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3_2024学年江苏无锡梁溪区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73459/0-172084051234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2023_2024学年江苏无锡梁溪区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73459/0-17208405125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2023_2024学年江苏无锡梁溪区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73459/0-172084051262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2023_2024学年江苏无锡梁溪区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2023_2024学年江苏无锡梁溪区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无锡梁溪区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以人情来解读中国日常社会,首先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家庭或者亲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
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
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
性,所以这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
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
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
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总
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
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
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
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
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
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
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
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
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
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
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
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
的人情没有了。
(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
材料二: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
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
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
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
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
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
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
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
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
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
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
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
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
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
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
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
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在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
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
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聚族而居构成了人们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乡亲们”这一称呼,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宗及村
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
B.“人情网”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越封闭越好,因为在人情网中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无法预判
这个回报的具体时间。
C.我们已然能够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并形成血缘坐标。虽然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可以用血缘的坐标把
空间划分出方向和位置。
D.“钱上往来”之后,人和人之间的往来愈加繁重;货币作为往来单位和媒介,可以保证清算的正确性及各
人间所得、所欠的信用。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基本内核就是“人情”。家族内靠亲情,社会上靠人情,这就保证了社会的和
谐发展。
B.我们可以运用诸如捐助、施舍或慈善等活动,来改变落后的人情交往模式,因为有的人情债,几代人都还
不清。
C.成员的社会流动会降低人情网的稳定性,相对而言,在自给自足、人口不需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人情网更
加稳定。
D.在亲密社群中,“算账”和“清算”就相当于绝交。人们只要没有再往来的需要,就会彼此“清算”,那
就谁也不欠谁的人情了。
【小题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贫居闹市无人顾,富在深山有远亲
B.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
C.亲不亲,故乡人
D.远亲不如近邻
【小题4】如何理解费孝通先生说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小题5】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各地都要承受“春运客流”带来的交通压力,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你如
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关丁
冯骥才
天津是北方头号的水陆码头,什么好吃的都打这儿过,什么好玩的都扎到这儿来。这就把当地的阔少爷们
惯坏了——比方北大关丁家的大少爷丁伯钰。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不用干活,坐地
收钱,眼瞅着金山银山往上长,铜子儿扔着花也花不完。故人叫他家为“大关丁”。
在天津这码头上,天下各种口味一概全有,好吃的东西五花八门。可是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
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
一次,一位打京城来的阔少爷来拜访他。一提糖堆,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
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
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
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
爷蘸过糖葫芦。”
京城阔少见自己把津门阔少压住了,心里高兴,不再说糖堆的事,换了话题。其实他也就知道这么一点。
可是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在鼓楼跟前找到九龙斋,接着找
到王老五,跟着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
子,小耳朵,其貌不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
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
奇香异味的食材,一样一样、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叫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头
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
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
渐渐,人们把他家这个有钱有势的称号“大关丁”给了他,称他“大关丁”了。
庚子年间,天降大祸,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
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
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他吃了半辈子糖堆,见了山里红哪能不动心。但这次不是
心里一动,而是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
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抽出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
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
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
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免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
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
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脆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
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
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连大关丁家里的人也不知道大少爷的能耐哪儿来的。谁也没想到,不
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怎么选果、除核、做馅、熬糖、夹花、配
料、削签、穿果、蘸糖等等,他全看在眼里。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
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
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便开了河。王老五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
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谁想到王老五当年每句话,今天在大关丁手里全成了真刀真枪。
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
他在钞关长大,懂得做事要讲规矩。他每天必走一条路线,天天下午,按时准到,只是刮风、下雨、三伏
天不出来。北门里的富人多,想叫他到那儿去卖,被他婉拒。他说他每天做的东西有限,只够估衣街那边的老
主顾。他的糖堆是在估衣街上卖出名来的,心里总装着这里的老主顾们。
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
发光。自己不再担糖堆挑子,专门雇一个人替他担。他大腹便便走在前边,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
喊一声:“堆儿——”
他身上总还有点当年大关丁的派头。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A.京城阔少对糖堆的事所知不多,却神气活现,吹嘘卖弄,特意提“老佛爷”,贬低天津的糖堆,以压住丁
大少为乐,作品对他持否定态度。
B.丁大少重金请来了王老五,体现他受辱后的不甘心;“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则刻画出他财大气
粗、胜过京城阔少之后的洋洋自得。
C.小说对大关丁衣着的两处细节描写相互呼应,呈现了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和精神状态,“干干净净”语带
双关,凸显了勤劳致富这一主题。
D.大关丁卖糖堆优先估衣街的老主顾们,这一情节正好印证了《乡土中国》所述的熟人社会的特点,熟人好
办事,彼此熟识信任,不怕赖账。
【小题2】下列对于小说中划横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采用一系列动词,如“切”“剔”“熬”“抽”等,表现大关丁手艺的娴熟。
B.多用短句,节奏感强,突出动作的紧凑、一气呵成,且整散结合,灵活多变。
C.语言文白夹杂,如“截断削尖”简练精致,“来来去去”朴实流畅,有表现力。
D.“攥”照应“只有”,精准传神,表现人在家境败落后对钱的珍视,透着悲苦。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描写王老五做糖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4】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不是讴歌社会精英,而是为百姓中的非凡人物立传。作者着眼于这样一群平
凡社会中不同寻常的人,意义何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3.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年,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
.
.
. . . .
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
.
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
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
.
. .
.
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二)
①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 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
.
.
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
.
,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
②
迨审言 ,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
.
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
. .
雄、枚皋②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②审言:杜甫的祖父杜审言。③扬雄、枚皋:西汉文学家。
【小题1】下列括号内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稍解,援笔成文(拿起,提起)
求人可使报秦者(回复,答复)
.
.
B.帝欲官白(让……做官)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难道,表反问)
.
.
C.妃辄沮止(阻止)
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安抚,抚慰)
. .
. .
D.益骜放不自修(约束)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消失,松懈)
.
.
【小题2】下列括号内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贫不自振(救济,养活)
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借出)
.
.
B.李邕奇其材(对……感到惊奇)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细微)
.
.
C.擢河西尉,不拜(授予官职)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捆绑)
.
.
D.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等到) 军市之租皆自作飨士(犒劳)
.
.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的意义多有关联。对他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徙,徙居,搬家,迁徙。也指流徙,即古代的流放刑罚,流放有罪之人到边远的地区。
C.天宝初年,唐玄宗的年号有先天、开元、天宝,“天宝”是唐玄宗的第一个年号,“天宝初年”属于古代
帝王年号纪日法。
D.六经,指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来他得到玄宗厚爱,多次被宴请,可他狂骜不驯,常和酒友
在闹市上喝得烂醉。
B.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
杜甫进献三篇赋。
C.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他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D.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内心郁
郁不得志的愁苦。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2)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三、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霜风①
陆游
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颜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颜行,队伍
的前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B.第二句中“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C.第三、四句说明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D.从全诗看,诗人内心依旧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感到遗憾。
【小题2】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在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上,陆游的态度有何不同?请
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罩、水面烟雾迷蒙的景象。
,
”两句,描写神仙世界出现前,天空黑云笼
(2)《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
”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
“
”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3)杜甫《登高》中“
受。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赤壁壮丽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在全词结构上具有过渡作用的
两句是“ ”。
,
(5)猿的叫声凄厉,常在诗词中表达愁苦的情感,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6.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
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
为他倾倒。他命途多舛,因为才华出众而一生受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惠州、海南岛,浪迹于天
涯,最后还上了 “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困惑有过,烦恼有过,但这些到底还是如同烟云从他
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热爱生活,乐观面对人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
一写字,就有流芳千古的书法;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蔓地从中国文
化史中挖去,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此失色。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
存在,(
)。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B.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C.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D.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小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B.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C.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大家气度,什么叫作天才诗人
D.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大家气度,什么叫作天才诗人
【小题3】惠州东坡故居,要征集一副楹联。根据材料和教材中相关知识,你认为下面最适合的一项是
(
)
A.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欲唱大江东去
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琼岛,更谁怜孤鹤南飞
B.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声名弥宇宙
难兄更难弟,象贤两世,至今俎豆重乡邦
C.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D.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7.阅读下面的朗诵脚本,回答小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慢(慷慨激昂 气满声高)
.
.
.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慢(沉郁悲壮 气沉声低)
. .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慢(凝重苍凉 气缓声沉)
.
.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慢(
气沉声低)
.
. .
【小题1】下列语句中,与“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小题2】请在本诗的最后一句的括号中补写相应语气,并结合全诗阐述你的理由。
六、作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
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泰戈尔)
材料二: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米兰·昆德拉)
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_2024学年江苏无锡锡山区江苏天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10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无锡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