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2023_2024学年6月黑龙江哈尔滨道里区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2023_2024学年6月黑龙江哈尔滨道里区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第1页
    [语文]2023_2024学年6月黑龙江哈尔滨道里区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第2页
    [语文]2023_2024学年6月黑龙江哈尔滨道里区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2023_2024学年6月黑龙江哈尔滨道里区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2023_2024学年6月黑龙江哈尔滨道里区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小题,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6月黑龙江哈尔滨道里区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月考语
    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汪教授写了一部关于海洋的科普著作,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该书的部分信息,包括图书目录(部
    分)、试读内容和读者评论三个板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图书目录(部分)
    第六章 祸从海底来
    第一节 地震与海啸
    第二节 海底火山爆发
    第三节 海底漏油和漏气
    第四节 海底滑坡
    第七章 深海藏宝
    第一节 多金属矿
    第二节 烃类资源
    第三节 生物资源
    第八章 无风也起浪
    第一节 深海权益之争
    第二节 海底的保护
    第三节 权益之争与深海科技
    第四节 人类与深海
    试读内容
    早期的人类社会,与海洋只有零星的关系。16世纪人类在平面上进入海洋,通过航海导致的“地理大发
    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当前的21世纪,人类正在垂向上进入海洋,向海洋深处进军。那么这次人类和
    海洋关系的变化,是不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未来的事,只能由历史自己来回答,当
    前我们能做到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目光,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处理好进军海洋进程中人类内部的
    相互关系。
    回顾人类历史,其实是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史。在新石器时代里,人类在陆地上从狩猎转向农牧,摆脱了
    动物世界的“丛林规则”。现在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准备开发海洋的深处。估计不用上百年的工夫,就有可能
    将深海、海底纳入人类社会生活的范畴。但是,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远没有学会如何和海洋相处。地

    球表面只有陆地与海洋两个部分,人类需要学好海和陆两种学问,才能和它们处好,把它们用好。人类对陆地
    的认识已经获得了大学文凭,开始读研;而对海洋的认识至多有个小学毕业的水平,还没有考入初中。
    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开发深海”决不能学当年的“淘金潮”一拥而
    上,浮夸、急躁不但无济于事,而且隐患无穷。“殷鉴不远”,墨西哥湾漏油就是前车之鉴,根源在于人类对
    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最为可怕的是以“万物之灵”的身份,摆出“征服自然”的架势,与自然规律背道而
    驰,还没有弄明白深海有些什么,更不知道和深海如何相处,就忙着要发“深海财”。
    进军深海的另一条原则,是要处理好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这里重要的是汲取历史的教训。15—16世
    纪,欧洲人越洋远航,通过海面航道的开拓将世界各大洲联系起来,发展了殖民经济,为自身带来了几百年的
    繁荣。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的海上探险家、发现家,至今世界地图上许许多多海湾和海峡的名称,都在铭记着
    这些欧洲开拓者的贡献。
    宏观地说,16世纪的所谓“地理大发现”并没有改变人类依靠陆地的原则,只是借海面的舟楫之便,跨海
    到另一个大陆去掠夺,海洋开发的本身,依旧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即便如此,这已经产生了扭转社会
    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人类那一次进入海洋,带有浓重的血腥气。虽然几百年前的历史,经过人脑记忆的“长
    距离筛选”,留下来的是被人称颂的英雄事迹,可是历史本身并不会消失。近年来有人旧事重提,说到“跨大
    西洋奴隶贸易”的惨剧。从15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从葡萄牙开始,欧洲人在四个半世纪里将上千万个奴隶贩
    运到拉丁美洲开矿种地。他们像牲口般被锁在船舱底部,在途中大量死亡。
    这里并不是想说几百年前的悲剧还会重演,只是21世纪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也会给
    人类社会本身带来新的挑战。新一轮进军海洋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显然这是百年,或者几百年后才能
    回答的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指出方向:海洋的保护和海洋的合作。如果人类依然把大洋当作地球
    的“垃圾桶”,如果核废料和有毒废料的投放得不到控制,海洋就有可能变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负面因素。
    如果世界各国在深海的开发利用上不能协调合作,如果将16世纪的掠夺伎俩搬进深海,海洋就有可能沦为地球
    上的“火药桶”。
    进军深海,为华夏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历史上看,具有大陆性质的华夏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
    海海洋文明,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直到15世纪初,中国海军的实力仍远远超越欧洲。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航
    行早90年,郑和的船队超越哥伦布一两个量级,郑和的航程是哥伦布的5倍,但是改变世界历史航程的却是哥
    伦布的航行,中国的“海禁”和欧洲的海上崛起都是在此之后。随后的几百年里,这两种文明各行其道,直到
    19世纪的碰撞,中国的大陆文明败给西方的海洋文明,中国沦为次殖民地。现在,古老的中国已经重新崛起,
    “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已定,但是华夏文明的大陆性质留存至今。华夏振兴的道路需要翻山越岭,考验之一
    就是要过“海洋关”。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加深刻的意义。
    读者评论
    小慧:华夏文明具有大陆性质,作者也说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我认为保持对
    深海的神秘感,不要过多地打扰深海,其实就是对它的最好保护,我们不必在深海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

    力。
    【小题1】以下不符合试读内容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向深海进军需要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以及进军海洋进程中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
    B.地球表面只有陆地与海洋两个部分,就目前而言,人类对陆地的认识远远超过对海洋的认识。
    C.“地理大发现”只是借舟楫之便跨海掠夺,带有浓重的血腥气,并没有对海洋进行开发。
    D.华夏文明和地中海海洋文明的性质不同,从历史上看,两种文明的发展轨迹也不相同。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发生,与当事者在进军深海时对深海还不够了解就急躁冒进有关。
    B.文本提及“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惨剧,意在提醒人类,要警惕人脑记忆的“长距离筛选”。
    C.21世纪人类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必须特别重视海洋的保护和海洋的合作。
    D.对比哥伦布航行,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但对世界史的影响没有前者大。
    【小题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书目录判断,试读内容应该选自第八章,小节标题是“人类与深海”。
    B.遵循自然规律,不发“深海财”,应该视为人类进军深海的重要原则之一。
    C.麦哲伦海峡、库克海峡等海峡名称,是对欧洲航海开拓者贡献的一种纪念。
    D.要避免海洋成为“火药桶”,人类就必须加强协调合作,处理好深海权益之争。
    【小题4】材料提及的“进军深海”,是人与海洋的特殊关系的一种反映,下列不属于“进军深海”的一项是


    A.中国海上钻井平台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
    B.“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载人下潜深度纪录。
    C.我国对位于西北太平洋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进行勘探。
    D.大连、深圳等沿海城市通过填海造地拓宽了城市有限空间。
    【小题5】请结合图书目录和试读内容,梳理可以用来反驳读者小慧的要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鬃野马
    陈应松
    我们喝茶。这是最后一次用火垄里的火煨茶。最后一次抽烟。最后一次,坐在苦楝树椅子上说话。他起
    身,后来坐到门槛上。后来,他揉了揉眼睛,说:“棠娃,这把椅子就留在这儿。”
    我愣着看父亲。

    “等我们再回来的时候,看到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是呀,我们的椅子就放在这里。”父亲转身瞅瞅搬空的
    屋子,“这椅子别背走了。”
    他又看看火垄屋窗台上的那个酒瓶,里面插了两枝打破碗花花。我们要走了,要离开冷杉坳。一连三天,
    我们将家什搬到清风岩的公路上,等待农用车拖走。我一个人背一口立柜,几次都差点要晃下悬崖。柜子磕磕
    碰碰,树枝或者头上的悬石要将我牴下万丈深渊。
    老人都不会走,他们属于老屋。但他们终是要走,与我们一起。走就是离开,不再回来。野马河的声音像
    是啜泣。父亲蹲在屋檐下,他再也不会蹲在搁着他棺材的屋檐下了,他要走了,去山下享福。我们坐在磨损得
    凹下去的门槛上,那是很结实的枸骨冬青木,它被一次次踏过的鞋,磨成一块狗啃过的骨头。房子搬空了,房
    子也是一块骨头,是骨架,它被时间掏空了。
    父亲抽着烟,他走了一天的山路,他也一趟趟地背,他的背篓不比我小。他背上的汗渍缀在一块蓝色的补
    丁上,这还是多年前母亲给他缝补的,他舍不得扔掉。背篓的篾绳费衣服,总是先把肩膀磨破。他再也不会背
    背篓了,不会背这么重的背篓,这么重的东西。
    门前的野马河在歌唱送别,令人烦乱。一只乌鸫站在屋场前的冷杉上,俯身张望。一阵风,把屋顶上的落
    叶吹下来,恍似在撵我们。
    还有红薯,我从角落里扒出来几个,把它们壅进火垄里。我们将会打开门,让野兽进来,从大门进来,从
    窗户进来,从墙缝进来,从即将破溃的屋顶进来。人一旦离开,房子会迅速朽烂,房子是靠人撑着的,人撑
    住,房子才不会倒。怠倦,无力。父亲坐在那里,原是准备一直坐到生命的尽头,但现在他生命的尽头在山
    下,在一个叫月亮湖的移民新村。
    秋天是红色和黄色全面攻占的季节,天空晶蓝,糖分布满山坳。秋色在山里隐秘而盛大,它从河中发红的
    苔藓开始。蜂巢盛满了蜜,山林用疯狂的炽热成熟果实。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树
    叶也是精灵。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秋天正在夯实每一粒种子,没有凋敝之意,不用
    赞美它自美。呼啸的风吹不完树上的叶子,雪也埋不了炊烟。
    我们开始在鸟儿的归巢声中怀念我们经历的一切。“爹,还来么,您?”我在黄昏的光线里问。
    “嗯。”他说。
    “有时间的,会有的,我们是要给动物让路了。”我安慰他。
    他很老了,也许不算太老。他有皱纹,掉了几颗牙齿,两腮峭寒,颈上挂着枯壳松的皮。他双手宽大,那
    只丢失的脚趾是被石头偷去的。他曾经手握撬棍,一个人挖平屋后的山,修建了厨房,引来了山泉水。
    “是的,我们会回来的。”我说。
    椅子。窗台上行将枯萎的花朵。我们回来的那天,花会枯萎,椅子会坍塌,被白蚁蛀空,葛藤缠上靠背,
    而坐过的地方会长苔,并生出一朵朵菌子。
    河流发出嗡嗡的湍鸣声,这是我的梦。

    如果放一把椅子,一朵花,在群山间游荡的红鬃野马就会到来,但是我们已经永远离开了这儿。我们会忘
    记一切吗?甚至会忘记埋在茶树下的父亲的脚趾。当我们离去后,这个脚趾会在这里四处走动,在堂屋,在卧
    房,在火垄屋,在厨房,在牛栏、羊圈、猪窝,在山上的挂坡地,在溪水中走动,在母亲的坟前走动。噢,脚
    趾是不会离去的,它填充着这儿人去楼空的荒寂,它是老屋最后的见证者,它将与这儿的空虚交锋,抵御残酷
    的遗忘。
    屋檐下晾着的旧衣,将永远晾晒下去。破鞋,还有挂在墙上的生虫的苞谷、露出箬叶的斗笠、曾经挂过腊
    肉的吊钩,都不要了。让这些零落的旧物,带着曾经逝去的烟火味儿,让苔藓和野草攻击它们,但是我们活
    过。磨刀石还在,那石头上曾经发出过刀刃沙沙的出锋声。磨锄,磨镰,磨猎叉,磨月光。
    篱笆短墙上,依然爬着绿叶肥厚的南瓜藤。父亲把南瓜种在母亲的坟上,让南瓜藤疯狂地奔跑。南瓜的藤
    叶覆盖了母亲的坟包。他会摘下一个南瓜,他会摘下一堆南瓜。每摘一个,就等于是去那儿看望了一次母亲。
    他什么也不说,他去那儿转悠,去见我很久就离去的母亲。
    我踅回屋里,看到了门旮旯里一个铁砧。铁砧上凸出的“罗记铁铺”四个字,这是铸造之初就有的。这是
    祖父的遗物,他是一个铁匠。在这条曾经繁华的川鄂古盐道上,他锻打过农人与猎人各种各样的器具,也打过
    刀剑,打过铁锅、锅铲、剪刀和猪毛刮刀,打过拴狗的铁链。在墙角,它不会生出锈渣,它太结实了。
    “那边也有南瓜,还有。”他指指后山。他用摘南瓜的暗示,让我最后去看母亲,向她告别。我不想再去
    打扰母亲,让她在那里沉睡。她在家里看家。她属于冷杉坳永远的居民,直到墓碑倒塌。傍晚有稀落的鸟声,
    还没有找到栖枝。在渐渐长满了雷公菌和刺架的小道上,在荒草漫上以后,这里没有了时间的年轮,没有了
    “以后”。
    当鸟声偃息,我们惊异地把头抬起来,周围的树,早就像饥饿的凶兽向我们逼近,它们要吞噬这座屋子,
    要把我们挤出山坳。
    可是我们赖在这里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撵走我们。只要我们稳稳地坐在那把椅子上,敞着咸味的胸脯喘
    气,鸟声、水声和风声会把我们的生活乖乖留给我们,把抚慰抛给我们,让我们相信活到明天是值得的。
    懒洋洋的夕光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红宝石搁在山峦上,五骏峰被一把抹红了。我递给父亲一个红薯,拍打着
    上面热噜噜的灰。我添了最后一次柴,我们吃最后的烤红薯,它喷出的香味瞬间弥漫了房屋,好像我们又回到
    了过去。
    (选自《芳草》2024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崖”“悬石”“深渊”等以及搬家什的艰难,表明冷杉坳出行不便,生活条件较艰苦。
    B.“老人都不会走”“但他们终是要走”体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冷杉坳老人的生存困境。
    C.祖父锻打过的各种器具和物件,既表现了祖父的能干,也反映了冷杉坳往昔生活的兴盛。
    D.母亲缝补的旧衣、父亲种南瓜摘南瓜等生活细节,体现了父母间质朴、深沉的感情。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父亲脚趾四处走的叙述具有神秘色彩,又符合父亲的日常,想象与现实融合,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
    B.秋风恍似在撵我们,树要把我们挤出山坳,以自然对人类的驱逐,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害。
    C.文本灵活运用全知和限知视角,叙述了搬离冷杉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景、情、事、理于一
    炉。
    D.文本以烧火煨茶开始,以添最后一次柴,吃最后的烤红薯结束,首尾呼应,蕴含着离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
    的憧憬。
    【小题3】本文的语言表达富于艺术性,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锤炼之功。请选择两个角度,对画线部分的句子进
    行赏析。
    【小题4】小说开头、中间、结尾三处写到椅子,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小题
    3.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不复一一自辨
    暴霜露
    .
    A.振之以威怒
    河海不择细流
    B.于反覆不宜卤莽
    C.昔缪公求士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虽董之以严刑
    而陛下说之
    几家能彀
    D.遂散六国之从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4.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则纵情以傲物
    而气候不齐
    其实百倍
    .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
    . .
    . .
    B.齐楚之精英
    刺客不行
    瓦缝参差
    必固其根本
    . .
    . .
    . .
    . .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明星荧荧
    思厥先祖父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
    . .
    . .
    . .
    D.可怜焦土
    可谓智力孤危
    汝可模拟得之
    至于颠覆
    . .
    . .
    . .
    .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貌恭而不心服 (2)以膏泽斯民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朝歌夜弦
    .
    . .
    .
    .
    .
    (6)辇来于秦
    (7)李牧连却之 (8)燕赵之收藏(9)不能独完
    (10)小则获邑
    .
    .
    . .
    .
    .
    (11)蚕食诸侯
    (12)可宝者多
    (13)意洞手书
    (1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5)不霁何
    .
    .
    .
    .

    .
    A.(1)(6)(11)(13)/(2)(5)(12)(14)(15)/(3)(4)/(7)/(8)/(9)/(10)

    B.(1)(6)(11)/(2)(5)(12)(13)(15)/(3)(4)(14)/(7)/(8)/(9)/(10)
    C.(1)(6)(11)(13)/(2)(5)(12)(14)(15)/(3)(4)/(7)(9)/(8)/(10)
    D.(1)(6)(11)/(2)(5)(10)(12)(13)(14)(15)/(3)(4)/(7)(9)/(8)
    6.下列各组句子句式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终必不蒙见察
    B.苟以天下之大
    C.多于南亩之农夫
    函谷举
    举地千里
    举以予人
    秦人不暇自哀
    洎牧以谗诛
    秦爱纷奢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并国二十
    赵尝五战于秦
    民以殷盛
    西取由余于戎
    是以地无四方
    D.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能克终者盖寡(表推断)
    昨日蒙教(承蒙)
    四时充美(充满)
    蜀山兀(光秃)
    .
    .
    .
    .
    B.可以尽豫游之乐(帝王秋天出巡) 功施到今(施行)
    直走咸阳(通达)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
    .
    .
    .
    (资助)
    C.率赂秦耶(全都)
    辟邪说(批驳)
    胜负之数(命运)
    包九夷(囊括)
    .
    .
    .
    .
    D.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管理) 函谷举(攻占) 六国互丧(互相) 服太阿之剑(佩带)
    .
    .
    .
    .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多于在庾之粟粒(谷仓) 度义而后动(正义)
    永保无疆之休(福禄)
    杜私门(封闭)
    .
    .
    .
    .
    B.始速祸焉(招致) 拔三川之地(超过)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招致)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靠近)
    .
    .
    .
    .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 建翠凤之旗(树立) 使之肖我(像)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小,用作
    .
    .
    .
    . .
    谦词)
    D.弃掷逦迤(到处都是)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成) 承天景命(大) 莫不殷忧而道著(诚恳)
    . .
    .
    .
    .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曾公立书①
    王安石

    某启: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意不在于法也。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
    . .
    .
    国、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
    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奸人者因名实之近,而欲乱之,眩惑上下,其如民心之愿何?始以为不
    请,而请者不可遏;终以为不纳,而纳者不可却。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
    .
    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
    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
    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公立更与深于道教论之,
    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会于法,而世之譊譊者不足言也因书示及以为如何。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与王介甫第三书②
    司马光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
    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
    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
    . .
    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
    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
    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
    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
    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温公集》,有删改)
    [注]①曾公立,王安石同僚。该信写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之后不久。②司马光给王安石《答司马谏
    议书》的回信。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世之A譊譊者B不足C言也D因书E示F及G以为H如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书信开头格式语。“某”,写信人自称,文中指王安石。“启”,指写信人的陈述。
    B.兴,意为兴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中的“兴”意义相同。
    C.却,意为拒绝,与《谏逐客书》中“王者不却众庶”中的“却”意义相同。
    D.泉府,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滞销物资的部门。因货币如流水般不息,故称“钱”为“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指出,青苗法的实施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些人的用意并不在新法本身。
    王安石从为国利民的角度出发,肯定新法的意义。

    B.司马光不同意王安石“不征利”之说,他认为青苗法的实施中,官府不问百姓贫富、是否愿意,都强行借
    贷给他们,且收取高利息,这就是“征利”的表现。
    C.司马光在信中论述了用人和执法的关系。他认为官员任用很重要,如果选用不当,即使授以善法,最终也
    没有益处,王安石周围有很多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人。
    D.王安石和司马光持论时,都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王安石引孟子之语证新法合“义”,司马光以盘庚迁都
    事劝王安石应改变目前用酷刑威胁百姓服从的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
    (2)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
    【小题5】青苗法实施中收取“二分之息”,王安石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 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宋·王安石
    霸祖③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④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释: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清道光《金陵览胜诗考》载:“征虏亭,征虏将军谢安尝止
    此,故名。”③霸祖: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④黍离麦秀:“黍离”,《诗经》篇名,
    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
    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咏史诗,诗人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
    B.两首诗只是点出金陵的名胜古迹,写得高度概括,而对自然之景的描写则着墨较多,从景语中巧妙地道出
    盛衰对比。
    C.两首诗都含蓄地借《玉树后庭花》曲尚在流行这一音乐现象,暗示当朝统治者并未吸取历史教训,可谓意
    味深长。

    D.两首诗吊古伤今。刘诗触景生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和对当前国事的忧愤,情感悲怆;王诗认为国家的兴
    衰自有其规律,有无能为力之感,情感显得相对冷峻。
    【小题2】刘禹锡和王安石都以议论入诗阐发道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他们阐发的道理的异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向太宗提出了“十思”,其中,“
    说远离小人。
    ”说察纳善言,“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拒谏”的指责,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
    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 ”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3)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否则,
    就会像《阿房宫赋》中“ ”那样。
    (4)在《阿房宫赋》中,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
    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 。”
    (5)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
    刺秦事件:“ 。”



    (6)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
    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六、语言文字运用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
    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①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
    .
    心里翻腾不已。
    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
    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②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
    .
    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等我先问话。窗外绿柳红花。
    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
    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

    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③一心一意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
    .
    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
    晚上你就和队友④一道睡在工棚厨房里。白天你们一起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你单薄
    .
    的裤腿冻成冰棍;春天,肆虐的风沙将你秀气的脸上冲出沟壑;夏天,炎炎的烈日将你嫩白的皮肤晒成黑炭。
    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小题1】请参考示例,梳理文中加点的“一”的义项,填于表中。
    “一”的义项卡片
    【示例】最小正整数: 一颗、一种




    【小题2】好的新闻通讯注重现场感,请从人称角度,分析第二段是如何营造现场感的。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便收效颇丰,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御史中丞吕诲气冲冲地在皇上面前历
    数王安石的十大罪状。面对吕诲强辞,王安石并不在意。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
    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自此,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信任已 ① 。也因为这样,王安石与友人
    决裂,开始反击。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使新法免受非议,王安石写下了《答司马谏议书》。他针对司马
    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
    ——名实问题。他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相关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
    “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 ② 的基础上。名实已明,说明变法是正确
    的,司马光的攻击全是谬论。王安石面对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
    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
    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七、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孔子与学生谈志时,曾皙在旁边鼓瑟,直到孔子与他交流。
    ②烛之武在和秦穆公交谈的过程中共用了八次“君”的称呼。
    ③鸿门宴会上的座位排序很有讲究,方向不同强调主宾有次。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在古代社会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礼文化”,在新时代又需要赓续
    和发展,结合生活情境和时代情境,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对“礼”的解读。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相关试卷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共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试语文试卷,共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