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物体的内能 练习 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982963/0-17211130777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1 物体的内能 练习 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982963/0-1721113077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1 物体的内能 练习 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982963/0-17211130779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1 物体的内能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1 物体的内能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关于温度、热量、内能,说法正确的是( )
A.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热量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传向内能少的物体
B.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C.质量相同时,温度升高较多的物体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D.物体内能减小时,不一定是物体放出了热量
2.如图所示,对于图片中所描述的物理过程,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图甲,厚玻璃筒内的空气被压缩时,空气的内能增加
②图乙,瓶子内的空气推动塞子跳起时,空气的内能增大
③图丙,试管内的水蒸气推动塞子冲出时,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④图丁,汽缸内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时,气体的内能增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南极“万年冰”中含有很多压缩气泡,科研队员取一小块放入盛有酒的杯中,冰块会在酒面上飘来飘去.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冰块熔化,气泡破裂,使冰块飘来飘去B.冰块吸热,内能增加,使冰块飘来飘去
C.冰块熔化,气泡破裂,气泡的内能减少D.冰块吸热,酒水放热,酒水的内能减少
4.下列事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柴火烧水
B.压缩空气发热
C.冬天搓手取暖
D.钻木取火
5.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取出,分别放置在足够大的0℃的冰块上,直至冰块停止融化。(已知c铝>c铜 , 铝块和铜块放出的热量被冰块完全吸收)则( )
A.放置铝块的冰块融化得更多
B.放置铜块的冰块融化得更多
C.放置两金属块的冰块融化得一样多
D.无法判断
6.关于内能,有以下四个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热机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②物体温度越低,内能越小,所以0℃的物体没有内能
③两物体相互接触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小的物体
④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7.如图所示,在图甲的玻璃筒底部放一小块硝化棉,快速压下活塞,可观察到硝化棉着火燃烧,这一原理与图乙中四冲程汽油机能量转化相同的是( )
A.吸气B.压缩
C.做功D.排气
8.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具有的热量越多
B.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热量可以从内能小物体传给内能大的物体
D.物体的内能增加,则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9.有甲、乙两个不同金属物体,已知m甲>m乙,C甲>C乙,现将两物体同时放入标况下的沸水中充足时长.现取出后将两物体相互接触(两物体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则有( )
A.热量将从甲物体传递给乙物体
B.热量将从乙物体传递给甲物体
C.甲、乙两物体始终处于热平衡状态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0.下列有关内能和机械能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B.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一个物体举得越高,内能一定增大D.一个物体内能越大,机械能也越大
二、填空题
11.据相关媒体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电磁污染会影响神经系统等,甚至癌症,并称吃火锅用的电磁炉在开至最大时,距离电磁炉正面10cm处的辐射值达到国家限值的102.1%。电磁炉是利用电流在电磁炉内部线圈中产生磁场,磁化铁锅,从而形成无数个小涡流(即电流),加速过低的分子运动,使锅底自身发热,从而达到加热食物的目的,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使用电磁炉时,锅体内能的增加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法获得的,食物内能的增加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法获得的.(两空均选填“做功”或“热传递”)
(2)铁锅可以在电磁炉上使用,因为铁可以被磁化,而铝和铜不行,能否被磁化的性质属于铁、铝和铜的___________(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3)某机构也利用标准的测试仪器对电磁炉的辐射值进行了测试,数据显示辐射值远低于国家限值。两家机构测试的结果不同,可能的原因是测试时的变量控制不一样。哪些变量会影响测试结果?请你写出其中的1个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
(4)癌症是当今世界上样子危险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电磁污染能致癌,应该尽量远离电磁污染,有效预防措施正确的是___________。
12.核能是水种高效清洁的能源。2020年11月,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并网发电。如图是核电机组示意图,通过三个回路的设计有效提高了安全性。
(1)一回路:反应堆中核燃料反应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将水加热到约320℃,气压达到150多个标准大气压,此时水不会沸腾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二回路:蒸汽发生器中的水被加热后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3)三回路:核电站通常建在海边用海水作冷凝剂,原因是海水量多且___________。
13.如图是空气压缩引火仪,在其中装少量硝化棉,用力快速向下压活塞,会看到底部的硝化棉迅速燃烧。活塞快速下压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________;若要计算出实验者在用恒力下压活塞过程中做的功,需要测量的量是________;老师邀请小明做这个实验,小明缓慢地下压活塞直到活塞推至底部,结果并没有看到硝化棉燃烧的现象。请分析小明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________。
14.写出下列仪器的用途:
电压表:_________________;
酒精灯:_________________;
显微镜:_________________;
天平: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题
15.如图为科学课本中研究内能变化的装置图,锥形瓶中装有部分水和几滴酒精,往锥形瓶中打入一定量的空气,原来塞紧的软木塞冲出瓶口,且瓶口出现白雾。
(1)白雾是由水蒸气___________而成的小液滴(填物态变化名称)
(2)软木塞冲出锥形瓶口的过程中,水蒸气内能减少量为E1,软木塞机械能的增加量为E2,则E1和E2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16. 太阳能热水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设备之一,若某天太阳能热水器在有效照射时间内,将热水器中质量为100kg,初温为20℃水温度升到40℃。
(1)求出热水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Q
(2)改用煤气锅炉来加热这些水,则需要完全燃烧多少m³的煤气?
(煤气的热值q=4.2×107J/m³,煤气燃烧产生的热完全被水吸收)
17.某学校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索一项技术,使一种名贵的花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正常生长,决定搭建一个微型温室,温室内需要安装一个电发热体。根据设计,该发热体用36 V电压供电,发热功率为200 W(设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1)电发热体不采用220 V电压而用36 V电压供电的考虑是什么?
(2)采用36 V电压供电,电发热体需要自制,现决定用镍铬合金丝绕制,则绕制成的电发热体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应为多大?
(3)同学们在实验室里用2节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等器材,测出一段镍铬合金丝的阻值等于计算结果,用它制成发热体后,实际功率却小于设计的要求。经检查,电压正常,请你猜想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A.采取加装用屏幕布做成的屏蔽罩减少电脑显示器电磁辐射
B.尽量远离微波炉 ,特别是其开火后
C.手机通话时 ,尽量使用手机配套的耳机
D.超声波碎石机工作时,及时躲避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A
6.C
7.B
8.CD
9.C
10.A
11. 做功、 热传递 物理性质 电磁炉的功率,锅子的大小是否匹配电磁炉的大小,测试辐射的位置等合理即可 ABC
12. 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汽化 比热容大
13. 内能 力和距离 瞬间机械能转化的内能少
14. 测量电压 加热 观察微小物体 测量物体质量
15. 液化 E1>E2
16.(1) (2)
17.(1)使用36 V电压供电更安全 (2)6.48 (3)电热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根据P=,U一定,R增大则P减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1 物体的内能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九年级上册第5节 物体的内能同步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第5节 物体的内能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