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2.2 红烛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2.2 红烛集体备课课件ppt,共27页。
新知导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红烛 蜡炬 凄清 喜庆
学习目标1.感受新诗的魅力,理解“红烛”的意象。 ( 重点) 2.反复诵读诗歌,学习闻一多诗歌的“三美”艺术。(重点)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难点)
作者简介· 闻一多● 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 字友三,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7 月15日父子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 暗杀。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 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 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 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 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 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 怨。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 集《红烛》的序诗。
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 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 治腐败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 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 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语言的押韵,具有节奏感。词藻的秾丽、鲜明,具有色彩感。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诗歌理论“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意象解构:是指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 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蜡炬”:灰、泪“红烛”:色、灰、泪、光
请大家找出“蜡炬”和“红烛”被分解成哪几个部分?
“灰”: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 衰亡的躯体。“泪”: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情。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 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色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 叹荧荧的红烛,红烛在诗人眼 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个“ 吐 ”字,表现诗人由受红 烛的精神的激励,点燃了诗人 自己满腔的热情,思考自己是 否也有红烛这样的“红心”, 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 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一误再误”与“不误 灰不误”是否矛盾?不矛盾,这是对红烛自我 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 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 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 可贵。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 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 自然的方法。
“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诗人彻悟 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 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 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 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 自勉自励,表达自己献身国家的信念和心愿。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 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写红烛燃烧时,蜡液流淌这一现象。象征着诗人在现实生活中 的内心矛盾,痛苦与挣扎。诗人的理想与行动难以实现,故此着 急流泪伤心。
你如何理解“残风”这一意象?象征邪恶势力,表明红烛在燃烧自我、释 放光明时受到外来力量的阻止,也就是说诗人在引导人民反帝反封的过程中受到邪恶势力的 阻挡、打击。
托物言志。诗人借烛泪表达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同时,红 烛 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籍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 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色”:红色代表赤诚、热烈、忠诚,象征诗 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 牲之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 焦虑之情。“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 想信念,是“灵魂”。
1.这是对红烛精神的总结,点明主题,也是诗人在对“栖性自我,放出光明”的认可,是对个体价值失落的 痛苦中,扬起奋斗的精神大旗,勉励自己在“五四”时 代的不怕栖性,乐观向上,扫除内心阴霾,向未来搏击。2.结构上收束全诗,强劲有力,呼应了引诗。
课堂检测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 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C )A.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C.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必须对社会作出贡献。D.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
拓展提高“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这两个 “灵魂”的含义一样吗?不一样。第一个灵魂,是比喻蜡烛的灵魂与思想, 体现出蜡烛的牺牲、奉献精神。第二个灵魂,是指世人的平庸思想,表现出诗人要拯救灵魂、拯救人类, 打破束缚与无形监狱的坚定决心。
第一节:对红烛的赞颂第二节:对红烛的困惑第三节:对红烛的了悟第四节:对红烛的激励第五节:对红烛的感伤
第六节:对红烛的彻悟第七节:对红烛的慰藉第八节:对红烛的认同第九节: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
“蜡炬”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红烛”象征着 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 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作业布置1.课后阅读闻一多的其他诗歌,如《死水》。 2.完成练习册习题,并预习下节课。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2 红烛图片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示范朗读,红烛之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文配套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红烛闻一多,学习目标,作者介绍,文学知识,第1小节,相同理想人格的化身,3小节,第4小节尝试朗读,第57小节,知识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2 红烛获奖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学习目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内容赏析,第二节,“三美”主张,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