫂们的现实生活。
除了“我”与闰土的相见,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我”与杨二嫂的会面了。不论是农民闰土
还是小市民杨二嫂,与“我”的差异都是巨大的。然而“我”对两者的态度截然不同。“我”对于杨二嫂的恶
感让读者觉得有些突兀。这当然与杨二嫂的长相和不讨人喜欢的出场有关,不过这些不足以解释那种厌恶。这
里容易被忽略的是,在“我”对杨二嫂的描述中,所用的词如“圆规”“拿破仑”“华盛顿”等都不可能是没
受过教育的杨二嫂人生中的词汇,“我”居高临下地运用以上的新(现代)词汇评判“落后愚昧”的杨二嫂,
对于杨二嫂是不公正的,虽然两人的对白最后以“我”的“闭了口”告终。这一对话交流失败的场景不仅暴露
了启蒙者/被启蒙者在知识、观念和地位上的不平等,也说明还乡的“我”对以杨二嫂为代表的故乡人的现实
生活缺乏理解力和想象力。
不过这仍不足以解释“我”对同为故乡人的闰土与杨二嫂态度的差异,显然,“我”对两者态度的截然不
同是不能通过“施者/受施者”的人道主义立场,或者阶级/革命/启蒙视野的局限加以解释的,必须回到主体
——“我”,回到闰土和杨二嫂对于“我”的主体建构意义的差异上来。少年闰土之所以对于“我”如此重
要,是因为他在“我”的主体建构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所以有必要回到中年“我”与闰土再次见面的场
景。虽然之前杨二嫂的步步紧逼使得“我”无话可说(按理这应该让“我”对中年闰土的变化有所准备),但
因为她不在“我”的儿时记忆中,与“我”的“过去”没有瓜葛,所以可以将她拒之门外。而闰土的一声“老
爷”给予“我”的却是毁灭性的打击。这真是一个残忍的场景,而对闰土来说尤其如此。小说写“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这些动
作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呈现的,但闰土内心无声的挣扎过程不应被忽视。我们要问的是,闰土除了叫“老
爷”,他有其他的选择吗?“我”可以称呼他“闰土哥”,而闰土称呼“我”为“迅哥儿”的可能性有多大?
而为什么一声“老爷”会让“我”打了一个寒噤,带来那样一种震惊,以至说不出话?因为它不仅揭开了这样
一个现实:两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了”,再没办法回到从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摧毁了长期
以来“我”对“好的故乡”的记忆,不仅让“我”回到物是人非的残酷现实,而且意识到之前对“好的故乡”
的怀旧只是一厢情愿。“我”的家园想象和精神依托瞬间坍塌,已然“无家可归”了。
这一从“怀旧”到“乡愁”的创伤性时刻无疑透露出现代主体的认同危机,同时对于“我”也是一个启悟
的时刻:在错置和错位中,“我”认识到没有人能够自外于变化的“时间”和“空间”。正如人文地理学家多
琳·马西指出的,怀旧是一种一厢情愿,是以一种剥夺他人之历史的方式表达时间和空间:“认为你能够回到时
空中,是剥夺了他人的一直在变的独立的故事。”故乡的时间不会因为自己的离开而停滞,故乡人的生活也不
会因为自己的缺席而静止,而正是“我”在变化着的故乡时空中的“缺席”,使得闰土和杨二嫂的生活被排
除,变成了“他者的风景”。
可见,“风景”(主体)也是“排除”的产物,“风景”的确立过程同时也是“风景的排除”过程,透露
出乡愁书写与主体建构中的不平等差异和权力问题。它们之所以被以往的解读所忽略,与我们长期以来注目于
作为“共同体”的民族/国家而忽视个体,及两者间的“中介”——故乡有直接关系。
(摘编自卢建红《乡愁与认同》)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离乡—归来—再离乡”的归乡故事框架,赋予了“故乡”人生与叙事的“开端”/“起源”意
义,也使“故乡”成为建构现代“风景”的载体。
B.文中提到藤井省三的观点,他认为鲁迅在小说开头周密地排除或忽略了自己看不到(或不想看到)的风
景,其目的是凸显最后鲁迅希望的破灭。
C.《故乡》中“我”与闰土、杨二嫂会面的场景,表现了主体在看待他者时的差异和偏见,“我”对杨二嫂
产生恶感的部分原因在于其长相和不讨人喜欢的出场。
D.作者引用多琳·马西的观点进一步阐释了“我”在变化着的故乡时空中的“缺席”,使得闰土和杨二嫂的生
活变成了“他者的风景”。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末尾强调,重要的是看风景的人(主体),因为风景总是主体的风景,即主体状态的呈现,从而凸
显主体在“风景”建构中的重要性。
B.在观点表达上,作者通过概念重构以及对鲁迅《故乡》的细致解读,阐发了“风景”与“风景的排除”在
个体经验和文学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C.闰土的一声“老爷”给“我”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不仅导致“我”对故乡记忆的破灭,也深刻而细腻地展
现了主体在面对他者时的认同危机。
D.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过于关注作为“共同体”的民族与国家及作为二者“中介”的故乡,而忽略了乡愁书写
与主体建构中的不平等差异问题。
【小题3】根据多琳·马西的观点,下列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最不可能是“他者的风景”的一项是(
A.孔乙己 B.祥林嫂 C.鲁四 D.柳妈
【小题4】根据文中的相关阐释,下列能够正确标示柄谷行人意义上的“风景与主体”概念关系的一项是
)
(
)
A.
B.
C.
D.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说“‘风景’(主体)也是‘排除’的产物”,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谈谈“风景”
被排除的因素有哪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凉亭
谢志强
挑着一担小鸭,走了许久,腿僵了,人乏了,小鸭们像是入眠了。一个凉亭就出现在前边,好像应了他突
然冒出的歇脚的念头。箩筐一停,小鸭顿时叫起来,仿佛到了家。他坐进凉亭,掀开箩筐,一片攒动的嫩黄。
有一个背着草篰的农夫经过,驻足凑近,看着黄澄澄、毛茸茸的小鸭,说是要买几只,回去给小儿子当小
伙伴。
卖小鸭的小贩问:“这野地怎么冒出个凉亭?还真是好地方,替走远路的人着想。”
农夫说:“供过往的行人歇歇脚,避避雨。我们村还没个村名,有人称我们是凉亭村,见到凉亭,就快到
我们村了。”
小贩说:“凉亭村好客。”
农夫问起价钱,就迟疑,好是好,只是一时拿不出钱。他说:“我们这一带,各家各户都养蚕,春天,大
家手里没钱,得等到农历五月,卖了茧子,才能有钱。”
小贩掏出粗糙的霉头纸(包装土特产的纸)说:“我在老家萧山常常采取赊账的办法,你看这样妥不妥,
记下你的姓名、家址、数量、钱数,你把小鸭拿走,到时候,我来收账。”
农夫报了姓名、家址,还按了手印——小贩竟带着印泥。农夫说:“萧山到桐乡的石门镇,路可是很远
呢,我最远也只去过石门镇。”
小贩顿顿足,说:“我这腿,很勤快,带我到了这里。”
农夫领着小贩进了凉亭村,村里到处都是桑树。转了一圈,仿佛撒下声音,满村都响着小鸭的叫声,伴随
着小孩的笑声。
小贩担子两头的箩筐空了,轻了,怀里揣着的那张霉头纸上写满了字和数。村名不知道,就画了个凉亭。
那个领他进村的农夫,还请他一起用了个早晚饭,说是添一双筷子的事儿。叫他留宿,他说:“趁凉爽,
赶夜路。”
过了端午节,小贩成了小商贩,挑了一担小孩喜欢的物件,顺便来收取小鸭的赊账。走到凉亭,歇歇脚,
这一次箩筐里可没有声音。不过,想象孩子们拿到小玩意的反应,他就笑了。他没孩子,喜欢听孩子笑。
突然,他慌了。手忍不住伸进怀中的袋,能摸到似乎是融化了的麦芽糖。途中遇上一场雷雨。淋了,现在
衣衫干了,霉头纸却成了一团纸浆,吸饱了雨水,一捏,还捏出墨色的汁水,像山林里的野果。
麻烦了。墨字已涸开,姓名、住址、款数,消失在纸浆里。他一向只记得小鸭,别人看来一色一样的小
鸭,他能辨认出哪一只,但是,却记不住人名,甚至觉得所有人的面孔都一样,只知男女。
收账凭账单,无凭无据,谁会认赊账?他记得凉亭相遇的那个农夫的小儿缺了两颗当嘴的门牙,笑起来漏
风,那天晚饭,小孩连饭也不安心吃了,模仿小鸭的叫声,很逼真。
一村的蚕宝宝结茧了吧?仿佛他也缠入无形的大茧中。因为这个凉亭,他接近了一村人,现在,小鸭该长
大了。
炊烟升起,小贩进了村,一路吆喝。听见鸭叫,就探头看院。
不等他开口讨债——也不知怎么说,院中人说:“哎呀,你总算来了。”
小贩一喜,人家似乎就等待着他呢。
那户人家,给了他小鸭的赊款,还要他点一点。他顺手装入袋里,说:“让你们记挂着,费心了。”
这些日子,小鸭的赊款,他想一次,是一件事,再想一次,又增加一件事,心中就挂了很多事,事多心
累。
小贩料不到如此顺利,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对一对赊账单——凭据。竟还有人,将他来的消息传播开去,有
人找来交钱,省得他跑脚。收了账,出了货——小孩看中货担里的小玩具,大人付钱。
最后一家,是他在凉亭相遇的那个农夫。农夫说:“我这小儿,常问起,小鸭长大了,伯伯怎么还不来
呢?”
农夫的儿子数着几只鸭子,让小贩看。
小贩说:“这个村,是小鸭的家,明年春天,我还来。”
那个晚餐,又“添了一双筷子”。饭后告别,他要了几个“蚕宝宝”。他和衣,在凉亭过了一夜。他借着
月光,点了钱,一点不少。
不知谁先叫起,反正有凉亭那个村庄(凉亭离村庄有两里远,坐落在入村的道路旁),就被叫成鸭子家兜
村了。凉亭像兜口。据传,村外河边的凉亭,为清朝光绪年间,由村里人自发建起。
(有删改)
文本二:
所有的小说均有谱系和母题,就是有“来路”,作家常常脱不开、跳不出。所谓谱系,爱情、傻瓜、疯
子、大海、森林、旅行等构成故事有限的模式。所谓母题,有寻找、逃离、回家、报复、嫉妒、孤独等。有些
经典作家终其一生的作品,就是表现一个母题,坚持一个谱系。比如马尔克斯写孤独,门罗写逃离。那是作家
灵魂的取向。写微型小说,“型”微小,但作家的心灵要“大”,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凉亭》的谱系可归为
乌托邦小说。有正有反,还有反乌托邦小说。关于乌托邦小说,古今中外有强劲的谱系,比如,中国的桃花
源。《凉亭》跳不出这种谱系,唯一的方法,就是那张账单,进乌托邦似的村庄前,也被暴雨化为纸浆。那个
凉亭是中国式乌托邦的入口。蚕宝宝、小黄鸭,是生命的象征。那是一个讲诚信又和谐的村庄。怎么表现时代
精神?账单被暴雨销毁,没了证据,村里居民积极主动来付账。当下缺失什么,文学就补什么。这就是我认为
的文学中表达的时代精神。
(节选自谢志强《过手·后记》)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片攒动的嫩黄”这句话以其生动的色彩、动态的描绘以及情感与象征意义的融合,成功地营造了一个
生动、温馨且充满希望的氛围。
B.小贩掏出粗糙的霉头纸记录赊账信息,甚至带着印泥让农夫按手印,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他的职业特点,
也表现了他的细心和负责任的态度。
C.小说先后两次写农夫以“添一双筷子”的说辞挽留小贩在家中用餐,充分展现出凉亭村民真挚朴实的情
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D.小说从小贩视角审视凉亭村“到处都是桑树”“炊烟升起”等环境,表现出他对陶渊明“鸡鸣桑树颠”
“依依墟里烟”式的田园归隐之趣的追求。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小贩感觉腿僵人乏的当口,不早不晚,凉亭就出现了,这种讲故事的方法,颇有中国传统章回小说“无
巧不成书”的神韵。
B.小贩在端午节后前来收账,却遭遇了霉头纸被淋湿的意外,这一情节使得故事产生了波折;这种波折使得
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C.小贩在凉亭过夜时“借着月光,点了钱,一点不少”,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他的疑心和谨慎,也借此反衬
了村民们的诚信和善良。
D.小说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描写富有乡村地域色彩的人与物,使故事更加贴近乡村生活,增强
了真实感和代入感。
【小题3】在文本一中,作家赋予了社会环境高度典型化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4】文本二中说“关于乌托邦小说,古今中外有强劲的谱系,比如,中国的桃花源。《凉亭》跳不出这
种谱系”,请从主题、情节、人物三个方面任选两点,对比分析《凉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部作品的
异同。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书·武帝纪》赞谓:“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
.
. .
举封禅,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有三代之风。以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虽《诗》
《书》所称,何以加焉?”是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抑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因匈奴屡入寇则使卫青七出塞击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公孙敖筑受降城,徐自为筑五原塞千余里,列亭障至
卢朐,徙贫民实之。又使霍去病六出塞,击匈奴右地,降浑邪王,筑令居以西,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
郡。又使李广利伐大宛,斩其王毋寡。自敦煌西至盐泽,起亭障,屯田于轮台、渠黎,此开境于西与北者也。
又使张骞等通西域,而三十六国君长皆慕化入贡,此开境于极西者也。其中有秦所本有,已沦入外国而武帝恢
复之者,如朔方、朝鲜、南越、闽越,秦时虽已内属,然不过羁縻附隶,至武帝始郡县其地也。并有秦所本无
而新辟之者。西北则酒泉、敦煌等郡,南则九真、日南等郡,西南则益州等郡。而西域三十六国,又秦时所未
尝闻也。
统计武帝所辟疆土,视高、惠、文、景时,几至一倍。西域之通,尚无与中国重轻。其余所增地,永为中
.
国四至,千万年皆食其利。故宣帝时韦玄成等议,以武帝丰功伟烈,奉为世宗,永为不毁之庙。
乃班固一概抹煞,并谓其不能法文景之恭俭,转以开疆辟土为非计者。盖其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
.
当时实为天下大害。故宣帝时议立庙乐,夏侯胜已有“武帝多杀士卒,竭民财力,天下虚耗”之语。至东汉之
初,论者犹以为戒,故班固之赞如此。其《西域传》赞亦谓:“光武闭玉门关,谢外国朝贡。虽大禹之叙西
戎,文帝之却走马,殆无以过。”其持论犹此意也,
(节选自《廿二史札记·汉书武帝纪赞不言武功》)
【小题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匈奴A屡入B寇C则使D卫青E七出塞F击收G河南地H置I朔方郡。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赞,指赞辞,用在纪传体史书篇末,表达作者对人物/事物的评价或总结的文字。
B.正朔,指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颁布新的历法。
C.视,比照,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视”意思不同。
D.敝,损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认为汉武帝在罢黜百家、兴办太学等治理国家方面多有建树,值得称述,使得后代帝王能够继承他的
宏伟功业,具有夏商周三代的遗风。
B.为了向西、向北拓展疆土,汉武帝命公孙敖与徐自为建造了受降城和长达千余里的五原塞,并让他们迁徙
贫民充实这些边塞地区。
C.汉武帝拓展的疆土里,朔方、朝鲜、南越等地在秦朝时就已归属朝廷;而酒泉、敦煌、九真、日南等郡,
是秦朝时本来没有的疆土。
D.汉宣帝时韦玄成等人认为汉武帝功绩巨大,应该尊奉为世宗,因为武帝时所增加的领土,永远成了中国的
四方边界,千百年都能从中得到利益。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抑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2)而三十六国君长皆慕化入贡,此开境于极西者也。
【小题5】汉武帝武功显赫,但却遭班固抹煞,请简要概括班固的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①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④百遍开。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重阳节,苏洵时任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此诗作后半
年,苏洵病故。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④〔新诗〕指韩魏公在宴
会上的诗作《乙巳重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韩魏公”“登门”“丞相延东阁”等内容可知,韩魏公是丞相,诗人在重阳佳节受其邀请登门赴宴。
B.“萧萧华发映金罍”巧用颜色映衬,花白的头发与金光闪闪的酒器相映,颇具画面感,意在渲染宴会的欢
乐气氛。
C.“不堪”言诗人愧对丞相的邀请,“闲伴”叹自己的工作是虚度岁月;字里行间流露出时光易逝、人生蹉
跎的伤感。
D.“佳节”两句直抒胸臆,自己虽惆怅已久,但醉后仍偶生壮心,这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格调
相似。
【小题2】叶梦得评价苏洵的诗“精深有味”,请结合尾联谈谈你的理解。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开幕式上,主持人借用柳永《望海潮》中“
”一句来夸赞杭州
人口众多,又用其中的“
”一句来概括杭州的湖山之美。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
从谏方面做到“ ”,那么治理好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3)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历代很多诗人曾
把龙写入诗文中,如“ ”。
,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1月5日—7日,太阳位于黄经285°时是小寒节气,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与大
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 A 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
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民间有
“小寒胜大寒”的说法。小寒的到来,意味着一年最冷的开始。既然小寒最冷, B ,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中
国传统文化讲究“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
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这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
惯。
①小寒节气正值处于“三九”前后,②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③土壤冻结,④河流封冻,⑤加
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⑥天气寒冷,⑦人们叫作“数九寒天”。⑧我国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寒峭凛冽,⑨但是
气温亦明显减少。⑩南方最寒冷的时候是小寒及雨水和惊蛰之间这两个时段产生的。小寒时是干冷,而雨水后
是湿冷。
【小题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小题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
原意。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老宅住到十岁。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报上说的那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
. .
建起来的吧。鲁迅写过百草园,我家老宅的竹林也生有百草,但母亲不许我进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踩坏竹
笋。我私自进去过几次,见笋就踩,从未被蛇咬过。我想,蛇也许是母亲想出来吓吓我的吧。
晚报上说的是张家宅已全面推倒,计划盖起七到十八层的高楼。在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上,可见到废墟之
上,打桩机已影影绰绰了。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三期完成后,张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将连成一片,能住进
二十万人。商店也建,影剧场也建,学校托儿所也建,厕所菜场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我就想,要是当初不
搬出老宅,我也能在这众多的楼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细细装饰起来,煤气也有,卫生间也有,比这石库门
房子要强得多哇。
我把那张报纸留了下来,天天没事时看一看。一天正喝赤豆汤,翻在上面一点,脏了,便将那报道与照片
剪下,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下。女儿为此十分恨我。我______。女儿知道我的脾气,便由我去了。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一片”与文中加点的“一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战时,要密切联系群众,军民打成一片。
)
B.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C.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
D.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
【小题2】有多个成语可以在文中画横线处使用,请写出两个你认为最恰当的。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也建商店、影剧场、学校、托儿所、厕所、菜场、派出所和浴
室”,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做公益的朋友说,我们投身社会事业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把自己变得更柔软。我们在世界上左冲右
突拼命向前时,会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硬。其实,真正要生出智慧来,还要内心越来越柔软才行。对弱者有
更多的共情,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痛、他的苦,你会为他人流泪,你愿意为他人的快乐做些什么。这个时候,你
内心的坚冰就会开始融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4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临考诊断卷语文试题+B卷: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临考诊断卷语文试题+B卷,共8页。
2024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临考诊断卷语文试题A卷: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临考诊断卷语文试题A卷,共8页。
2023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押题信息卷(一)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押题信息卷(一)语文试题,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