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第1页
    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第2页
    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第3页
    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第4页
    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第5页
    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第6页
    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第7页
    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考点定位,主题一,2华夏认同,都江堰,重农抑商,⑤意义,主题二,孔子和老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及其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3.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的思想。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表现及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革
    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
    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属于奴隶社会性质的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属于封建社会性质的战争。
    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
    (2)变法运动(选必1,P22)①背景
    ②目的:富国强兵。③主要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主持的变法。
    ④最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特点(1)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2)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3)持续时间长: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4)推行力度大: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保证了变法顺利进行。(5)成效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视角1 诸侯争霸与华夏认同材料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依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影响予以说明。
    答案 状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华夏认同观念;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内涵进一步丰富,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影响:民族交融有利于秦的统一;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
    视角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材料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
    指出图二的史料类型,并简要分析一下它的史料价值。材料中的图片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这一新现象对当时的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产生的影响。
    答案 类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可以和文献史料互相支撑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新现象:经济领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阶级关系:出现封建生产关系,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上层建筑:出现了变革的风潮。
    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1)生产力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3)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通过礼制的规范,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互制约。
    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阶级:新兴的 阶层崛起。③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士阶层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期,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
    视角 诸子思想与百家争鸣材料
    据材料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家的应变之法有哪些(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例),并对图示体现的逻辑关系进行阐释。
    答案 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与中央集权。阐释: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衰落,土地私有制出现,地主阶级兴起。政治上,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纷争,造成混乱局面的同时,推动了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为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变法,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加速社会转型。而百家争鸣中,法家学说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思想的重要来源。
    (2022·山东卷)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特点类选择题主要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在本质上互相区别之处。此类试题的解题技巧在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中历史事物(事件)的最本质特征,通过与已知历史事物(事件)对比进行综合判定,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1.(2022·湖南卷)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属于“学在民间”的士族阶层,士族阶层的崛起,打破贵族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与政治统一无关,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不一定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2.(2021·河北卷)《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社会动荡,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排除A项;荀子宣扬礼法并用,排除C项;孔子发展私学,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3.(2021·山东卷)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意无关,排除。
    4.(2021·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
    5.(2022·长沙模考)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C.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
    材料列举了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兼并小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史实,诸侯国的这些行为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正确。
    1.(2023·泰安一模)齐桓公葵丘会盟后,欲封禅泰山,管仲劝阻,桓公却认为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由此可知A.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B.封禅利于维护礼乐秩序C.周天子的权力丧失殆尽D.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封禅泰山祭祀天地是古代君王的权利,齐桓公作为诸侯想要封禅泰山的想法违背了礼乐制度,表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没有说明当时诸侯争霸的状况,排除A项;周天子权力“丧失殆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2022·沈阳模拟)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治理)民。”《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 “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A.西周初年开始形成B.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C.产生源于文化认同D.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周边民族先进,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与题干中“中国”由地理概念增加了经济、文化内涵相符合,故选D项;夏王朝建立国家政权以后,“中国”观念形成,排除A项;“中国”观念的增强应是中原力量加强的结果,排除B项;“源于文化认同”不合逻辑,“中国”观念的产生是中原地区经济优越于周边的结果,排除C项。
    3.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战国初期,赵、魏、韩等国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但诸侯王仍需周天子册命,方才拥有正式的诸侯之位。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较为稳定B.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得到巩固C.宗法思想主导战国的政治理念D.王权统一意识仍有一定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但是诸侯之位在形式上仍需周天子册命,这说明王权统一意识仍有一定影响,D项正确。
    4.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替代了耒耜),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农具系列。这一现象A.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B.巩固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秩序C.形成了完整的农耕生产分工D.促进了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农具系列,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增多,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日益增多,农业生产由大规模的集体生产逐渐转变为小块土地的家庭劳作,B项错误;“完整”一词表述太过绝对,从生产农具种类也无法得知生产分工的完整性,C项错误;西汉时期牛耕在全国推广,D项错误。
    5.(2023·青岛一模)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周王室衰微 B.诸侯的纷争C.工商业繁荣 D.文明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C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B项;中国文明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排除D项。
    6.(2022·牡丹江模考)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出现了陶丘、彭城、宋城等商业都会,范蠡等各国商贾也往来或定居宋国,还设有专门管理工商市场的官职——褚师,宋国也是较早征收关税的国家之一。这表明当时A.宋国跻身政治军事强国之列B.“工商食官”政策使宋国商业繁荣C.宋国最早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多重因素使宋国商业一度繁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交通便利、时代变迁和商业政策等多重因素使宋国商业一度繁荣,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争霸中宋国只有宋襄公昙花一现,且宋国周边大国林立,最终被齐所灭,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政策趋向瓦解,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逐渐实行,材料中虽有征收关税的信息,但不足以说明当时宋国一定且最早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错误。
    7.如表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人物的活动事迹,据表可知
    A.社会主流思想变化迅速B.儒学成为各家思想来源C.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D.魏国注重招揽各方人才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尽管战国时期部分人物的国别不同,但其活动事迹主要是围绕魏国展开,D项正确;材料表明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排除A项;
    当时儒家思想不是各家思想的来源,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说明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排除C项。
    8.(2022·揭阳二模)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被旧贵族告发谋反,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下列措施直接导致商鞅个人悲剧的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C.土地私有,倡导小家庭制D.什伍连坐,刑罚严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打击了贵族特权,遭到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去世后,商鞅遭到旧贵族迫害,被“车裂”致死,B项正确;“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土地私有,倡导小家庭制”和“什伍连坐,刑罚严酷”并不直接损害贵族利益,排除A、C、D项。
    9.(2022·日照模考)某学者认为,周爵与秦爵在宏观上“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秦爵“承袭了‘爵’的形式,用作个人品位,其上辐辏着优厚权益,具有确定社会身份的功能”。这表明先秦时期“秦爵”A.维护了周天子崇高地位B.构建起统一的国家观念C.有利于血缘关系的强化D.显示出浓厚的贵族气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爵承袭了“爵”的形式,具有确定社会身份的功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秦爵存在浓厚的传统色彩,具有贵族政治的痕迹,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秦爵根据军功授爵,与国家观念、血缘关系无关,排除B、C两项。
    10.(2023·盐城模拟)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
    材料“尚贤使能”“贵贱有等”“亲疏有分”“长幼有序”体现了对有序社会秩序的追求,是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状况而提出的治理方案,故选D项。
    11.(2023·枣庄一模)大量战国简帛的出土,为研究诸子百家提供依据,其中郭店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同;上博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看到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混同。这表明这一时期A.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B.诸子百家思想趋同性逐渐加强C.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已经出现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时间是“战国”,再结合题干内容,可知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现象,故选C项;根据题干内容,不能判断出“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诸多思想主张的“趋同”,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2.(2022·徐州模拟)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义”的解释,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道德观念已被普遍接受B.知识阶层注重追求有序社会C.法家理念渗透到各家思想中D.各家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提高
    诸子百家从长幼、君臣、上下、父子等方面强调秩序、解释“义”,反映出知识阶层注重追求有序社会,B项正确;儒家道德观念被普遍接受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法家理念渗透到了各家思想中,排除C项;各家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提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16分)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简表(部分)
    材料二 “夫范、中行氏……今其子孙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九》“秦以牛田,水通粮。”——《战国策·赵策一》“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二牛所曳之犁),童五尺一犁。”——《管子·乘马》
    (1)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土地点”和“出土器物”的相关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答案 表现:从出土地点看,铁器在南北方均有分布,说明铁器应用得到普及;从出土器物看,铁器中有农具、兵器、手工业工具、生活用具,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农具种类丰富,说明农业生产实行精耕细作;铁范和冶铁遗址,说明冶铁业得到发展。
    (2)评析上述材料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生活方面有哪些史料价值。(8分)
    答案 史料价值:材料一列举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土情况,这些出土铁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物史料、原始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二是文献史料,且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原始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情况,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14.(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儒家追求社会的完善,要求人们超越自我,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责任意识,“操心也危,虑患也深”“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为官行政,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儒家也重视“教化”“化民成俗”,重视“礼”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道德教育上,道家认为道德是自然存在,呼吁为官者应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百姓,要顺人之心,顺物之性,无为施政,不扰民生,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道家以政不扰民作为行政者最重要的道德要求。道家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这里包含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等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摘编自邹强、王松《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儒家和道家有关道德教育的主张。
    答案 儒家要求人们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对百姓实行教化,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不扰民生,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儒家和道家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等现象,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道德教育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由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儒家主张的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与法治相辅相成的基层治理方式。道家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提出“道法自然”,由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主张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思想,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关课件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板块1第1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x、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板块1第1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师版docx、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板块1第1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生版docx、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板块1第1单元训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板块1第1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x、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板块1第1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板块1第1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这是一份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阶段特征,诸侯争霸的影响,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1农业,精耕细作,集体劳动,商周时期井田制,石金石并用,刀耕火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