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备课课件ppt
展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4、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学习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学习难点: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 品质。
一、导入新课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他的诗歌,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 光 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 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老夫杨万里是也;生于1127年,那一年正是大宋被金攻破汴京,两帝被掳;字廷秀,吉州吉水人氏,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吉水县啊。于绍兴二 十四年(1154),登进士及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宋光宗曾为我亲书“诚斋”二字,世号“诚斋先生”。到宁宗朝的开禧 二年(1206),老夫病逝,蒙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我酷爱写诗,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并以此见长,也创作了不少反映民 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我写的诗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老百姓易懂易诵 ,而得以广为传唱,大家把我的这种诗风称为“诚斋体”。老夫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到你们能看到的据称有四千二百首,被誉 为一代诗宗。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幸哉幸哉!
田夫抛( pā) 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móu) 蓑 (suō) 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唤渠朝 (zhā) 餐歇半霎 (shà), 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shì) 未匝(zā), 照管鹅儿与雏鸭。
2、积累词语(1)笠是兜鍪蓑是甲:(2)雨从头上湿到胛:(3)唤渠朝餐歇半霎:(4)秧根未牢莳未匝:[ 答 案 (1)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2)肩胛,背脊上部跟两胳膊 连接的部分。(3)代词,他;极短的时间。(4)移植;遍,满。
三、文白对译田夫抛 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唤 渠 朝 餐 歇 半 霎 , 低 头 折 腰 只 不 答 。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碌无人作答。秧 根 未 牢 莳未匝, 照 管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赶 紧鹅 儿 与 雏 鸭 。
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育苗 抛秧
插秧 施肥、杀虫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 描写了哪些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中插秧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呼唤早餐图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应答图
斟词酌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开篇点题,运用白描(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如实地 勾勒人物、事件或景物)手法直叙插秧其事。全家大小 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的特点。“抛”“接”“拔”“插”表现出全家的劳作状态, 各有分工,相互配合而秩序井然。渲染了齐心协力,其 乐融融的劳动氛围。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 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 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 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 试赏析。
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写,表现了插秧的艰辛。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 衣”比作“铁甲”,两个形象的比喻向读者暗示:插秧 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表现了农人抢种秧苗的艰辛。颔联:写农人雨中抢插秧苗的情景。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 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 ,实际上 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使用了 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斟词酌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送饭人招呼插秧人吃早饭、休息片刻,而插秧人只是低 头弯腰忙着干活,没空回答,表现了农事活动的繁忙。颈联:写插秧人的忙碌,顾不上吃饭和休息。
斟词酌句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这是插秧人的答语,嘱咐送饭人要照看好鹅儿和小鸭, 防止它们来祸害秧苗。尾联:写插秧人提醒别人要爱护秧苗。
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老妪(老翁)招呼农夫一家老小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大儿(一家人)的反应:他(们) 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 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们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 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们手里的活不 能停下,而且还叮嘱老妪(老翁):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 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 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 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中插秧图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呼唤早餐图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应答图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 《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 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
全诗围绕 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 一 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
①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 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直白又传神,描绘出全家齐上阵, 为抢种秧苗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吃饭和休息片 刻的时间也没有,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然从头上 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插秧的,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忙碌。③语言描写。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秧苗还没有插完,顾不上吃饭和休息,让帮忙看管好鹅儿和小鸭,不要祸害了秧苗,表现了江南农家的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表现江南农家紧张忙 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半亩方塘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央 根 未 牢 莳 未 匝 , 照 管 鹅 儿 与 雏 鸭 。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低头 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 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 “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 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照 看一下家鹅和雏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 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 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 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 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 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 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生动活泼。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 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 诚 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形式、感情等角度入手。
比较阅读: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苯苜》和《插 秧歌》有什么不同?《苯苜》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 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 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 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苯苜》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 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示例:①“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②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 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描述景象)③“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 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高考题链接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①“软”为“柔和”“柔软”之意,“涌”为“涌出”“涌现” 之意。 (解释含义)②“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 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③“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 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描述景象&点明效果)
高考对接 找出下面这首诗歌中的词类活用(2019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纪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农妇白绾裙,农父绿蓑衣。(名作动) 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 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 蜒起伏,时隐时现。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 水,色调分外和谐。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 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 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 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 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 “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 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 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答案】:选B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完美版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感受诗意,共同主题田间劳作,体悟诗境,体味诗情,深味诗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图文课件ppt,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作者简介,知识卡片,写作背景,任务三活动探究,总结提炼,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说课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