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4年河南信阳潢川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2024年河南信阳潢川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名句名篇默写,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过,永不再来。
2024年河南信阳潢川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综合
1.在“节气介绍”的有关文字中,有些字词小豫拿不准,请你帮他完成。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与实践体系。它用以认知一年中的时令、物
候、气候等变化规律,围绕每个节气,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智慧、千百年来被
.
世人津津乐道。它彰显着人与自然和xie相处的生产方式、生活态度、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绵yán赓续数千
.
.
年,是可以持续汲取营养的优秀文化遗产。
(1)语段中有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做出选择。(
(2)语段中两个拼音处应写上哪两个汉字?请工整书写。
)
和xié
绵yán
二、名句名篇默写
2.在“节气探寻”环节,小豫想在下面幻灯片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三、语言表达
3.在“节气演变”环节,小豫觉得用文字呈现不够直观,请根据下面幻灯片的内容完成时间轴。要求:语言简
洁,每处不超过15字。
4.在介绍“节气测量”环节,小豫制作了幻灯片,并找到了赤道式日晷的实物图和相关示意图。A、B两幅备选
图中,你建议选哪一幅?请简述理由。
A.唐代日晷
B.日晷示意图
5.在“节气表达”环节,小豫想把最富哲理的“小满”推介给大家,请你联系生活及下面的释义,在横线上补
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
小满释义:第一,与气候的降水有关,即小满之“满”,指雨水盈满;第二,与小麦的生长有关,这个
“满”,指麦粒饱满。两者之“满”,加上“小”,含有敬慎而节制地应对盈满,以及促成、呵护善待饱满的
深长意味。
小满,是小有成绩后的节制与沉稳,
,是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恩和赞美。
四、现代文阅读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刚说,俺爸管二十多人呢。
教 育
②大峰说,管二十多人算啥?我爸管一百多人呢。
③小刚就斜眼睛瞅我,明显想找点平衡,问我,大宝儿,你爸管多少人?
④大峰扑哧乐了,等着看我笑话。
⑤其实他俩都知道,我爸在电影院上班,谁也管不着。可我那天突发奇想,竟然说,我爸一年管好几万人
呢。而且,每天管的人都不一样。今儿管这几千人,明儿管那几千人。一个冬天下来,你说我爸管过多少人?
这俩小子瞪眼不服,吹啥大牛呀?你爸不就是烧锅炉的吗?我说是呀,我爸是烧锅炉的。我问你俩,大冬天
的,一场电影下来,我爸要是不管观众,不烧锅炉,观众是不是都得冻成冰棍?
⑥小刚和大峰卡巴卡巴眼睛,觉出我的话有些道理,又觉出哪里不对。
⑦我趁机说,我爸是管锅炉的,锅炉是管观众的,这没错吧?我爸要是撂挑子,观众肯定挨冻,对不对?
还有一句话叫,火车跑得快,全靠锅炉带。听过吧?
⑧大峰瞅瞅小刚,眼里满是疑问,说,是全靠车头带吧?
⑨我说你傻呀?车头靠啥带?不还是锅炉吗?小刚和大峰看着窗外漫天大雪,点点头,服气了。
⑩这回在他俩面前可算能挺直腰杆了,我真就佩服起我爸来。我爸管着好几万人,这个论断显然成立了。
后来有天,我向我爸求证。我爸掏出来一个红本本,说这叫“司炉证”。我不懂。我爸扬着红本说,司,就是
管的意思,司炉,就是管锅炉的意思。我恍然大悟,抢话说,司令,就是管命令。司令员,就是管命令的人。
那是军棋里最大的官儿。我爸摸着我的头,说你小子行,不白供你。
⑪我妈一边盛饭一边说,你将来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考不上的话,就跟你爸烧锅炉去。这话,被我妈拿
来吓唬我好几年。我耳根都听出茧子了。现在,我学习成绩忽高忽低,但对明年考大学这事,觉着那还不容
易?就咱这聪明劲儿,长眼睛的都能看到,下围棋全校第一,打台球全校第一,聊起唐诗宋词,同学们都得听
咱白话。我身边要是聚着一群人,别奇怪,那是我在弹吉他。
⑫可是,期末考试成绩下来,我自己都看不下眼了。班主任找了我妈。我心想完了,我妈非扇我耳光的。
她成天像管犯人一样管我,肯定没想到我会学成这个熊样。
⑬意外的是我妈的狂风暴雨没有来临。寒假开始,我爸,居然领我来锅炉房上班了。对我爸这个锅炉房,
我太熟悉了。可以说我是在这里长大的。我爸说,从今儿开始,你跟我上班,一天给你工钱五块。我说爸,我
跟你烧锅炉吗?
⑭我爸说,你没资格,烧锅炉得有证,司炉证。跟你讲,你爸我虽然没文化,大老粗一个,但也是有证的
人。你就说你将来,想不想烧锅炉吧?
⑮我晃晃脑袋,开什么玩笑?
⑯你给我推煤,算徒工。我爸说。
⑰明白。锅炉房外头院子里,大煤堆,像一座山似的。我用独轮小推车,一车一车把煤推进锅炉房里。我
负责推,我爸负责烧。到了供暖时间,我爸一锹一锹把煤撇进锅炉。我爸撇大锹那身影,贼帅。傻大的锅炉像
一头怪兽,浑身冒火,口吐热浪,在人面前张牙舞爪,就我爸能治服它。
⑱我爸穿个小背心,身材健硕,顶天立地,他胳膊上的腱子肉,随时要造反一样。只见他探身、起身、转
身,双臂一送,一锹煤嗖的像一支箭射向怪兽,怪兽张口衔住,仰天长啸。我爸擦擦热汗,目光沉稳,一张脸
在熊熊烈火中刚毅挺拔,他像一尊火德真君,旋风带火,威风八面。
⑲我看着外面大煤堆,咬咬牙,装车,推煤。推煤的时候,锅炉房的大门必须敞开着。锅炉房外面,是零
下二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锅炉房里面,是零上二十多度的热浪蒸汽。我穿个大棉袄,戴副棉手套,俩手握着车
把,弯下腰,在独轮车的慢行中寻找身体平衡,一次次跨过那道门槛,往返于冬夏两季。有几次,过坡的时候
一不小心,小推车倒了,一车煤就散落在地,我还得重新装车。
⑳这期间,我爸只看我,不帮我。有时我推着小煤车摇摇晃晃,他只要伸手扶我一把,煤车都不会倒。他
没有。他不帮我。他就眼看着我一次次翻车,一次次装车。
㉑第三天,我满手起泡,精疲力尽。我爸才说,大宝儿,你爸和你妈没能耐管你工作。考不上大学的话,
你只能跟我撇大锹。就算当司炉工,也得考下那个司炉证,这没的说。学习这个事,你不想学,谁也拿你没招
儿。你转不过弯,我说啥都是废话,都是在撇空锹。当晚回到家,看着自己细皮嫩肉的一双手,这是写诗的
手,这是下棋的手,这是弹吉他的手,这不是撇大锹的手。
㉒第二天我跟爸妈说,三天,给我工资十五块钱。我不干了,我要学习。
㉓三张五元钞票,嘎嘎新的,我一直保留至今。现在我儿子一淘气,不爱学习,我就给他讲当年这十五块
钱的来历。
(作者:高春阳。有删改)
【小题1】文章围绕“烧锅炉”写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2】第①—⑨段写三个孩子的对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第⑲、⑳段是如何表现“我”推车的不易的?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题目应改为“父亲”,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
7.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从服章之美感悟文化之韵
(1)毕业季,拍照留念时身着传统服饰;暑期游,旗袍与古色古香的建筑、雅致清新的风景相得益彰;
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不少景点提供唐装汉服租赁服务,方便游客沉浸式体验“穿越之旅”……承载着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服饰持续走红,成为近年来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2)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古诗中,有“缃绮
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搭配讲究,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清新品位,也有“越罗衫袂迎
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的非凡气度。无论是曲裾、襦裙,还是禙子、旗袍,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其独特魅
力,或飘逸风雅,或华美绚丽,或内敛端庄,共同构成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体系,共同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式美
学气韵。
(3)服章之美,背后是礼仪与文化的底蕴。传统服饰的面料、花纹、图案、形制,以及织造刺绣工艺,
无不传承着绵延的文化,诉说着古老的文明。一项面向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喜欢传统服
饰,喜欢的原因多为“样式好看,符合自身审美”和“重视其中所蕴藏的中华历史文化,希望透过服饰了解传
统文化”。很多爱好者不仅重视穿着体验,还会仔细了解不同时期服饰形制及其历史背景,探寻其承袭的礼
仪,并把这样的文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甚至外国友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喜欢传统服饰,正是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认知不断深入、文化自信愈发坚定的鲜明体现。
(4)从历史文献记载、博物馆里的陈列,到歌舞节目、影视作品中的展现,再到中国华服日、花朝汉服
节等活动,传统服饰日渐走进日常生活。这个热起来、火起来的过程,离不开尊重与传承,也少不了创新与发
展。有人推出经过改良设计、便于日常穿着的服饰;有人配合传统服装,讲解相应的妆发技巧、穿搭配饰……
传统服饰不断融入现实生活,有助于获得当代的美感和生命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其实,这样“圈粉”的国潮风,不止吹到了服饰上。学习体验点茶技艺,在茶百戏中体悟茶道之
礼;玩飞花令,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感受诗词之韵;体验手绘团扇,在动手操作中品味传统之美……把传统技
艺、娱乐从古籍里“请出来”,让公众可参与的平台、活动多起来,既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拓宽文化传
承的路径。这也启示我们:找到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仅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也能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6)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前不久,在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䇒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
上,中华传统服饰大放异彩,吸引各国友人关注。从琳琅满目的服饰,到古色古香的建筑,从余音绕梁的民
乐,到精妙绝伦的技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名片”。让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有助于更好地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
播好中国声音。
(摘编自2023年08月04日《人民日报》)
【文本二】
(1)汉服,又称汉装、华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资料显示,汉服源自黄帝时期,定
型于周朝,在汉朝形成完备的体系。在古代,服饰不只用来抵御寒冷,而是包括衣、冠、发饰、鞋等在内的一
整套礼仪体系。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
带系结,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交领”,指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右衽”,指上衣前襟左
边长、右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了我们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服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2)汉服爱好者之间互称“同袍”,这一称呼与《诗经》有关。《秦风·无衣》有云:“岂曰无衣?与子
同袍。”有资料记载,在先秦时期,葛麻、毛皮、蚕丝等都是主要的服装材料。葛麻多为平民百姓制衣所用,
以麻布为主要衣着材料的庶民被称为“布衣”,而毛皮、蚕丝等多为王公贵族所用。动物毛皮是人类最早采用
的服装材料之一。《诗经·秦风·终南》中就有记载:“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献里也有羊、狐、
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或衣饰的记载。
(3)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早在几千年前,华夏先民已从野蚕食桑作茧变蛹化蝶中联想到自身的生死,
于是把蚕丝裹身视为沟通天地、天人合一的途径。人们栽桑养蚕,裁剪缫丝,经纬织锦,饰彩成绣,裁剪做
衣,使丝绸成为裹身以礼天地的服饰。随着礼乐文明的发展,丝绸服饰以及丰富的装饰性和鲜明的辨识度,成
为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
(摘编自彭薇《古代服饰文化“知多少”》)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 .
【小题2】两个文本中的画线句都引用了经典诗句,它们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本一第(3)段中说“服章之美,背后是礼仪与文化的底蕴”,请用文本二的内容对此进行解说。
五、文言文阅读
8.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②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
.
③
④
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 ,俾 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
.
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⑤《右溪记》)
【注释】①欹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②洄:水回旋而流。③芜秽:杂草积土。④俾:使。⑤元结,河
南鲁山人,遭遇坎坷。应举落第,归隐商余山,六年后再试登第。安禄山反,避难于猗玗(yú)洞,后任山南
东道节度使史翙(huì)幕参谋,招集人马,抗击史思明叛军。
【小题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小题3】甲文对“猿鸟”和“沉鳞”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小题4】甲乙两文作者面对美丽的景色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六、诗歌鉴赏
9.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题1】古人写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请结合《望岳》颔联中的“钟”字进行赏析。
【小题2】学习杜甫的诗歌《望岳》和《春望》,小文同学想知道作者先写的哪首诗,后写的哪首诗。请你作
出判断,并从情感的角度阐述理由。
七、名著阅读
10.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经历寻找实现蜕变,请从下列两个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他的寻找历程,谈谈你对“寻
找”的理解。
A.《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B.《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
八、作文
11.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初夏的傍晚/我和母亲在菜园里/用集市上买来的/又细又长的竹竿/给豆角搭架/碧绿的藤蔓/和豆角们垂下
来的样子/像对劳动的一种赞美
趁着清凉,我和母亲/又把菜园里的杂草一一锄掉/我们的劳动简单重复/弯腰,挥锄,落锄/仿佛重复,才
是生活的真相
这首小诗耐人寻味:丰收的景象是对劳动的赞美,简单重复中蕴含着平凡生活的真谛……你是否也这样认
为,它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
(1)请以“(重复、平凡、简单)______也很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补全题目,再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文件包含2024第三次中考语文pdf、2024第三次中考语文参考答案1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