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师说》授课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师说》授课课件01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师说》授课课件02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师说》授课课件03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师说》授课课件04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师说》授课课件05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师说》授课课件06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师说》授课课件07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师说》授课课件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三 师说精品授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三 师说精品授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诵读经典,研读第二段,研读第三段,研读第四段,拓展延伸,“师”,“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体会文章从师为学的进步思想。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一种议论文文体,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句读( ) 或不焉( )经传( ) 传道( )老聃( ) 苌弘( )蟠( ) 近谀(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得不到解答了。
    古: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总结: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的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 “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人们)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导他。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文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懂得文章的断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不知句读的)向老师学习,有的(解不开疑难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了,我没能看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儿童初等教育的学校
    形容词作名词:译为“大处”、“大的方面”。“小”同理。
    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他。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他和他(指老师和学生)年龄相近,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是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真是奇怪啊!
    不屑与之同列与“不耻”区分
    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是)如此罢了。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说明谁可为师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被(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所以)写(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说明写作原因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一、语言特色(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一、语言特色(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二、论证方式 有破有立:立——破——立三、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 今之众人——耻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杏坛——中国最早的讲堂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前者指教育,后者指医道。 提起“杏林”,这里还有一段典故。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说,有一个人叫董奉,平时他不种田,专门给人看病。但是,他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结果了。于是,董奉又对人们说,如果谁要买杏的话,不要钱,只要用谷子换。这样,董奉又有了许多的谷子。他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旅资不够的人。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再以后,人们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但都是指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分别是供大贵族子弟就读的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和供普通贵族子弟就读的各地设立的地方学校。(官学) 孔子是“私学”的创建者。 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辟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 国子监: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本文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张衡传》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传、注、疏、章句、集注
    经: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传:解释经书的文字。注:对传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疏:对注的解释。解注并解原文。《十三经注疏》笺:对传注的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后来也指注解。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章句: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如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如朱熹的《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又见《史记·孔子世家》《庄子·天运篇》《孔子家语·观周》
    文 言 知 识 归 纳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1、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2、…的原因/凭借。 (今)表因果关系。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到。(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并且。(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古)所说的。(今)含不承认的意思
    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师道之不传5、巫医乐师百工6、齐师伐我
    名,老师动,学习意动,以…为师动,从师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军队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1、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老师”讲)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专门技艺人”讲)3、孔子师郯子……师襄(作“姓”讲)
    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1、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学习、效法”讲)3、或师焉,或不焉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从师”讲)5、吾从而师之(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传道受业解惑也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朔气传金柝5、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流传动,传授名,解释经的书动,传递,传送名,客舍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吾师道也3 、道相似也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 、余嘉其能行古道6 、策之不以其道
    道理道理道德学问风尚风尚规律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4、句读之不知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6、君将哀而生之乎7、蚓无爪牙之利8、吾欲之南海
    代,子代,这类助,取消独立性助,提宾标志代,代“六艺经传”代,我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动,到、往
    1、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们”)2、郯子之徒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1、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3、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君将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2、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3、吾欲之南海(作动词,“到”、“往”)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4、其皆出于此乎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吾其还也
    代,他。代,那些。代,指圣人。语气,大概。前指士大夫,后指“真是”。语气,还是。
    1、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2、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1、表猜测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2、表反问其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师说》一文明确指出从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 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一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习网(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智学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1.本文件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不得侵犯本司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一旦发现侵权,本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2.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是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老师创作完成,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3.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课件、教案、学案、试卷等内容,其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教习网()专为 K12教育老师提供同步备课资料下载、教学经验学习等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为了进一步完善网站的资料体系,最大化满足用户的精品资源需求,现诚邀全国各地优秀一线老师加入教习网兼职创作老师团队,参与资源建设,获取高额现金收益。兼职招募详情请看:
    教习网诚挚地为各位老师推荐两款免费的朗读小程序,可用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打开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使用,欢迎分享广大师生使用。
    相关课件

    中职语文第七单元三 师说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a href="/yw/tb_c403712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七单元三 师说多媒体教学课件ppt</a>,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作者介绍,古文运动,写作背景,文体特征,整体感知,分析课文,第一段,第二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七单元写作:议论要讲逻辑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2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七单元写作:议论要讲逻辑授课ppt课件</a>,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议论文定义,议论文分类,立论文,驳论文,议论文三要素,论点含义,并列式,对照式,什么是议论逻辑,为何议论要有逻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思考与实践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2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思考与实践授课ppt课件</a>,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七单元,针砭时弊,举例论证,举例范论证例,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讨论会,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师说》授课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