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81494/0-172108657114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81494/0-172108657117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81494/0-172108657120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81494/0-172108657125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81494/0-1721086571297/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81494/0-172108657135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81494/0-172108657139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81494/0-172108657142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必修 上册10.1 劝学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一 认识作者先秦诸子集大成者 — —荀子
二了解背景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 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 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三初读文本1.读标题标题“劝学”中的“劝”是鼓励意,内容是勉励人们学习。
2.读正文(1)诵全文,通文意解释词语(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诵读提示该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应重读“学”“已”二字。
解释词语(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鞣(同“燥”,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弯曲的弧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晒干,不复挺(直)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 学(广泛地学习)而日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则知(同“智”, 见识)明而行无过矣。
体会比喻论证阐述的观点及其特点1.理解必备知识——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 的论证方法。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 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 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 系。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能够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使论证 浅显易懂,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别:①比喻修辞的目的是使叙描生动、形象、逼真。②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的说教,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比喻论证的两种常见结构形式:①排比式比喻: 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两句或三句,然后引出观点,展开 论述,也可以与此相反。②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总结比喻,重申观点。
名句填空①文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说明事 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句子是“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鞣使之然也”。②文 中“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 改变原来的状态。
解释词语(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踮起脚后跟)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 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马者,非利足 (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泳) 也,而绝( 横渡)江河。君子生 (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 (外物, 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名句填空③文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后跟极目远望,却“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④文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吾尝终日 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⑤荀子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利用声音传播规律 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这一道理的句子是“顺风而呼,声非加 疾 也, 而闻者彰”。⑥文中强调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 般人,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解释词语(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获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停止,止息)。锲(刻)而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因为心思)—(专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名句填空⑦文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 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⑧文中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⑨ 文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 食 埃 土, 下 饮 黄 泉”,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⑩文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 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3.初思考(1)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学习对人的影 响。你能从《劝学》中找到相关证据吗?答案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树木由直变圆,“鞣”之故;人性由恶到善,学之故。
[附 助读资源1.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必须依靠后天的学习来矫正。他在《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学习,就是“化性起伪” 的过程。
2.名家点评(1)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间行,匀称而又错落有 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现代文艺理论家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2)《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 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 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张耀辉、付德岷《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
1.背诵全文,理解重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把握作者阐述的学习之道。3.体会作者借比喻论证要阐明的观点以及比喻论证的特点。
比喻论证中所包含的学习观点;比喻论证的特点、效果。
1.下面是《劝学》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理解错的字,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尝试用分类的方法记住它们的读音、字形和字义。鞣 砺跂 彰 楫 跬 驽 螯 鳝答案(1)特点:都是形声字。(2)分类:①左形右声:鞣、砺、跂、楫、跬、鳝。②右形左声:彰。③下形上声:驽、螯。
解析 根据形旁记字义,根据声旁记字音。
2.“而致千里”的“致”与“无以至千里”的“至”在意思上有什么区别?答案 两个字似乎都可以理解为“到达”,但在“到达”的方式上有区 别。“致”是借助外物使他到达。“至”是靠自身积累而到达,无须 “假物”。
二把握作者阐述的学习之道1.结合下面的句子,说出其中的学习道理以及句子是从哪个角度阐述学 习道理的。(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知识链接: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学而》)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 过 矣 。(《论语 ·述而》)③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名言)答 案 学习是没有终点的。要成为圣人,需要用人的一生去学习、去实 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该句是从学习的观念角度阐述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答 案 这句话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作用。学习方法——博学和反省,学 习作用 知明、行无过。这是从学习的作用角度阐述的。(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 案 这句话是说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无异,而他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在 于他善于凭借外物而已,这里的“物”即学习。学习可以使自然意义上 的人改变为文化意义上的人。这是从学习的必要性角度阐述的。
2.荀子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中语句说明。答 案 他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君子。这从“君子曰”“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等句子中反复强调的“君子”可以 看出。而要成为君子,先要通过学习改变本性,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进而“具备圣心”,最终成为“君子”。
3.采用比喻论证进行形象化的表述,是为了阐明深刻的道理。请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表一:
一、文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 A 项“知”同“智”。B 项“生”同“性”。D项“有”同“又”,“暴”同“曝”。1 2345 67 891011121314
2.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词,全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①不如登 高之 博 见 也 ② 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不如须 臾之所学也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⑤ B.①②③
1 2 34567 s 910 11 121314
解析 ①“登高”古今义都指“上到高处”。②“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③“须臾”古今义都指“极短的时间,片刻”。④“风雨”古今义都指“风和雨”。⑤“寄托”,古义:托身,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 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1 2 34567 s 9 1011 121314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解析 A 项“高”,形容词作名词。 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水”,名词作动词。12 3 4567s 9101112131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取之于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2345 678910 11 121314
解析 C 项均为连词,表并列。A项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从。B 项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语气词,引出原因、解 释等。D 项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词,相当于“呢”。123 4 567s 9 1011 121314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B.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 如本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 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12345 6 7891011 121314
解 析 “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错。“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12345 6 7 s 9 1011 121314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020·全国Ⅱ)《荀子 ·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鞣以为轮”,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鞣使之 然也”。(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3)(2020·天津)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 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 ·劝学》中的“吾尝终日 而 思 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2345 6 7 891011 121314
(4)《荀子 ·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 助外物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5)《荀子 ·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 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的观点。123456 7 s 910 11 121314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前预习课件ppt,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文串讲,“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课文结构,写作特点,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完美版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判断句,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完美版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善假于物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劝学》思路,文言实词通假字,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古今,文言虚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